提前写好教案可以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教案是教师教学的重要工具和指南,帮助教师规划和组织教学内容和活动,360好工作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手掌树教案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手掌树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戴望舒及其诗歌创作。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3.感情背诵本诗。
能力目标
1.品味诗歌语言,深层体会变幻多姿的抒情风格。2.理解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3.培养学生解读诗歌意象的能力。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感情线索。
2.联想想象欣赏法引领学生理解诗中艺术形象蕴含的情感。
3.研讨点拨法用于对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的分析,深层把握诗歌主题。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一、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县人。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早年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
?我用残损的手掌》作于1942年?月3日,是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歌。
二、诵读,整体感知诗意
1.学生默读全诗。掌握下列字词。
锦幛(zhàng)荇藻(xìngzǎo)蓬蒿(pénghāo)憔悴(qiáocuì):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蝼蚁(lóuyī):“蝼蛄和蚂蚁,用来代表微小的生物,比喻力量薄弱或地位低微的人。
2.教师感情诵读,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提示:这首诗语言口语化,押韵灵活错综,读起来有一种沉郁顿挫的音乐感。很确切地表现了诗人的`情怀。诵读中要注意体会停顿和重音。
3.学生自由诵读,整体感知诗意。
思考:(1)诗歌从内容上分为两部分。每部分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体会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祖国土地时的种种感觉,说说诗人内心深处情感的变化起伏。
学生诵读体会后回答,教师适时点拨:
(1)第一部分表现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虽然自己的手掌已经”残损“,却仍然要摸索祖国”广大的土地“.触到的只是”血和灰“,从而感觉到祖国笼罩在苦难深重的”阴暗“之中。第二部分写诗人的手终于摸到了”那辽远的一角“,即”依然完整“,没有为侵略者所蹂躏的解放区,诗人对这块象征着”永恒的中国“的土地,发出了深情赞美。
(2)诗人先是凄楚忧愤,转而热切期盼,对解放区寄予了民族复兴的希望。消极的、冷色调的前半部分与积极的、暖色调的后半部分形成明显对比,使作者的感情倾向更加鲜明。
4.学生集体朗读,整体领悟诗意。
四、精彩赏析,理解艺术形象
1.学生配乐诵读全诗。合作研讨:
(1)诗中两种不同的色调给读者以强烈刺激。请画出文中起标示作用的修饰语,体会其表达效果。
(2)这首诗描写的对象很多,而读起来却不觉芜杂,这是为什么?
(3)诗歌两部分的写法各异,试作简要分析。
(1)积极的、暖色调的词语如:新生、辽远、温暖、明亮、坚固、蓬勃、永恒……
消极的、冷色调的词语如:残损、冷、彻骨、寂寞、憔悴、阴暗……
诗人之所以这样用这些词语,是为了更好地表达内心深处的爱与恨。
(2)全诗在想象中展开内容,在想象中,诗人的手掌抚过了广大的国土。先是沦陷区的家乡,继而从祖国疆域的北部一直到最南端,最终停留在解放区。对祖国大地上每一处特征性景物的概括,作者突出的是”手掌“的触觉作用(同时也有视觉、嗅觉、味觉等感觉器官的作用),因而读起来不觉芜杂。另外,灵活的押韵方式,既体现了现代诗形式的自由,又使全诗有着相对协调一致的节奏。
(3)描写沦陷区,从实处着笔,用一幅幅富有特征的小画缀连;描写解放区,侧重写意,用挚爱和柔情抚摸,加之一连串亲切温馨气息的比喻,凸现和煦明媚的色彩。
2.学生熟读背诵全诗,深层领会诗中艺术形象的内涵。
3.拓展延伸。
诗人往往把情感寄寓在具体的形象上,使抽象的心绪具有可感性。借鉴这种写法。联系生活体验,写几句富有诗意的话,抒写自己的一种感情(如”思念“”悲伤“”欢欣“等)。
先在小组内交流、修改,然后请学生有感情诵读自己所写的优美语句,教师点评归纳。
手掌树教案篇2
活动目标
学习用手掌蘸颜料均衡用力的方式印画。
通过改变手型的方向,印出想象中的图案,并进行简单的添画
爱护作品,愉快地完成作品,尽量保持桌面和衣物干净。
活动准备
白纸和棉签等人手一份
红、黄、篮、绿水粉颜料和盘子每组一份。
抹布和桌布每组一块。
教学挂图。
活动过程
1、欣赏教学挂图中的手掌印画作品,引发幼儿作画的兴趣
(1)教师:画上是什么?天使的翅膀是用什么画出来的?
(2)教师带领幼儿玩手影游戏,对着墙面透过灯光,变成小螃蟹、小鸟和蝴蝶等等。
(3)教师:看看小手印还变出了什么有趣的东西?
2、讲解制作手印画的方法
(1)教师:先玩一玩手影游戏,变出自己喜欢的东西,想一想怎样摆才能印在纸上。
(2)教师:小手在盘子里蘸上喜欢的颜色,按照刚才的样子,用小手印在纸上。
(3)教师:用棉签蘸上不同的颜色,把它画的更像、更好看一些。
3、引导幼儿自由绘画
(1)教师交代绘画内容。
(2)幼儿绘画,教师指导幼儿完成绘画作品。
(3)评价并展示幼儿作品,引导幼儿观察。
手掌树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感情线索。
2.引导学生理解诗中艺术形象蕴含的情感。
3.通过对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表达效果的分析,深层把握诗歌的主题。
4.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通过诵读感受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在艺术形象中蕴含情感的手法。
教法:诵读法、欣赏法、研讨点拨法。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语设计:
抗日战争的炮火曾震动过许多中国人的心灵,在民族危亡的关头,诗人戴望舒也走出了惆怅的丛林和寂寥的雨巷,把个人的不幸同国家命运融为一体,以深沉的思想,炽热的感情,抒发了对灾难深重的祖国的由衷关注和真诚的爱。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恋歌《我用残损的手掌》。
创设情景,培养学生的爱国之心,为下文的学习奠定基础。并借此了解作者写此文的时代背景。
二、朗读;
1.听配乐录音(或者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朗读的语调、节奏及情感。
2.朗读指导。
语调:前半部分深沉,后半部分激昂。
感情:前半部分消极,冷色调;后半部分积极,暖色调。
3.分四组朗读。让学生点评。
4.指名读诗。师生共同点评。
5.学生自由朗读,体会感情。
学生听读,并注意朗读的语调、节奏及情感。
在教师的指导下了解怎样去朗读。
每排学生为一组分别读诗,余生给予评价。
分别找两生读诗,师生共同点评。
生自由朗读,体会字里行间所包含的感情。
三、研读。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一找这首诗描写了哪些具体形象?作者借此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归纳点拨:形象:残损的手掌广大的土地长白山的雪峰黄河的水江南的水田岭南的荔枝花等。
感情:诗人以残损的手掌抚过祖国大地形象化思绪,在想象中再现了他的'家乡、长白山、黄河、江南、岭南以及未曾亲身体验过的解放区的景象,以手掌的感觉展示了他内心情感的变化。诗人先是凄楚忧愤,转而热切期盼,对解放区寄予了民族复兴的希望。
2.作者感情的变化,具体体现在诗中一些起修饰作用的词语上,这些词语有些是消极、冷色调的,有些是积极、暖色调的,请同学们找出这些词语,并说说诗人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点拨归纳:
积极暖色调词;新生、辽远、温暖、明亮、坚固、蓬勃、永恒
消极冷色调词:残损、冷、彻骨、寂寞、憔悴、阴暗
表达效果:通过对比更好地表达诗人内心深处的爱与憎。
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四人一组合作,找到诗中有哪些具体形象,作者借此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在师的点拨下,理解诗中具体形象中蕴含的感情。
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
学生仔细读诗,边读边画出起修饰作用的词语,并区别哪些是冷色调,哪些是暖色调,进而分析这样写的表达效果。
在师的点拨下,生从语言运用的角度理解、欣赏这首诗。
四、品读。
这首诗中,很多句子写得非常生动形象,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从中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句谈谈你的理解。
例:
1.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这句是以情侣关系和母子关系比喻,把诗人对解放区的温柔感情抒发的细致动人。
2.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这句诗很形象地描绘出能够把握自己命运的人民的新生活。
3.那里是太阳,是春
这句诗用太阳和春天来比喻解放区的欣欣向荣与勃勃生机。
4.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这句诗用广大的土地借指整个中国,用摸索中的想像把对敌人的恨和对中国人民的爱细腻地表现出来。
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找一句你认为最生动形象的诗句,并作简要分析。
在师的指导下,生理解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可以使文章更生动、形象。
五、迁移。
诗人往往把情感寄寓在具体的形象上,使抽象的心绪具有可感性。借鉴这种写法,联系你的生活体验,写几句富有诗意的话,抒写自己的一种感情。(如思念悲伤欢欣等。
学生借鉴这首诗通过描写具体事物来抒写思想感情的写法,写片段作文。
板书设计:
我用残损的手掌
戴望舒
手掌树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理清诗歌思路,理解诗歌形象的内涵。
2.有感情地诵读诗歌,品味语言。
3.深入体会诗人内心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研读诗歌,品味语言。
2.感同身受地体会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导入:
健全的双脚总渴望踏在坚实的土地,康健的双手总期盼握住永远的幸福.
曾经有这么一个诗人,写了一首《断指》,据说,这位断指的革命者是诗人的友人,他为了不再为感情所累,全身心投入到解放事业当中去,当众砍下一根手指,请友人在酒精瓶里保存好以为见证,以志警醒。可是,十多年后,诗人被日军逮捕用酷刑审讯,在狱中他想用残损的手掌抚摸被日军蹂躏的国土,身体被拘禁的他用不曾屈服的灵魂写下了《我用残损的手掌》,他是谁?“雨巷诗人”戴望舒让我们来读一读在特殊的年代里写下的《我用残损的手掌》,听一听,他唱出了什么样的心声。
(板书课题)
二、听读,品意象
1、创设音乐情境,教师配乐范读。
同学们,请先允许老师按照自己的理解朗读这首诗,同学们要设身处地地倾听诗人内心深处的声音。
2.学生自由吟诵两遍。
你们认为老师读得好的地方就试着学一学,不好的地方就改一改,然后激情朗读两遍;读后请你们告诉我: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诗人摸到了一片怎样的土地?
预设:黑暗、残损、被侵略军蹂躏等
三、想象,知情感
1、用残损的手掌哪些事?可以找到相关句子来朗读,重点读出关键的动词
预设:他用手掌去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触到、掠过,沾了,轻抚、运力量、贴在上面,寄爱和希望)
诗歌围绕题目出现了两次“用残损的手掌”,可两次的动词不同,一处是摸索,一处是轻抚,你觉得两处可以调换吗?
通过学生的比较得出:摸索中的摸通常是在黑暗中进行探索,心中是很急切的,沉痛的,很冲破这黑暗,找到光明的出口
而轻抚则是轻轻的抚摸,是诗人在抚摸探索无限的江山之后,摸到了自己理想的地方,他对这块土地特别的热爱,于是他会将所有的力量运在手心,贴在这块土地上面,
通过这两个词语的比较明白诗人对这“辽远的依然完整的一角”炽爱、倾注柔情、满怀憧憬
2、要求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后半部分诗歌,说说这“辽远的一角”为什么会吸引诗人的心?
预设:直接的有: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蓬勃
间接的有:“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以情侣关系与母子关系的比喻,把诗人对"这一角"的温柔感情抒发得细致动人。
那里是太阳,是春。太阳和春"来比喻这一角欣欣向荣与勃勃生机。
教师板书关键词
再问:诗人手掌先后抚摸到的地方是迥然不同的,你们能否帮以上的关键词找到相反的词语,说说先前摸索到的土地是怎样的土地?
预设:温暖—冷、凉;明朗—阴暗、蓬勃—憔悴、坚固---化为灰烬、血和泥
3、想象,描写画面
例:如“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一句我联想到了:我把手伸进水中,河水冰凉冰凉。昔日那锦幛似的鲜花,在炮火中枝残叶败,那嫩柳枝发散出来的清香,被浓浓的血腥味笼罩。水中的荇藻啊,好似挂在我心头的挽幛!
学生自由选择其中的一个地方的景物通过想象加以描述。“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祖国的长白山上,雪峰兀立,寒气彻骨,似一把把利剑,刺痛着我的心!因为我看到侵略者的铁蹄正在我的祖国肆意践踏!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岭南,这四季如春的地方,闻不到花香,听不到鸟语,满山都是荒凉、满眼都是废墟,听到的只有百姓那愁苦的哀叹、那愤怒的呼喊。
“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南海上,一片死寂。荒凉的渔村里,只有残留的破旧的渔网和白森森的鱼骨;偶尔有人在村里走动,他们面容憔悴、衣衫破旧。我恨!不是因为侵略者强占了我们的国土,人民怎会是这般模样?
4、齐读,品精神
同学们,你们看到了日本铁蹄蹂躏下的沦陷区人民像牲口一样的活,像蝼蚁一样的死,诗人通过强烈的对比慷慨激昂的告诉我们,他想要怎样做?
驱逐阴暗,带来苏生,不像牲口一样的活,蝼蚁一样的死……希望,有永恒的`中国!
你从这些诗句中你看到了诗人怎样的一种形象?
预设:不屈不挠的坚强的意志和对祖国炽热的爱,对美好的未来充满这无限的憧憬
引入资料:
啊!在这血染的岛上,我是否要等到老?(《断篇》)
如果生命的春天重到,/古旧的凝冰都哗哗地解冻……(((偶成》)
苦难的岁月不会再迟延,/解放的好日就快到……(((口号》)
是的,他不想自己如蝼蚁苟且偷生所以他在酷刑残害下也不供出一个文艺工作者,他在《狱中题壁》:如果我死在这里,朋友啊,不要悲伤,我会永远地生存在你们的心上。
在时代潮流的感召下,诗人戴望舒终于走出了惆怅的丛林和寂寥的雨巷,一次次充满韧劲和豪情地歌唱。而且在同时代中也有这样高亢的歌号召着每个爱国者的心。
5、拓展,知时代
配乐齐读,端木蕻良在《土地的誓言》中发出铮铮誓言:
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
萧红在《生死场》中宣誓道:
我是中国人,我要中国旗子,我不当亡国奴,生是中国人。死是中国鬼。
田间在《给战斗者》歌唱道:
我们要活着———在中国/我们要活着/———永远不朽!
我们复仇的枪/不能扭断/因为我们知道/这古老的民族/不能/屈辱地活着/也不能/屈辱地死去/我们一定要/高举双手/迎接———自由!
在朗读中结束这堂课
6、作业布置:推荐读望舒的《雨巷》和《狱中题壁》
手掌树教案篇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戴望舒及其诗歌创作。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感情背诵本诗。
能力目标
1.品味诗歌语言,深层体会变幻多姿的抒情风格。
2.理解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培养学生解读诗歌意象的能力。
德育目标
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1. 感情诵读,把握全诗的感情线索,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寄寓的诗人的情感,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
自主预习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提及戴望舒,我们自然想到的是彷徨在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但卢沟桥头的炮火点燃了民族郁愤,以“雨巷诗人”之名行世的戴望舒也收起了彷徨“雨巷”中的“油纸伞”,而在“狱中题壁”,并且“用我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放声歌唱“永恒的中国”。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恋歌——《我用残损的手掌》。
二、资料助读 (投影)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县人。1923年秋人上海大学中文系。1925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做宣传工作。1928年在上海与人合办一线书店,出版《无轨列车》半月刊。被查封后改名水沫书店,出版《新文艺》月刊。1931年加入左联。1932年自费赴法国,在里昂中华大学肄业。一年后到巴黎大学听讲,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1935年回国。次年创办《新诗》月刊。1938年避居香港,主编《星**报》、副刊《星座》及诗刊《顶点》。还曾主编过《珠江日报》和《大众日报》副刊。同时组织“文协”香港分会并任理事。1941年,日本占领香港后被捕入狱,受伤致残,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1949年回到内地在国际新闻局法文组从事翻译。1950年因气喘病去世。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早年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
?我用残损的手掌》作于1942年?月3日,是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歌。
三、掌握下列字词。
锦幛(zhàng) 荇藻(xìng zǎo) 蓬蒿(péng hāo)
憔悴(qiáo cuì):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蝼蚁(lóu yī):“蝼蛄和蚂蚁,用来代表微小的生物,比喻力量薄弱或地位低微的人。
诵读指导
提示:这首诗语言口语化,押韵灵活错综,读起来有一种沉郁顿挫的音乐感.很确切地表现了诗人的情怀。诵读中要注意体会停顿和重音。
我/用残损的手掌 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 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阴暗,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只有那辽无、远的一角/依然完整,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 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
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像/恋人的柔发,婴孩子手中乳,
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于手掌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 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
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 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
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生的禾草 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
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 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 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
精彩赏析
(1)诗中两种不同的色调给读者以强烈刺激。请画出文中起标示作用的修饰语,体会其表达效果。
积极的、暖色调的词语如:新生、辽远、温暖、明亮、坚固、蓬勃、永恒……
消极的、冷色调的词语如:残损、冷、彻骨、寂寞、憔悴、阴暗……
诗人之所以这样用这些词语,是为了更好地表达内心深处的爱与恨。
(2)这首诗描写的对象很多,而读起来却不觉芜杂,这是为什么?
全诗在想象中展开内容,在想象中,诗人的手掌抚过了广大的国土。先是沦陷区的家乡,继而从祖国疆域的北部一直到最南端,最终停留在解放区。对祖国大地上每一处特征性景物的概括,作者突出的是“手掌”的触觉作用(同时也有视觉、嗅觉、味觉等感觉器官的作用),如 “微凉”“冷”“滑出”“细”“软”“蘸”等等。这样,就把较广泛的.描写对象相对集中起来,使之贯穿在“手掌的感受”这一条线索上,因而读起来不觉芜杂。
另外,灵活的押韵方式,既体现了现代诗形式的自由,又使全诗有着相对协调一致的节奏。
整体感知
(1)诗歌从内容上可分为两部分。每部分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第一部分表现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虽然自己的手掌已经“残损”,却仍然要摸索祖国“广大的土地”.触到的只是“血和灰”,从而感觉到祖国笼罩在苦难深重的“阴暗”之中。
第二部分写诗人的手终于摸到了“那辽远的一角”,即“依然完整”,没有为侵略者所蹂躏的解放区,诗人对这块象征着“永恒的中国”的土地,发出了深情赞美。
拓展延伸
(1)诗歌两部分的写法各异,试作简要分析。
描写沦陷区,从实处着笔,用一幅幅富有特征的小画缀连;描写解放区,侧重写意,用挚爱和柔情抚摸,加之一连串亲切温馨气息的比喻,凸现和煦明媚的色彩。
(2)体会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祖国土地时的种种感觉,说说诗人内心深处情感的变化起伏。
诗人先是凄楚忧愤,转而热切期盼,对解放区寄予了民族复兴的希望。消极的、冷色调的前半部分与积极的、暖色调的后半部分形成明显对比,使作者的感情倾向更加鲜明。
手掌树教案篇6
?创意说明〗
戴望舒是著名的“雨巷”诗人,十分注重诗的音乐美,这首《我用残损的手掌》同样也体现着他对诗歌韵律的追求,因此,教学可从“朗读”切入。充分朗读之后,“个性解读”——“多角评析”——“自主链接”,分层推进,由发现诗的美,到评价诗的美,再到发现更多的美,学生能力呈螺旋式上升。
?教学步骤〗
一、充分朗读
1、第一遍,教师教读,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
我/用残损的手掌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
2、第二遍,师生合读,读出诗的层次。
第一层(师读),“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第二层(男生读),“这一角已变成灰烬”到“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第三层(女生读),到结束。
3、第三遍,配乐朗读,读出诗的感情色彩:
描写沦陷区的一节,读得凄楚忧愤;描写解放区的一节,读得明朗温馨。
二、个性感受
2、由手掌的触觉联开去,从所见、所听、所闻、所感等多种角度来描述自己的感受。
如“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一句可以这样描述:我把手伸进水中,河水冰凉冰凉。昔日那锦幛似的鲜花,在炮火中枝残叶败;那嫩柳枝发散出来的清香,被浓浓的血腥味笼罩。水中的荇藻啊,好似挂在我心头的挽幛!
“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祖国的长白山上,雪峰兀立,寒气彻骨,似一把把利剑,刺痛着我的心!因为我看到侵略者的铁蹄正在我的祖国肆意践踏!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岭南,这四季如春的地方,闻不到花香,听不到鸟语,满山都是荒凉、满眼都是废墟,听到的只有百姓那愁苦的哀叹、那愤怒的呼喊。
“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南海上,一片死寂。荒凉的渔村里,只有残留的破旧的渔网和白森森的鱼骨;偶尔有人在村里走动,他们面容憔悴、衣衫破旧。我恨!不是因为侵略者强占了我们的国土,人民怎会是这般模样?
“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那么柔软、那么亲切、那么令人依恋!这土地是美好的、温暖的;是令人向往的、无比香甜的。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地,是美丽的地!
3、学生交流。
三、多角评析
自选角度,评析文章。用“我发现________”说话。学生的发言可能有:
1、我发现文章在构思上用了“一线串珠”的手法,即用“手掌的感受”这一线索将全诗贯穿起来,所以文章描写的对象虽多,但一点也不觉得芜杂。
2、我发现文章运用了前后对比的手法。在写沦陷区时,诗句中流露出忧愤;而在抒写解放区时,情绪却陡然变化,变得热切,充满了憧憬。
3、我发现文章语言上很有特点。诗人选用了积极的、暖色调的词语来描写解放区,而用消极的、冷色调的词语来描写沦陷区,很好地表达了情感。
4、我发现诗人表达情感的方式很巧妙,他用具体的形象来表达自己的主观情感,使得抽象的心绪变得具体可感。
5、我发现诗歌前后部分写法不同,有一种摇曳多姿的美。前半部分写沦陷区采用的是实写,用一幅幅富有特征的画面缀连;而后半部分对解放区侧重于写意,充满了抒情意味。
6、我发现整首诗歌都是在诗人的想像中完成的,因此,诗歌的意境既有现实的真实性,又具备超现实的广阔性,两者水x交融、巧妙和谐。
……
四、自主链接
请你根据自己的积累,为本课学习资料库添加相关内容。
点拨:
添加的内容可以有:
?我用残损的手掌》的名家朗读,《我用残损的手掌》赏析;戴望舒的成名作《雨巷》的音画欣赏,戴望舒的同期作品《狱中题壁》;“戴望舒与中国现代诗”,戴望舒《论诗零札》摘录,杜衡《望舒诗论》,张新《戴望舒:一个边缘文化型诗人》……
?备选创意】
?创意说明〗
从语言的角度学习诗歌,不仅能从一个别致的`角度领略到诗的美,而且有助于培养语感,提升语言鉴赏力。
?教学步骤〗
一、自主发现
1、要求学生从语言的角度阅读课文、发现课文。
2、教师示范:
从词语的搭配来看,作者很善于用修饰语来表达情感,如用“残损、冷、彻骨、寂寞、憔悴、阴暗”来写沦陷区,传达出一种忧愤悲苦之情。
3、学生交流:
从动词的选用来看,作者用语富于变化,如“触到”“滑出”“蘸着”“沾”“轻抚”“贴”等词紧紧扣住“摸索”二字,文章思路清晰明了。
从形容词的使用来看,因为作者的主观情感蕴含其间,所以既形象又含蓄。如“残损”一词来修饰手掌,既是写实,点明作者在狱中遭受了非人的折磨;又如一面旗帜,宣告着诗人的坚贞不屈。
从比喻句来看,既新颖贴切,又启人联想。如“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掌中乳”,通过人类共通的情感经验调动读者的联想,形象感受到对如恋人般美好、如母亲般亲切的解放区的向往之情。又如“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亦是如此。
从句式来看,作者在写解放区时多用短句,活泼、跳跃,以表现解放区的生机和活力、明朗和幸福,如“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
从韵脚来看,有时是四行押一个韵,有时是两行押一个韵,既和全诗的情绪流变一致,又使全诗有着相对协调的节奏。
……
二、一点聚焦
1、确定品析重点:诗歌中的修饰语。
2、学生自选一句,品析诗中修饰语。
3、学生交流,内容可以如下: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嶂,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一句,用“锦嶂”来比喻百花争艳的美景,用“奇异”来形容柳枝的芳香,洋溢着喜爱、赞美之情,反衬出对祖国遭受到灾难的哀痛之情。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拟人手法,用“寂寞”来表现祖国遭受日寇蹂躏后荒凉衰败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痛楚。
“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一句,描写诗人轻抚解放区时的内心感受,诗人用了两个比喻。“恋人”“柔”,传达出一种纯净而美好情愫;“婴孩”“手中”写出了解放区的亲切和令人依恋的,十分贴切地表现了诗人对祖国的依恋和挚爱之情。
……
4、教师小结:
诗中的修饰语给诗歌涂上了“冷”和“暖”两种色调,形成了对比,很好地表现了诗人的情感。
三、理解背诵
根据诗人情感的流动,边想像边背诵,力争最短时间内背下来。
以上就是一秘为大家整理的9篇《《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一秘。
手掌树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诗中艺术形象蕴含的情感,培养学生解读诗歌意象的能力。
2、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感情线索,深层把握诗歌的主题。
3、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通过诵读感受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在艺术形象中蕴含情感的手法。
教学方法:
诵读法、欣赏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都处在十四五岁的花季年龄,这个年龄是诗的年龄,一段回忆、一种感动、一丝忧伤、一份甜蜜都是一首动人的小诗。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一首好诗,诗的名字叫《我用残损的手掌》,作者戴望舒。(板书课题)
二、读品悟
1、师配乐诵读
明确读诗要求: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把握作者的情感,理解诗中的物象。
学生练读。
2、介绍社会背景、作者(学生介绍为主,教师适时补充。)
播放1942年抗日战争视频。
3、学生自由朗读,品悟诗句内容。
思考:①你怎样理解“残损的手掌”?诗人在想像中用残损的手掌做了什么?
引导学生结合背景,更深刻地理解诗句所包含的'感情,并作朗读指导。
②诗人“摸索”到了什么?
长白山、黄河、江南、岭南、南海……这广大的土地就是我们的祖国。
摸索着被蹂躏、被践踏的沦陷区,诗人饱含痛惜之情,引导学生诗出这种低沉和痛苦。男生齐读1-16行
③诗人“轻抚”的“那辽远的一角”指的是哪里?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的解放区,寄托了作者的爱与希望。
朗读指导:诗的后半部分,感情发生了变化,朗读时也要读出这种变化?
由低沉痛苦到高亢激昂。女生齐读17-26行
4、学生质疑,大家共同释疑。再齐读诗歌。
三、拓展延伸:
欣赏戴望舒的《寻梦者》,请学生朗读。
四、课堂小结:
正是因为诗人拥有一颗爱国、追寻、坚强、乐观的心,诗中才会涌动着切肤的沦亡之痛和对解放区必胜的希望。正是这种力量,让他一生都在追寻。如果我们衰老的时候,能有一个开出了花的梦,有一个开出了娇妍的花的梦,那我们的人生一定会是最幸福的、最无憾的了。
五、作业布置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搜集戴望舒的其他作品,如《雨巷》、《我的记忆》、《烦忧》等。
板书设计:
我用残损的手掌
戴望舒
摸索轻抚
沦陷区爱追坚乐解放区
国寻强观
心痛希望
手掌树教案篇8
活动目标:
1、以手掌印画为主题线索,进行地大胆想象、添画。
2、体验创意美术的快乐。
活动准备:
1、颜料盒、湿巾、垃圾盘、画纸、黑色记号笔、手掌印画图片、小电风扇、桌布。
2、轻柔的背景音乐,播放设备。
活动过程:
一、手指游戏(土豆丝皮)激发幼儿兴趣
1、提问:我们的小手真灵活,灵活的小手除了会做手指游戏还会做什么?(请幼儿自由发言并及时表扬)
2、请幼儿欣赏手掌印画的图片
现在请小朋友欣赏一下米米老师用自己的手做出来的画(幼儿欣赏)
提问:这些画漂亮吗?你们知道它怎么做出来的吗?(请幼儿自由发言并及时表扬)
总结:有的手掌印画是单手印画、有的'是双手印画、有的是重叠印画,你们愿意尝试做手掌印画吗?
二、教师讲解作画常规
那我们做手掌印画时应该注意什么呢?(请幼儿自由发言并及时表扬)
教师总结:
1、卷起袖子,小手蘸上颜料
2、找到合适的位置使劲压下去,然后轻轻抬起小手
3、如果你想换颜色,要把小手擦干净再沾另一种颜色
4、手掌印画结束后,请把它吹干再进行添画
三、幼儿作画,播放轻柔背景音乐,教师随机进行指导,引导幼儿想象并添画
四、结束分享作品,交流感受。
教师:让我们一起欣赏小朋友灵巧的小手做出来的手掌印画
重点评价:色彩、构图、整洁度.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 椅子树教案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