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实际案例的教案设计,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思维的深入,教案的设计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以便在实际教学中提供更为精准的支持和指导,360好工作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兄弟俩教案参考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兄弟俩教案篇1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4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们为什么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激发学生探索宇宙奥妙的兴趣和培养热爱科学研究的志向。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们为什么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
教具准备:生字卡、挂图、录象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文,解题
1、梦圆飞天,让我们激动不已,我们已迈出了探索宇宙的一大步。在群星璀璨的太空中,有两个孪生兄弟。同学们知道孪生兄弟指什么人吗?他们最显著的特征是什么?科学家们把火星和地球称为孪生兄弟,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这篇课文。(板书课题)
2、交流火星与地球的资料。
二、自读课文(自学要求):
1、读准宇音,认清生字字形,读顺每句话,把全文读通。
2、画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了解它们的意思,仍然不懂的请做上记号。
3、边读边思考:课文为什么把火星与地球成为孪生兄弟?
三、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课文,帮助纠正字音和读得不通顺的地方
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
2、了解词语的掌握情况,对学生不懂的词语教师作适当讲解。
四、分段指名读课文
提出学习要求: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五、指导书写生字
1.学生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后,指名板演。
2.引导评价,适当范写。
3.学生用钢笔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六、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练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课文主要写什么?
二、精读课文:
学习第一段:
1、称地球和火星是一对孪生兄弟,它们两者之间有哪些相似点?
2、自读第一自然段,画出有关句子
3、这是一个什么句式?从中你体会到什么?(同样同样同样甚至)
4、指导朗读,体会它们有众多的相似之处,像孪生兄弟。
学习第二段:
1、科学家是怎样推测火星和地球一样有水和生命的呢?(速读)(分析照片、岩石钻孔)
2、课文用什么方法说明火星上曾经有水?(举例)
3、火星上的水从哪里来的呢?它有几种来源?(默读35自然段)
4、小组讨论,汇报
第一种
(1)抓住不但还突如其来袭击彼此碰撞家常便饭最初的水理解猜测的可能性。(解决课后第二题)
(2)指导朗读,想象天体中撞击的画面
第二种
(1)课件演示火山喷发场面,书上是怎样写的?
(2)抓住潜藏火山爆发分离释放飘散落下反复朗读
(3)用上以上词,解说火星水的来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4)科学家是怎样推测出的?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火星的环境与地球相似。地球上的水不但能留下来,而且孕育出了生命;火星上的水原本可能比地球上的还多,为什么没能留住呢?
二、精读课文
学习第三段
1、为什么火星本身的致命缺陷导致了这个结果?(默读第七自然段)
2、哪些词重要?火星大逃亡,从哪逃到哪?用因为所以说说火星没能留住水的原因。(解决课后第二题)
3、本段描写非常形象,用了什么方法?
4、教师引导有感情的朗读
5、齐读第八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用只要就说说有关课本的知识)
6、如果地表下真的有生命,它们是什么摸样的?又是怎样生存的?(想象、交流)
三、总结课文,了解表达顺序、方法
1、围绕为什么说火星是地球的孪生兄弟这一中心,先提出孪生兄弟这一概念,推测出火星上有水和生命存在。然后推想火星上水的两种来源。最后阐述为什么地球上能留下水并孕育出生命而火星却不能。
2、同学们学了课文,有什么想法?
3、这是一篇说明文,为什么写得那么生动有趣呢?
(举出实例,层层推论,承上启下,过度自然,设问、拟人的运用)
四、作业:每人出一份有关火星的小小报
板书 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
有水和生命 同样同样同样甚至
推断 分析
水源 突如其来 袭击 彼此碰撞 家常便饭 最初的水
潜藏 火山爆发 分离 释放 飘散 落下
致命缺陷 小 引力小 气体逃亡
谜热爱科学 探索宇宙
兄弟俩教案篇2
目标:
1.观察比较3组物体的大小。
2.在游戏中进行大小配对。
3.积极参与游戏,感受数学活动的乐趣。
4.让幼儿懂得简单的数学道理。
5.知道按事物不同的特征进行排序会有不同的结果,初步了解排序的可逆性。
准备:
1.经验准备:已有初步的大小概念;知道常见动物喜欢吃的食物,如:兔子吃萝卜、猫吃鱼、狗吃骨头等动物习性;
2.材料准备:三只狗兄弟的图片以及生活用品,如:盘子、叉子、骨头、;猫、兔、鸡的胸饰(其中每种动物分大、中、小三种);对应大、中、小的动物食物;
过程:
一.认识狗家三兄弟,初步比较3只小狗的大小
1."狗妈妈有几只狗宝宝?我们一起来数一数。"
2."这三只狗宝宝,有什么不一样呢?"
3."大狗是哪只?小狗是哪只?不大也不小的我们称它为中狗。"(结合语言提示,如,当幼儿指出哪只大狗时,大狗就蹦跳地说:"嗨,我是大狗"。)(师:引导幼儿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3只小狗的大小不一样,结合语言提示让幼儿掌握3组物体的大小。
幼:仔细观察,发现3只狗宝宝有大小不一样。在指认过程中初步比较3组物体的大小。)
二.狗家三兄弟的美食,在操作中比较大小并进行大小配对"今天是大狗宝宝的生日,妈妈给它们准备了它们最爱的肉骨头。"
1.出示三个大小不同的盘子,请幼儿说说"这些盘子有什么不同?"
2."谁来帮狗妈妈分一分盘子?"(教师用角色的语言评价幼儿的操作,如果幼儿操作正确,师可以这样小结:"哦,原来大狗用大盘子,小狗用小盘子,中狗用中盘子。"如果不正确,师则这样:"哎呀,这么小的盘子我吃不饱的`;哎呀,这么大的盘子我怎么吃得完呢!")
3."勺子也有什么不一样呢?大勺子是哪个的?小勺子是哪个的?"(请一位幼儿分勺子。)
4.比较骨头的大小,按大小配对分肉骨头,请幼儿一边分一边说:"大狗吃大骨头,小狗吃小骨头,中狗吃中骨头。"(师:以狗妈妈的愉悦情绪带领幼儿在帮助狗妈妈的情境中掌握大小配对。
幼:在游戏情境中进一步比较3组物体的大小,并初步学习按大小配对。)三.狗家三兄弟的朋友们,在角色扮演中进一步掌握3组物体的大小及配对。
情境:"叮零!叮零!朋友们来庆祝大狗的生日了。"
1.逐一出示动物朋友,猫、兔、鸡,提问:
(1)"小猫喜欢吃什么呢?"
(2)"小兔喜欢吃什么呢?"
(3)"小鸡喜欢吃什么呢?"
2.动物朋友们的美食:出示三只大小不同的小猫,请幼儿说一说大猫吃什么鱼?……(师:以动物朋友们来庆祝生日的游戏情境,让幼儿进一步运用已学的新知识。
幼:运用生活经验说说动物朋友们喜欢吃的美食。)
3.分组游戏:请幼儿分别为三只小猫、三只小兔、三只小鸡分找美食。
(师:请三个一组扮演动物,请幼儿自由寻找美食进行大小配对,目的是让幼儿把已学知识运用实践中。
活动延伸:
1.在数学区中继续投放各种动物及配对的食物,让幼儿根据大小不同进行配对。
2.在数学区可以投放有关"狗兄弟排排队,按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排列"的操作材料,引出3组物体有规律排列的学习内容。
活动反思:
活动一开始、直接请出了客人“三只狗宝宝”,让幼儿认识大、中、小三只狗,这个环节很重要,知道三只狗的体形差异能为之后的活动作铺垫,孩子们表现出很浓厚的兴趣。第二个环节是给狗宝宝分好餐具,像碗、盆子等。有了之前对大、中、小的认识,孩子们都能很快分出。第三个环节是请狗宝宝吃美食,给狗宝宝分骨头,这是活动的难点,主要引导幼儿把大和多,小和少联系起来,经过提问和我的提示,孩子们基本能理解意思,知道两者的对应关系,但是在操作的时候要进行连线,幼儿的效果不是很理想,虽然他们能知道对应的关系,知道大狗吃多的骨头,但是在连的时候却出现了偏差,幼儿的想象和行为还是不能够统一,可能将连线改为送骨头,请幼儿摆放粘贴会比较好。
整个活动下来发现自己存在很多问题,活动的环节是一步步的走下来了,但是很多细节还需要改进,像教具的摆放、问题的明确性、活动中的常规等等。在第一个环节认识三位客人时应该让幼儿点数一下,可是因为疏忽忘了,第二环节幼儿操作完成后我没有总结。此外,在数学活动中也不能忽略对幼儿语言发展的关注及教育。通过这次活动让自己深刻认识了在科学活动的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以及自己存在的不足,以后要多看、多学、多钻研,提高自己在课堂教学方面的能力。
兄弟俩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学习能理解古诗内容,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诗句所描述的情境,感受诗人的孤独、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2、学会本诗中的生字。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
4、能学懂一组思念亲友类古诗,提高阅读、理解古诗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感受诗句中所表达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前准备:
1、学生预习并了解相关知识,收集相关资料。
2、教师准备好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
1、同学们,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组诗,首先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件出示古诗及背景)
2、九月九日是什么日子?你知道这天有什么习俗?忆是什么意思?教师简述山东的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题目的意思?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3、是谁在思念?你对王维有什么了解?师补充简介诗人。
过渡:王维为什么要思念家乡亲人?他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的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诗。
(从题目入手,让学生的课外知识与所学内容有机结合,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使学生对全诗有个整体感知,以问题过渡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习诗句。
1、范读,齐读古诗。
2、学生自学,理解诗意:先自由读理解诗句并划出不理解的词句,再小组交流讨论。
3、检查自学情况:首先指名说说已懂得的诗句意思,并提出不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解决疑难;再指名说;最后齐读古诗。
4、师述:读诗不是弄懂诗的意思就行了,还要弄懂、体会出诗中的情感。通过刚才的学习,你从这首诗中感受到了什么?主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追问)诗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感?又是怎样表达出自己的情感的呢?
5、学生分组自由讨论。
6、交流发言。(重点抓住独、异、倍、遍、少一人等词语进行体会,相机让学生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并感情朗读)
7、感情朗读。
(课堂教学中要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就要给学生自由学习的空间,信任学生,学生是可以读懂诗句意思的。这部分的教学要让学生知道读诗不仅是懂得意思,还要读出蕴含在诗中的情感、意境,并教给学生从诗句中去体会感悟。)
三、复习、宿建德江。
1、(出示诗句)这首诗我们已经学过了,谁来读一读?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
3、诗中写了诗人所见景物对表达自己的感情有什么作用?
4、感情朗读。
(复习这首诗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应怎样去理解体会诗中所蕴含的人物情感,只有抓住了诗中的词句,去想象,去体会,才能真正的读懂古诗。)
四、学习《泊船瓜洲》。
1、(出示诗句)说说题目的意思,对王安石的了解,简介写作背景。
2、学生自学,小组讨论,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情感。
3、班级交流:以小组为单位汇报自学所得。
(这一步骤是让学生试着用所学到的方法去学习,以实现迁移、运用,使知识和方法逐渐内化为一种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打下基础。小组学习讨论,让学生在互相讨论交流中增强合作的意识,实现学生能力的互补。)
五、总结。
1、今天,我们学习了两首诗,复习了一首诗,这三首诗有什么共同之处?诗人在表达自己的情感时有什么不同?
2、这三首诗中,哪些句子给你的印象最深?你能说一段话用上这句诗吗?
3、感情朗读三首诗。
(我们今天学习古人的诗句,不仅是让学生欣赏汉语文的艺术美、语言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积累优美的词句,在适当时还应鼓励学生去应用。这样,才能真正起到阅读古诗的作用。)
六、作业。
1、同学们,你们现在离开了自己的父母亲人,来到我们实验学校,肯定也会想家,想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吗?试一试,写一两句诗来抒发一下自己的情感。
2、背诵三首诗。
兄弟俩教案篇4
一、活动目标
1.复习学过的重叠词,如“高高的”、“大大的”、“小小的”、“甜甜的”等,进一步理解重叠词的含义,并能正确运用这些重叠词。
2.学习儿歌中的重叠词,并认识词语:蓝蓝的、黑黑的、深深的、密密的。
3.根据儿歌的结构特点正确运用重叠词续编儿歌。
二、活动准备
1.儿童动画形象《重叠词兄弟》。
2.x x x | x x||节奏的音乐:录音机,磁性黑板。
3.许多重叠词和名词的字卡。
4.11个大体操圈摆放在室内。
5.儿歌《家》的范文,并在文字边留有空白,便于填充。
三、活动过程
(一)集体舞蹈《可爱的双胞胎》,引起幼儿学习的兴趣。
(二)以游戏的形式,帮助幼儿回忆,并正确运用学过的重叠词。
1.出示“重叠词兄弟”,进一步理解重叠词的含义。引导幼儿观察“重叠词兄弟”,知道他们长得一模一样,是一对双胞胎。指导语:“这对双胞胎兄弟,哥哥叫重重,弟弟叫叠叠,他们俩从不分开,走在一起叫重叠词。”
2.游戏“找重叠词兄弟”。让幼儿从众多的词汇中找出重叠词,帮助幼儿分辨重叠词。指导语:“今天来了许多重叠词兄弟、姐妹,请小朋友把他们找出来和我们做朋友。”
3.学习运用手上的重叠词说一句完整的话。根据幼儿的能力做不同的要求。能力强的孩子可以要他说一句或一段完整的话,能力弱的孩子只要用重叠词组词,给予鼓励。(如高高的楼房)
(三)学习儿歌《家》,认识儿歌中的重叠词。
1.老师用充满感情的声音生动地进行配乐朗诵,请幼儿边欣赏儿歌边注意听听儿歌里都有谁的家。欣赏后提问:这首儿歌的名字叫什么?儿歌里都有谁的家?他们的家在哪里?他们的家是怎样的.? (学习新授词汇:蓝蓝的、黑黑的、深深的、密密的)
2.再次欣赏儿歌,帮助幼儿认识汉字和学习运用新授词汇。让幼儿把儿歌范文里新的重叠词找出来,并用这些重叠词组词,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如蓝蓝的x x x。看谁说得最多,注意用词的准确性。最后,把重叠词送回家(儿歌范文)。
(四)模仿或续编儿歌。
帮助幼儿模仿儿歌句式续编儿歌内容,要求幼儿运用重叠词,说清楚是怎么样的家,这样的家是谁的家。鼓励幼儿说得与众不同,具有独创性。指导语:“除了儿歌里的人和动物都有家,还有什么东西有家?他们的家在哪里?他们的家是怎样的?”最后把幼儿续编的儿歌内容抄出来,集体进行朗读。(老师抄的同时,让幼儿一个接一个说出自己续编的诗句,鼓励幼儿声音响亮、清楚、充满自信心)
(五)游戏:
找朋友,练习重叠词名词配对。老师放音乐,让幼儿手举拼词卡找与自己相应的词汇进行配对,找到就站在场内的大体操圈内组成一对。找好后,让每一对朋友根据下面的节奏创编儿歌。
x x x | x x | x x x | | x x
蓝蓝的 天空 蓝蓝的 湖水
四、各领域渗透
社会:认识家,让幼儿了解家庭的构造和作用,从而重视家庭,热爱父母和长辈。
科学:开展主题活动“动物的家”。了解各种动物的居住环境和生活习性,学习分类,培养幼儿热爱大自然,热爱动物,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艺术:学习歌曲《家》,培养幼儿热爱家庭的情感。
五、生活中渗透 在日常生活中鼓励幼儿运用多种组合的重叠词描述物体,帮助幼儿积累大量的重叠词。
六、环境中渗透 把幼儿创造和想出的各种重叠词形象化挂在园内各处,让幼儿随时随地可以看到并学习运用。
七、家庭中渗透 要求家长让孩子了解自己及家人的工作和辛苦,从而使幼儿更爱家庭,更爱父母。平时注意帮助幼儿积累大量的词汇,培养语言的生动性。
兄弟俩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
2.诵读古诗,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3.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
课文插图(或课件)、录音磁带。
教材简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17岁时写的。农历九月九日是重阳节。山东,指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县)。题目的意思是,在重阳节这天思念家乡的兄弟。
全诗抓住重阳节登高这一习俗,抒发了思念亲人的感情,发自肺腑,情真意切,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传诵。特别是“每逢佳节倍思亲”一句,常常被人们引用,以表达思亲之情。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会生字,了解诗意,背诵古诗。
建议本课用1课时完成。
“独在异乡为异客。”“独”,独自一人;“异乡”,他乡,这里指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异客”,指陌生的客人。这句诗的意思是:我孤独一人在外地。
“每逢佳节倍思亲。”“逢”,遇到;“倍”,加倍、更加;“佳节”,美好的节日,这里指重阳节。这句诗的意思是:每当遇到节日我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亲人。
“遥知兄弟登高处。”“遥”,远;“兄弟”,哥哥弟弟,诗中指在家乡的哥哥弟弟;“登高”,民间风俗,重阳节这一天,人们都要外出登高。这句的意思是:我在遥远的地方,想到兄弟们一定都登上了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茱萸”,一种有浓烈香味的植物。古人重阳登高,将茱萸插在头上,据说可以防灾避疫;“遍”,全都。这句的意思是:兄弟们都插着茱萸,站在那高高的地方,单单缺少我一个人。
古诗教学以学生诵读为主。要留出时间让学生多读。
可以参考以下节奏朗读: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课后第1、2题可在教学过程中完成。
课后第3题:要弄清字、词的意思,再正确选择。
课后的选做题教师应先了解学过的有关诗句,以作提示。
教学设计参考
一、揭示课题
1.谈话:今天我们学习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千古流传的诗歌。
2.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3.解题。
二、学生自读诗歌,初步感知
1.学生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诗句通顺连贯。
2.检查学生自读诗歌情况。
3.学生借助注释、插图,了解诗的大意。
三、自读自悟,体会意境
1.再读诗歌,在四人小组内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
2.全班交流。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四、背诵诗歌
五、拓展延伸
你读过哪些思念家乡和亲人的诗歌?(如:李白的《静夜思》)
(杨蔚、李金瑶)
参考资料
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人(今山西永济县)人,唐代著名诗人。少年聪慧,9岁时就以文才出名。他多才多艺,不仅能做诗,而且懂音乐、绘画。他的诗,题材、风格多样化,特别是田园山水诗,具有较高的艺术造诣,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兄弟俩教案篇6
一、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过的《静夜思》吗?我们一起来背诵一首古诗──李白的《静夜思》。(背诵《静夜思》)你能用说说《静夜思》这首诗表达的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吗?(“思”在这里是“思念故乡”的意思)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也是表达思念家乡感情的。
二、 学习新课
1、介绍诗人的背景和诗的创作背景:
师:我们看看本诗作者王维,谁来说说你对王维了解多少?找生说,然后师补充(老师这里也有些大诗人王维的资料,同学们来轻声读读,找一人读)
王维:唐朝诗人,15岁时离开了故乡到长安去参加科举考试,20岁时考上进士。在这段时间里,他一直漂泊在外,自然会想家,尤其是过节的时候,这种情感更加强烈。王维很有才华,他的诗被人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诗是诗人十七岁时离开家乡,远在京城长安写的。
师:远在异乡的王维通过这首诗是怎样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呢?
2、出示古诗(整体感知)
师:同学们课前已经预习了这首古诗,谁来读读这首诗1人,生评价,再找1人读,师:本诗有两个特殊的这,出示茱萸,茱是形声字,萸注意它的写法,观察这俩个字,它们都有什么特点?都是草字头,和植物有关,一会儿我们再进一步了解它们。再齐读古诗
师:我们知道学习任何一首古诗要想悟诗情,首先要怎么样?(生明诗意)
3解诗题:师:我们来齐读诗题,哪位同学能说说你对诗题的理解?生解释。九月九日重阳节王维思念家乡的亲人。师:对重阳节了解多少?生:是重阳节,是亲人团聚的日子,还有补充的吗?
(生先汇报师再补充)(九月九日——指的是农历九月初九,这一天,是中国人的传统节日——重阳节。在我国古代,重阳节是一个重要的节日,这一天要举行各种活动,如:登高、插茱萸、赏菊、吃重阳糕、喝菊花酒等。如今,这个古老的节日又增加了新的内容,成为一年一度的“老人节”。因为两个九意味着生命长久、健康长寿。)(出示图片:菊花、茱萸。先了解一下)师:还有些关键字需要我们理解?
生:忆——思念、想念
师:“山东”是山东省吗?(不是,陕西有座名山叫华山,华山以东有个地方叫蒲州,是诗人王维的老家;作者的家乡。)
兄弟——此处的“兄弟”可以是王维的同胞兄弟,也可以是王维的亲人,朋友;
师:当过节的时候我们一定会想念外出的亲人,同样外出的亲人也会想念你们,就像我也是,我的家在松原我也时时想念在家乡的亲人们,尤其是到过节的时候就会更加思念他们。大诗人王维和我一样在过节的时候独在异乡思念家乡的亲人,他又是怎样通过诗句表达情感的?
3、师:下面我们来自学这首诗:(大屏幕出示:自学提示)
三、自由读诗文,给合注释和工具书来理解诗意。
四、小组合作:画出你认为哪行诗最能直接表达诗人此刻的思念之情的情感?细细体会并适着通过朗读来表达诗人的情感。组员认真做出朗读评价。
师:哪行最直接表达了诗人思乡的情感?每逢佳节倍思亲。谁来解释一下这行诗。师:哪个字最能表达作者更加非常的想家。生说倍字的解释,倍,加倍,更加的意思。说明(特别、格外、非常)想家。
师:一个“倍”字突出了诗人十分想念家乡的亲人,每到佳节良辰,思乡之情就更为浓烈,让我们一起读读这行诗来体会诗人内心的真实的情感。齐读,再读注意“倍”字加强语气。
4 师:作者为什么那么想家,作者想家的原因是什么?哪行诗告诉了我们原因?
生: “独在异乡为异客”师:谁来解释这句诗,也可以解释一下字词的意思。(了解本句诗意:独——独自一人;异乡——他乡;异客——陌生的客人;我独自一个人居住在他乡。)师: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
师:诗人所处的环境是陌生的,所看见的人也是陌生的,没有一个人可以跟他说说心里话,这句表达了作者(生:孤独寂寞)的心情。因为孤独寂寞所以思念家乡的亲人,尤其是在重阳佳节,万家团圆的节日里,就他一个人不能回家跟家人,看到别人团聚,心里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这也就是他思乡的重要原因。
师:同学们,大诗人王维只有在重阳佳节,万家团圆的节日里想家吗?我们中国还有很多像这样的传统佳节,例如:中秋节、端午节、春节。迁移想像说话:1、是啊,春节到了,家家户户放鞭炮,吃年夜饭,只有王维孤身一人,他此时只能念着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2、中秋佳节,全家都围坐在一起赏月、吃月饼的时候,王维只有一个人形影孤单,此时口中念着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3、端午节一家人热热闹闹地在一起吃着粽子,观看赛龙舟,挂艾叶,处处洋溢着人们欢歌笑语,欢度着节日的时候,王维身在异乡,只能念着: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是啊,看着别人的家庭团团圆圆,王维内心倍感孤独,所以就更加思念家乡,当王维思念家乡的时候他在思念家乡里的谁?他们又在做什么呢?后两行诗告诉我们诗人思念的内容。出示后两行: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谁能说说你对这两行诗句的理解,包括字词的意思。或者是(这两行诗中哪些关键的字词需要我们理解。)
遥——遥远;知:想到;登高处:登山;遍——都;少:缺少;一人:指王维。 茱萸:出示图片(一种有浓烈香气的植物,古人在重阳节登高时,把茱萸插在头上,或装在小布袋里带在身上,认为可以避灾。)生:我从“少一人”看出王维很孤单。因为以前每逢重阳节王维也会和家人一起共享天伦之乐。但这里的“少一人”就是今年的重阳节少了王维一个人,他在陌生的地方,见不到亲人,所以也享受不到这份天伦之乐,所以他很孤单。
(翻译:在遥远的地方,想到兄弟们都登上高处,一个个都插上茱萸,单单缺少我一个人。)
师:思念是一条线,线的这头牵着王维,线的那头牵着是他的亲人,思念是彼此的',他的亲人肯定也会非常想念。他们登高时会对异乡的王维说些什么呢?生:就差王维一个人,他在长安还好吗?我们很想念他啊!多么深的情意,重阳佳节,家乡的亲人也在惦念着他。异乡的的王维将无限的思念,凝聚笔端不禁写到: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找一生读,再齐读来感受他的思念之情。
现在同桌快速地在下面练习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指名2人)
我独自一个人居住在他乡,每到过节的时候我就更加思念自己家乡的亲人。在遥远的地方,想到兄弟们都登上高处,一个个都插上茱萸,单单缺少我一个人。
师:整首诗表达了诗人无限思念之情,下面同学们就通过朗读来感受王维的内心情感。
1、齐读(师:古诗要想读出韵味,得讲究技巧。)
2、出示分隔号和重点号。(停顿、重读)
3、配乐读试着背一背。
五、课堂小结
师:听着你们读得那么有感情,我内心有一种深刻的感慨:我们能生活在自己的亲人身边,是多么幸福!我们能认识这么多朋友,大家就像一家人似的愉快相处,是多么幸福!幸福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在感受亲情的同时,更应该珍惜亲情。时刻记得关心我们身边的人,也让他们感受到幸福。
六、课后作业 (选择性作业)
(一) 1、试着读熟并背诵课后积累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并整理到积累本上,可以搜集其王维其它的古诗。
2、回家采访一下你身边的老人们,了解他们过节时的情景和感受。
(二)试着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古诗编成一个小故事。
兄弟俩教案篇7
活动目标:
1、欣赏并理解古诗,能初步发现古诗的语言结构特点。
2、理解古诗中“异乡”、“异客““忆”、“遍插”、“遥知”、“茱萸”、等字词的意思,初步掌握古诗的完整诗意。
3、感受古诗中诗人表达的思念家乡亲人之情。
活动准备:
让幼儿预先知道九月九日是重阳节,了解一些节日民俗。
相关诗句字卡。
古诗cd、播放器。
活动过程:
一、欣赏故事、引出古诗,帮助幼儿初步理解古诗所表达的内容。
提问:九月九日这一天,诗人在干什么呢?他想到了些什么?
二、完整欣赏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初步发现古诗的语言结构特点,理解古诗诗意。
1、师有感情地朗诵古诗,并出示相应的文字卡片。
提问:
古诗里说了些什么?
古诗和刚才的故事讲的是同样的事,你觉得它们有什么不同?
小结:同样是讲一件事,刚才故事讲了好多,古诗只用了四句就讲完了。(明白古诗是用简练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寓意的。)
欣赏古诗,理解故事中的字、词及古诗所表达的含义。
提问:
①在这首古诗里你有哪些地方还不明白?
(引导幼儿结合对故事的记忆,来理解古诗的字、词,感受古诗整体的意境。)
②这首古诗告诉我们一件什么事?(引导幼儿根据个人理解简单概括诗意。)
4、师生完整欣赏并有感情地朗诵古诗。
三、迁移情感,体验诗人的思乡之情。
提问:诗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这天特别的思念家乡的亲人,写下了这首有名的古诗,如果你一个人离开了家,到了陌生的地方,你会想些什么呢?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