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制定需要结合课程标准,确保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教师在教案中融入社会热点,可以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参与意识,360好工作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画昆虫中班教案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画昆虫中班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培养细致观察事物的能力。
2、了解昆虫眼睛的有关常识。
3、能比较不同眼睛的特征。
活动准备:
1、名画欣赏《大眼瞪小眼》
2、画家介绍、画作欣赏
3、各种昆虫眼睛的图片
活动过程:
一、请幼儿欣赏幼儿用书封底的画面,说说自己的感受。
t:画面里有什么昆虫?
t:小朋友来看看他们是长什么样子的啊?
t:一般在什么季节能看到它们?
t:动动小脑筋来猜一猜他们在干什么?
幼儿集体讨论。
二、参考幼儿用书后的(附1)(附2)。介绍画家的特色,引导幼儿细致的观察画家。
t:小朋友来仔细看看图片,看看它们的眼睛长在哪里?
t:是什么样子的?
t:它们的翅膀是什么颜色的?
t:你还看到了什么?
幼儿集体讨论。
三、出示各种昆虫的'眼睛的图片,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并讨论:昆虫的眼睛和人的眼睛有什么不一样。
t:小朋友来看看这些昆虫的眼睛是什么样子的,他们和人的眼睛有什么不一样?
t:苍蝇和蜻蜓的眼睛很大,占据了头的大部分。如果我们人的眼睛也占了头的大部分的话,那该是个什么样子啊?(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画出来给幼儿一个直观形象)
t:昆虫的眼睛颜色,形状一样吗?
t:眼睛上有睫毛、眼皮吗?会眨眼睛吗?
t:眼睛的位置和我们一样吗?
t:昆虫的眼睛都是两个吗?
教师总结:昆虫的眼睛是复眼,不是一个单个的眼睛,而是许许多多的小眼组成的,视力特别好,但看东西是一格一格的。(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画出来)
四、活动结束。
画昆虫中班教案篇2
教学理论依据
自然界中许多动物都有利用保护色躲避敌人、保护自己的本领,而昆虫生活环境复杂,形体相对较小,在长期适应过程中形成了利用保护色保护自己的特殊本领。有关昆虫“保护色”的这个活动主要是间接经验的学习,属于典型的认知型科学活动。如何摆脱老师传授、孩子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尽可能机会让幼儿主动参与活动,是我设计活动时思考的重点。皮亚杰认为: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儿童知识的获得是儿童与环境中的人和事物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儿童积极参与活动,不断建构认知结构的过程。因此,活动中我以枯叶蝶等几种昆虫为桥梁,通过看看、猜猜、找找、藏藏几个环节的设计,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幼儿与材料、与教师、与同伴有效互动,获得有关经验,达成活动目标。
刘占兰教授认为,在学龄前阶段,儿童的学习是前科学概念的学习,而不是准确科学概念的学习。因此,在活动中我没有刻意教给幼儿“保护色”的概念,而是通过层层递进的环节设计,让幼儿真正理解昆虫利用“保护色”保护自己的本领。另外,根据中班幼儿有意注意时间较短、思维具体形象等特点,我利用交互式白板、视频、图片等教学手段吸引幼儿的注意力,给幼儿主动学习、积极探索的机会,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通过游戏给幼儿间接的、虚拟的操作体验,帮助幼儿间接经验的获得和提升。
教学策略
1、多媒体手段的运用,增加活动的直观性、趣味性和互动性。活动中交互式白板的有效运用,使幼儿的学习变得直观、有趣,增加了幼儿与材料互动的机会,激发了幼儿探究的兴趣,提升了幼儿观察、猜测、推理、判断等方面的能力。
2、“捉迷藏”的游戏情境贯穿始终,让幼儿体验寻找、躲藏的乐趣。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创设了“小鸟找,昆虫藏”的情境,帮助幼儿理解昆虫能利用身体的形状和颜色隐藏自己的本领;运用“寻找躲藏的昆虫”和“昆虫捉迷藏”两个游戏,让幼儿在观察、操作、参与中加深对昆虫“保护色”的理解。
3、有效的师幼互动,培养良好思维品质和学习品质。在活动中,我设计了富有启发性的关键提问和简洁准确的,采用“反问”、“追问”等策略激发幼儿深入思考;引导幼儿通过观察、猜测、推理、判断、验证一步步得出结论,培养了幼儿良好的思维品质。通过鼓励性的语言,激发幼儿动手动脑,注意培养了幼儿专注、认真等良好的学习品质。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枯叶蝶、尺蠖、花螳螂等昆虫利用身体颜色和形状隐藏自己的本领。
2、感受“保护色”的神奇,对昆虫及其“保护色”产生兴趣,萌发探究动物保护色的愿望。
活动重点
了解枯叶蝶、尺蠖、花螳螂等昆虫利用身体颜色和形状隐藏自己的本领。
活动难点
根据对昆虫“保护色”的认识,帮助昆虫隐藏在合适的地方。
活动准备
交互式电子白板、课件、图片、记录笔等。
活动过程
1.谈话调动原有经验,引发探究昆虫的兴趣。
提问:你见过什么昆虫?在哪里见到过?
2.寻找花园里的昆虫,初步了解“保护色”。
找找看,花园里都有谁?
为什么有的昆虫一下子就能找到,有的很难发现它?
:原来昆虫躲在与自己身体颜色很像的地方,就不容易被发现。
3.观看视频和图片,感受“保护色”的神奇。
(1)观看视频,简单了解枯叶蝶、尺蠖、花螳螂等几种昆虫利用颜色和形状隐藏自己的本领,初步感受“保护色”的神奇。
枯叶蝶:这是什么?会有什么变化?——观察后教师讲解枯叶蝶的典型特征。
尺蠖:猜猜看这里会有谁?仔细观察又有什么新发现?——观察、猜测后用图片进行验证。
花螳螂:猜猜看,美丽的花里藏着什么小秘密?——猜测后用图片进行验证。
:枯叶蝶藏在树叶中,尺蠖藏在树枝上,花螳螂藏在花朵里,这样藏起来真安全,小鸟根本就找不到。
(2)出示昆虫图,请幼儿找出隐藏在各种背景中的昆虫,进一步感受保护色的神奇。
:自然界中有些昆虫就是这么奇妙,它们能把自己巧妙地隐藏在周围的环境中,让敌人很难发现它。用这样的本领保护自己,可真了不起。
3.幼儿操作,运用有关“保护色”的经验帮助昆虫藏起来。
玩白板游戏:昆虫捉迷藏。请幼儿在白板上操作,根据昆虫的颜色、形状将昆虫藏在背景图中。
4.观看视频,拓展动物保护色的经验。
除了昆虫,自然界里有很多动物也有这样保护自己的本领,我们一起看一看。
刚才你看到动物们是怎么隐藏自己的?它们隐藏自己的本领大不大?
结束语:还有许多动物都有这样特殊的本领呢!回家以后可以查查资料,找找看,再来跟大家一起分享。
画昆虫中班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感应歌曲的固定拍。
2、通过打击乐活动引发对节拍及节奏演奏的兴趣。
3、能看着图谱和伙伴一起演奏拍子** * ** */ ** ** *-//。
活动准备:
1、蚂蚁、螳螂等昆虫图片。
2、乐器:沙蛋、铜铃。
3、ppt课件,图谱。
活动过程:
开始部分:
通过ppt引出故事,昆虫音乐会
教师:看一看这里啊哪里呀?哦,我们美丽的花草地上要召开昆虫音乐会咯,大家猜猜看谁会来啊?
基本部分:
一、认识小蚂蚁的节奏型
教师:你们刚刚说了那么多的小昆虫,那我们一起来看看到底谁来了?
看ppt出示小蚂蚁图片相应的音乐及图谱。
教师:小蚂蚁是怎么一拍一拍的演奏自己的旋律的'?你们能把他的节奏打出来吗?
看节奏谱,教师哼唱慢的旋律,逐一打出来。
教师:我们用手来演奏一下他的旋律吧。用头试试吧。
二、认识螳螂的节奏型
1、教师:除了小蚂蚁还有一个小昆虫也等不及的要出来了,他会是谁呢?
看ppt出示小螳螂图片相应的音乐及图谱。
2、教师:小螳螂是怎么演奏自己的旋律的呢?
老师哼唱旋律,幼儿看图谱打节奏。
3、教师:谁已经能模仿小螳螂演奏的节拍。
请个别小朋友上来带着大家用刚才的办法演奏
三、分辨小蚂蚁和小螳螂的节奏型
1、播放音乐,大家一起说一说哪一段是小蚂蚁在演奏,哪一段是小螳螂在演奏。
教师:现在老师要考考你们咯,我放音乐,你们来告示我是谁在演奏哦。
2、找一找小蚂蚁和小螳螂他们的演奏拍有什么不一样。
教师:我们刚刚听了小蚂蚁打的节拍是·····小螳螂呢?
小结:那我们发现小蚂蚁是快快的拍还是慢慢的拍?小螳螂呢?
画昆虫中班教案篇4
【教材分析】
秋意渐浓,草从里呢喃的秋虫常常会引起幼儿强烈的好奇,户外活动时也常常会看到幼儿三五成群地在草丛、墙角凝神观察、讨论。活动选取了蟋蜂、螳螂这些幼儿能接触到的常见小昆虫,通过观察、讨论,引导幼儿了解这些昆虫的外形和习性,萌发对昆虫的探究兴趣。
【活动目标】
1.认识并观察蟋蟀、螳螂,观察、比较蟋蟀、螂的外形特征,了解其生活习性。(重点)
2.能理解昆虫的生活习性与人们的关系,大胆交流自己的发现。(难点)
3.喜欢探究昆虫的秘密,知道爱护益虫。
【活动准备】
1.活动前家长带幼儿捕捉蟋蟀、螳螂各5-6只,分别放于5-6个透明玻璃瓶内,用纱布封住瓶口。
2.画有蟋蟀和螳螂的记录纸、记录笔7套。
3.幼儿学习材料《走进秋天》。有关螳螂和蟋蟀的视频材料。
?活动过程】
一、猜迷语,激发幼儿对昆虫的兴趣。
1.请幼儿猜有关蟋蟀和螳螂的谜语。
蟋蟀的谜语:头长两根毛,身穿咖啡袍,平生爱打架,赢了唧唧叫。螳螂的谜语:头戴绿帽,身穿绿袍,腰细肚大,手拿双刀。
2.出示昆虫蟋蟀、螳螂,引发幼儿观察的兴趣。
二、幼儿分组观察记录,比较蟋蟀和螳螂外形特征的相同与不同。
1.幼儿分组观察,记录发现结果。幼儿自由分组观察蟋蟀和螳螂。
组内选一名幼儿把大家的发现蟋蟀和螳螂的外形特征的在记录纸上表征出来。并将两者的相同点用笔圈记出来。
2.幼儿展示观察记录,分享交流。
提问:蟋蟀和螳螂有哪些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小结;蟋蟀和螳螂都属于昆虫。它们都有一对触角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都有三对足,成虫有翅膀。它们不同点是螳螂是蟋蟀的天敌,蟋蟀是害虫,螳螂是益虫。蟋蟀会鸣叫,螳螂则不会。
3.游戏:我学螳螂和蟋蟀。
播放音乐幼儿自由学习蟋蟀和螳螂的动作特点。重点引导幼儿模仿螳螂挥舞前肢捕捉猎物。
三、引导幼儿讨论、交流,了解蟋蟀和螳螂的.生活习性。
1.教师引导幼儿回忆自己见过的昆虫。
提问:你知道蟋蟀、螳螂生活在哪里吗?它们有什么本领?它们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吗?
2.观看有关蟋蟀和螳螂的视频,进一步了解螳螂和蟋蟀的生活习性。
2.小结:蟋蟀生活在土穴里、草丛里或砖块下面,喜欢在夜里出来活动,喜欢“打架”,能发出好听的叫声,吃各种作物、树苗、蔬菜和水果,是害虫。螳螂生活在田地里、草丛里的植物上,能吃掉苍蝇、蚊子、蝗虫等许多害虫,是我们的好朋友。
四、活动延伸:
幼儿交流自己知道的昆虫,引导幼儿自主阅读相关的绘本,进一步了解相关知识。
画昆虫中班教案篇5
活动分析:
中班的小朋友已经对各种昆虫比较感兴趣了,可是见到的也只是在菜园地里最常见的那几种,许多别的孩子们都没见过,通过展示相似于各种植物的昆虫,引发他们的好奇心,增加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发幼儿在以后生活中的探索发现和观察能力。
活动目标:
1、了解螳螂、枯叶蝶等昆虫利用“保护色”进行自我保护的本领。
2、产生探究动物自我保护本领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挂图一副(画面有蝴蝶、蟋蟀、瓢虫、蜻蜓、螳螂、枯叶蝶、木枝虫等昆虫)。
2、幼儿用书第三册第四页。
3、幼儿、家长收集关于动物自我保护的图片、图书等资料。
活动流程:
1、寻找昆虫。
(1)出示挂图,请幼儿仔细观察画面,找一找发现了哪些昆虫。
(2)引导幼儿寻找不容易发现的昆虫,如:花螳螂、枯叶蝶、木枝虫。
2、请幼儿讨论:为什么有些昆虫不容易被发现?
3、了解昆虫利用“保护色”的本领。
(1)请幼儿欣赏科学小知识《捉迷藏的昆虫》。
(2)提问:小鸟为什么找不到花螳螂、枯叶蝶、木枝虫?
(3)阅读幼儿第三册第四页,仔细观察花螳螂、枯叶蝶、木枝虫。
4、游戏《捉迷藏》
教师和幼儿一起玩捉迷藏的游戏,请幼儿相处好办法不容易让别人发现自己。提醒幼儿躲藏是注意安全。
活动延伸:
将相关图片、图书等资料投放在发现区,让幼儿继续了解动物利用保护色进行自我保护的本领。
画昆虫中班教案篇6
活动目标
1.了解蜜蜂、蜻蜓、蝴蝶等昆虫基本特征和习性。
2.了解昆虫和人们的关系。
3.知道爱护益虫,消灭害虫。
活动准备
1.趣味练习:正确说出昆虫的名字
2.趣味练习:制作夏季昆虫
趣味练习
活动过程
一、趣味练习导入课题
1.教师:小朋友,你知道哪些昆虫呢?请你说一说。
2.教师:你们看看图片上这些昆虫,你们想知道这些昆虫更多的秘密吗?
二、观看昆虫图片,了解主要特征和生活习性
1.图上这些昆虫它们叫什么名字?
2.它们是什么样子的?
(头上有什么?数一数有几队翅膀?有几对脚?)
3.它们生活在什么地方?吃什么?
4.它们有哪些地方是相同的?它们共同的名称叫什么?
5.还知道哪些昆虫?他们是什么样子的?
小结:画面上的这些虫子有一个共同名字叫昆虫。
昆虫的身体分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触角、嘴和眼睛;胸部长着三对脚,背上一般长着两队翅膀;
腹部一节一节的两侧有气孔,是呼吸用的。有些昆虫(如七星瓢虫)
有一对翅膀变硬了,还有些昆虫只有一对翅膀(如蚊子。)
三、分辨益虫、害虫
1.你喜欢哪些昆虫?不喜欢哪些昆虫?为什么?
2.有哪些昆虫是益虫?哪些是害虫?为什么?
3.蝴蝶是益虫还是害虫?为什么?
教师:蝴蝶在幼虫时有吃嫩菜叶等害处,变成蝴蝶后有传播花粉、可观赏等益处。
四、讨论怎样对待昆虫
1.我们该怎样对待昆虫?
2.小结:我们应该保护益虫,不随意捕捉和杀死益虫。要注意环境卫生,
不乱倒垃圾,随地大小便,不让脏水积聚使害虫无法生存等。
五、趣味练习
制作夏季昆虫手册,说说昆虫的秘密。
画昆虫中班教案篇7
教学理论依据:
?捉迷藏的昆虫》这个活动将昆虫拟人化,和小朋友捉迷藏,符合孩子的思维特点。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纲要》指出要“寓教育于游戏中”,本活动以游戏为主线,让孩子在玩捉迷藏的过程中学习并巩固新知识。同时科学是严谨的,因此活动中的材料多为实物原型。昆虫的自卫防身方式通常有保护色、拟态、警戒色三种,鉴于中班孩子的认知水平,只选择了其中一种“保护色”,其他的知识留待以后探讨。
教学策略:
1、采用观察法和语言交流,引导幼儿对已有昆虫的经验进行梳理。
2、通过捉迷藏游戏,寻找有保护色的小昆虫。
3、通过录像,直观的呈现昆虫自我保护的本领,理解昆虫的.保护色及其作用;
4、采用讨论和直观法拓展,激发幼儿探究更多动物自我保护本领的兴趣;
5、采用游戏操作法,巩固对保护色的理解。
活动目标:
1、了解枯叶蝶、螳螂等昆虫利用保护色进行自我保护的本领。
2、产生探究动物自我保护本领的兴趣。
活动重点:了解枯叶蝶、螳螂、竹节虫三种昆虫的自我保护方法。
活动难点:理解“保护色”。
活动准备:
1、幻灯片:《捉迷藏的昆虫》
2、录像:《昆虫的保护色》《动物的保护色》
3、音乐:《春天》《清晨》
4、背景图四组,动物图片若干。
活动过程:
1、观察昆虫图片,梳理幼儿已有经验。随着音乐《春天》表演入场。
出示昆虫图片,提问:你认识它们吗?这些昆虫你在哪里见过?
2、寻找昆虫,探究保护色的秘密。
(1)出示幻灯片,请幼儿寻找躲藏的昆虫——枯叶蝶、螳螂、竹节虫。
(2)讨论它们身体的颜色和藏身地颜色的关系。
3、了解昆虫利用保护色进行自我保护的本领。
(1)观看视频《昆虫的保护色》。
(2)讨论保护色的作用和哪些昆虫有保护色。
4、经验拓展,了解其他动物的自我保护办法。
(1)提问:还有哪种动物有保护色?
(2)观看课件:动物的保护色。
5、分组操作:游戏——帮小动物躲猫猫。
幼儿分成四组,将小动物图片放到适合其隐藏的背景图上,然后老师来找小动物,进行纠错和交流。
活动延伸:在图书区投放相关图书、资料,让幼儿继续了解动物利用保护色进行自我保护的本领。
画昆虫中班教案篇8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对比、感知左右对称。
2、在理解对称概念的基础上帮助瓢虫装扮翅膀并体验装扮的快乐。
3、培养幼儿边操作边讲述的习惯。
4、培养幼儿相互合作,有序操作的良好操作习惯。
活动重点:理解左右对称的表现形式,(即:左右图案的颜色、花纹、大小、位置相同)活动难点:运用对称的方法装饰小瓢虫活动材料:ppt、幼儿操作瓢虫、黑点粘纸、贴有数字(4、6、8、)的展示板、活动过程:
●意图:引出话题1、(播放ppt1、2)幼儿观察图片,感受舞会的欢乐气氛。
2、(播放音效)幼儿观察舞会上哪些昆虫没有来。
●意图:初步感知对称1、(播放ppt3)提问:小蝴蝶怎么哭了?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吗?
过渡语:我这里正好有三件蝴蝶的衣服,你们觉得哪一件最漂亮最特别。
2、(播放ppt4)引导幼儿观察第二件衣服左右的颜色、花纹、位置。
3、总结:原来左边和右边的颜色、花纹、大小、位置完全一样,这样的表现方式叫做左右对称。对称的图案会让我们感觉到非常的漂亮。
4、(播放ppt5)过渡语:谢谢你们我的朋友,有了你们的帮助,我今天一定是舞会上最美丽的一只昆虫。小蝴蝶穿上对称的衣服,开心的飞走了。飞呀飞,小蝴蝶发现周围有许多东西也是对称的,你们发现了没有?
●意图:寻找对称
5、(播放ppt6)幼儿寻找图片中对称的事物,特别讨论两棵大树是否都对称。
●意图:表现对称
1、(播放音效、ppt7)过渡语:是谁在花丛里说悄悄话?原来小瓢虫正在用小黑点装扮自己的翅膀,他们也想学小蝴蝶穿一件左右对称的衣服。(播放ppt8)看,小瓢虫的一只翅膀已经打扮好了,可是右边翅膀上的黑点怎么贴才可以和左边的翅膀对称呢?(关注黑点的数量、大小位置)
2、操作要求:出示小瓢虫和操作粘纸。我这里有许多大小不一样的小黑点粘纸,请你选择一只自己喜欢的小瓢虫,先看看它左边翅膀上的小黑点的数量、大小以及点子的位置,然后用对称的方法装扮它另一只翅膀。不要弄错哦!
引起小朋友操作的愿望
3、幼儿操作,教师观察
4、集体检验●意图:尝试分类体验快乐
1、过渡语:小瓢虫邀请你们一同参加舞会。
2引导幼儿根据点子送小瓢虫到相应的花盆。看看花盆上有什么标记?(瓢虫照片和数字)你的小瓢虫应该坐在哪里呢?请幼儿根据瓢虫的小点摆放。看看有没有小瓢虫坐错位置啊?
3、舞会就要开始了,让我们一起倒计,迎接舞会的开始。
4、幼儿一同倒数,和昆虫一起狂欢跳舞。
活动反思:
虽然有三个声部,但每一个声部都是固定的节奏,只是在最后两小节有些变化,这样的合奏并不难。教师可以用语言节奏帮助幼儿控制好自己声部的节奏。从单声部敲奏过渡到多声部合奏会给幼儿的听觉器官带来一种新的刺激。学习合奏,也是学习合作的开始,不仅动作要协调,还需学会倾听,以便能和谐地演奏。在“昆虫音乐会”的情景中可鼓励幼儿表演其他昆虫的鸣叫声,进一步激发喜爱昆虫、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 养昆虫教案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