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教案的写作,是每一个教师都要做到的,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升个人的教学素质,教案在拟订的时候,大家需要强调联系实际,360好工作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数学9加几教案推荐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数学9加几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使幼儿进一步掌握5以内数的组成及加减法的含义。
2.能分别列出算式,并迅速、准确地算出得数。
活动准备:
准备得分牌6块,幼儿每人一张练习纸。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在练习纸的空格内填数,复习5的组成。
2.请幼儿讨论两种分法有什么不同。启发幼儿将练习纸左图分法讲出来;再观察右图的分法,比较分出来的两部分数有什么关系。
3.教师小结:一个数分成的两个数,其中一个数逐次增加1,则另一个数逐次减少1,但每次分成的两个数合起来都等于原来的数。用这种方法对一个数进行分合,既快又不会遗漏。
4.教师口述加减法应用题,引导幼儿口头列算式。
5.游戏:抢答比赛。
(1)教师出示5以内加减法式题卡片,让全体幼儿很快地说出得数。
(2)分组进行比赛,哪一组抢得快又答得对,就给哪一组记1分。
6.指导幼儿完成第35页练习。
数学9加几教案篇2
设计说明
日常生活中蕴涵许多有关小数的问题,已经对小数的相关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本节课在此基础上学习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借助课件创设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通过教学让学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借助“小数点搬家”的情境解决相关的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注重生活情境的创设,在探索中获取新知。
通过“蚂蚁快餐厅”中价格变化的情境,先让学生讨论为什么要让小数点搬家,再接着讨论三次标价的变化及实际价格,最后让学生观察小数点向右移动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讨论小数点向左移动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2.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突破重难点。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三次不同的标价,它们都有数字“1”,但小数点的位置不同,小数的大小就不同。然后借助元、角、分的关系,让学生了解小数点向右移动时小数的大小如何变化。在此基础上再推出小数点向左移动时小数的大小如何变化,并加以验证。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我们已经学习了有关小数的知识。小数中最重要的一个符号是什么?(板书:小数点)今天,我把这位客人请进了课堂,看看它会给我们带来什么?
(动画)在轻快的音乐中,草原上跳出三个数字并排列成:256。这时小数点跳出来了,自我介绍:“大家好!我是小数点。”接着小数点跳到5和6之间(25.6),再跳到2和5之间(2.56),小数点说:“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小数点搬家。”(板书课题:小数点搬家)
师:哦,原来小数点要搬家了。看了课题你有什么想法吗?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小数点搬家”的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从具体情境中初步体会小数点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
⊙探究新知,合作交流
(一)探索小数点向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1.出示课件,提出疑问。
课件出示主题图:小数点怎样搬的家?小数点的不断搬家使蚂蚁快餐厅的价格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师生共同明确:小数点第一次向右移动了一位,第二次又向右移动了一位,快餐的价格在逐渐增加。
3.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明确:快餐的价格由0.01元到0.10元,再到1.00元。
4.请同学们认真观察,0.01、0.10、1.00的小数点的位置有什么变化?它们的大小又有什么变化?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
5.学生汇报,交流结果。
(1)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
方法一:0.01元=1分,0.1元=1角=10分,10分是1分的10倍,0.1元是0.01元的10倍,所以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就扩大到原数的10倍。
方法二:0.01是,0.1是,0.01是100份中的1份,0.1是10份中的1份。所以0.1是0.01的10倍。所以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就扩大到原数的10倍。
方法三:0.1米看成1分米,0.01米看成1厘米,1分米是1厘米的10倍,0.1是0.01的10倍。所以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就扩大到原数的10倍。
(2)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
0.01元=1分 1.00元=1元
0.01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就是1,1元是1分的100倍,所以0.01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小数就相当于乘100,得到的数是它的100倍。
6.提问:如果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四位,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同桌之间说一说。
7.小结:小数点太神奇了,它只要向右一跳就扩大,向右跳一位,得到的数就扩大到原来的10倍;向右跳两位,得到的数就扩大到原来的100倍……
数学9加几教案篇3
一、教学分析:
(一)教材分析
?年月日》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时间单位“时、分、秒”,并已经在实际生活中积累了“年、月、日”感性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年、月、都是较大的时间单位,理解一年或者一个月的时间有多长需要借助一定的想象力。因此,教材选用了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素材进行教学。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学生分析
学生虽然在实际生活中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和经验,但是缺乏清晰的认识和数学思考的过程。因此,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时间。
结合我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拟定了以下教学重难点。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建立年、月、日的时间观念。
教学难点:
记住各月的天数和初步会判断平年或闰年。
根据以上分析和教学重难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平年、闰年等方面的知识;记住每个月及平年、闰年各有多少天。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体验小组合作解决研究主题的过程中逐步培养“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发展学生认真观察、归纳概括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受数学的联系,培养学生乐于探求知识的情感;及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策略:
1、教学模式
本节课我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观察、讨论、合作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知识,使自主探究的方式贯穿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教学方法与手段
①应用媒体整合,突破教学难点。
②采用课前准备、课上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贯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四、教学过程:
(一)创境激趣,提示课题。
1、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开课伊始,以激动人心的画面吸引学生注意。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照片,每一张照片都记录了一些让我们每个中国人都引以为自豪的的瞬间。你们想看看吗?(出示课件)让学生说画面呈现的'是什么情景,这些情景发生在什么时间。最后定格在三幅画面。让学生找这里在记录事件发生时用了哪些时间单位呢?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去。引导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年月日,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同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建立学生新旧知识的联系。加深对时间单位的理解。)
2、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新的时间单位――年、月、日。(板书课题)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探究活动一:观察年历,回答问题。
1、合作学习阶段:
为了有效的学习新知,我放手让学生说说自己知道的有关年月日的知识,使课堂教学的起点对准了本班学生的实际水平。然后利用年历组织学生进行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有目的观察年历,并回答问题。如:“一年有几个月?”“每个月的天数一样吗?”等等,孩子们的热情一下子被点燃了,课堂变成了同学们畅所欲言的地方。
2、交流成果阶段:
(1)这一阶段是课堂的重中之重,学生要把自己通过查找、总结、合作学习得出的结论进行汇报,在此基础上,教师借助多媒体课件直观演示。(出示课件)并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总结并板书:
①一年都有12个月。1、3、5、7、8、10、12每个月都有31天。我们把每月31天的月份叫大月。
②4、6、9、11每个月有30天。我们把每月30天的月份叫小月。
③2月有时28天,有时29天。我们把2月有28天的。那一年叫做平年,把2月有29天的那一年叫做闰年。突出2月份这个特殊月。
7个大月和4个小月再加上2月正好是12个月,(板书12个月)。
这时,让学生把自己的生日,在年历上圈出来,加强学生对年月日的感性认识。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我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使每一个学生在倾听、表达的过程中,不断地修正和完善自己的发现,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与合作的快乐。)
(2)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每个月的天数,怎样把每个月的天数很快地记下来?我先让学生思考,再小组讨论,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推荐巧记年月日。(课件出示)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了认识大月小月,并掌握各月天数的目标)
(3)教学到这,我考虑到小学生天生好动这一特点,安排了这样一个游戏。老师报月份大月请男生起立,是小月的请女生起立。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玩中学,玩中乐,使知识得升华。)
探究活动二:探究平年或闰年。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二月的天数不一样,那么2月份的天数有什么规律吗?出示xx-20xx年二月份的天数,让学生观察、讨论、发现四年一闰的问题。课件演示:闰年来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发现平年、闰年的排列规律,通过多媒体演示,加深了学生对平闰年的判断方法的理解,记忆,从而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
这时我设计了巩固练习:判断xx、20xx、20xx、xx年都是什么年?引出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的知识。
最后是知识拓展计算平年、闰年的全年天数。这一环节让学生说出计算方法很重要,由于计算年份不同,学生有两种不同答案,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把板书补充完整,平年全年365天,闰年全年366天。
(三)拓展应用,开发智力
整个练习的设计体现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认知规律。基本练习考察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提高练习是一个猜生日的游戏,通过这个游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了解一些必要的社会知识和重大节日。
(四)总结归纳,落实主旨。
同学们,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一节课又要过去了,在这节课中你有哪些收获呢?
(设计意图:以谈话的方式进行总结,不但重视了知识的反馈,而且重视了情感的培养,从而起到了知情共融的良好效果。)
五、板书设计:xx年x月x日
一年有12个月
大月:1、3、5、7、8、10、12(31天)
小月:4、6、9、11(30天)
2月:平年28天,闰年29天
平年全年365天,闰年全年366天
六、教学反思:
1、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
2、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兴趣,启发了学生的积极思维,让学生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在自我探究、自我发现中获取新知,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35页。
二、教学目标:
1、能从各种图形中区分出四边形,认识四边形的特征。
2、通过对四边形进行分类,对不同的四边形各自的特征有所了解,特别是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3、通过实践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教学准备:
课件。每人准备水彩笔一支。四人小组:一袋四边形的图片。
四、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吗?你喜欢什么体育运动?
2、光明小学校园里,同学们也正在进行各种活动,我们一起去看看。(课件出示主题图)
(1)仔细观察,在这美丽的校园里你发现了什么图形?(先自己找一找,再同桌交流)
(2)交流汇报,学生可能找到的图形有:(指名回答,课件单一闪动)
3、导入课题。
在美丽的校园里有许多的图形,像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菱形、梯形(同时闪动这些图形)这些都是平面图形,都叫四边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四边形。
板书:四边形的认识。
4、初步感知:你认为怎样的图形是四边形?
(二)探索交流、概括特征。
1、动手操作。
(1)涂一涂(让学生感知面)
同学们,数学书第35也有许多的图形,你能从中找出四边形吗?并涂上你自己喜欢的颜色。比一比,看谁涂得又快又好看。
(2)涂完后,同桌交流,说说理由。
(3)集体反馈,为什么这些是四边形,而那些却不是?
2、讨论,概括四边形的特征。
(1)仔细观察一下,这些四边形有什么特点?(先小组,再反馈)
(2)根据学生的反馈,板书。
3、判断四边形。
老师这里还有一些图形请你判断一下他们是四边形吗?(集体用手势判断,并说明理由)如果不是,你能把他变成四边形吗?(课件演示)
4、我们知道了四边形的特征,你能说说我们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也是四边形?
(三)动手操作,获取新知。
1、分一分:每一小组一信封,内有六种图形: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菱形、不规则四边形和梯形。
(1)活动建议:小组合作,给这些四边形分分类,组长把分的结果记录在学习卡上,并说说你们为什么这样分?(教师巡视指导。学生交流分法时,把长方形、正方形分为一类的分法最后出现)
(2)学生可能出现的分法:
①按角分:长方形、正方形(四个角都是直角),菱形、平行四边形、不规则四边形、梯形(没有直角)。
②按边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菱形(两组对边相等),梯形、不规则四边形(两组对边不相等),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菱形(四边相等),不规则四边形、梯形(四边都不相等)。
③按对角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菱形(对角相等),不规则四边形、梯形(对角不相等)。
(3)在学生分的过程中,一步一步解决一些最基本的四边形的特征。(对边的引导:上下为一组对边,左右为另一组对边)
2、进一步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我们来看把长方形、正方形分成一类的这种分法:
(1)长方形、正方形和其他的四边形相比,又有什么不同呢?小组内说一说,可以借助三角板和直尺。
(2)小组汇报,得出结论。(在黑板上贴出正方形和长方形)
(3)我们请电脑博士来演示一下。
(4)长方形和正方形同其他的四边形相比,有一定的特殊性,所以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四边形。
(四)(机动)拓展应用。
1、谁来帮帮我。
(1)是一个()形,也是一个()边形。
(2)是()边形,有()角,其中有()个直角。
(3)图中有()个四边形。
2、自己拿出一个四边形,剪去一个角后,它会变成什么形状,请你动手试一试。
(五)课堂总结。
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认识了四边形。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
数学9加几教案篇4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函数的概念,明确决定函数的三个要素,学会求某些函数的定义域,掌握判定两个函数是否相同的方法;使学生理解静与动的辩证关系。
教学重点:
函数的概念,函数定义域的求法。
教学难点:
函数概念的理解。
教学过程:
Ⅰ。课题导入
[师]在初中,我们已经学习了函数的概念,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它是怎样表述的?
(几位学生试着表述,之后,教师将学生的回答梳理,再表述或者启示学生将表述补充完整再条理表述)。
设在一个变化的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和y,如果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惟一的值与它对应,那么就说y是x的函数,x叫做自变量。
[师]我们学习了函数的概念,并且具体研究了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请同学们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问题一:y=1(xr)是函数吗?
问题二:y=x与y=x2x 是同一个函数吗?
(学生思考,很难回答)
[师]显然,仅用上述函数概念很难回答这些问题,因此,需要从新的高度来认识函数概念(板书课题)。
Ⅱ。讲授新课
[师]下面我们先看两个非空集合a、b的元素之间的一些对应关系的例子。
在(1)中,对应关系是乘2,即对于集合a中的每一个数n,集合b中都有一个数2n和它对应。
在(2)中,对应关系是求平方,即对于集合a中的每一个数m,集合b中都有一个平方数m2和它对应。
在(3)中,对应关系是求倒数,即对于集合a中的每一个数x,集合b中都有一个数 1x 和它对应。
请同学们观察3个对应,它们分别是怎样形式的对应呢?
[生]一对一、二对一、一对一。
[师]这3个对应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呢?
[生甲]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数,按照某种对应关系,集合b中都有惟一的数和它对应。
[师]生甲回答的很好,不但找到了3个对应的共同特点,还特别强调了对应关系,事实上,一个集合中的数与另一集合中的数的对应是按照一定的关系对应的,这是不能忽略的。 实际上,函数就是从自变量x的集合到函数值y的集合的一种对应关系。
现在我们把函数的概念进一步叙述如下:(板书)
设a、b是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个确定的对应关系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数x,在集合b中都有惟一确定的数f(x)和它对应,那么就称f︰ab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函数。
记作:y=f(x),xa
其中x叫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a叫做函数的定义域,与x的值相对应的y(或f(x))值叫做函数值,函数值的集合{y|y=f(x),xa}叫函数的值域。
一次函数f(x)=ax+b(a0)的定义域是r,值域也是r.对于r中的任意一个数x,在r中都有一个数f(x)=ax+b(a0)和它对应。
反比例函数f(x)=kx (k0)的定义域是a={x|x0},值域是b={f(x)|f(x)0},对于a中的任意一个实数x,在b中都有一个实数f(x)= kx (k0)和它对应。
二次函数f(x)=ax2+bx+c(a0)的定义域是r,值域是当a0时b={f(x)|f(x)4ac-b24a };当a0时,b={f(x)|f(x)4ac-b24a },它使得r中的任意一个数x与b中的数f(x)=ax2+bx+c(a0)对应。
函数概念用集合、对应的语言叙述后,我们就很容易回答前面所提出的两个问题。
y=1(xr)是函数,因为对于实数集r中的任何一个数x,按照对应关系函数值是1,在r中y都有惟一确定的值1与它对应,所以说y是x的函数。
y=x与y=x2x 不是同一个函数,因为尽管它们的对应关系一样,但y=x的定义域是r,而y=x2x 的定义域是{x|x0}。 所以y=x与y=x2x 不是同一个函数。
[师]理解函数的定义,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教师提出问题,启发、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并和学生一起归纳、总结)
注意:①函数是非空数集到非空数集上的一种对应。
②符号f:ab表示a到b的一个函数,它有三个要素;定义域、值域、对应关系,三者缺一不可。
③集合a中数的任意性,集合b中数的惟一性。
④f表示对应关系,在不同的函数中,f的具体含义不一样。
⑤f(x)是一个符号,绝对不能理解为f与x的乘积。
[师]在研究函数时,除用符号f(x)表示函数外,还常用g(x) 、f(x)、g(x)等符号来表示
Ⅲ。例题分析
[例1]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
(1)f(x)=1x-2 (2)f(x)=3x+2 (3)f(x)=x+1 +12-x
分析:函数的定义域通常由问题的实际背景确定。如果只给出解析式y=f(x),而没有指明它的定义域。那么函数的定义域就是指能使这个式子有意义的实数x的集合。
解:(1)x-20,即x2时,1x-2 有意义
这个函数的定义域是{x|x2}
(2)3x+20,即x-23 时3x+2 有意义
函数y=3x+2 的定义域是[-23 ,+)
(3) x+10 x2
这个函数的定义域是{x|x{x|x2}=[-1,2)(2,+)。
注意:函数的定义域可用三种方法表示:不等式、集合、区间。
从上例可以看出,当确定用解析式y=f(x)表示的函数的定义域时,常有以下几种情况:
(1)如果f(x)是整式,那么函数的定义域是实数集r;
(2)如果f(x)是分式,那么函数的定义域是使分母不等于零的实数的集合;
(3)如果f(x)是偶次根式,那么函数的定义域是使根号内的式子不小于零的实数的集合;
(4)如果f(x)是由几个部分的数学式子构成的,那么函数的定义域是使各部分式子都有意义的实数的集合(即使每个部分有意义的实数的集合的交集);
(5)如果f(x)是由实际问题列出的,那么函数的定义域是使解析式本身有意义且符合实际意义的实数的集合。
例如:一矩形的宽为x m,长是宽的2倍,其面积为y=2x2,此函数定义域为x0而不是全体实数。
由以上分析可知:函数的定义域由数学式子本身的意义和问题的实际意义决定。
[师]自变量x在定义域中任取一个确定的值a时,对应的函数值用符号f(a)来表示。例如,函数f(x)=x2+3x+1,当x=2时的函数值是f(2)=22+32+1=11
注意:f(a)是常量,f(x)是变量 ,f(a)是函数f(x)中当自变量x=a时的函数值。
下面我们来看求函数式的值应该怎样进行呢?
[生甲]求函数式的值,严格地说是求函数式中自变量x为某一确定的值时函数式的值,因此,求函数式的值,只要把函数式中的x换为相应确定的数(或字母,或式子)进行计算即可。
[师]回答正确,不过要准确地求出函数式的值,计算时万万不可粗心大意噢!
[生乙]判定两个函数是否相同,就看其定义域或对应关系是否完全一致,完全一致时,这两个函数就相同;不完全一致时,这两个函数就不同。
[师]生乙的回答完整吗?
[生]完整!(课本上就是如生乙所述那样写的)。
[师]大家说,判定两个函数是否相同的依据是什么?
[生]函数的定义。
[师]函数的定义有三个要素:定义域、值域、对应关系,我们判定两个函数是否相同为什么只看两个要素:定义域和对应关系,而不看值域呢?
(学生窃窃私语:是啊,函数的三个要素不是缺一不可吗?怎不看值域呢?)
(无人回答)
[师]同学们预习时还是欠仔细,欠思考!我们做事情,看问题都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函数的值域是由什么决定的,不就是由函数的定义域与对应关系决定的吗!关注了函数的定义域与对应关系,三者就全看了!
(生恍然大悟,我们怎么就没想到呢?)
[例2]求下列函数的值域
(1)y=1-2x (xr) (2)y=|x|-1 x{-2,-1,0,1,2}
(3)y=x2+4x+3 (-31)
分析:求函数的值域应确定相应的定义域后再根据函数的具体形式及运算确定其值域。
对于(1)(2)可用直接法根据它们的定义域及对应法则得到(1)(2)的值域。
对于(3)可借助数形结合思想利用它们的图象得到值域,即图象法。
解:(1)yr
(2)y{1,0,-1}
(3)画出y=x2+4x+3(-31)的图象,如图所示,
当x[-3,1]时,得y[-1,8]
Ⅳ。课堂练习
课本p24练习17.
Ⅴ。课时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函数的定义(包括定义域、值域的概念)、区间的概念及求函数定义域的方法。学习函数定义应注意的问题及求定义域时的各种情形应该予以重视。(本小结的内容可由学生自己来归纳)
Ⅵ。课后作业
课本p28,习题1、2. 文 章来
数学9加几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年月日的概念,感知年月日之间的关系,了解一年,有12个月,一个月有30(31)天,一年共有365天。
2、引导幼儿知道日历等是查看时间(日期)的工具,学习查看他们的方法。
3、培养幼儿的观察和想象能力,发展幼儿的交往能力。
活动准备:
1、大字卡(年、月、日)各一张,自制外形似房子状的20xx年1月--12月的月历(大月、小月、2月房子大小有区分),小字卡(同前)和数字卡(12、30、31、28、365)人手1份。
2、各类挂历、台历、月历等布置的展览区。
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激发兴趣。
导入语: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有趣的数字和小朋友一起做游戏,高兴吗?那我们先一起来认一认、读一读。看到这些数字,你想到了什么?(学号、年龄、时间等)
二、出示房子,讲述故事。帮助幼儿理解年、月、日的概念,了解数字之间的关系。
(1)出示房子图,小朋友瞧,这里还有许多有趣的数字呢!仔细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你们发现了这么多秘密,真了不起!咦,这些数字里还藏着一个好听的故事呢!想不想听?
教师利用大字卡讲述故事。
(2)幼儿操作小字卡、数卡回答问题。
年妈妈的孩子叫什么名字?它有多少个日娃娃呀?它为日娃娃盖了多少座房子?
大月房有哪几个月?小月房有哪几个月?
大月有几日?小月有几日?
顶小的月是几月?有多少日?
三、学习查看挂历的方法,练习找日期。
(1)现在老师指日期,请小朋友说出是几月几日?
老师说日期,请小朋友把它找出来。
师:那今天是几月几日?你们怎么知道的?
教师总结:对了,象日历、挂历、台历等可以查看日期。
(2)前几天小朋友都带来了一些挂历、台历,今天我们就来开个展览会,看看找找说说日期(如:生日、节日等),并介绍给旁边的小朋友和后面的老师听。
活动目标
1、在游戏中,感知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
2、在猜测中,学习推理、提问的方法。
活动准备
立体图形的盒子(正方体、长方体[有两个正方形]、长方体[全部是长方形]三棱柱),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小礼物若干,垫子若干
活动过程
一、游戏《几何图形找朋友》
1、复习几何图形名称
2、游戏《几何图形找朋友》
玩法:一个立体图形找一个平面图形做朋友,它们之间要有关系。找到朋友放在垫子上回到座位上。
●第一次游戏
----提问:谁和谁是好朋友,它们有什么关系?
●第二次游戏
---提问:一个立体图形只能有一个平面图形做朋友吗?
:这些几何图形中,有的立体图形可以找到一个平面图形做朋友,有的立体图形可以找到两个平面图形做朋友。
二、游戏《猜礼物》
玩法:礼物藏在几个盒子中的某一个里,不能走上来看,不能用手触摸。但是你可以问我问题,我只能回答你“是或者不是”。猜对了礼物就归你。
规则:
1、不能上来看,也不能摸盒子,只能问问题。
2、我只能回答你“是或者不是”
●第一、二次游戏:教师藏礼物
----提问:可以怎么问呢?(引导幼儿问:礼物是藏在xxx的盒子里吗?)
●第三、四次游戏
师:这次请一个小朋友来藏,谁愿意来猜?
-----提问:哪一个肯定不是的?
:立体图形的罐子上面有平面图形,只要问问上面有什么平面图形,就能够猜到礼物藏在那个罐子里。
●延伸:今天我们试着在三(四)个罐子中间猜糖果藏在哪?我还有一些礼物,如果藏在更多的罐子里,你能够用今天的方法猜出它藏在哪里吗?
教师通过“猜礼物”这样一个游戏设计,主要将目标定位在图形的认知上。我们知道大班幼儿对于大多数平面图形或立体图形基本上都是能够认知和说出图形名称的,是不是儿童能够叫得出这个几何图形的名称就表明儿童对这个图形的特征就有一个明确的认知呢?老师们,让我们带着以下两个问题,一起来探讨吧!
抛问:
1、你认为教师要帮助儿童对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之间关系,加强认知重点应关注什么?
2、如果第二环节,不用“猜礼物”的提问方式表征图形之间的关系,还可以采用怎样的活动形式进一步体验图形之间的关系?
数学9加几教案篇6
1.活动目标
(1)复习对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半圆形、椭圆形的认识;
(2)能根据这些图形的形状、颜色两种不同特征,进行分类;
(3)愿意并喜欢进行分类活动。
2.活动准备
(1)猫、兔、蝴蝶头饰各一个,篮子两个;
(2)每人一个分类板;
(4)不同颜色的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半圆形、椭圆形饼干图片及标记各若干。
3.活动过程
Ⅰ导入
(1)玩《饼干商店》的游戏,引出活动。
提问:"仓库里有些什么样子的饼干?"
重点引导幼儿观察仓库里的饼干,说出有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半圆形、椭圆形的图形的饼干。
Ⅱ幼儿第一次操作
(2)游戏《送饼干》,学习给图形分类。
提问:"你会把什么样的饼干运到这个柜台?为什么?"
老师扮演经理,幼儿扮演营业员,经理引导营业员观察并说出其它柜台的标记是什么形状的,再把仓库里剩下的饼干按标记的形状运往柜台,看谁运得又快又对。
重点指导幼儿给图形分类。
Ⅲ分享经验
(3)操作活动《分饼干》,说出分类的方法。
提问:
①"为什么要把这些饼干放在同一个柜台?"
②"它们除了形状一样,还有什么不一样?"
重点引导幼儿说出按饼干的形状、颜色分类。
Ⅳ幼儿再次操作
(4)游戏《买饼干》,练习按形状、颜色进行分类。
玩法:请几个幼儿分别戴上小猫、小兔、蝴蝶的头饰,扮顾客来买饼干。根据幼儿的个体发展水平,采用不同的方式安排三个水平层次的营业员帮顾客选购饼干。
重点指导幼儿按形状、颜色进行分类。
4.延伸活动
在数学区投放不同颜色的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半圆形、椭圆形,继续让幼儿练习按图形、颜色进行分类。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