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从一部作品中得到感悟后,就可以写一篇观后感来记录,一篇优质的观后感是可以增加我们的思想认知水平和写作能力的,以下是360好工作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鸡毛飞上天》观后感5篇,供大家参考。
《鸡毛飞上天》观后感篇1
这几天,我又跟爸妈重新看了一遍《鸡毛飞上天》这部电视剧。这部电视剧主要向我们展示了中国商业发展三十多年的历程,反映了义乌当地人的创业致富和改革创新的精神。在剧中陈江河、骆玉珠、邱英杰等很多人的身上,我看到了中国人民诚实、善良、谦逊、知恩图报、有勇有谋等等的高贵品质,也正是因为他们的这种品质,才真正做到了将义乌的商品推向中国,将中国的商品推向世界。让鸡毛真正的飞上了蓝天。
在看完这部剧的时候,我的脑海中出现最多的两句话就是“义务的外面有中国、中国的外面有世界,只有多去看看外面的世界,鸡毛才能真正的飞上天”、“鸡毛最贱、可是他却养活了我们祖祖辈辈的人,鸡毛虽轻,可有点风,他就飞到天上去”。这两句话虽然仅仅只有几个字,但是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卖货郎们“鸡毛换糖”的珍贵品质——诚实守信、善于学习、勇于创新、以小见大。
在剧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在陈江河公司面临经济危机的时候,王旭找到了一个“商机”,就是将五金卖给发生了天灾的人们,但是陈江河却当众宣布,将手里的五金悉数捐出,他就说了这样一句话“不发战争财,不发灾难财”,在他的身上,让我看到了四个字——正义和格局。同时,在此次的疫情当中,也不乏出现了很多善良的人们,他们有钱的捐钱、有物的捐物、有力的出力,还有很多战士他们不顾危险毅然披起战衣,奔赴灾区。每每看到这些报道,我都不免热泪盈眶。
其实,这部电影不光讲述的是义乌当地人的创业致富和改革创新的精神同时也是在教会我们怎么做人,告诉我们什么样的人生才是真的有意义的人生。从这部剧中,我受益颇多,不光是在做人做事上,更多的是他开阔了我的心胸。
最后,我想说,眼界宽了、心也就亮了、眼睛也就更明了。
《鸡毛飞上天》观后感篇2
我最近在看一部电视剧:《鸡毛飞上天》,我估计跟我一样都在看的人不少。和五年前播出的《温州一家人》一样,讲的都是改革开放之后普通老百姓通过经商勤劳致富的故事,小人物折射大时代背景。巧合的是,两部剧是一个主演,不同的是,《温州一家人》讲的是温州人的故事,《鸡毛飞上天》讲的是义乌人的故事。
腰挺起来,喊:
破铜烂铁,鸡毛鸭毛代换来喽。
鸡毛鸭毛鹅毛换糖喽。
鸡毛换糖喽。
手摇拨浪鼓,嘴里吆喝着,敲糖帮挑着担子,走过天南海北的每条大街小巷。为了能吃饱肚子不挨饿,他们走出了贫瘠的山区,开始描绘一副艰辛曲折的商业宏图。
这是在80年代末90年底初的时候,鸡毛换糖是最微小的生意。晚上熬一些糖,白天挑着去跟农村人换鸡毛,鸡蛋,鸡毛做成掸子,鸡蛋做成茶叶蛋,又可以卖钱。从大兴安岭到海南岛,从吐鲁番到拉萨,在北京,在上海,到处都有辛勤的义乌人。凭着一分一厘的利润,完成了原始积累。靠的是什么?是吃苦耐劳,是头脑胸怀。
然而同时西安的情况是这样的:在城内最繁华的解放路和东大街上国营商场里,负责人惊喜地发现,把柜台租给这些南方人,收到的租金竟然比自己经营商品的利润还好。那么好,全部营业员都不用上班了,工资照发,就让那些南方人供着我们好了。再过几年,公司完蛋,营业员下岗。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鼠目寸光,温水煮青蛙!
同为商人,我是很尊敬浙商的。
有人说,义乌人温州人跑来抢走了我们的生意,抢走了我们的饭碗。我们要抵制他们。这几乎和清朝末年面临国外列强一样,只不过战场变成了商场,但是落后就会挨打,这个道理是不变的。怎么办?只有学习他,超过他。别无他法。危机四伏,只有靠自己。
锁具行业是个小行业,小生意,不影响大政和民生,郎咸平先生和吴晓波先生给我们讲的有点远。我们能做的,就是鸡毛换糖。
遇一阵顺风,鸡毛也能飞上天。
再回到德兰加盟店,国内第一家德兰专卖店,没开在西安,就开在浙江金华。
起步比人晚不可怕,就怕意识跟不上。当别的锁匠都做品牌专卖店的时候,自己还在死守一家杂货铺的时候,就已经失去了竞争的优势。掉入热水都会奋力一搏,掉入温水千万不敢悠然自得。跟锁匠朋友讲德兰专卖店被拒绝的时候,我总会想起11年给锁匠推荐超b级锁芯时有人瞪大眼睛说:一个锁芯能卖200多?吃人呢!我才不会去卖。
人生中的选择很多,关键的只有几步。有时候你比别人快一步,以后就是一马平川,机会不等人。
《鸡毛飞上天》观后感篇3
作为很少追剧的我,一集不拉地把这部电视剧全部看完了。看完后感触颇深,一直想写点什么,由于前几天确实太忙,实在静不下心来坐在电脑前。今晚趁着周六的时间,终于可以写一点了。
电视剧从陈江河地乳名鸡毛的来由开始,后来随着敲糖帮学到鸡毛换糖的精髓,独自走南闯北跑遍大江南北,并在其间认识了商业天才邱英杰以及后来人生中的妻子骆玉珠。
整部电视剧我个人分成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改革初期的生意商业模式;第二部分,21世纪初期的品牌商业模式;第三部分,2010年后的现代企业商业模式。电视剧的第一集为铺垫部分,改革前的传统手艺商业模式,这一部分在整部电视剧中所占比例不多,但是它却代表了很多浙商的精神,剧中陈江河后期所创办的玉珠集团董事长办公室里的那幅鸡毛换糖无时不作为该剧的主题。
先给大家一起讨论该剧的铺垫部分,改革前的传统手艺商业模式。
我出生在80年,儿时在村里经常会和小伙伴一起围着拨浪鼓,我们那个地方最流行的是用塑料布换东西,再后来条件稍微好一点了,可以用鸡蛋换东西,再后来到九几年的时候可以用小麦换东西。
小时候经常听爷爷辈的讲,老家那里五八年闹饥荒,人饿得连树皮都啃光。后来到了七几年,生产队里陆续地能有一点收成了,生活条件才稍微得到一些改善。但是有的地方是一直得不到改善,解决不了温饱问题,这些解决不了温饱问题的人没办法,只能自己想出路,有的离家出去讨饥荒,有的选择找一些城市去谋生计。
浙商的敲糖帮据资料记载起源于清代顺治年间(1643年~1661年),随着种蔗制糖技术的引进,义乌以鸡毛换糖的敲糖生意迅速崛起,到清代乾隆年间达到极盛,约有糖担万副。
敲糖帮进四出六、义利并举的道德准则,之后演化为义乌人做生意时让利、共赢、交朋友的朴素价值观。出六门进四出六也是在该剧中多次被提起。
《鸡毛飞上天》观后感篇4
一部“浙商”创业题材的电视剧《鸡毛飞上天》,开播不久就引发了热烈反响。该剧讲述的是主人公“鸡毛”的经商历程,给人的感觉就是特别的励志。从白手起家到腰缠万贯,每一次的转型升级,都是那样的洒脱、那样的坚毅。这就是义乌“鸡毛换糖”的真实写照。
“变废为宝”,这是物资匮缺年代里义乌人的一种创新智慧。原本很贱的鸡毛,经过义乌人民勤劳的双手变成了鸡毛毽、鸡毛掸,最后所剩下的“废鸡毛”才变成农田所需的肥料,真正体现了物尽所用。在夹缝里生存,在逆境中崛起,义乌人正是凭借“鸡毛换糖”的智慧和勤劳,赚取了经商的第一桶金,逐渐走上红红火火的事业巅峰,成为中国商界不可或缺的一股传奇力量。
虽然“鸡毛换糖”已经成为一段逝去的历史,但它背后所蕴含的实干和创新拼搏的精神却永久地传承了下来,它所体现出的老一辈义乌人民骨子里的积极向上与阳光乐观的精神品质,却永远在岁月的历史长流中熠熠生辉,经久不衰。因为,“鸡毛换糖”让我们当代青年群体真正地体会和感悟到了什么叫“义乌精神”,什么叫“中国梦”,也让我们感悟到了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那些创业者们自强不息和积极向上的高尚情操。有梦想,总会走向成功的!
一生之中,每一天都是不同的,而我们常常把完全不一样的每一天过得都一样。电视剧中的主人公“鸡毛”却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一个走向成功的“秘诀”:当人家肩挑“货郎担”走街串巷时,他千方百计地搞起拖把加工小作坊;当商贩四处贩卖服装时,他绞尽脑汁地办起服装厂……每一次都走在前列,都是转型升级的具体体现。可以说,《鸡毛飞上天》是一部难得的励志电视剧,它时常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
《鸡毛飞上天》观后感篇5
正在浙江卫视、江苏卫视同步上映的“浙商”创业题材电视剧《鸡毛飞上天》开播不久就引发了热烈反响。该剧讲述的是主人公“鸡毛”,一个爱做梦,愿意带着大家一起做梦的义乌人,如何成就了一段商业传奇的故事,网友直呼“老感人,追到天荒地老”、“看个剧,虐心,烟都抽了很多”、“以‘义商’为代表的浙江商人不愧是东方犹太人”、“真的是大陆之狼,生存能力让人震撼”,同时生动展现了改革开放近40年来“中国梦”在浙江的成功实践和丰硕果实。
改革开放初期商品还不能流通的年代,“鸡毛换糖”被称作投机倒把,成为政府严厉打击的对象,可贫瘠的小县里住着一群有梦想有思想的义乌人,他们不等不靠不退缩,一手挑着货郎担,一手摇着拨浪鼓,行走大街小巷,走南闯北,不怕苦不怕累,最终开辟了属于自己的“丝绸之路”。“鸡毛鸭毛鹅毛来换糖啰”,清脆的吆喝声里体现了老一辈义乌人骨子里的乐观向上。鸡毛换糖虽已成历史,但其精神却不断地在延续,传承!
一个时代的变革,一个地区的成长同样少不了政府的“有为”和钢铁般的队伍。1982年,以时任县委书记谢高华为首的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解放思想,敢破敢立,敢为人先,冲破种种禁令,作出了正式开放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决定,首创了“兴商建市”的发展战略,“资本主义尾巴”摇身变成了“改革旗帜”,在一大批“邱英杰”、“小蒋”式的精英人才推动之下,义乌大地瞬间变成了一片创业创新的热土。
如今的义乌,功勋累累,拥有一身的荣誉,但容不得半点迟疑,不撸起袖子加油干,“鸡毛”会重重地摔回地上。不待扬鞭自奋蹄,抢抓国家“一路一带”战略机遇,让“鸡毛”漂洋过海,做大“朋友圈”,深耕“朋友圈”,做坚定的追梦人,坚实的筑梦人,坚毅的圆梦人,才能不断续写义乌新的传奇,建设成为世界“小商品之都”!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 战狼2观后感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