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写出好的读后感,我们要用心感受每个细节中所蕴含的情感,通过读后感的记录,我们可以留下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思考和感动,以下是360好工作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读后感1500字通用7篇,供大家参考。
读后感1500字篇1
?家》是巴金最杰出的作品,以五四运动浪潮波及到的四川成都为背景,真实地描写了高公馆这个“诗礼传家”、“四世同堂”的封建大家庭的没落分化过程,揭露了封建专制的腐朽本质,控诉了封建家族制度、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罪恶,颂赞青年一代的反抗斗争精神。
?家》以娴熟的艺术手段,塑造了众多富有典型意义的文学形象。书中人物不下七十个,既有专横、衰老、腐朽的封建家族最高统治者、封建家长只代表高老太爷,荒淫残忍的假道学和刽子手冯乐山,腐化堕落的败家子克定,狡猾贪婪的克安等等统治阶层的形形色色人物;又有封建道德和封建礼教的受害者,如敢于以死向封建专制抗议的鸣凤,温顺善良地吞咽着旧礼教俄国的小姐梅,善良厚道柔情的长孙媳瑞珏等等;以及接收新思潮影响、向往自由平等、大胆争取个性开放、敢于反抗封建统治的觉慧、觉民、琴等青年觉醒者和叛逆者的形象。还有一个重要的人物觉新,他虽然接受过五四新思潮的激荡,但是处于“长房长孙”特殊地位,深受封建伦理纲常特别是“孝”道的熏染,铸成他委婉求全的懦弱型顺从的性格;他既同情支持弟妹们反封建的抗争,有屈从于封建势力的压力,维系着封建统治的权威。这些人物都写得血肉饱满,个性鲜明,富有深刻的历史内涵和阔大的现实包容。
在这个家里发生的故事也让人感觉到气愤与悲哀。第一个悲剧发生在鸣凤身上。已经六十岁的冯老太爷要在高公馆的丫头中选一个去给他当小老婆,而这个灾难恰恰降临在十六岁的鸣凤头上。鸣凤和觉慧之间有一段爱情,但是因为两人一个是婢女,一个是少爷,身份悬殊,才导致这段纯洁的爱情别成了一个悲剧。刚烈的鸣凤在他新婚前夜跳湖自尽。梅的命运更加悲惨,她死得比鸣凤懦弱多了。梅是觉新的表妹,他们二人之间也曾有过爱情,本来两家都同意结婚了,却又因为二人的八字不合而不得不散。觉新娶了李家的瑞珏,重新获得了爱情;而梅也另嫁他人,却当了寡妇,又回了娘家。两人依然对对方念念不忘。后来没得了肺病,却因为父亲守旧,不肯看西医,耽误了治疗,最后她怀着遗憾,软弱的死去。高老太爷的身体也是一天不如一天,快要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医药已经不起作用了,在陈姨太的提议下,人们开始求助于封建迷信。最开始找道士在大厅里做法念咒,深夜陈姨太又在天井里拜菩萨。后来克明、克安、克定三兄弟又祭天。最后居然找巫师到家里来捉鬼,把老太爷吓得够呛,陈姨太等人被觉慧说了一番后羞愧地散了。又过一天,老太爷死了,临死之前他醒悟了,同意觉慧等年轻人接收新思想了,可是已经太迟了。死得最令人悲愤的就是瑞珏了。老太爷死后,封建的思想不但没有消失,反而更严重了。葬礼就办得充满封建色彩,这还不够,长孙媳瑞珏生产的日子近了,太太们说长辈的灵柩停在家里,家里有人生产就会有“血光之灾”。所以按照封建理念,瑞珏不得不搬到城外去住。后来瑞珏难产,却不能与觉新相见,她在生下一个儿子之后,含恨离开人世。
这是四个悲剧,虽然发生在了几个完全不同的人的身上,但是却都揭露了封建统治的罪恶。梅和瑞珏都是觉新曾经爱过的女人,而她们也都是封建主义的悲哀,她们同觉新一样,太软弱了,对于别人说的,哪怕自己知道是错的,也要把痛苦埋在自己心里,只会服从,不会反抗,他们的所谓“作揖主义”哲学纯粹是给在封建社会白白做出牺牲。高老太爷在临死之前能够醒悟也称得上是一种庆幸吧,不过他醒悟地太迟了,没有任何的意义和价值,根本不能给这个家庭,这个社会带来丝毫的改变。而鸣凤,她与常人不同,她性格刚烈,虽然她的死也是白白牺牲,根本不会引起任何人(封建主义)的任何注意,但是她宁死也不屈服于封建主义,至少她死得不窝囊。总之,封建社会给人们的痛苦远不只这些,所以年轻人才要推翻这个社会,让人们看到新社会、新生活的希望。
读后感1500字篇2
为了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也为了保护自己的视力,前一段时间我从某宝上购回十本世界名著。这十本名著书连运费一共才花了38元,我觉得自己好像拾了一个宝。
我不相信名著书如今这么不值钱,我还特意买了运费险。收到书后感觉这次购物还算是物美价廉,物有所值。我不仅留下了购买的书还给了销售商一个五星好评。
我迫不及待的开始阅读。我是一个头条爱好者同时也在头条上开设有自己的头条号的自媒体人。
做自媒体的人希望自己天天能更新,这也是让我们这些新手小白颇为发愁的事。我准备通过阅读这些书籍写一些读后感,达到提高自己写作水平的目的。
至于这些读名著书后所写的这些读后感有没有读者,那就将它交与读者和时间。毕竟有没有读者不是我所能控制的,自己能不能坚持读书和写作才是自己能做到的。
人都有欲望,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付出会有收获。我也是一个俗人,我知道让自己努力做一个不问收获,只问耕耘的头条号作者很难,但这也可能是我们头条号许多新手小白的宿命。
既然逃不了宿命那就认命吧!买回书后,我给自己制定了一个计划:每天认真读书一个小时以上;每天坚持写一篇一千字以上二千字左右的文章。
新书买回我迫不及待的读了几本,没有任何收获。一遍读完,这些外国名著我既没有记住书中所讲内容,又没弄清书中那些人的名字和人物关系。
照这样读下去就是读一百本也不会有什么收获。我在网上查了一下万能的网友们怎么读外国名著的方法。还别说真的找到了许多网友传授怎么样读外国名著的方法。
有个网友说要边读边用笔记录下来书中各人物关系,对应着书一起看,就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还有的网友说一本书必须多读几遍才能领会书的内容和精华。
我总结的是:先边读也记人名和人物关系,读完后再找来网上网友写的关于这本书的读后感和书评以及该书的内容简介去读,然后再复读。读完该书三遍就开始写读后感。
一本经典名著确实值得我们反复品读,每次读完后都有新的感受和收获。
?呼啸山庄》是我用新方法去读的第一本外国名著书。反复读过第三遍后我开始写读后感。果然每天都能写一篇二千字左右的读后感。
写了二天后我又突发奇想,没有删减的正版原著和我买的这种便宜删减书有什么区别呢?
我又在网上买回一本未删减的正版《呼啸山庄》,昨天收到书后我就迫不及待的开始读,到今天才读了一小半。
没有读过正版时还很喜欢读我最初买的那本便宜删减书,读过正版后再也不想读那本便宜删减书了。那种感觉仿佛是:有满汉全席吃谁还愿意吃快餐?
今天我就给大家说说:读外国名著为什么一定要该读无删减的正版书?
①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
书籍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读一本好书可以越过时间和空间和作者进行面对面的去交流。名著之所以叫名著,那是经历过时间考验留下来的人类社会的共同财富。
名著里有作者自己对生活的所感所悟,透露着作者的智慧和见解,传递着正确的真、善、美的高尚情操,批评着假、恶、丑的社会现象。
读一本没有经过删减的名著,才能真解作者所表达的原意。
我读《呼啸山庄》删减版时,书中就省略了许多对话和心理描写,但这些恰好是作者对要表达书中的人物性格特点的铺垫。少了这些铺垫,许多事情仿佛没有原因只是给了你一个结果,容易让读者不能正确理解这个人物的真实性格特征。
举个例子:希刺克利夫从小就是一个特别有心计的孩子,为了达到目的又特别能隐忍的少年。
老恩肖送给他和亨德利一人一匹马。他仗着老恩肖对自己的喜欢挑了一匹漂亮的马,可不久这匹马就瘸了。
希刺克利夫想找亨德利换,他就直接给亨德利说:“我不喜欢我那一匹马,你要是不换,我就告诉你爸爸,你这个礼拜已经狠狠打了我三次,让他看看我胳膊,都一直青到我肩膀上了。”
正版里有了这一段让读者一下子就明白了希刺克利夫的心计和隐忍,也明白了亨德利平日对他下手有多狠。
删减版中还有许多这样的情节被删减。读了正版后,读者许多心中的困扰才拨开云雾,才真正的领悟到作者所要表达的真实想法。
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
读后感1500字篇3
人生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有着太多的智慧等待着我们去汲取、领悟;思想是一片宽广无垠的大海,有着太多太浓太浓的魅力,吸引我们去畅游其中。《论语》的“人生”尽显思想的魅力,引领我们享受心灵的美丽旅程,体味生命的丰富元素。驰骋与睿智的思想海洋,让我们的精神变得纯净而通透。
?论语》是生命的学问,要落实到真是的生命中去,是具有真实感、确切感、客观感的内容真它理。不同于西方的文化,把对理想人格的憧憬寄托彼岸世界的上帝身上,中国文化把希望全身心的寄托在此岸的圣人身上。《论语》的要义就是要培养生命的强度、韧性、成圣成贤。也就是说自《论语》创说之日起,其目的就是为了经世致用。《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
?论语》注重切己自反的心性涵养。主张人际关系的中正平和,追求出入自在的圣人境界。尽管在追求作圣人之功的过程中,真正成功着寥寥无几,但儒家思想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油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他的伦理思想和道德规范,特别是其中重礼仪、宽厚待人、自强不息和积极进取等学以致用,不管在中国前贤大者、王公贵族,还是一介书生,布衣贫民的精神风貌中皆随处可见。
中国文化和论语生命力深厚强韧,曾是中华民族生命的寄托与安顿所在,他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它不仅属于中国而且属于世界属于全人类。历史文化是我们最好的宝镜,观今鉴古,可以使我们增加坚毅的信心!
刚才我们谈到学以致用,但怎样才能学以致用呢?孔子评价季文子“三思而后行”的话值得记取。孔子说:“再,斯可矣。”这跟说:“一鼓作气”有类似的意味,朱福贵借孔子的话说:“再思就可以拉,用不着三思,因为事情都是正反两方面,第一正思,第二反思,再思第三遍,就容易陷入模糊的矛盾中去了,所以用不着三思,三四十婆婆妈妈的表现,还不够勇敢,所以慎有时于勇是相对的。”
孔子说他一生致力于教育,就是希望把“仁”的种子种在世人的心里。今,我们毕生学习,会种怎样的种子在自己心里呢?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答案!孔子的学生樊迟曾经问过孔子什么叫仁?孔子只回答他两个字:“爱人”。爱别人就叫仁。樊迟又问什么叫智?孔子说:“知人”。了解别人,就是智。关爱别人,就是仁,了解别人,就是智,就是这么简单。宋代开国宰相赵普也曾经说过自己以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在古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对《论语》的推崇与敬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就说我们班上的吧。在这个近80人的班集体里,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希望我们这一代人继续发扬这一优良传统!
读后感1500字篇4
放下论语时,似乎关于人生、事业、处世,已不再有遗漏的问题需要询问。
只剩下一个疑问:孔子为何要去做一件完不成的事?
孔子绝非无知之人,世事翻涌、黄钟毁弃,这都在他为官、行走、挣扎的大半生中张牙舞爪地啸叫,他尧的额头之下,子产肩膀抬着的,皋陶的脖颈之上,那孔夫子独有的慧眼可以见识千般善恶,那孔夫子独有的头脑可以判断万种臧否。他知道这世道,得救。
可他只有一副丧家之犬的身躯而已。
他不是大义的唯一拥趸,这世上原先还有无数大义的忠臣,无数能够认清一切的人,可是所有人在这世态之前依然只有丧家之犬的模样,似乎都无可奈何。于是大家四散,归隐山林,继续做一条无主的狗,不顾旧主处于何种窘境,只想归于孑然一身,纵使有百般留恋,
然而无能为力四个字已经反驳了一切。因为无能为力,所以没有必要。
由此人世只剩下了孔子等极少数人,和这个依然狼奔豕突的社会。
孔子想:不管世道如何我还没死啊
孔子又想:既然我没死那我当然要继续为大义努力啊!
于是有了孔子,那群圣人中最艰难又最顽强的那个,伏在大义脚下叩拜得最疯狂的忠臣。
孔子的信条便是盲目与努力。盲目在于他飞蛾扑火式自取灭亡的挑战上,他就像飞蛾,只知道光明,无所谓为了它,毁灭与否,只要活着,我的生命就献给大义,没有保留。但他的盲目是理性的,他知道大义必然胜利,而他证明了这件事,所以他知道这是值得的,这就是他的理性的盲目,为了理想无所谓毁灭与否。努力,便是努力,将生命精准合理地送给理想。
我们是否有必要学习这理性的盲目呢?
我们听过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我们知道生命至上,我们学着不让某一件事代替我们的全部价值,人生有很多精彩的其他事,一个海关可以写明史,一个博士可以拉小提琴,一个医生可以是一个短跑冠军,我们没有必要把生命完全倾注于一件事,满足奥林匹亚式的或得桂冠,或舍生命。一个头衔或许真的没法表示一个活在二十一世纪的人的全部价值。
但我们中的许多人是不是也因此让生命逐渐贬值,因为生命的昂贵而变得吝啬,因为青春只有一次就在努力之外踌躇。作业是你全部的价值吗?有人反问;考试是你全部的价值吗?另一个人也问。于是他们牵着手去娱乐。的确我们的价值,尤其年轻的价值不是区区考试、作业可以概括的,但是我们却往往会让生命完全失去价值,停止努力因为不值呀!可我们在此时不在奋斗中挥洒生命,难道就要将青春束之高阁,待其腐烂吗?
例如抗战时期的沈崇诲,将门之后,清华大学出身,自愿成为空军飞行员与日寇搏杀。当时教官问:战斗机装配了几颗子弹?他立马回答:长官,271颗,其中一颗是我和的飞机!最终在战斗中,他射完机枪里最后一颗子弹后拒绝返航,驾机极速撞向日舰,最终殉国。他就是电影《无问西东》中飞行员沈光耀的原型。有人问,这样他的生命与一颗普通的子弹是不是毫无区别?我想说,是的,但值得。生命着实可贵,更何况沈崇诲的出身,但是他的生命是作为一颗饱含着奋斗与愤怒的,民族的复兴与自由的,代表了全体同胞的子弹射向敌人,这是一颗与他的生命一样可贵的子弹,他的价值实现了,他的生命献给他最崇高的理想,我想说,他的生命很值得。还有许许多多抗战时期、革命时期的英烈,他们中的许多都没有看见胜利的那天,但是他们知道他们的生命终将以胜利赋予价值,这便是值得。
我们和孔子一样,都只是一个无力的人,我们也有各自的理想。我们又是那么自尊,生怕理想有愧于自己的毕生努力。但是既然知道这件事是正确的,为何不去做呢?无所谓我们能否看见胜利的日子,为何不敢为一件正确的事付出全部努力呢?又有多少人是倒在梦想这个名字前而不是被梦想本身打倒呢?
只求为之,无问西东,这是孔夫子的勇气,也应该属于我们。
读后感1500字篇5
美国女作家哈丽叶特-比彻-斯托夫人(1811-1896)的长篇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副标题《低贱者的生活》)是开美国废奴主义文学先河的作品。该作品为黑人指出了宽恕和勇敢复仇两条道路,这部小说不仅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而且是美国南北战争的导火线之一,对美国历史及世界文明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林肯总统戏谑地称她是“写了一本书,;酿成了一场大战的小妇人”,这一句玩笑话充分反映了这部长篇小说对历史的巨大影响。
小说主要讲述的是主人公汤姆和另一个奴隶乔治。哈利斯两人及其家人的人生际遇和最终命运。汤姆是一个具有双重性格复杂的人物。他勤恳忠厚,任劳任怨,可以说是个忠于主子的仆人,又是一个极富同情心、乐于助人的人。同时又由于笃信义,心甘情愿地忍受残暴奴隶主的虐待、摧残和奴役,认为现实生活中的肉体上和心灵上所受的折磨与创伤,都能够凭借主的护佑予以抚平。汤姆先后服侍过谢尔比、圣克莱和勒格里等三个奴隶主。前两者对他比较“宽厚”,而勒格里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典型暴君。在勒格里的种植园里,汤姆一方面把自己的命运交给上帝,一方面又无时不在盼望着他原来的主子谢尔比来把他赎回去,但最终他还是惨死在勒格里的皮鞭下面。当原主子谢尔比的儿子乔治。谢尔比兴冲冲地拿着前来赎他的时候,他已经奄奄一息,“哦,乔治少爷,你来的太晚了。救主已经赎了我,就要领我回家了。我也盼着回去呀。天堂比肯塔基还好着哪。”他最后连死还是信奉着。乔治少爷在汤姆叔叔死后给他庄园里的每个奴隶颁发的自由证书,他说,正是在他墓前,朋友们,我面对上帝作出了决定:无论是谁,将不会由于我的缘故而冒离乡背井、亲人分散的危险,像他那样孤苦伶仃地死在种植园里。因此,在你们由于自由而欢欣鼓舞时,应该想到这归功于那颗苍老但又善良的心,善待她的妻子和儿女,以报答他的情意。每当你们见到汤姆叔叔的小屋时,都要想到你们的自由。让它成为纪念他的一块丰碑,是你们牢记,应该追随着他的步伐,像他生前那样,具有诚实、忠厚皈依基督的精神。
小说的另一个重要人物乔治。哈利斯,则与汤姆的作为截然相反,血淋淋的现实教育了这个才华横溢的青年,使他懂得上帝和宗教对于改变自己的奴隶地位毫无用处,只有依靠自己的不屈和反抗,才能获得自由和幸福。因此,乔治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敢于反抗的黑人奴隶的典型,应给予积极的、正面的评价。他为了自由和幸福,乔装打扮,在废奴人士的协助下,终于历经苦难和危险,偕同妻子伊丽莎和儿子哈利逃亡到加拿大。后来,他在法国接受了高等教育,萌生了朴素的民族主义决定去利比亚,为了自己苦难的同胞缔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国家。
斯托夫人长于叙事,这部小说沿着汤姆叔叔和乔治一家两条线索的发展,又穿插以伊丽莎白跳过浮冰的逃亡,黑人老妇普露的悲惨之死,凯西和艾米琳的机智多谋和伊娃致之死等许多动人故事。
读《汤姆叔叔的小屋》时,我觉得汤姆和乔治。哈利斯都值得读者去加以褒扬,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出宽恕和勇敢复仇都是充满人性关怀的。但是其中唯一的遗憾便是汤姆叔叔在勒格里这个彻头彻尾的坏蛋面前的忍让与怯弱,让人感到他很愚昧。或许,小说是通过塑造这样一个人物形象来给予当时社会人们以警醒,换句话说,如果小说换一个结果,即汤姆叔叔被乔治少爷所救的话,那么也许故事便不再显得凄凉又唯美,或许根本不可能唤醒人们的意识,而使得处于奴役的黑奴全奇希望于救赎,那么这部小说可能会失去它所产生的既成事实的影响力。总之,这是一部值得读者去思考的小说。大家有兴趣可以去感受感受,那样对于美国的废奴运动会有更深层次的领悟。
读后感1500字篇6
“小时候,爸爸的房子有条车道,边上种着白杨树,哈桑和我经常爬上去,用一块镜子的碎片把阳光反照进邻居家里,惹得他们很恼火。在那高高的枝丫上,我们相对而坐,没穿鞋子的脚丫晃来荡去,裤兜里满是桑葚干和胡桃。我们换着玩那破镜子,边吃桑葚干,边用它们扔对方,忽而吃吃逗乐,忽而开怀大笑。我依然能记得哈桑坐在树上的样子,阳光穿过叶子,照着他那浑圆的脸庞。”生活在阿富汗斯坦这一古老的城市,阿米尔和哈桑的童年伴随着追风筝的故事。而更多的,是哈桑的“为你,千千万万遍”。
追风筝是喀布尔的传统民俗。放飞的风筝在空中追逐,孩子们施展技艺,尽力用玻璃线将别人的风筝线割断,然后追赶飘落的风筝作为战利品。普什图族的少爷阿米尔和哈扎里族仆人阿里的孩子哈桑,自小便一起长大。哈桑对阿米尔忠心耿耿,阿米尔也甚是欢喜。阿米尔理所应当地接受着哈桑无时不刻的守护和心甘情愿的奉献。
而现实总是喜欢在弱者身上多刻几刀……正是追风筝的时节,阿米尔的风筝完美的划断而哈桑也一如往常追逐着哈桑的蓝风筝。故事中三位骄纵的少爷也登场了。他们在风筝掉落的小巷中围堵哈桑,并威胁哈桑只要交出风筝变了放过他。但如同往日,哈桑对阿米尔的忠心未曾改变,即使,即使在一堵墙的后面阿米尔看着坏孩子对哈桑的所作所为而丝毫没有冲上去救赎哈桑的勇气。阿米尔害怕、担忧、恐惧,百味心情在心中反复,但事实亦然如此,他看着哈桑受到了无尽的耻辱。甚至在阿米尔离去之后,想着怎样远离哈桑,远离自己不堪的内心。便是妄图忘却自己的懦弱。阿米尔得到了风筝,却将自己的手表藏于哈桑的床上,欺骗父亲是哈桑偷了手表。哈桑知道,是阿米尔放的,但是,他仍旧忠诚,承认是他偷的,也在仆人阿里的带领下离开了阿米尔的家……
后来,炮火落在了阿米尔的家乡,阿米尔几经周折来到了美国生活,他忘不了童年的记忆,决心回到阿富汗。最终得知多年的秘密,知晓哈桑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弟弟,百感交集。他寻找哈桑却得知哈桑与妻子已死在战乱之中,留下一位孩子——索拉。阿米尔将索拉带回美国同家人一起生活。为索拉追风筝,就如同儿时的哈桑为阿米尔追风筝那样,“为你,千千万万遍”是哈桑的呼喊,是阿米尔的救赎。阿米尔的后半生意识到了儿时的罪过,他所追逐的风筝是自己的过错,是真诚而善良的心灵。与哈桑的美好记忆只能停留在回忆里,哈桑鲜活的,干净的心为阿米尔跳动千千万万遍。你好比我的血液,即使灼伤我的心脏,仍旧在我的全身流淌,不惜放弃自我也愿你平安祥和。这大概便是哈桑的内心,诠释着“为你,千千万万遍”。而作为主人公的阿米尔内心的阴暗纵使自己的懦弱、背叛、谎言任性,而背负了羞耻、内疚、自责。“世界上的罪只有一种,那就是盗窃,当你说谎的时候,就剥夺了别人得知真相的权利”阿米尔深深的记得这句话,是谎言从他的口中脱出,是背叛使他的朋友离他而去,一切罪恶的根源在于自己。救赎是对自己的重生,他追逐着失去的,正视着黑暗的,唯有心中升起光亮,才能唤醒光明。
正如十周年纪念版的前言“故事中有两个男孩,其中一个内心挣扎,在情感和道德上不知何去何从,另一个纯洁忠诚,天生善良而正直。我知道这两个孩子的友谊注定不会长久,而他们的分道扬镳将会极大地影响各自的生活。两人因何如此,何以如此,是促使我写完这个故事的动力”看完此书的动力在于何去何从,同时是残酷的动荡的阿富汗生活环境使得作品得到渲染,更富有感染力。读者心灵撼动,感受到了真实的阿富汗和真实的内心。我们不免自省,何人不曾有罪过,而我们又是否正视自己的过错,勘察自己的内心,没有天生无瑕的美玉只有历经打磨的美玉。人又何尝不是如此?我们活在现实的生活,历经着人性的洗礼,终是变成一个圆润而不伸张的谦谦君子,只求内心净土一片。
读后感1500字篇7
据悉,“大学印象”app是大连工业大学自2013年开始探索“互联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出的有效实践成果,2016年正式上线后,连续两年在大一新生中引起热烈反响,普及率高达99%以上。以移动互联新平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不仅是形式的变化,更促发了教育理念的更新,学校有关负责人表示,只有和时代发展保持同步,才能把握学生成长规律,进而在有效互动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