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好工作网 >心得体会

亲爱的安德烈心得体会5篇

心得体会是我们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思考,能够引发读者对生活的思考和反思,通过写心得体会出了能够抒发我们内心的感受,360好工作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亲爱的安德烈心得体会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亲爱的安德烈心得体会5篇

亲爱的安德烈心得体会篇1

时间总是在不经意间悄悄流逝,年复一年中,儿子己是一个十三岁的少年,平日里倒不觉得,偶尔在他熟睡时,看见床上躺着的宛如成人的身体,心里不禁一惊,噢,儿子长大了!就这么长大了!声音变了,长青春痘了,毛茸茸的胡须己清晰可见,脚上得穿四十二码的鞋子了……莫说心理,单是外形上的变化己是足够大了,这一切变化似乎太快了,我极不适应,这正如龙应台见到十八岁的安德烈的感觉一样,是啊,那可爱的,让我拥抱让我亲吻,整天黏着我叫”妈妈”的小男孩哪里去了?

一边读《亲爱的安德烈》,我一边想我的儿子,我和他现在的沟通方式、相处方式有没有问题?他会不会把心理话都说给我听?我的反复叮嘱他会不会厌烦?他的心里在想些什么?他在学校发生的'事会不会愿意和我分享?我在他心里是个怎样的人?龙应台和安德烈母子以书信的形式谈艺术,谈文化,谈生活,谈国家,谈政治,谈道德,谈烦恼,甚至谈爱情,他们通过沟通这种方式,重新认识彼此,更加理解和深爱对方,这也正是我向往的母子相处模式。

很早以前在微信朋友圈就看过龙应台说给孩子的话:”我也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我把这些话也说给儿子听,希望他能明白,现在的用功读书,是为了将来能够主宰自己的生活,选择自己心中有意义的工作,从而获得成就感和尊严,乐在其中。

虽然当父母没有“上岗证”,但是现在想和一个青春期的孩子有效的沟通,我还真要学习当父母。龙应台说,所谓父母,就是那不断对着背影既欣喜又悲伤,想追回拥抱又不敢声张的人。关于这种感受,我有深刻的体会。儿子现在上初一啦,每天自己骑着自行车去学校,看着他的背影,真是既欣喜又悲伤。欣喜他能很快适应初中学校的生活,又悲伤于它不像小时候那样需要我了。真希望儿子能好好学习,长大做有用的人才。

其实,当父母的责任非常大,既要让孩子吃好穿暖学习好,更要身体好,心理健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还有,更重要的是拥有抗挫折能力。现在的孩子大多是被宠大的,听得了赞扬,受不得批评和挫折。时不时就能听到某个孩子被老师当众批评跳楼了,某个孩子父母不让玩手机游戏自杀了。这是多么不健康的人格啊!人生的道路上,挫折和失败是少不了的,没有健康的心智,强大的心理素质,在这个社会上,是没有办法立足的,更别说享受生活了。

和儿子一起看《亲爱的安德烈》,我们讨论对文中某些事情的观点,又讨论我们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交换看法,这是一个好的开始。我和儿子之间的话题多了,我试着尊重并重视他的看法,他也认真听我的意见和观点。相信“沟通”能使我们母子的关系良性发展,让我们享受亲情,乐在其中!

亲爱的安德烈心得体会篇2

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就是安德烈与母亲的思想交锋,一个德国青年与中国母亲有着截然不同的价值观,他们在争辩中陷入深思,在人世的比照中达到和解。

很多人羡慕这对母子,认为他们可以无话不谈,而自己与孩子从来没有交过心,往往只言片语结束对话。

那么,安德烈与母亲究竟聊了什么?他们就像朋友一样,没有不可以交流的,爱情、友情、亲情、性与恶俗、政治、音乐、兴趣、理想、大学生活、东西方对民主的理解和生活方式的不同,龙应台把自己的十八岁告诉安德烈,安德烈把自己二十一岁的想法向母亲倾诉,龙应台不赞同儿子吸烟,却也尊重他作为一个成人的选择。龙应台希望儿子陪在自己身边,却也接受安德烈和菲力普的独立宣言。

正如龙应台所说,“我们是两代人,中间隔个三十年。我们也是两国人,中间隔个东西文化。”虽然一个是母亲,一个是儿子,但是文化的差异让彼此还是存在截然不同的观点和态度。我很喜欢这种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思想碰撞。

安德烈写的第16封信《藏在心中的小镇》,他说在德国小镇克伦堡,他有一种眷恋的感觉,因为这是一个很国际的小镇,身为混血儿的他一点也不突出。朋友穆尼尔是德国和突尼斯的混血,生在沙特阿拉伯,然后在迪拜、突尼斯长大。弗瑞第是德国和巴西的混血,除了德语之外还会讲葡萄牙语、西班牙语、法语和英语,像这样的混血儿太多了。

对于我来说,身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人,血缘没有那么复杂,很纯粹,面对安德烈笔下这么多的混血儿,我还是觉得心灵受到一点触动,原来世界的流动性竟是如此之大,人与人之间还可以大跨度地结合,原来人生还可以有这样美丽的奇迹。

?亲爱的安德烈》一书可以说开阔了我的眼界,让我知道世界并不是单一的,“每一个人一定属于一个国家”的观念早已过时,如今的人都具有多样性,远超过国家与时代的界限。

安德烈就香港与德国进行了深入比较,安德烈认为香港缺少一种文化,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生活情趣,香港人似乎永远在赶时间。而在德国,或者说整个欧洲,人与人之间愿意花时间交流,坐下来为了喝咖啡而喝咖啡,为了聊天而聊天,是欧洲很重要的一种生活艺术。作为中国大陆的一员,我深知香港人压力究竟有多大,工作究竟有多忙,摸爬滚打一辈子可能还只是一个“棺材房”,可是一切还是无限忙碌着。他们何尝不想找一个咖啡馆悠闲地喝咖啡,何尝不想找个假期去旅行,可是他们没法从竞争激烈的生活中抽出身子,这真的很难。

就像大陆很多的年轻人,身上背着房贷和车贷,生了孩子更是没有一刻喘息的机会,你说他还哪有时间和精力去悠闲?

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差距,但这也正是中国人努力的方向。

龙应台面对儿子这样的困惑,她说不能说香港没有文化,如果从广义文化来说,香港有通俗文化、商业文化、管理文化、法治文化,如果从狭义文化来说,一切与人文思想有关的深层活动,香港的确是匮乏的。

从这个角度就可以看出母亲的见识和阅历,针对儿子的困惑总是有足够的宽度与深度进行解读,所以他们母子也成为读者心中的模范母子。

其实,安德烈并不是纯粹的“西化”,难能可贵的他可以理解第三世界的辛酸与无奈,从来没有摆出一副高姿态,随时表达真正的自己,抒发真正的感情,让人家不觉得他是一个高高在上的公子哥,而是一个平易近人的大哥哥。

亲爱的安德烈心得体会篇3

暑假里,我读了龙应台的《亲爱的安德烈》一书,让我感受颇深。此书主要是作者龙应台和他的儿子安德烈之间的35封书信,其中也穿插了不少读者的来信及他们对此的回信,龙应台和安德烈两母子以书信的交流方式,试图接触、了解彼此的生活、世界和心灵,两人在信中除了交谈家事外,还就价值观念、文化品味、东西方文化差异、政治时事、城市文化等等交流了各自看法,读来耐人寻味。

在安德烈十四岁时,龙应台离开欧洲,前往台北任职,于是,这对母子暂时分开了,等到卸任再回儿子身边,安德烈已经是一个小伙子了。龙应台发现这四年间,儿子长大了,母子间却多了一堵无形的墙,如在同一个问题的看法上,双方多次出现分歧,龙应台感到儿子变了,他们是不同的两代人,也是两国人,中间横着东西文化,于是,母子俩用了三年的时间,以书信的方式,进入了对方的世界、心灵,龙应台“第一次了解了自己十八岁的儿子”,安德烈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书中安德烈向母亲这样写道:“妈妈,你跟我说话的语气和方式,还是把我当十四岁的小孩看待,你完全无法理解我是个二十一岁的成人。你给我足够的自由,是的,但是你知道吗?你一边给,一边觉得那是你的授权或施舍”,书中不乏这样的片段,语言犀利,点名了安德烈不希望妈妈还像对待孩子一样对待他,希望自己能独立,能长大。

读了这本书,不经让我想到曾经班里的一个学生,她的成绩很优异,在班里也是名能干的班干部,同学们都非常喜欢她。但是,回到家中她就像变了个人似的,沉默不语,每天回到家就埋头写作业,把自己闷在房间里,不喜欢和家人交流,把心灵的窗子也关得紧紧地,似乎不想让一丝阳光照射进来。在家中不喜欢和父母倾谈,她总是说与父母没有话题可聊,但是和我在一起时,她就有说不完的话题:学校发生的趣事、她的好朋友的情况、她在学校的表现等等。后来,我与她进行了很深刻的一次交流,才知道:她的爸爸妈妈开厂很忙,平时一直要加班,所以没有时间与父母交流。

所以我也很想把这本书送给她,希望她能通过阅读这本书,理解爸爸妈妈的不容易,因为生活的重担,使他们有些无暇顾及你的.一些喜好,书中的一句话点明了多少孩子想摆脱父母,独立生活的心声:“也就是说,你到今天都还没法明白:你的儿子不是你的儿子,他是一个完全独立于你的‘别人’!”恐怕这位学生也有过这样的想法吧!使她与爸爸妈妈之间的隔阂能够慢慢被清除,变回那个开朗大方的姑娘。龙应台知道了儿子的想法,相信只要能主动与父母交流,父母一定会知道你的想法的!

当然作为父母,我们必须站在孩子的立场多想想,不要紧扣“我是为你好”而“胡作非为”。同时,我们更要注意教育过程中的方式方法,同样的意思如何表达才能让孩子更容易的接受,我们也应该多学学,虽然没有龙博士那样的智慧,可我们有很多学习的途径和借鉴的方法可循。

亲爱的安德烈心得体会篇4

?亲爱的安德烈》是龙应台人生三书的第二本,从第一本的《孩子,你慢慢来》到两代共读的36封家书再到《目送》,她在向我们诉说着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相处模式,而我比较青睐第二本书,可能对同样处于青春期的我,会和安德烈与母亲的信更有共鸣吧。

可能说起龙应台,人们脑海里都会出现这段话,“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这段话写出了我们每个人的人生痛点,我们这一生,被父母目送着,然后我们再目送着我们的孩子,但是我们都很难去回头张望,只因为我们知道那份可以依靠的爱一直坚实地存在着。

但是撇开龙应台对亲情的`敏感和理解,在《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中,她对孩子的关心与教育绝不仅仅停留在说教上,而是选择走进儿子的内心,了解作为一个18岁孩子的内心世界。而这种了解不仅跨越了年龄的代沟,还跨越了国度,跨越了种族,跨越了文化。

为了更好的了解对方,与儿子分隔多年的龙应台选择了以信的方式打开儿子封闭已久的内心。面对儿子来自青春期的“叛逆”,她既坚持自己的原则,但同时也选择相信儿子;面对中西方两国不同文化,龙应台与安德烈更像朋友一般,讨论着他们对政治,对文化的看法,而不是强行让他接受自己的观点;面对儿子的“落榜”、“失败”,她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他成功的定义不是唯一的,要敢于质疑。

“信”是一个很伟大的东西,它不仅传递着远方亲人的思念,它还是一种了解对方内心世界的工具,很多难以启齿的想法和表达都可以通过写信去告诉[]对方。而通过写信以达到教育的目的是一种有智慧的方式,正如著名的《傅雷家书》一样。不得不说,龙应台是一位极具智慧的母亲,正如她所说的:我们是两代人,中间隔个三十年。我们也是两国人,中间隔个东西文化。我们原来也可能在他十八岁那年,就像水上浮萍一样各自荡开,从此天涯淡泊,但是我们做了不同的尝试――我努力了,他也回报以同等的努力。我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他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而她做到了。

亲爱的安德烈心得体会篇5

昨天,在繁忙的工作中,我做了今年最有意义的一件事,那就是读了一本书,一天里除了繁忙的工作,我读了15万多字的书连我自己都感到惊讶,虽然我现在还坚持持着两周至少看一本书的计划,也确实没想到自己还能有这种毅力这种兴趣去读这本书——《亲爱的安德烈》。

这是一部可以跟《傅雷家书》媲美的书,傅雷通过家书培养了一名钢琴家,值得所有的前父母学习。而龙应台通过家书首先是认识了儿子,然后也是教育了儿子,同时也被儿子教育,所以值得所有的父母、孩子,甚至教师们学习。

我不想赘述这部书的好!对于我来说,每一部书的好,写出来的或是说出来的,都是表象的,真正的好,那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或文传的。那是一种心灵的享受,这种享受经常的含有痛苦的思索、默默的反思和灵魂的亢奋!

其实,边读,我也在搜索我身边是否也有类似她们母子那样的母子,或是父子,搜索的结果是几乎为零。如果我们的所有母子,或是父子,或是母女或是父女,都如龙应台母子一样的,能够彼此进行心灵的交流,那我们的孩子才是真正幸福的孩子,我们的父母才是真正幸福的.父母。我们的社会才是真正和谐的社会。世上可以没有成批的科学家,但不能没有成批的心灵健康的社会人。反过来说,有了成批的数也数不尽的心灵健康的社会人,就会有真正的于社会于人民有用的成批的科学家。

买本《亲爱的安德烈》吧!把她放在你的身边,比如你的随身的兜子里,比如你的书房的书桌上,比如你的办公室的办公桌上,比如说你的床头柜上,比如说你的私家车里。尽管你可能曾经认认真真的读过一两遍了,你还是可以在闲来无事时,把她当做一种心灵的消遣,继续读一读她,再接受一次心灵的教育!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感恩的心的心得体会5篇

团队的管理的心得体会5篇

感恩的心的心得体会优质5篇

给教师的建议的心得体会优秀5篇

犯罪的心得体会5篇

廉洁的心得体会5篇

学钢筋的心得体会5篇

入党的心得体会5篇

努力的心得体会5篇

做饭以后的心得体会5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151044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