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是我们对作品的解读和解构的过程,在观后感的撰写过程,让我们有机会深入思考和记录下对电影的感悟和体验,以下是360好工作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129的观后感6篇,供大家参考。
129的观后感篇1
人与自然,是共存的,而且相依而存。
自然,是什么?它是世界上的一切,只要地球赋予了你生命,你就是自然里的一部分。不要说石头没有生命,那千年的历史足以说明一切。它不死,是因为它从没有活过,在我的眼中,它,也是自然。
看了《龙猫》,让我印象最深的便是小月家附近的景色,绿树成荫,一棵百年老树大得足以占据整个山顶,让我好不向往!它既是宫崎骏笔下的奇迹,也是人类多少年来不曾想过的最佳居处。多少年来,森林在人们的眼中一向是一座金库,不是朋友。人们向自然索取过多,却从不思弥补。然而这些由“伟大”的人类建造起来的高楼大厦,花了我们几十年,而真正伟大的自然轻简单松抖上几秒,霎时就一片废墟。
其次让我感兴趣的就是那只大龙猫,大大的肚子,圆圆的身子。当小梅发现它的时侯,它正呼呼大睡呢!第二次,他们却怎样找也找不到了。然而,他们并没有坚持找,而是离开。并不打搅龙猫的生活,这种顺其自然的心态让我敬佩。我想,当一个人发现龙猫时,他首先就应想到的是:“哇!好大的一只猫。”,而不是:“我要把它带回家。”;当第二次找不见时,首先就应说:“哦!没关系,改天再找吧!”而不是:“哼!你不出来,我把你捉出来带走!”,不是我夸张,人类真的如此残忍。人类是动物,是“先进”的动物,但是却干着并不明智的事,滥砍滥伐,杀害生灵。这,就是人类。
和动物建立联系,互通心灵,让我们,融入自然。一旦有了联系,人类不仅仅仅是“认识”动物,而且“理解”动物,这种联系将会是最原始的.状态。
当龙猫和小月站在山顶上时,我被这对好朋友感动了。如果说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是完美的,那人与动物之间的感情就是高尚的。与动物建立联系,会让人类的生存更有好处!
走进大自然,融入大自然,抛弃杂念,用纯洁的心,去聆听大自然,去感受大自然!
129的观后感篇2
?海洋天堂》是李连杰唯一的一部剧情片吧,颇让人好奇和期待,影片聚焦一个普通的自闭症家庭,李连杰饰演的父亲王心诚与文章饰演的22岁患有自闭症的儿子大福相依为命。当王心诚得知自己身患绝症,只剩几个月生命时,如何安置儿子便成为他最大的心愿……
我知道李连杰从小没有父亲,和母亲相依为命,父爱对小时候的他来说是陌生的。但李连杰在这部戏中的表演非常深沉内敛,这可能也与他现在也成了父亲有关,这种内心活动的表现我觉得已经比他得奖的《头名状》进步多了。王心诚作为一个父亲最终还是离开了,影片给了我们所有人一个社会命题:得了自闭症的孩子父母离开了该怎么办?影片的结尾给了我们一个理想化的处理,大福已经能够完成简单的自理活动,并且得到了照顾,当然这与父亲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最让我感动的是,作为一个父亲在自己生命的最后时刻,为了孩子能够得到一个好的归宿所做出的种种努力……就象看了《唐山大地震》每一个做母亲的人都会受不了一样,每一个做父亲的人,在影片的结尾看到王心诚为了减轻自己离开后儿子大福会适应不了的痛苦时,把自己扮成海龟“爸爸是海龟呀”,都会从内心中涌动起一种酸楚的感觉,眼睛禁不住会湿润。什么是责任,什么是爱……
我们把一个孩子的生命带到这个世界上,最终还是会离开她,留下她在这个世界上生活。这个过程大家都会经历,影片中由于王心诚得了绝症,只是把这个过程缩短了,而且由于孩子患有自闭症,使一个父亲的责任变得更加的沉重。其实本质都是一样的。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难啊,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的辛酸细碎都在细节中呈现。没有生活的底蕴怎么能拿捏好人物的心理活动呢,当李连杰穿着一身工装跟老板商量:“我想请两天假……”眼神闪烁着对柴姨说:“大福对谁都是个负担,我是他爸,赶上了,没办法”,我看到了一个普通人的艰辛,老百姓真不容易!李连杰从大陆香港发展到好莱坞,但他一直没有离开过脚下的这片土地,这样的角色内涵,那些没有以普通人身份在大陆生活过的人能体验得到么?
不为人父母,对父母在教育孩子时所付出的感情就体会不深。影片中每一处父亲教育孩子的细节都感人至深,虽然很普通。要知道,生命留给父亲王心诚的时间已经不多,可以说就是在倒计时了,作为父亲他多么希望孩子离开自己能够独立的生活呀,他已经没有时间可以浪费了。他教大福的每一件事都充满耐心并循循善诱,教他摆放自己的衣物,认识纸币,煮鸡蛋做早餐,自己脱衣服,在固定的地点上下车……也许对一个普通人来说不算什么,对一个患有自闭症的人来说就需要极致的耐心。而这一切的背后,又蕴含着无比深厚的父爱。影片中传神演绎了当王心诚把大福送到福利院之后,回到家里的`寂寞情形:把小狗又摆在了大福常放的地方,站在门框边以大福的姿势去望,以大福的姿势躺在床上……父子二人是分不开的。
这部影片让人毫无疑义的体验到: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一种超越一切的、不求任何回报的存在,使人更加深刻地思索生命的意义。同时,由于我的一个同学就是一名患有自闭症儿童的父亲,使我对这部片子的体验更加直接。世事艰难,让我们还是一路相互扶持共同走下去吧。
129的观后感篇3
?嗝嗝老师》同《摔跤吧爸爸》和《三傻大闹宝莱坞》一样,都是典型的印度教育类型的电影,在风趣诙谐的语言及情节中,让我们体会其中蕴含的巨大哲理。在看这部电影的过程中,我也反复问自己,如果我是片中的纳娜,我是否有勇气站上讲台,作为一名教师呢?
纳娜并不是一名普通人,她从小身患雷特综合征,抑制不住总要“打嗝”,因而被身边的人视为怪人,被孤立、被嘲笑,直到遇到圣蒂克的可汗校长,才使她的人生发生改变,可汗校长在全体同学面前向她承诺,会像对待其他学生一样对待她,并且也使其他同学接受她,认同她。就是这样一位校长,让纳娜从自己小小的圈子走出。
长大后的纳娜立志成为一名教师,尽管连续被18所学校拒绝任职,仍旧坚定信念,最终,她被圣蒂克学校录取——作为9f班的班主任。这个班是一个特殊化的存在,正如小时候的纳娜一样,不被周边老师、同学所接受,14名来自平民窟的学生,被学校所抛弃,也被他们自己抛弃。开始时,他们嘲笑纳娜的“打嗝”、恶作剧、打架等等,向这位“特殊”老师展示着他们的放纵。但是,当他们闯下大祸时,是纳娜为他们担下责任,扛起一片天。也许是纳娜的坚韧、也许是纳娜发自真心的关爱,感动了这批学生,使他们开始正视自己的存在,相信自己。在教学中,纳娜因材施教,并不将学习固定在教室内,而是放到室外,拓展到生活中。种种做法都使学生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
纳娜并不是一个完美的人,她天生就比别人“特殊”,但是,她并不因此自暴自弃,而是乐观面对。而这也为她后来面对学生打下良好的基础。面对学生时,我们应该抛弃有色眼光,用爱去对待每一位学生,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让其发光发热,也许一切正如纳娜所说:他们就是一群孩子,还能有多糟糕!
129的观后感篇4
开学第一天,和往年一样,晚上八点钟中央电视台的《开学第一课》准时播出,我和妈妈一起观看了这个节目。今年《开学第一课》的主题是“先辈的旗帜”。看完后,我对长征这段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今年是长征胜利八十周年,节目邀请了当年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们。他们都白发苍苍,年龄都在一百岁左右,但讲述起长征的故事却精神抖擞,犹如他们又回到了自己的大部队,或许这就是长征精神吧!
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感人的事迹数也数不清,说也说不完。让我最感动的是开国元帅贺龙的女儿——贺捷生。贺奶奶简直就是生命的奇迹,她出生18天就跟着父母踏上了长征之路,从马背摇篮里的“长征婴儿”,成长为就建设新中国的女少将,这得经历多少艰难险阻啊!还有贺炳炎老先生的儿子,他讲述了他的父亲因为右膀子被敌人击中,在没有麻药的情况下,忍着痛进行了截肢。看到这儿,我被深深地震撼了!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是伟大领袖毛主席的诗句,不就是红军长征生活的写照吗?革命先辈的旗帜,令我们敬佩,他们,犹如一颗颗闪闪的红星,照耀着我们。
红军战士们饿了吃草根、煮皮带,渴了没有水,喝马尿,而我们的今天简直是翻天覆地的变化,祖国从当时的贫穷走向现在的繁荣昌盛。我们要传承长征精神,努力学习,不怕困难,为祖国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129的观后感篇5
以前看过余华的小说,很震撼。而且我总认为根据小说拍成的电影总不会比小说精彩。讨厌跟风。所以一直没看张艺谋拍的《活着》,虽然身边的朋友一直在推荐。前段时间因为选修电影文学而找来了看,我终于打消了对电影《活着》的误解,在我眼中,电影比小说又多了一种韵味。
小说给我的感觉是“活”,余华太残忍,福贵身边的亲人一个个而去,最后只剩下他守着一头老牛,我当时看小说的时候泪水不停的流,余华这样安排有他的道理,可是我觉得太沉重,但我绝不否认,它是一部很成功的中篇小说。而电影给我的感觉是“活着”,是进行时,带有一种生命的张力与韧性,表达的是人类延续生命的动力。福贵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不断地适应着环境的变化,顽强的追求生命的延续。
福贵出生在地主富豪之家,有一定的艺术修养,皮影是他的特殊爱好。当他的文艺嗜好变成谋生的工具时,他却表现的“乐得其所”。这是一种“活着”的韧性在激励着他,带领着他,让他顽强地生活着。
片尾,福贵找出装皮影的旧箱子,让外孙养小鸡。外孙和小鸡都是新生命的象征,皮影虽然没有了,但生命依然延续。一家人开心的笑着,影片到这里戛然而止,给人一种“影片结束,而生活继续”的感觉,我非常喜欢。
生命总要绽放,不管经过多曲折的道路。看过余华的所有小说,深深钦佩这样写作很有独立思想,不夹带个人感情的叙述,在他的小说面前很多时候我自己都深深感受到了小说中所传达出的悲痛和那个时代的无奈和压抑。
冲此看了张艺谋的《活着》,在整个电影行进中我再一次被这样小人物在那个年代的命运的主线所深深吸引与牵动。
葛优的演技简直就是入了骨了,更别提巩俐的表演,将那样的一个中国传统女子的性格与情感演绎得淋漓尽致,特别是凤霞临死时她的哭戏,宛若我们身边的即将丧失儿女的可怜母亲;最痛苦的不是看着女儿受苦,最痛苦的是可以救但救不成的那种惋惜。其实这些在余华的小说中体现得更为透彻。
在改编上很多地方作了变动,但也不影响整个主线的发展,但是没有小说详尽,所以“活着”的这个主题在电影中的体现就需要观众仔细分析,而不像小说中文字中透出的都是血泪的辛酸和人生社会的无奈。
在结局的时候,电影并没有把小说中家珍逝去女婿二喜被预制板夹死以及孙子在自然灾害时期吃豌豆噎死的结局再刻画出来;结尾处,导演以一种祥和的生活状态结束了这一幕幕的人生悲恸——病倒的家珍和福贵二喜以及孙子幸福开心地吃饭···
电影也确实不需要像小说中那样再刻画下去了,因为主题在于活着,这一切的经历以足够反映一切,而再说下去似乎就成了人生剪影了。主题与意蕴也在那一系列的事情中慢慢地向观众们传达着活着的信念。
再次感叹,葛优的戛纳影帝真是不是这么简单得到的,这样纯熟的演技也实在让人佩服。
颠沛流离的生活,感谢现在的安详与和平。
129的观后感篇6
梦想是水,浇出生命的苗;梦想是苗,长出生命的树;梦想是树,开出生命的花;梦想是花,结出生命的果。今天下午,学校组织同学们观看了《追梦》视频。观看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深有感触。
“追星,就要追北斗这样的星!”北斗七星,自古以来就是指引方向的明灯。它们在不同的时间出现在不同的方位。古人根据北斗七星所指示的方向来推测此时的时间、季节等基本数据。如: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也正因为北斗七星这深沉的含义,我国将自主研发的卫星起名为“北斗卫星”。
“北斗卫星”是无数航天员的梦想,是无数劳动人民的期望,也是我国14亿人民的骄傲。航天事业的工作人员们经过千辛万苦才终于造就出这一个个众人瞩目的“北斗卫星”。他饱含着我国航天员们的智慧与汗水。当视频播到“北斗三号”正式发射的时候,我都会在心中默念七个数:五,四,三,二,一,发射!心情也是无比的激动,我感到骄傲,感到自豪。
我常常在想,我的梦想到底是什么?是当医生吗?是当老师吗?是当科学家吗?还是……一直都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这总使我感到迷茫。但是现在,我找到了,找到了那个一直埋藏在心底的答案。中国有梦,我也有梦,我要——追梦了!追梦的过程或许十分坎坷、艰辛,但我相信,只要我们努力奋斗,敢于拼搏,梦想就一定能成为现实。航天员们就是我们的榜样,我们应向他们看齐,向他们学习。
和我一起追梦吧,我们的前路将一片光明!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