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好工作网 >心得体会

古诗词教学反思8篇

优秀的教学反思可以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只有在认真分析教学过程,我们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才会有清晰的思路,360好工作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古诗词教学反思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古诗词教学反思8篇

古诗词教学反思篇1

?古诗词三首》中其中有两首《独坐敬亭山》和《忆江南》已经在平时的古诗词积累中学过,如何把学过的诗上出点新意来,备课前我深入的思考了一下,本着以诵读为主,以调动学生经验背景、引进学习资源为辅,在感悟语言情感、体会诗词意境中,把握诗文的审美韵味与。同时,在积累语言与情感的基础上,注重对生命的感悟,展示学生自己对古诗的个性解读,培养初步的文学作品欣赏能力,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课上下来,感受颇深:

一、给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就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古诗词具有语言凝练、意象丰富的特点,而小学生因为生活积累不多,情感体验有限,在阅读中获得的表象往往很笼统、模糊,此时就要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本身的品读尽情展开想象,通过“猜猜诗人的心情”、“你就是诗人”、“创设情境,想象说话”等,让学生与古诗词进行灵性的对话,从古诗词生动的语言中猜度诗人的心境,进而陶醉在诗词所描绘的意境之中。如在教学《独坐敬亭山》时,学生从诗的题眼就看出诗人李白此时心情很是孤独,还可以从前两句感受到,尤其是“飞尽”和“独去”等感受到的。然后我便追问:“那假如你就是诗人,你看到鸟儿们都离你远去,就连天上的云也离你而去,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一生说:“鸟儿们,你们为什么都走了,留下 来陪我说说话吧!”还一生说:“云儿莫走,同我一起聊聊天。”还有一生说:“我本来就很孤独了,你们为什么还要离我而去,真让我伤心呀!”这样,学生切身体会到诗人孤独寂寞的心情。当学到后两句的时候,有学生说:“老师,我觉得李白并不孤独,因为有敬亭山在陪伴着他。我是从‘两不厌’感受到的。”“那你觉得李白会把敬亭山当作什么?”“当作他的最知心的朋友。”“我觉得李白把敬亭山当作自己的亲人。”“是呀,既是朋友,又是亲人,所以怎么看也看不够。那么李白可能会对敬亭山说些什么呢?”我追问道,“请拿起笔,你就是李白,你把敬亭山当作什么,你就对他说说话吧!”几分钟过后,有学生说道:“李白说:‘老朋友,谢谢你,在我最孤独的时候能陪我说说话。’敬亭山好像在说:‘别灰心,我支持你!’”“多好的一对知心朋友呀!”我评价到。又有一生说:“我把敬亭山当作是自己的母亲,母亲好像在说:‘孩子,别怕,有娘在,要大胆的往前走。’”还有同学说:“我把敬亭山当作朋友,好像说:‘朋友,别泄气,有我这个朋友在,与你同行。’”透过这一句句想象的话语,我们似乎又感受到李白此时并不孤独,对诗的意境有了更深的理解。

二、采用多种方法,便于理解诗的意境。

“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诗情和画意融为一体。如果把字、词、句的意思嚼烂了喂给学生,这样的诗歌教学意象全无,学生也必生烦腻之心。但如果放手让学生去自学,教师少讲或不讲,又怕贻误了某一个知识点。有没有两全齐美之策?我想到的是:把简笔画引入到古诗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了解诗意,有感情地朗读,然后动动手,动动笔,用“画”激趣,借“画”入境,以“画”悟情。

如在教学《望洞庭》和《忆江南》两首诗时,我主要采用用简笔画的形式把你所理解的古诗所描绘的画面画出来,请一两名同学到前边画,其余学生在本子上画,然后再去评议。如在画《忆江南》一诗时,有同学画了一个圆形的江,有的学生就指出,“江”应该是长的,“湖”才是圆的。有的同学只画出一条江,两岸的树木开满了花,也有同学提出疑议说:“诗句中说得很清楚‘日出江花红胜火’,江边的花在太阳出来的时候比火还要红,所以应该把太阳画上。”瞧,既能调动学生学诗的积极性,又能将诗句理解得更为深刻。

古诗词教学反思篇2

通过反思,本课的不足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

1.课堂教学容量大,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受到牵制。

由于本节课安排的是两首古诗的教学,而古诗是看似简单而丰富的文章,教师需要准备大量的资料去补充文本,为了节省时间,提高效率,课堂上就多次出现教师牵着学生走的现象,整个课堂教学基本是按照教师的预设在顺利进行,缺乏精彩生动的课堂生成效应。

2.课堂缺乏个性化的朗读展示。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说得没错,可是本节课的“哈姆雷特”却少之又少。我的问题提出以后,学生们总是“一呼百应”,众口一词。比如,在介绍完王安石的写作《泊船瓜洲》的背景之后,我问道:“作者马上要远离家乡,去京城赴任,你能体会他此刻的心情吗?”第一个同学站起来说:“我觉得他很依恋家乡,舍不得离开家乡。”在他的答案得到了老师的肯定之后,其他的同学便人云亦云,根本没人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不免是人心生遗憾。

3.教师的朗读指导力度不够。

在评课时,老师们普遍指出,本节课老师对学生的朗读指导力度不够,对此缺点的指出我欣然接受。其实,一直以来我在课堂上对朗读的指导都显得较为不足。这一方面是由于自己不能用活教案不能用活教材,无法走出用教案教的思维定势,更重要的原因是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不足,缺乏灵活机智的应变本领。

尽管我做的每一项工作都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服务的,但毋庸置疑的是,课堂教学中仍然暴露出了很多问题亟需我想办法提高效率。总之,能为大家展示一节课,并能得到很多中肯的评价,于我来说,既有付出后回报的感动,也有努力后进步的欣慰。而从授课过程来看,反映出对古诗教学方法上的理解不透彻,对学生的关注不,从而造成这样或那样的缺憾,确实值得今后探讨,研究,再更好地实践。

古诗词教学反思篇3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这篇精读课文包括两首古诗《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和一首词《渔歌子》。

?乡村四月》是宋代诗人翁卷所作。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平展的稻田里波光粼粼,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声声,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后两句写人,四月到了,农活多了,乡里的农民们在田间地头忙开了,又是蚕桑又是插秧,突出了“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给人一种“一年之计在于春”的启示。整首诗就像一幅色彩明亮的图画,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也表现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四时田园杂兴》的作者是宋代诗人范成大。诗人描写了乡村农人耕织以及儿童学着大人的样子耕种田地的情景。展现了农家夏忙时热烈的劳动场面,塑造了农村儿童天真、勤劳、可爱的形象。尤其是后两句写得意趣横生,意味深远:那些孩子们,他们不会耕地也不会织布,但却在茂盛成阴的桑树下学种瓜。这些孩子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这是农村中常见的现象,十分有趣,也颇有特色,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情趣,流露出诗人对热爱劳动的农村儿童的赞扬。全诗语言平白、朴实、自然,具有浓浓的生活气息。

?渔歌子》的作者是唐代的张志和。张志和既是诗人,又是画家,因此他笔下是一片画意诗情。看,初春的远山刚蒙上几分绿色,从水田里飞来的白色鹭鸶在山前低徊,粉红色的桃花瓣落在春水碧波之上,淡黄色的鳜鱼时而跃出水面,渔翁头戴青色的斗笠,身披草绿的蓑衣,停舟于春波之上,色彩多么明丽,画面多么清新。可有心的作者又为它染上一层斜风细雨,整个天地浸在了一片朦朦的烟雨之中,显得宁静而美好。全诗动静结合,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地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2.词句解析。

(1)“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山坡原野草木茂盛,一片葱茏,而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相辉映,满目亮白,杜鹃声声啼叫,天空中烟雨蒙蒙。绿原、白川、子规、烟雨,作者寥寥几笔就把江南水乡初夏时特有的景色勾勒了出来。

(2)“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四月到了,农民都开始忙农活,没有人闲着,刚结束了蚕桑的事又要插秧了。“才”“又”平实的用词,充分地说明了农民的劳动的繁忙紧张,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之心赞美之情也体现无遗。

(3)“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白天锄地,夜晚搓麻,农家男女各自忙着自己的事情,各有自己拿手的本事,生动描绘了乡村里男耕女织,日夜辛劳的情形,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敬重之情。

(4)“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小孩子哪里懂得耕织之事,也模仿大人的样子,在靠近桑树的下面学着种瓜。一个“学”字,天真、可爱的儿童形象跃然纸上。

(5)“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这两句点明时间是在春季,正是鳜鱼上市的时节,地点是在西塞山前。全句为:西塞山附近,白鹭展翅飞,桃花夹岸的溪水中,鳜鱼肥美。桃花盛开,白鹭飞翔,碧波粼粼,鳜鱼跳跃,好一幅秀丽宜人的水乡风光。

(6)“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语不须归。”全句意思为:头戴青斗笠,身披绿蓑衣,斜风细雨中垂钓的人儿不想回家。悠闲自得之情溢于言中。

二、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蚕桑、耘田、箬笠”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前两首诗。

3.体会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三、教学建议

1.“词”这种体裁在教材第1课已经出现,教师应事先了解一下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是否会背诵一些词,对“词”有哪些了解。

对于古诗,学生通过几年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方法。课前,如果有条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查阅作者翁卷、范成大、张志和三位诗人的生平、诗歌特色,诗的创作成就,以便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诗歌内容,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师准备挂图。

2.三首古诗词都是描写田园风光,内容浅显,生字不多,应当指导学生先自学,引导学生在读中想象,在头脑中把文字转化为画面,读中感悟,体会诗中意境。教师可重点点拨《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渔歌子》可对词的知识再稍作介绍之后,放手让学生自学。

教学第一步,可让学生自读古诗词,对照诗词后的注释,想一想诗词中每句话的大概意思,再想想哪些词语的意思还不理解,然后小组学习,向同学和老师请教。教师对学生的提问予以点拨后,再要求学生把诗词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使学生对诗词的意思有个初步的了解。

第二步,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展开想象。这个环节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比如有的小组可以在诵读的基础上展开丰富的想象,在头脑中形成画面,把想象到的景象用画笔描绘下来,画好后,在小组中交流一下,重点说说画了什么景物,他们的色彩、形状、位置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这样画。本小组的同学做出评价,看是否把诗词中的景象描绘了出来。无论学生用什么样的方式学习,只要可以激发想象,能够加深对词句的理解,教师都应鼓励,并给以必要的指导。

第三步,指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有条件的可配上优美、舒缓的乐曲,渲染气氛,达到在朗读中加深体会,在朗读中获得审美感受,在朗读中自然成诵。

3.注意诗的语言的丰富意蕴。如《乡村四月》中的“才”“又”二字,《四时田园杂兴》中的“也”、“学”二字使用都简洁传神。《乡村四月》和《渔歌子》两首诗词色彩明丽,其中写颜色的词语有很多,如“绿原”、“白川”、“青山”、“白鹭”、“桃花”、“青箬笠”、“绿蓑衣”,要引导学生体会这些描写颜色的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

4.课后,可以动员学生从课外书中寻找描写田园风光的诗词,练习朗诵、背诵,为后面的“展示台”做准备。

5.关于识字写字,“蚕”、“桑”、“蓑”、“塞”的声母是平舌音,“昼”、“箬”的声母要读准翘舌音。识记字形可以引导学生借助以前掌握的方法帮助记忆。教师重在引导交流识记方法。要及时表扬识字巧、写字好的同学。

四、相关链接

1.翁卷 字续古,一字灵舒,永嘉(今浙江省温州)人。南宋诗人,一生没有做官。与赵师秀、徐照、徐玑合称“永嘉四灵”。他的诗大多讲求技巧,诗风清苦。

2.范成大(1126—1193) 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南宋诗人。诗与陆游、杨万里、尤袤齐名,合称“南宋四大家”。存诗1 900余首。诗中忧国恤民,多有佳作。官至参知政事、资政殿大学士。曾奉命出使金邦,坚强不屈,不辱使命,几乎被杀。使金途中所作绝句一卷,表达了渴望国家统一的强烈爱国主义思想。诗人在晚年回到苏州石湖开始过起隐居的生活,根据自己在农村的生活写成《四时田园杂兴》60首,是一生田园诗的代表作。分为“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组,每组12首。这些诗反映了农民一年四季的劳动和生活以及民生的疾苦,内容极为丰富。这里选的是《夏日》中的一首。其词亦风格多样,颇具情致。著有《石湖居士集》、《菊谱》、《梅谱》等。

3.张志和(730?—810?) 唐代诗人。字子同,州金华(今浙江金华市)人。十六岁时,举明经。献策于肃宗,令待招翰林,授左今吾卫录事参军。后被贬官,不再复仕,放浪江湖间,自称烟波钓徒,著有《玄真子》。今流传《渔歌子》五首。

4.词牌 词的调子的名称,如“西江月”、“蝶恋花”。词调是写词时所依据的乐谱。有的词牌原来就是词的题目。如《渔歌子》就是写渔父的,《忆江南》,就是写对江南的回忆。但是后人所写的《渔歌子》、《忆江南》,其内容就和渔父、忆江南无关了。有的词牌对于句子的多少、句式的长短等都有严格的规定。但与声情、词的内容无关,所表示的仅是词的句式、平仄和用韵。起初,只是以某一词牌的代表作品为模式,按照它的句式,平仄和韵律来创作词。后来,就有人把各种词牌的句式、平仄、韵律标出来,编成词谱,供他人照着填写,所以创作词就叫填词。词牌既和内容无关,有的作家就在词牌之外另注明词题,如苏东坡《江城子(密州出猎)》。也有的在词牌下作一小序,如辛弃疾《摸鱼儿(淳熙己亥)》。

5.拓展阅读:

过故人庄 山居秋暝

孟浩然 王维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古诗词教学反思篇4

1、让学生在古诗苑中有灵性的成长

古诗词往往反映一种内化的、含蓄的情感,诗人把自己的志意和感情寓含在诗文中。在教学中,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探究古诗词的内涵。而“自主、合作、探究”是《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适合时代要求的全新学习方式,在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要坚持贯彻和落实这一教学理念,大胆放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激发学生体会古诗词中诗人的爱国热情以及思乡惜友之情,同时教给学生阐事明理,为人处世之道,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反复朗诵,探究古诗词之情感“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三分诗七分吟”。可见诵读是培养感受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古诗词教学中,要尽可能让学生多诵读,通过诵读去体味古诗词中的韵味,在诵读中品味古诗词的情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诵读,让学生放开朗读,尽情投入;让学生在朗读中把握古诗词的节奏;让学生在朗读中融入感情,读出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在不断的诵读中,学生定能增强对古诗词有一定的感悟。

2、发挥想象,探究古诗词之情境

中国古典诗词言约意丰,贵在含蓄,时空跌宕,跳跃腾挪,非想象不能领悟其意境、意趣。“春风又绿江南岸” “僧敲月下门”,一字风流,意境全出。“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紧抓一个“尽”和“入”字,脑海里就能展现“高山渐渐隐去,现出空旷的平原,迢迢江水,仿佛流进广阔的荒原”这样的画面。学生先得要读懂诗歌,之后再展开联想和想象,画面效果自然就出来了。再比如《次北固山下》,次联的“潮平两岸阔”,“阔”,是表现“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这一句,写得恢弘阔大,下一句“风正一帆悬”,便愈见精采。“悬”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那个“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这一句写小景已相当传神。但还不仅如此,如王夫之所指出,这句诗的妙处,还在于它“以小景传大景之神”《姜斋诗话》卷上。可以设想,如果在曲曲折折的小河里行船,老要转弯子,这样的小景是难得出现的。如果在三峡行船,即使风顺而风和,却依然波翻浪涌,这样的小景也是难得出现的。诗句妙在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风平浪静等等的大景也表现出来了。引导学生这样一细细体会,学生理解就能很全面了。在古诗词苑漫步,含英咀华,就更离不开想象,只有驱遣想象,才能读出诗词背景,读出作者感受,读出画意真情。学生通过想象才能走进古诗词的意境、诗人词人的世界。读者阅读的过程,就是以自己的全部生命体验、生命情感和生命意识与文本背后潜藏着的生命对话的过程,就是实现读者自我生命成长和提升的过程。想象是这个过程的催化剂和通衢大道。

3、备考之法

第一,咬定《附录》中的篇目不放松。每篇古诗词力求烂熟于心。课文中所选的古诗词篇幅都不长,且句式整齐,意境优美,朗朗上口,做到这一点,对于同学来说,应该是易如反掌的事。

第二,理解、分析,整体把握和抓住重点相结合,在背诵的基础上,要透彻理解每句诗的含义是什么?每首诗的意境是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分析找出哪一句或哪一联是这首诗词的点睛之笔,每一首诗都有脍炙人口的名句,抓住这些"诗眼"便是抓住了重点。

第三,多做练习,在使用中理解,在实践中强记。在联系中理解诗句含义。在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在古诗古韵中放飞自己的思想,和古人交流对话,高屋建瓴的从深层次认识把握古诗词的神韵。

古诗风韵

——评王建平老师的《古诗词鉴赏》

这节王老师的《古诗词鉴赏》课给我一些启发及思考。

值得借鉴的地方:

(一)从目标定位来看,王老师的古诗词复习课都把目标立足于“读懂古诗词”。长沙市语文中考对“古诗词阅读与鉴赏”这一考点的考查目标主要有两个:一是初步鉴赏诗词作品中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二是初步评价诗词作品中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而这两个目标的大前提都是要“读懂古诗词”。但日常的古诗词教学中,不少语文教师是忽视了“读懂”这一必需的环节,而直接进入“鉴赏”,使学生对诗词的感悟只是被动接受老师的观点,进而死记硬背,并不能形成能力。王老师的教学目标都是定位于先读懂古诗词意思,后感悟诗词表现的情感,王老师的目标还更进了一步——品语言。应该说这王老师的目标定位对大部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实际情况而言是很准确的,对教师的日常教学也有明显的导向作用。

(二)从教学目标的陈述来看,王老师都能按照目标导向的教学策略的思想来叙述教学目标。王老师对目标的确立、达成、检测三方面的问题,可见教学目标对整个教学过程起到了重要的导向作用。王老师的教学设计为我们提供很好的研讨示例,他的教学目标的叙述都注意到行为主体是学生,他没有要求学生必须按照所谓的标准答案,而是,如“能够说出意思”“能够说出及写出表达的情感”等。

(三)从课堂教学来看,我觉得有以下的亮点:

①王老师都注意到了在初三的复习课上发挥中考真题的作用,无论是导入还是精讲、练习,都以中考真题为材料,拉近了学生与中考的距离,也让学生具体认识中考考什么、怎样考。

②王老师的阅读指导都能重视紧扣文本,这在古诗词阅读中尤为难得。

③王老师重视方法的归纳总结,而且方法很到位。会给学生及听课老师带来不少的启发。如:《次北固山下》中“平”“阔”“正”“悬”等词炼得好。王老师归纳出来的推敲古诗用词的主要思路(意情法、联想法、替换法)以及感悟古诗词情感的基本方法(找情词、巧联想、品手法),还有一些答题的规范句式,都较好地为学生进行古诗词阅读的答题指出方向。

④王老师的课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复习课的特点,讲练结合,即时反馈,而且练的形式比较多样化。

听完这节复习课,我也有几点困惑之处:

①古诗词复习课与日常的古诗词教学课,目标的定位有何区别?王老师的教学目标似乎放在任何一节的古词教学课都可以,该如何区分新授课和复习课的目标呢?

②作为复习课,似乎教师讲得多了一点如何在复习课上真正是学生在“复习”值得思考。

③有效的复习课,除了到位的方法归纳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会用方法,所以我比较倾向于复习课采用“讲——练——评——练”这样的模式,尤其是教师的精讲方法,师生的相互评点(赋分评点更能激发兴致),而一些有缺陷的答案可能更会引起学生的思考,促进吸收,这应该是复习课精华所在,这节课在“评”的环节上可作一些修改。

以上只是我对王老师古诗词复习课的粗浅看法,总的来说启发很大。

古诗词教学反思篇5

?暮江吟》《题西林壁》《雪梅》三首古诗有共同之处,又有不同的侧重点,站在不同的角度描写不同的事物。而古诗教学更重要的是在了解古诗大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并懂得一定的人生哲理。

1。教学效果(思效)。

古诗教学一直以来都是不好把握的,很多古诗学生早已是背得朗朗上口,但是对于其中的寓意学生又是极难掌握的,把握不好便会将课上得枯燥乏味,所以我试着用创设情境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如何指导学生读出古诗的韵味,这也是古诗教学的重难点。

古诗中有些语句不好理解,比如“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的内在含义。我告诉学生一个道理:“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全面客观地把握、冷静地分析,才能不被局部现象所迷惑。”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句俗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讨论,懂得今后应如何从不同角度看问题。

还有“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也需要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理解“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

2。教学收获(思得)。

(1)古诗词学习以“读”为本。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教师能够做到放手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启发学生领读,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已有经验,注重了资源开发。在理解重点词句的基础上,抓住“读”的根本,结合古诗情境美的特点,积极创设情境,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理解感悟。然后让学生反复吟诵,感悟诗句的意境,培养读书能力,激发阅读兴趣。写字环节中若是能够到学生身边单独指导的话会更好。

(2)抓住关键词语加深古诗的理解。比如启发学生抓住“铺”“瑟瑟”等关键词,以及“珍珠”“弓”形象的比喻,“涧、瑟”的字形和字义的理解;比如“可怜”一词的理解;比如“一道残阳铺水中”的“铺”的巧妙之处,以点带面“牵一发而动全身”,从而保留了古诗的整体美,放手给学生自读感悟的个性空间。

(3)尊重学生的诵读意愿。课上我给足学生时间,放开手脚尽是让学生独立练读,而不是课堂上那种整齐划一的齐读,达到熟读成诵,培养他们对古诗句的语感,把古诗的语言纳入自己的语言中来。

3。不足之处(思失)。

古诗教学说起来简单,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出现了很多的问题。例如,很多的问题可能并没有符合年级学生的领悟水平。最大的不足就是课堂局限于三首古诗的学习,没有进行适当的拓展延伸。古诗的理解不能仅仅局限于这一首诗,而应该联系相关资料,拓展大量相关古诗词,横向纵向联系起来体会“处处皆学问”的道理。

4。改进措施(思改)。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以后再学习古诗,要引导学生借助想象,引导学生感受意境美。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的作用,还原再现诗中描绘的场景,使学生进入诗境,解决因古诗时空跨越度大而给小学生带来的学习困难。

古诗词教学反思篇6

在进行古诗三首备课的时候,我刚刚好听完刘芬老师和张学英老师的课,加上孩子们已经学过很多的古诗,手里也有不少参考资料,对于古诗的意思也能完全自己学习理解,所以我想,可以让孩子们自己通过预习自己先学习,然后让孩子们小组上台来自己做小老师。

上课的时候,我一宣布这个决定,孩子们就很兴奋的样子,好几个小组都举手要上台,这是我没有想到的,备课的时候还想万一要是没有人肯上台,那应该怎么办,结果没想到孩子们这么的积极。在上台之前,我告诉孩子们希望大家能有始有终的完成。也没有做什么指导,就让孩子们上台了。结果又是让我大吃一惊,孩子们的表现出乎我的预料,上台后,谁主持谁发言,安排的十分的妥当,而且把诗的意思解释的头头是道,还自己加上了提问环节,台上台下互动起来。而且孩子们还模仿平时我上课的一些语言,比如一个同学读完了,主持的孩子就说,有谁要挑战他吗?还加上了很多的评价语,课堂的气氛也很轻松。

当然也存在不足的地方,比如孩子们只注重讲意思,但是没有讲出诗的意境,还有上台的语言还是不太完整,另外有的孩子上台后发言还是比较少,但是第一次做到这样让我很满足了。我越发明白了,有时候真的是我们低估了孩子,给他们机会,他们就会表现的很好。

古诗词教学反思篇7

在教学本课时,我放手让学生根据书中和词语手册上的注释,自己弄懂诗句意思,然后比较三首古诗词,体会其内容上的相似之处,感悟童年生活因环境的各异,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

在写法上让学生体会诗与词的不同,诗结构匀称,有韵律,读起来琅琅上口;词是诗歌的一个种类,句子长短不一,所以也称“长短句”,古代的词,都可以伴乐歌唱,词有词牌名。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还注重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

如《舟过按仁》中“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这句话写的是吃饱饭的牧童休息时的情景。把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教学时让学生想象:是累了,想躺下来好好地舒展一下身子,还是喜欢月夜的景色,想好好欣赏一下?仰望明亮的月亮,牧童心里会想些什么?或者什么都没想,就睡着了……图中插图中河面上为什么起波浪?难道真的用伞作帆能前进?或许是顺风顺水罢了?

学完本课后,让学生尝试着把感兴趣的一首诗或词改写成一个故事,使诗中的人物更生活化。通过改写,让学生走进诗歌,与古代诗人进行心灵对话,领略古代诗歌的深邃意境,认识祖国古代文化的灿烂悠久,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祖国语言表情达意的能力,帮学生从根本上把握诗词语言的含蓄凝练性与跳跃性的特点,从另一个角度感悟作品的境界。

古诗词教学反思篇8

课文包括两首有关春天的古诗:《春雨》、《春晓》。据我了解,几乎全班的学生都能熟练背诵《春晓》。然而,古诗的学习,仅仅做到熟练地背诵那是不够的。《语文课程标准》这样指出:“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所以,学习古诗,教师应带领学生从感性认识走向理性认识,让学生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诗歌中去。

读诗题,我们就感受到了无限盎然的春意。如何让学生流露出对春雨及春天的喜爱之情呢?张若田先生说:“阅读教学,一是“读”,二是“读”,三还是“读”,古诗词的教学更应以读为本。”课堂教学中,教师始终以学生读书为本。初读古诗时,让学生借助拼音自读,做到读准字音,读顺诗句,把全诗读正确流利。在初读全诗的基础上,抓住重点字、词,借助插图引领学生逐句诵读领会。读第一首可抓住“好”、“知”、“当……乃……”、“润”、“潜”、“细”、“无”等字提醒学生注意;读第二首抓住“不觉”、“处处”、“啼鸟”、“多少”等词语让学生读好。

本以为二年级的孩子想象一定十分有趣,可是说话练习中发现许多孩子思维定势了。可能是设计的练习框住了他们的思路了吧。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船教学反思通用8篇

识字歌教学反思推荐8篇

疫情教学反思与总结8篇

初中教学反思参考8篇

船教学反思参考8篇

中班语言《家》教学反思8篇

小学体育教育教学反思8篇

赛马教学反思通用8篇

初中教学反思模板8篇

狮子和兔子教学反思8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163418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