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好工作网 >心得体会

苏东坡传读后感8篇

写好一篇读后感可以加强大家对书上思想的理解,撰写一篇读后感有助于加强人们对名著情感的认识,下面是好文溜溜小编为您分享的苏东坡传读后感8篇,感谢您的参阅。

苏东坡传读后感8篇

苏东坡传读后感篇1

今天心情不是很好,记起《苏东坡传》还没写书评,又想起东坡先生的性情才气,心情也平复了蛮多。

苏东坡传我读了进三个星期,完成阅读是在前两天晚上,那时读到苏东坡去世时,满心伤悲,恰如一个好朋友离开尘世,但是生离死别,不是人生常事,没有一本书会没有结局,正如每个人都只是天地间的过客。但是过客留下什么,决定了后人是否会纪念他。苏东坡留下的东西很多,比如说他的精神情怀,他的诗词歌赋,他的政绩,他的美食食谱,他的风流韵事等等。这些东西让人口口相传,为什么一个古代文人会让人如此崇拜,以至于今日难忘?

我们人,尤其是中国人,是记好不记坏的,我们乐于记住那些善人,并且以他们为榜样,而苏东坡做了很多善事。在王安石变法期间,苏东坡被贬为地方官,一个小小的官,还是尽量维护人民,继而王安石失势,苏东坡第一个上书废除王安石的恶法,然后又不屈不挠的上书减免人民欠下的官债,最后成功了,人们又怎会不喜欢这个文人呢?很多自喻为聪明人的,总以为老百姓是容易糊弄的,但每个人心中都有杆秤,度量着善恶好坏,虽不善于言辞,心里亮堂着呢。

其次就是苏东坡的诗词,我不是专攻于文学的,但是我相信美是一种直觉,当我们读着明月几时有时,真真切切感觉到明月皎洁,感到积极昂扬的人生态度。读赤壁赋时,能感到人生渺小,也感到在困境中享受人生的随遇而安。平凡人难以走遍四方,但苏东坡的诗词带我们走四方,这无比难得。

再有就是思想,很难得的是林语堂先生还是客观的写苏东坡,他没有避开苏东坡的求仙炼丹,没有避开苏东坡的文人相轻,没有人成神成圣,避不开缺陷,但是如果好的多于坏的,那么就是一个大好人了。东坡先生达观知命这也是他可以坦然面对风雨的原因。他所逢的一切苦厄,是为民请命的结果,他光辉的人道精神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都是一种圣光了。

至于逸事,东坡先生一生中数不胜数,各位可以细细品读,仔细感受,也有很多人生道理。

苏东坡传读后感篇2

小时候不求甚解地背过“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道不明为何身在庐山中就不能识其真面目。慢慢地,我读出了“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沉痛凄凉,领略了赤壁当年的风云迭起,也曾在中秋月圆之时,有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祈愿。

作为苏东坡的半个老乡,一直以家乡东坡故里眉山为傲,不满足于仅从诗词作品中了解这位历史人物,于是我翻开《苏东坡传》,跟随着一代国学大师林语堂先生的笔触,从质朴而睿智的文字中,品读苏东坡坎坷而伟大的一生。

全书以时间为序,共分为四卷:童年与青年、壮年、老年、流放岁月。该书不是单纯地讲苏东坡在什么时候,做了什么事,写了哪些作品,去了哪些地方,而是在讲述苏东坡生平事迹的同时,分析宋史,阐明当时多变的政治时局和复杂的人物关系,并附有其他相关人物典型事迹的叙述,或正面彰显,或侧面烘托。可谓是由讲史以写人,由写人以传道。

的确,人物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是分割不开的,仅写人物则不足以动情,单写背景则颇显空虚。作者的生花妙笔,在北宋厚重的政坛风云画卷上叙写着苏东坡一生的诗情词意。

“迢迢绿树江天晓,霭霭红霞海日睛。”;“人生到处知何似,应是飞鸿踏雪泥。”

苏家的家风淳厚优良,父母赐予了苏东坡童年良好的诗书教育,他少年才俊,高中科举,壮志凌云,才华纵横,在中国文坛上一直拥有着有无可替代的高位。作者在传记中也对苏东坡的才华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和赞扬:“他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作家……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苏轼兼修儒、释、道,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方面都达到了登封造极的程度,他还大胆地尝试酿酒、制墨,修炼瑜伽术,亦同历代众多文人、君王一样追求着长生的境界。

苏东坡传读后感篇3

最近读完《苏东坡传》后,颇有感慨,感觉已经没法再出现唐宋诗人词人那样的文人了。

写能够广为传颂具有历史传承意义的古体诗词需要经典积累,需要读经,需要从几岁开始二十岁之前就熟读《诗经》《楚辞》以降的古代经典著作,这在今天的中国人来说,基本不可能,没有人能做到这一点。至少从清朝末期开始,中国就基本没出现过值得一提的诗词大家。现在别看电视上喜马拉雅听上的那些明星学者侃侃而谈诗词,他们只能评而已,让他们写一首古体诗词,结果可能就是惨不忍睹了!现代中国人肯定也有尝试写古体诗词的,但基本上都最终只是“打油诗”的水平!

人们也许认为,我们中国中国人要与时俱进,不应拘泥于古体诗和文言文,现代诗不也不错吗?实际上,本人对汪曾祺这些现代诗人写的现代诗一点兴趣也没有,也许仓央嘉措的“现代”诗有点意思,只不过有点疑惑,仓央嘉措的诗是不是从藏语翻译成汉语的呢?我倒希望他是用汉语写的。

苏东坡的确是中国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文学家诗词大家,没有人能够超越他。这种人可遇不可求,再说唐宋的诗词文人把能写的都写掉了,能够引的经典都引掉了,现代人想写一首不错的古体诗词真的很难,但是我还是希望现代中国也能够出一些能够传承中国文化精髓的诗词大家。

苏东坡传读后感篇4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自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想必大家都知道这句诗句是中国古代大文豪苏轼所写的。可是你确定你很了解苏轼吗。

读了《苏东坡传》我才知道我对他的了解太浅了。

苏轼是宋代赫赫有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美食家不仅如此他还炼丹药,修炼瑜伽术……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至今流传的古诗名句很多都是出自他的。例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为他弟弟所写的,整首诗无处不透露出他对弟弟苏辙的思念,可见苏轼的重情重义。苏轼的词恰似北宋词坛的一阵清风,既影响了当代,又为词体的发展开拓了道路。苏轼词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不仅用来写爱情、离别、旅游等,还用来描绘农村生活、报国壮志、贬居生涯等。他用笔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以寄托自己立功报国的壮志豪情,但苏轼词真正的黄金时段是在他被贬的时候。

乌台诗案,是北宋年间的一场文字狱,御史中丞李定、舒亶、何正臣等人摘取苏轼《湖州谢上表》中语句和此前所作诗句,以谤讪新政的罪名逮捕了苏轼,并将苏轼被抓进乌台,被关进监狱,之后侥幸被放出的苏轼开始了“被贬生涯”。

在被贬的这段岁月中苏轼领略了很多事,这也促使他的写作风格出现变化。如“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俩者耳。”表达了自己想报效祖国的心里,又同时安慰自己虽然被贬,但能赏到如此美好的风景是只有像他现在的一样的闲人才能欣赏得到。

书中也提到过苏东坡诗的受欢迎程度,当时的皇帝和皇后可是把苏东坡的诗当宝贝一样,总是第一时间弄到最新的苏东坡的诗,可见这也是为何,之后皇后帮助东坡。

总的来说,正是因为东坡先生的所作所为,才使得他的一生再也不平淡无奇。

苏东坡传读后感篇5

先提一句题外话,

苏东坡有一首词广为流传: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

但今日方知,这首词竟是苏东坡为了纪念早逝的妻子的(26岁病逝),由此可见东坡对亡妻的情意深重。

言归正传。

同朝为官,作为同时代的大文豪,苏东坡的一生注定是要与王安石交织在一起的,那就先谈谈王安石其人。

王安石是一个怪人,思想人品都异乎寻常。学生时代很勤勉,除了语言文字相对比较糟糕之外,还算得上是个好学者,当然是宋朝一个主要的诗人。不幸的是,徒有基督救世之心,而无圆通机智处人治事之术,除了与他本人之外,与天下人都不可以相处。毫无疑问,他又是一个不实际的理想主义者。

不过,王安石之勤勉,确实是令人叹服,终日只穿一件长袍,被换了也浑然不知,只要衣能蔽体即可;吃饭也只吃自己面前的那一盘菜,只要能填饱肚子就行。这可以说得上是,一个人把全副精力完全倾注在内在的思想上,自然也就会忽略了他的外表。如此勤勉之人,不禁让我想到了李密挂牛角读书。

“古今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王安石之所以能发起中国古代第四次变法,也与他一生勤勉好学,韬光养晦多年有关。

这里不得不提的一点是,王安石从21岁考中进士,到46岁得势,二十五年如一日,屡屡谢绝皇帝请他入朝为官,宁愿为一边疆小吏,一方面,这是他宁为鸡头,不做凤尾,宁愿在小地方去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也不愿去和朝中那些人去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另一方面,不管他是不是有意为之,有可能是为了静待时机,他多年拒不入朝,反倒使他名扬天下,人人皆知有这么一位“清高之士”,为他日后得势也奠定了基础。

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地成功,如果没有25年韬光养晦,脚踏实地地去治理地方,潜心摸索和实践自己的新政,又如何能有日后载入史册的“王安石变法”呢?

无论如何,王安石学习和做事的态度都值得学习,至于他的是非功过,就交给后人去评说。

苏东坡传读后感篇6

好书是相互关联的,有点似人际交往里的共鸣效应。

看余秋雨老师的《借我一生》,里面提到余老师小时候看过很多遍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心里想这本书应该是很有可读性的,于是马上到当当网上去淘了本。

确实是本好书!林学者通过一字一句,一个中国历史上的文化名人就此活了。看那本书,东坡才子的呼吸我们都能感觉得到,他那狂放不羁,真性情的等,人物非常丰满。既是个大才子,又是个很有政治才干的父母官,更是有血有肉的生活中的挚友。林教授说他是个“上可陪玉帝老儿,下可陪黎民百姓”,任何人在他那都可以受到很温暖的人文关怀。

东坡才子一生大起大落好几回,无论是结发妻子王弗,还是后来的王闰之,以及后来的侍妾王朝云,他们默默地照顾着他。官海沉浮,家庭变故,甚至是被贬到黄州做官,她一直是他身边给予支持和力量。难怪会有《菩萨蛮》这样的千古好词出现,平淡和磨砺的生活历练出了对这种感情的精华。多情自古伤离别,也许一片秋叶的落地,都能引其他无限的惆怅。

想起东坡才子为什么在官场上会时好时坏,联想到电视剧《大宋提刑官》里宋慈被自己的岳父所害的故事,可能是因为他们花在专业上的时间太多了,无暇研究复杂的人际关系。用悲情主义者屈原的话来说是“举世浑浊唯我独清,世界皆醉唯我独醒”。不过我们生活在改革开放的好时代,这点要批判性地看待这个问题。

绝对是本修身养性的好书,一本值得读n遍的书。

苏东坡传读后感篇7

?苏东坡传》的作者林语堂,也是我一向十分喜爱的作家之一。他在《京华烟云》里塑造的姚思安和姚木兰这对父女,也是中华文化中道家思想的践行者。在传记中,林语堂对苏东坡给予了无上的赞誉。

作为一个喜欢苏东坡的读者,读到这样的书,自然如遇知己。可是也正是由于他对苏东坡的欣赏,所以对当时另一位政治名人王安石,书中散发出强烈的'厌恶感。

甚至将一篇攻击王安石的伪作《辩奸论》算在苏东坡的父亲苏辙身上,连王安石的怪癖性格,也都成了他做作以博取名声的罪名。我对王安石的认识是模糊不清的。但对于改革者,无论其最终结果如何,我都认为,至少他是时代的勇者。

可是,我很佩服苏东坡。第一是因为他为人十分乐观。他经常被贬到这贬到那,但他从来没有一次愁眉苦脸过,总是以乐观的心态去应对每一个人。第二是因为他作诗根本不用去苦心收集资料,只要遇到一点小事,他都能挥笔写出一首诗来。并且他的诗永远是那么清新。

同时我也异常同情他。一个人被贬到一个又一个地方,这一刻不明白下一刻的命运。就连最终死也是死在被贬的路上。可真够可怜的。

苏东坡传读后感篇8

生活是一台织布机,将困苦与幸福交错排放,织出一张生活之网。看着那交叉产生的纹理,一个人的一生过去了。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就将那古老的布拆开,在那“回首向来萧瑟处”的每一个交织点,看到的是“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乐观。一生从一个状元落到天涯海角,一切都像被赤壁之水冲着前进的,泥泞虽多,但他踩在了上面,踏进文学。

在那一个下着大雨的日子,看着一只只乌鸦叼走纸钱,留下的却不是什么绝望,而是一片乐观。因为当他说“死灰吹不起”时,就把自己吹起了。那些乌鸦是否是诗中的大力神。纸钱是否就是苏东坡的青春,也无人知道。但无论如何,黄州就是他生命上的一条横线,痛苦之线。

而苏东坡一生,当然也有竖线,那中状元的那一刻,那仅六个月的朝廷时光。烘出了那竖线,那欢乐之线。

欢乐与痛苦,才能织出一张生活之网。一个新中国,不就是经历了许多耻辱之火的练就,才爬上了如今窗高台,俯瞰世界。司马迁也经历了耻辱与皇帝的赞承,才飞进了二十四史。拿破仑是经历了早年得意与晚年失意,才被人记住。一个完全成功者是与美相违的。网不堪后人一击。就连苏东坡政敌王安石也有晚年的“骑驴时代”。

苏东坡的命运令我想起自己。上个学期银奖没考上,但妈妈鼓励我说,只有把这当成一个检查自己的机会,才能进步,我就用这个困难治“网”,取得了一些进步。

诚如林语堂先生所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或许有人连记忆都不是,只是空虚。苏东坡之所以能留下都是因为那一张苦乐交加的网,网住了他的名字。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福尔摩斯探案的读后感模板8篇

《冬》的读后感优质8篇

分读后感心得体会模板8篇

昆虫记观后读后感8篇

作文西游记读后感精选8篇

作文西游记读后感优质8篇

巧克力工厂读后感8篇

昆虫记读后感700字初一作文8篇

鲁冰花的读后感8篇

水王子的读后感通用8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27232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