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当我们因为某件事受到启发,就可以写一篇心得体会,心得体会是一种把我们心里见解用文字保留下来的应用文种,好老师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教师培训教材心得体会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教师培训教材心得体会篇1
我参加了由龙岩市普教室主办,松涛小学承办的部编小学语文一年级新教材培训,聆听了市普教室胡和春、卢晓荣老师和莆田教师进修学院余英老师精彩的讲座,欣赏了松涛小学涂荣妹老师的课文朗读示范。为时一天的学习,让我收获满满,对部编一年级语文新教材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部编一年级教材,从里到外,散发出一个“新”字。书是大本的,里面的内容也更新了不少。整册教材内容有:“我上学了”,“集中识字”2个单元共10课,“汉语拼音”2个单元共13课,“课文”4个单元共14课,单元后面都有“语文园地”,“口语交际”4次,分别安排在园地一、四、六、八之前;每个园地后面都安排了“和大人一起读”,第一单元后还有“快乐读书吧”。
拼音教学——把握拼音教学的工具性。拼音教学最突出的特点是“延后学习”。 教材改变了以往一进入语文学习就先学拼音的传统编排,而是将拼音内容安排在一个识字单元之后,以“情境图”的形式呈现拼音字母,改变了以往单幅图为主的方式,以“带调音节”的形式呈现拼读过程,加快了音节拼读的熟练程度。由学生可以拼读的音节组成的常用词语。几个词语之间存在内在的逻辑关系。在词语中学习个别汉字,进一步体现拼音学习的价值。
识字教学——文化内涵更加丰富。识字教学仍然坚持识写分流,多识少写的原则。全册共认300字(比旧版减少了100个字),写100字。集中与分散相结合。集中识字:识字一、二,共90个字;识字加油站,31个字。分散识字:汉语拼音,32个字。课文,147个字。识字、写字编排科学选择字种,高频常用字、构词能力强的字优先安排。写字由简单到复杂,由独体到合体,体现字序安排的合理性。识字方式的多样,体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字理识字,传统蒙学,看图识字,事物归类识字,反义词识字,儿歌识字等。
阅读教学——突出“双主线”。教材安排了14 篇课文,按“四季”“想象”“儿童生活”“观察”分为4 个单元。既围绕四个人文主题,又凸显语文要素。对语文知识、技能训练作了通盘考虑,努力体现语文学习体系与教学“梯度”, 突出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 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强调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以语文能力培养为主线,体现层级序列,增强实践性、操作性。
口语交际——训练目标更加明确。四次的口语交际,每一次训练都有不同的训练点。从《我说我做》《我们做朋友》的游戏、交友的交际活动,到《用多大的声音》关注交际对象与语言环境,再到《小兔运南瓜》中的大胆发表自己的想法,着力创设真实的交际情景。
综合性学习——更加重视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本册教材和以往最大的不同就同,安排了“和大人一起读”和“快乐读书吧”。“和大人一起读”体现幼小衔接,是口语过渡到书面语的桥梁,体现亲子阅读、分享阅读与无压力阅读。快乐读书吧,将课外阅读纳入语文课程。激发阅读兴趣,提示阅读途径和阅读方式。引导学生分享阅读的快乐。这无疑是把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提到一个比较重要的位置。
教材变新了,是不是所有的都变了呢?并不是这样。胡老师说,教材变了,但是语文教学传统的内容没有变,语文教学理念、目标、方法、过程、规律以及教学评价都没有变,要求我们一年级的语文老师“不折不扣地认读每一个拼音,牢牢固固认识每一个字,端端正正写好每一个字,认认真真读好每一篇课文,精心细致养成每一个习惯。”在使用部编教材的过程中,我们应当领会教材编排意图,把握教材特点,选择有效的教学策略,真正使用好教材,发挥教材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功能。
1、拼音教学,应突出“为识字服务”之目的,不可任意拔高要求。拼音教学是为识字服务,关键在于会拼读。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情境图、带调音节、音节词和儿歌等进行拼读训练。
2、识字教学应准确把握识字目标,在语境中学习巩固运用,激励学生在生活中主动识字,鼓励“发现”意识,让主动学习成为习惯,选用恰当的识字方法,如,字理识字,主要揭示汉字的构字规律,提高识字效率,让学生对象形字、会意字有所了解,发现形声字偏旁表义的特点。在语境中复现生字,兼顾积累词语和口头表达。使生字的学习富有思维发展的价值。写字教学要分类指导,突破难点,切实做好写字指导。
3、阅读教学要针对文本个性,读好课文。部编教材特别重视朗读,不只是笼统地提出“朗读课文”,而是针对文本个性,提出朗读的不同要求。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带着问题阅读,前期适当渗透,后期重点训练。要引导学生从圈词到画句,引导学生通过从文本中提取相关信息来促进阅读理解。
4、把握每次口语交际的训练要点展开口语交际教学。找准学生的心理素质突破口,以训练学生的交际胆量为出发点,转变评价的视角,建立常规交流机制,重视交际意识和交际习惯的培养,强化日常学习活动中的口语交际意识。
5、发挥语文园地的功能,引导学生发现识字规律,举一反三进行词语积累,培养学生正确书写习惯,重视阅读兴趣的培养,让阅读成为学生的快乐事情。
教师培训教材心得体会篇2
一、素质教育与教师素质。
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首先得抓教师素质。担当素质教育重任的中小学教师,其素质结构主要包括政治思想素质和道德品质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教学业务素质和科研能力素质及健康向上的身心素质。
要提高教师的思想素质,尤其是创新素质。第一、要自觉更新观念,增强时代的使命感和责任心;第二、要勇于实践,在开展创造教育的尝试中磨练创新的胆识;第三、积极鼓励青年教师勇闯新路,勇挑重担,切实抓好对年青教师的培养与提高。提高教师的思想素质,特别要发扬三种精神:一是吃苦奉献精神。要不断使教育水平登台阶,必须有一支甘于吃苦、乐于奉献的教师队伍;二是勤俭持“教”精神,要从一支粉笔、一张稿纸做起,养成勤俭节约的工作习惯;三是勇争一流精神,要树立敢为人先、勇争一流的决心和信心,教学有目标、工作有动力、措施过得硬、任务完得成。
要提高教师科学文化素质,鼓励教师参加合格学历和高学历进修,学历不达标教师不准晋级。要求教师坚持教研论文,人人接受微机培训等,多渠道地提高教师科学文化素质。
要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扎实开展基本功训练,提高教师科研水平。发挥教师进修院校的作用,营造学习氛围;加快培训骨干教师的步伐,采取教育深造、竞教说课等方式,建立一支学科结构合理,业务能力较强的教师队伍。
要提高教师身体素质,让教师善于工作、学习、生活和休息,勤于锻炼身体,永葆教学青春。
只有教师素质提高了,教育教学水平才能真正地得到提高,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民族素质的教育新环境、新秩序,才能得到切实营造和建立。
二、让学生精神世界更美好。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高度发展的标志,被喻之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的“两手”。
学校是培养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主要阵地。青少年的成长如何,将于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他们能不能承担“两个文明”建设的重任,以及在其中作用的大小,直接取决于他们的思想状况和道德水平。所以学校应大力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理想,培养优秀品质,按照“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将他们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作为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学校,责无旁贷地肩负着精神文明建设的重担。首先,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净化自己的精神世界,增强自身的“免疫能力”,抵制社会上与精神文明不相容的腐朽思想、不良风气的侵蚀,加强自身思想修养,提高思想水准和政治素质,以培养世纪之交合格公民和可靠接班人为己任。要加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改造,规范职业言行,自觉地做文明教师,作好学生的表率,牢记“学校无小事,事事是教育;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用文明的言行去陶冶青少年,使他们在文明的环境里茁壮成长。
其次,清理校园内不健康的文化垃圾,在校园内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寓政治思想教育于课堂内外,净化校园语言、行为,造就良好的育人氛围,将社会上的文化垃圾拒之于校门之外,拒之于学生心灵之外,用英雄模范人物的伟大形象地置换那些所谓的“歌星舞星”。用共产主义理想道德占领学生的思想阵地,使他们能吮吸成才的营养,呼吸文明的空气,成为健康、文明的一代新人。
三、多研究些问题。
教育教学研究本身就属于应用科学的范畴,基层教研更不能脱离教育教学实践孤立存在,它是教师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教育永远承担着培养合格的未来成员的社会接班人,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每时每刻都在产生新的期待,我们的教育对象也每时每刻都在发生新的变化,社会期待与教育现状之间的差异,就构成了现实的教育、教学问题,如果我们不能及时、准确、深刻地把握这些问题,不断探索适应这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就将难以出色地完成自己的工作,这是基层教研的基本任务、目标、价值之存在。
发现问题就需要有“问题”意识,要善于从社会发展、社会进步二特点出发,从教育教学二现状出发,切实把握社会发展与教育教学现状的差异。前不久,有关人员对300名教师进行开放性阅卷调查,要求教师列举出当前教学中最困难、最期待解决的问题,尽管对教师中的问题进行了归纳,最终依然有几个方面,其中前3个是:①、评价方式落后,师生面临的压力大,素质教育难以落实;②、教育投入不足,教育设备落后;③、学生学习分化问题严重。从这表明教育教学中值得我们去发现和解决问题很多,我们需要有发现问题的意识,也要有发现问题的理论修养,当然这但该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从这个意义上看,教研也是教师从人格的自我需要,他需要我们多一点问题意识,多一点奉献精神、批判精神和忧患意识,少一点趋炎附势、随波逐流,板凳坐得十分冷,梅花香自苦寒来。
四、体罚不是教育。
体罚和变相体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早就废止的教育方式,但在共和国成立了几十年的今天,体罚和变相体罚却依然存在。为何会出现屡禁不止的现象呢?私下认为体罚和变相体罚之所以有它的市场而屡见不鲜,是因为有那些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教师心目中有下列误区:
1、你娃子不听话,打了你是为了你好;
2、师父,天地君亲师,香火上占个字,打也无妨;
3、严师出高徒,打就是严。
xx小学x校长的一句话却不得不让我们深思:“体罚是教师无能的体现”。
教师培训教材心得体会篇3
聆听了各市优秀教研员或特级教师、名师、历届在国家或省里获得一等奖的教师现场点评。本次活动,课型丰富,有阅读教学,有识字教学,有习作指导,还有口语交际;教材版本多样,有人教版的,有苏教版,有部编本,还有北师大版的;学段不同,从一至六年级每个学段的课都有,让参会的老师们享受了丰盛的语文教学大餐,也让我第一次听到那么高大上的优质课,受益匪浅,眼界大开,脑洞大开。
一、成功的课——教学目标要清晰
教学目标主要指一节课要达到的目的或企望取得成效的标准,而不单指教什么内容,进行什么教学活动。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支柱和统帅,课堂的各个教学环节和教学活动,都是围绕教学目标设计并为实现目标服务的。纵观这13节课,目标明确,教(学)什么、为什么教(学)、教(学)到什么程度、怎么教(学),明确无误,清清楚楚,13节课除《恐龙》一课“复述课文第二段,培养学生的复述能力”这一目标没有达成外,其他的课教学目标达成度高,教学明明白白,过程清清楚楚。这些好课告诉我们,平时一定要吃透课标精神,研读教材,了解学情,把握学段目标,把教学目标制定得准确、清晰,心有目标,才能胸有成竹,上起课来才不会“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因此,教学中每堂课下来,要看看设定的教学目标是否达成,用了哪些策略,学生学到了什么程度,这样才会不断提升教学水平。
二、成功的课——教学生有方法地学习
没有方法地学习,是机械的学习,是盲目的学习,是高耗低效的学习。方法比知识更重要。古语: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这个信息社会,搜索引擎让知识获取变得简单便捷,纯粹的知识成为廉价的信息商品。教学生如何利用书本获取知识、理解知识、运用知识,教学生如何更好、更快、更有思考地获取、理解、运用知识,让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是一堂好课的标准,也是老师们追求的目标。本次的13节课,都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与实践,让这生学会学习。
如在《老人与海鸥》中,老师教给学生批注的阅读方法。先让学生初品细节,尝试批注,写下自己的感受,此是学生的批注是比较随意的,有的是对一段话的批注,有的是对一句话的批注,有的只是随意写了几个字;接着老师示范批注一处细节“饼干丁”,抓住关键词,品味作者为什么要写饼干丁,运用假设、连结、比较等策略思考,达到内容与形式的融合;后来再让学生体验抓住关键词,继续批注,留下思考痕迹,最后展示学生的批注,分享学习收获。分层批注,思维得了提升,实现逐步深入地阅读。反思我们平时的.教学,也有让学生作批注,写下自己的阅读收获、感受,但却没有对批注的方法给予指导、示范。
刘冰老师在执教《“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时,教给学生跳读的方法——难读难懂的外貌描写跳过去,课件出示“头上戴着攒珠髻,绾着挂珠钗,项下戴着璎络圈,裙边系着玫瑰佩,身上穿着窄裉袄,外罩银鼠褂,下罩洋绉裙”并齐读,说学生快速用一个词形容王熙凤给你留下的印象,“跳读”不妨碍学生对王熙凤的整体印象,但是会错过一些很有意思的东西,刘老师又教给学生“细读”,品一品,对比刚才跳过去的内容,你现在看到了什么?我想,今后学生在阅读《红楼梦》或其他大部头的著作时,对于生涩难懂的内容他一定会用上“跳读”的方法,但也一定不会错过对精彩之处的“细读”。
?写一个场景》习作指导课,教师通过视频、图片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全景镜头”,什么是“特写镜头”,开课两分钟就运用“全景镜头”和“特写镜头”写一个场景,利用课文《开国大典》《慈母情深》中场景片段,了解“全景镜头”可以表现气氛,运用“特写镜头”突显个体,经过两次写三次改,让学生掌握“写一个场景”的习作方法。
在《乞巧》《嫦娥》两首古诗的教学中,执教者教给学生运用对比方法评鉴古诗。
教是为了不教,只有教学生有方法地学习,找到学习语文的“门道”并努力实践,才能把语文学得更好、更透彻,才能学得轻松、学得扎实、学得愉悦。
三、成功的课——教师该出手时就出手
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不再是绝对的权威、惟一的主宰者,而更多地扮演组织者、共同学习者的角色。但课堂上不是单纯地让学生你说、我说、他说就完事了,教师应该“该出手时就出手”,该教则教,教得有法,教得到位。在《丁丁冬冬学识字二》中,学生对“攵”只能说出名称,至于它的构形和含义则不了解,也不理解与“手”有什么关联,此是地,执教者巧妙利用微课介绍反文旁,溯源“敬”字,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其形义。又如,五年级学生阅读《“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是有困难,尤其是课文中对王熙凤的外貌描写的片段,生僻难懂,读起来磕磕绊绊,平时教学中大多数是让学生机械地一遍遍熟读,或教师领读,刘冰老师敏锐地捕捉到这一学情,大胆出手,进行戏曲化朗读,和着“京调”的节奏,亲自示范读,那句带着京腔的“丹唇未启笑先闻”韵味深长,唤醒学生的潜能,享受文学审美带来的情趣。在学生说“敛声屏气”是“大气都不敢出”,后,刘冰老师随文认识“敛”,告诉学生,左边“佥”表示许多人聚焦在一起,右边反文,又读什么?反文过去是怎么写的(教师在黑板上写),上面这个是棍子,下面是人的手,就是用暴力手段让别人闭嘴,让所有的人闭嘴。从“敛”的字理文化侧面感受到王熙凤厉害非同小可。刘冰老师的这次出手可谓一“教”惊人,老师当讲则讲,讲得到位;老师该讲则讲,讲得专业;老师该讲则讲,讲得有水平。而对于这点,在平时的教学中,特别是在“先学后教”的课堂上,有些教师简单地认为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不能讲、不敢讲,一味地让学生说,该引导的不引导,该指正的不指正,明显的“不作为”行为。
四、成功的课——课结束,余音绕梁意未了
好课一堂课结课时不是草草收场,不是书到临尾渐渐松,而是课了事未休,课终情更浓,课结意不停,不仅仅使学生的思维局限于课内,还要使学生在课外仍然保持强烈的求知欲。刘冰老师在课的结尾,让学生从一个平民老妇刘姥姥的视角去看王熙凤,上上下下、身份不同、地位不同的人对她五花八门的“背后称呼”:观丫头、猴、凤姐、凤儿、琏二嫂子、琏二奶奶、巡海夜叉、醋坛子……学生正起劲地说着这一个个饶有趣味的名字,群情激昂。课却到了尾声,学生意犹未尽,如梦初醒。我想,课后这个班的孩子一定会迫不及待地读或重读《红楼梦》,班级一定会掀起一股“红楼热”,也许还会有“小红学家”呢!
在《晏子使楚》课的结尾,老师问学生课前提的问题哪些解决了,哪些问题没有解决,又产生了什么新问题,没有解决的问题推荐学生去阅读《晏子春秋》。在《鱼游到了纸上》课的结尾,老师问“你们觉得这篇课文学完了吗?还有什么要学的?”教师在结课时有意识地设置悬念,引而不发,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成功的一堂语文课,是一堂课的结束,也是学习的新起点,应该激发学生新的学习兴趣,开启新的学习之旅。
教师培训教材心得体会篇4
本学期吴忠市教育局提出对我市中小学教师进行教材教法培训达标考试,我校也响应教委的号召,掀起了学习课标,学习教材和教法的热潮。在这段时间的学习中,我受益非浅。学习语文课程标准,使我们能够准确把握各个学段的教学目标,学习教材,让我们对教材的编排及构成等有了深入的了解,对把握教材,吃透教材帮助很大。学习教法,使我们学到了大量的教学策略,为今后的教学指明了方向。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面对如何教好学生,如何胜任这份使命?我深感责任之重大。“摸着石头过河”“前进中摸索,摸索中前进”,通过这几天的集中学习,我觉得,上好课的前提是备好课,而要备好课,不能光依赖于“教参”,要让学生学好一篇课文,教师先要反复研读课文,摸清课文的思路、抓住重点词语、弄清重点词语与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其次就是设计好教学环节。我认为,在制定教学环节时,教师要像导演一样,精心设计出层次性清、操作性强、实效性高的引导学生自我实践的课堂活动程序。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把握住教学必须突出的重点和需要解决的难点,围绕一个“读”字,做到以问促读、读必所思,以议细读、读能明理。把学生的自读、教师的范读、师生的齐读等形式有机地安排在初读、细读、精读等各个教学环节之中。要精心设计课堂设问,每次让学生读书时,都必须带着问题去读。杜绝“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读法。课堂设问要有思维的容量、思考的价值、恰当的深度,着眼点要放在文章的关键处、作者的精心构思处、事物的联系处、学生的不意处、情感的发展处以及内容的矛盾处。相信,如果能做到这些,将会是一节不错的课。反思一下自己,在平时的教学中,到底应该以怎样的热情去备战,我们经常看到“教学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不断的创新。”是的,因为我们所面对的是不同的学生,他们的思维是不一样的,所提出的问题更是千奇百怪的,因而教师的行业是很具有挑战性的,我们一定要以学无止境的。心态去面对,活到老学到老。
总之,通过这次的教材分析学习,让我深深地体会到:学习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的关键。
教师培训教材心得体会篇5
10月11日——10月12日,我参加了在龙岩市松涛小学举行的小学《道德与法制》新教材培训会。此次培训是由北京市西城区自忠小学李爽老师对新教材《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进行系统的解读,通过这次的培训学习,我收获颇多。
这套教材的编写指导思想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充分吸收十年德育课程改革成果,满足少年儿童思想道德成长需要,促进小学生基本文明素质的养成,反映人类文化成果,充分体现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有中国气派的教材,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
该教材真正反映儿童成长需要的教材,以培育学生道德自主建构能力为旨归,循情、据理,又具有行动和实践品性的教材,“利学易教”的教材,文化多样性的载体和文化公正的见证。
教材的整体设计,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的。这个经验,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有内在的心情感受,有理性的思考,也有身体活动的感知。但这个整体性,在自发经验的层面上,往往是模糊的、不明晰的、片断化的。道德教育的教材与教育过程,就是要帮助学生将这样一个模糊的存在状况明晰化、自觉意识化。
道德与法治的框架设计,以生活为经,以学生的内在发展为纬。贯穿本框架设计的线索主要有以下两条。 一是暗线,即学生生活或者成长中遇到的重要事件或者问题,以每册相对集中的核心教育主题的方式隐含于教材内容的设计中。二是明线,即各册单元的逻辑安排。这条线索由两个要素交织组成:时间与空间。
另外李爽老师还详细的介绍了每一课该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标,怎样开展教学以达到学习目标,课堂上应注意什么。
总之,教材是教师和学生展开课堂对话的凭借,是教师走进学生生活及其内心世界的一个桥梁,因而,教材是一个“教本”。 教材也是引领学生进入教育文化,并在其引领下,与教材中主人公开展对话的凭借,因而,教材也是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学本”。因此面对新教材,我们要多思考,多研究,做一名研究型、反思型的教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教书育人,做一位有眼光、有底蕴、有情怀的教育者,用德浸润和温暖儿童心灵,用法呵护儿童健康快乐成长。
教师培训教材心得体会篇6
学无止境,教无止境,这是本次学习最大的收获。
一、咱们的老师非常用心,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有许多好的办法。
在我们的教学过程,存在着对教材的解读不够细、不够深的问题。这就是对文本的研读的问题。(这位领导用了文本这个很专业的词)。去年推门听课,发现了不少问题。大家要注意公开课与常态课的区别。有许多常态课讲得很好。课堂教学效率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这当然需要过程。老师的成长是怎么成长起来的。把更大的时间用在自己的成长上来,大部分老师听得很认真,记得很仔细,这其实是尊重他人与尊重自己的表现。既来之,则安之。试想一想,你在那里认真听、认真记也是把时间花去了,你在那里“讨论,说其他的一些事”也是把时间花去了,你为什么不珍惜时间?(在什么时间干什么事,这正是一个重要的话题,一些人总是不能在什么干什么事,总是来个错位,这是很可笑的。)如何发挥教研组的力量,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这是重点检查任务。看看咱们的教研组是怎样开展活动的。
二、提高课堂效率,抓教学重点与难点,根据学情而定。
现在由40分钟变为35分钟,不提高教学效率是不行的。课外预习这是一项工作,不能以零起点开始上课。要进行教材的研读,进行有效学习。老师的有效工作最终体现在孩子的有效学习上。反思我们的教学课堂哪些事情应该是学生干的,要进行很好地落实,尤其是对整篇课文的读,将读进行到底,首先是课文课上的读,第二是课外的读。
在此过程中,我们就会发现,老师的引导是很关键的,也是很讲学问的,“跳一跳,摘桃子”的说法,很好。由于在《想别人没想到的》这一课开始老师没有抓住画师的出题目的,所以在后来的过程中,老师一再强调“画师是通过骆驼来画多的”,但这时学生已经形成了思维定势,所以总是不能很好地理解编者的意图,不能真正领会进行想象的力量,而是在一开始通过一个小故事就告诉了学生“创新”。这其实是很成问题的,因为对于学生来说,“创新”这个词对于学生来说就是一个问题,这一个词并无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学到“看问题应该从不同的角度,想问题也应该从不同的角度”。特别是小徒弟实际是利用的人们进行想象的空间,通过画面上没有的,表达出了画后可能含有的,而正是这种想像的力量使徒弟的画得到画师的称赞。小徒弟难能可贵的是超乎平常,用一种超常的办法表达的无限的可能。这种通过“无来表示有的能力”,是一种大智慧的表现。其实所有的厅奇思妙想妙就妙在进行充分的想象。
这是新教材的`一个很大的特点,在这些很可爱的文字后面有着深刻的道理。
教师培训教材心得体会篇7
部编版语文教材千呼万唤出来了,假期的教材培训大会已经结束,大师的专题讲座,试验区教师的经验交流,给我们启迪和深思,同时更加觉得自己肩头的责任重大。
全国小语会理事长陈先云先生在题为《强化六种意识,教好部编新教材》的专题讲座中引用了著名军事家毛琦的一句话:普鲁士的胜利,在小学教师的讲台上早已经奠定。这意味着基础教育跟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息息相关。联系我们学校的实际情况,小学教育实行的是大循环制度,一个六岁的孩子,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还是懵懂一片,就是这样纯真的孩子,我们一带就是六年,在这六年中,我们的一言一行,我们的课堂在一点点地构建他们的人生价值观,我们的优点和缺点都在影响着他们……每每想到这里,不禁汗涔涔的。也难怪乎社会人士总是对老师的言行提出极高的要求,稍有出格仿佛是冒天下之大不韪。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家庭的希望,一个国家的未来。
这也是陈先云先生讲的,教授新教材的时候教师要有国家意识,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学校教育要体现国家意志,要体现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帮助学生构建健康向上的人生价值观。
部编语文教材“好教”,但是“教好”不易!这是陈先生对于新教材的评价。
“好教”,是因为它和现行语文教材相比,有自己明显的优势,它的编排体系更利于教师的教授,更加关注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
1、以阅读策略为主线组织单元内容,这是小学语文教材编写史上的一大突破。
2、以习作指导编排独立的习作单元,是部编小学语文的一大创新点。
由此可见,部编教材目标更加明确,聚焦小学语文的核心素养,努力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努力培养学生初步的审美能力,解决了教师总是纠结的“教教材”和“用教材教”的难题。这是所有语文老师的幸福。但是要教好这套教材,又绝非易事,需要我们有更强的专业基础,更深的文学底蕴,更具有钻研精神。陈先生在讲座中向我们提出了六点希望,即六种意识,前面已经讲了国家意识,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渗透六种人文思想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革命领袖和革命传统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民族团结教育;海洋与主权国家意识教育;法制教育。总之,培养健康向上的人。
其次,目标意识。“增强目标意识,强化训练意识”是我们新教材的一个“根”。教材是以“双线”来组织单元内容的,所谓“双线”,就是“宽泛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两条线均衡递进。语文要素即“语文学习的目标和要求”。教材编写以语文要素为主线、明线,这就体现在单元的导语上,它揭示了本单元语言训练点。
部编教材在目标的确定上很好地贯彻了20xx版新课标精神,目标梯度螺旋上升。从中年级开始每个年级编排了一次阅读策略的单元,三年级叫“预测”,四年级叫“提问”,五年级叫“阅读与速度”,六年级叫“有目的的阅读”,呈现层层递进的规律,前面的内容没教好,那么后面的学习便很难开展。
第三、文体意识。从一线课堂来看,普遍存在着弱化训练,淡化文体训练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不管是什么文体基本上按照记叙文的方法进行教学。这套教材中非常强调文体意识,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解读,表达不同的主题有不同的方法,不同的语言特色等等。比如小说的教学我们要抓住哪几个方面呢?我们抓人物的形象、环境的描写、情节的发展,只要把这三个要素抓住了,小说的目标就清晰了。所以不同的文体要有不同的目标和不同的方法。
第四、读书意识。部编教材三至六年级的课文由原来的三十几篇减少到二十几篇,但是阅读量却增加了,其增加的地方就在课外阅读上,开设了“和大人一起读”和“快乐读书吧”等栏目。这套教材把课外阅读作为教科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了课外阅读课程化,克服了课外阅读的边缘化,促进了儿童的阅读进教材、进课程,体现了亲子阅读、全民阅读、自主阅读的思想。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单凭一本国文教材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在国文教材以外多看一些书,越多越好。”部编教材倡导读整本的书,这也是部编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倡导亲子阅读,希望家长参与学生的阅读过程,让学生自主选择阅读篇目,减少阅读的功利性,不要给学生规定写读后感的任务,让阅读真正变成“悦读”。所以建议尽可能把孩子带到图书馆,给他们提供最安静的读书环境。
当然多读书、读好书还得要有好的方法来引导。在书的选择上要科学,体现梯度:第一学段就推进了读童谣、读儿歌、读情节简单有趣的儿童故事,让学生对书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和了解。到了中段,我们就可以读童话、寓言、民间故事,到了高年级我们就开始读整本书。
老师们在平时引导儿童读书的时候要关注书的名称、书的作者、书的目录、书的封面,还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比如怎么样爱护图书。
在要求学生广泛阅读的同时,教师更要跟学生同步阅读,跟他们交流读书心得,这比要学生写读后感有趣多了,不仅利于师生之间的交流,更能把读书指导寓于无形之中。
第五、主体意识。这是课程改革以来老师一直挂在嘴边的话,但是实际实践起来确实不能尽如人意,要么太过自由,要么太过约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是教学的主导,语文的训练是要在老师的引导下体现自得、自悟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要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求知欲,要重视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语文学习的活动中去,自主阅读、自由表达。作为老师“该扶就扶,该放就放,扶放结合、扶放适度”,这是处理好“主体”与“主导”两者的关系我总结出来的十六个字。
第六科研意识。这是陈先生对广大一线教师的殷殷希望,希望老师们要重视资料的.收集和经验的积累,从教学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出发,要有问题意识,要把这些问题提炼出来形成课题,进行专题研究。
带着新教材培训学习的点点星光,即将踏上又一个轮回的教育之旅,期待着与部编版语文教材的美丽相遇。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