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优秀的心得体会可以更好的提升自我,心得体会是记录我们内心真实想法的文章,心得体会类似于总结,下面是360好工作网小编为您分享的朗诵梦与诗心得体会7篇,感谢您的参阅。
朗诵梦与诗心得体会篇1
经典是文化的精粹,是人类文明的积淀,诵读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说是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利用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让我们在读经诵典中养德行,学会了做人,它不仅丰富了我们知识,提高了我们的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是教会我们怎样做人,它像丝雨一样润物细无声地泫润的我们的心灵,使我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优秀的道德育品质也自然形成,同时了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因此,在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直面经典,诵读经典,感受经典,仔细回味,接触经典的每一个人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我们惊喜的感受到开展经典诵读后带给我们的喜悦。
一、同学们的'语文素养提高了
开展“经典诗文诵读”活动后,我发现我们班同学的语言表达比以前更流畅、更风趣了。通过对经典一遍遍地诵读,每一遍都是一个感知过程。在反复诵读中,诵读的水平在步步提高,我们的理解、体会也层层加深。“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我们在朗读水平大面积提高的同时,形成了良好的语感,对语言的感知和理解能力也大大提高。其次是知识面的扩大。俗语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厚积薄发”。只有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才能“厚积薄发”,“下笔如有神”。
二、道德修养得到完善
经典诵读是进行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途径。古诗词讲述了许多社会伦理、道德规范、人生哲理等,在诵读期间,我们逐渐改变着自己的生活、学习习惯。我们还渐渐的模仿学习,久读经典,最易受到熏陶,还会以古人为榜样,学习古代圣贤的品质,更加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行为。随着诵读活动的开展,逐渐培养了我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心地善良,性格温和,举止文雅,乐意与他人交流、合作。在家里,我们总对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大声说话,和外人接触,却像只小绵羊,人家问什么,就答什么,甚至不答。自从读了经典以后,我们知道了以前那样做,真是太没有礼貌了。
由此可见,中华经典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影响和教育了我们每一个人。经过这次活动我们会学习承担起传承中华文明、弘扬民族精神、的历史重任。
朗诵梦与诗心得体会篇2
通过参加学校的朗读培训。使我增长了不少见识,也了解了一些朗读的技巧,下面是我培训后所学到的知识,和大家分享。
一、朗诵的语速
语速是指朗读时在一定的时间里,容纳一定数量的词语。世间一切事物的运动状态和一切人在不同情境下的思想感情总是有千差万别的。朗读各种文章时,要正确地表现各种不同的生活现象和人们各不同和思想感情,就必须采取与之相适应的不同的朗读速度。
二、决定语速不同的各种因素
不同的场面急剧变化发展的场面宜用快读;平静、严肃的场面宜用慢读。
不同的心情紧张、焦急、慌乱、热烈、欢畅的心情宜用快读;沉重、悲痛、缅怀、悼念、失望的心情宜用慢读。
不同的叙述方式作者的抨击、斥责、控诉、雄辩,宜用快读;一般的记叙、说明、追忆,宜用慢读。
不同的人物性格年青、机警、泼辣的人物的言语、动作宜有快读;年老、稳重、迟钝的人物的言语、动作宜用慢读。
三、朗读速度的转换
朗读任何一篇文章,都不能自始自终采用一成不变的速度。朗读者要根据作者的感情的起伏和事物的发展变化随时调整自己的朗读速度。这种在朗读过程中实现朗读速度的转换是取得朗读成功的重要一环。
四、注意问题
读得快时,要特别注意吐字的清晰,不能为了读得快而含混不清,甚至“吃字”;读得慢时,要特别注意声音的明朗实在,不能因为读得慢而显得疲疲沓沓,松松垮垮。总之,在掌握朗读的速度时要做到“快而不乱”“慢而不拖”。
五、教师朗诵技巧培训总结
作为一名新教师,一段时间的培训活动快要结束了,但是这段时间的培训活动带给我的收获却是无限的。
整个培训过程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各级专家的专题报告,有优秀教师的教学展示,有名师与新教师的同备、同课、同研。也有学员的互动讨论,更有专家的指导、引领。通过理论的培训学习,现场的教学观摩。因此,这段时间的学习,对我既有观念上的洗礼,也有理论上的提高,既有知识上的积淀,也有教学技艺的增长,而且促进我教学上不断成长
教师培训的开设与参与学习是我能更稳健地踏上神圣的三尺讲台的起始点。通过培训,我们慢慢的适应了环境、适应了工作。因此,我们也由初来时的浮躁,在经过领导的教导和同事的沟通交流,慢慢变的求实、务实起来。我们的品质在这样的人文环境中亦得到步步提升,我们的教学业务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得以加强。
朗诵梦与诗心得体会篇3
梵高曾说:“生命是一个播种的季节……某种程度上,我就是一朵向日葵。”《朗读者》节目一直坚持在做的,就是在平凡的岁月里,以文学播种明亮,用朗读照耀人性的光辉。
沉淀了漫长的1000多个日夜后,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重磅打造的大型文化节目《朗读者》第三季再度归来,即将登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央视综艺频道。
?朗读者》将继续怀着对文学的热忱,对人性的探求,对生活的思考,带领大家倾听四十八位朗读者的生命颂歌。这些或熟悉、或新鲜的“朗读面孔”,既有璀璨星光,也有平凡烟火,彼此辉映,共同绘制出一幅关于奋斗的时代群像。
人为节目之本,“者”为朗读之魂。个人对于自我的探寻与唤醒,人生抉择与社会进程的碰撞交织,始终是《朗读者》关注的核心。节目希望通过这星星点点的汇聚,凝练出一本闪闪发光的时代影像志和历史备忘录。
匠 心 独 运
以朗读者的文化场域,致敬群星闪耀的时代。
作为全民阅读时代的“领读者”,《朗读者》第一季带领观众重拾文学之美,鼓励大众爱上朗读;第二季通过提升嘉宾、文本、主题的开合度,陪伴大家打开朗读的边界和视域;第三季则希望在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上都再上一个台阶,体现出更为强烈的时代担当、社会观照和思想纵深。
正如《朗读者》制作人董卿在预告片中所说,“《朗读者》第三季希望在一如既往的人性的光辉和文学的慈悲中帮助大家找到答案”。
今天,越来越多的人由衷感受到,在这个日新月异又风云变幻的时代,一群冲在我们前面的人,以凡人之躯行非凡之事,《朗读者》也将把高光聚焦在这些感动中国、改变世界、书写时代的人们身上。
《朗读者》第三季坚持延续不慕流量、但求质量的嘉宾邀请准则,将镜头聚焦时代领军人物以及社会各界的平凡英雄。
他们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中国科学院院士、北斗导航系统副总设计师杨元喜,中国科学院院士、密码学家王小云,著名法语文学翻译家周克希,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潘文石,“七一勋章”获得者、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校长张桂梅……他们为时代默默奉献,《朗读者》则为时代留痕,将这些或家喻户晓、或默默无闻的面孔带入大众视野。
同时,在嘉宾的选取上,《朗读者》第三季进一步提升着领域的开阔性及代表性,以期为观众带来更为丰富且深刻的生命体验。
从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中国当代作家苏童、中国先锋派作家马原,到“国脸”康辉、中国内地首位柏林影后咏梅,再到走红全网的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教授罗翔,刚刚在东京奥运会女子20公里竞走决赛中摘得铜牌的妈妈级运动员刘虹,以及知名音乐人汪峰,实力演员周迅、王凯……
当他们娓娓道来心中的梦想与感动,用朗读来诠释人生的思考与回甘,节目定会让观众再次感叹,大千世界别有洞天,生命本应多元精彩。
向 “光” 而 行
感知社会脉搏,深描群像为时代留痕。
于夜空摘星,如瀚海拾贝。《朗读者》节目制作人董卿曾谈到,“《朗读者》选择嘉宾的标准不是按照一般综艺节目和娱乐节目的要求,‘朗读者’要有丰富的阅历、动人的人生故事和真诚的情绪感染力”。 为此,《朗读者》主创团队投注了全部的心力和诚意,去寻访这些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卓然嘉宾。
有些嘉宾很少在荧屏前露面,早在《朗读者》第一季、第二季发出邀请时,他们是婉言谢绝的,直到第三季才最终同意来录制节目。他们是被主创团队的诚意所感染,也是被《朗读者》高度的创作自觉所打动。因向光而行,所以循光而来。
《朗读者》第三季延续前两季稳重深邃的基调,精雕细琢三年之久,这一次在主题调研与嘉宾遴选方面更是做足了功课。
往季的《朗读者》采取的是“主题词模式”,每期围绕一个主题词,如“青春、告别、礼物”等,第三季《朗读者》则将带来12个关乎时代发展和个体命运的开放式命题,以每期一问的方式唤醒人们的思考。据悉,首期节目带来的时代之问是:我们可以改变世界吗?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也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更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在此承前启后的伟大历史节点上,相信每个人会给出自己真诚而独特的回答。
“七一勋章”获得者、“大山里的‘燃灯校长’”的张桂梅,早在今年年初就参加了《朗读者》第三季的录制,她用自己最爱的一本书来作答。当她手捧《红岩》深情朗读那激动人心的句子,眼中难掩信仰的光芒,瘦弱的身躯仿佛蕴蓄着无穷力量。
这段张桂梅的朗读视频在社交媒体发布后,即获得各大微博、微信大号及短视频平台转载发布,引发广泛关注及热议。其中,央视新闻、央视网快看、人民日报、环球时报、共青团中央、半月谈、紫光阁、中国妇女报、时代楷模发布厅、中国艺术报等主流媒体大号纷纷转载。
#张桂梅朗读红岩# #张桂梅哽咽朗诵红岩片段# 等话题登上微博热搜榜和要闻榜,相关话题阅读总量超6500万。有网友评论称:江姐的精神在张校长身上得到了传承,而张校长又把这样的精神传给了下一代,感谢《朗读者》,期待播出。
在《朗读者》第三季中,我们还将聆听到“七一勋章”获得者、我国第一代刑事技术警察、中国首席枪弹痕迹鉴定专家崔道植,52年深入基层侦查工作第一线,将一生奉献给公安事业的人生经历;还有革命时期的中共地下情报员沈安娜之女华克放,在节目中深情讲述母亲在刀尖上行走的那段传奇故事……
?朗读者》以浪漫主义情怀糅合现实主义态度,兼具对时代特征的宏观勾勒和对个体命运的细腻刻画,在这一方舞台上“为时代而作,为人民而歌”,当之无愧成为中国故事、中国精神、中国声音和中国力量的生动见证。
撷 “光” 而 兴
为平凡者发声,为伟大者留名。
存续三季,《朗读者》用生动的实践诠释了“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的时代最强音,展现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作为国家级主流媒体的使命与担当。
每一个走上《朗读者》舞台的人,或已名声在外却深居简出,或无人知晓但至今仍默默奉献。曾经,他们是点亮奋斗征途上的微微光芒,现在,在《朗读者》的舞台上,无数点点星光汇聚成火炬,将用榜样的力量照亮时代新征程的启航。
他们中,还有用镜头定格中国的唯一一位获普利策新闻奖华人摄影师刘香成,将医学和人文相结合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郎景和,有中国天眼(fast)总工程师姜鹏,原解放军总医院六中心主任医师、教授孙涛,有年仅36岁的“中国手语律师第一人”唐帅,蝉联“中国金球奖”的足球运动员武磊……不同的故事带来各具风采的感动和共鸣,传递着更为丰富而深刻的生命体验。
“我想将自己奉献给你,我想在你心中升起。”《朗读者》凭借极强的情感敏锐和极高的创作自觉,带领我们感受着时代的呼吸、心跳和脉动,感受着一个个平凡的英雄正如何挺立在我们中间。
在已故的“诗译英法唯一人”许渊冲先生家中,书架上放着他与董卿的合影。也许没有《朗读者》,我们不会知道那个“从夜里偷时间”的百岁老人。
?朗读者》让我们记住了那些真正的“国民偶像”。他们中,有人把功业存山河,有人用奋斗灿繁星,有人以素心托高洁,有人将清辉洒乡野……正如巴金先生的散文中所写的,“生活在英雄们的中间,我忘记了自己的软弱,我觉得我渐渐变得坚强,充满勇气和信心。”
当朗读真正成为人与人之间相互链接、彼此温暖、实现共鸣的桥梁,《朗读者》第三季也就正式实现了从艺术性向时代性、社会性的重磅升级。潜心三年,向“光”而行,《朗读者》第三季盛放归来,值得期待!
朗诵梦与诗心得体会篇4
我们小学请来顾老师对我们进行了朗诵培训,培训模式的基本程序是:首先把互动提到首位,青年教师读文、现场点评、专家范读、专家讲座四个阶段。我最深感触的是:通过青年教师的朗读、专家声情并茂的范读与适时的指导、同事们学习的专注,令我感动,同时使我学到了不少东西。首先是打开了思路,专家提出的观念让我对朗读课文教学有了一个新的认识;青年教师的朗读让我对比到了我们之间的差距,在深受启迪的同时,也有所反思,深感当前教学任务的艰巨。在新课改的理念下,如何使语文朗读教学工作焕发新的光彩,是我要值得深思、感悟的,在今后的语文朗读教学中,针对自己的教学的薄弱环节与不足之处,以名师为榜样,研究他们的教学艺术与教学思想,为我所用,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使自己的教学更趋完美,努力提升语文教学朗读水平。这次学习我体会最深的的有以下三点:一、发挥想象,配以肢体语言指导朗读每次朗读,都要启发学生想象,要变文字为图画,要眼睛看文字,脑海中要展现出相应的画面来,从而入情入境。例如读《所见》时要把自己当成文中的人物,是你在喜、在忧,有了这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像演员一样扮演好各种角色,再配以相应的神态、动作就能读得有味而传神。不多我的年纪大了,做起来觉得别扭,看同事做觉得开心,赏心悦目。二、老师的范读,可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在平时里,我喜欢从投影机里放出朗读,我以为只要他们能读准音就行了,而今天顾老师站在我们中间精彩的范读,以声传情,形神兼备,则更能使我感到贴近也更能打动我,不仅使我对课文内容产生感情,还使我受到感染。因此她每次范读我几乎都能把我带到文章的情境中,使我听得如痴如醉,情感也随之跌宕起伏,这时的阶梯室异常安静,随着顾老师的朗读情感,我们的心和作者的心碰撞在了一起……很多时候都会情不自禁地跟顾老师一起读起来。同时让我明白在耳濡目染中,范读不但激发了学生朗读的兴趣。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可以触及学生的内心,使学生及时把握住了文章的感情基调,基本掌握了感情朗读的金钥匙。师的范读很重要,可以把学生带入文章情境,激发学生朗读兴趣。相比之下投影里传出的声音听起来很遥远。三、划分节奏,改变符号划分节奏,由我以前总认为单一的,一成不变的。听了顾老师的讲解,让我知道原来划分节奏可以根据意境与理解诗意来划分。但我有点质疑(不敢提出)因为我没做好准备。如果划分的节奏与参考书不一样,考试的时候批改试卷时,批改老师会改变答案吗?还有标点符号,可以在读书时这句的符号省去,那句的符号也可以省去。听起来美感是有了。可是我还是质疑,小学语文教学的重难点是阅读和作文的教学,而标点符号的掌握又是其中的一个难点,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在初步接触和学习标点符号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我们如果在平时中告诉他们这种朗读方法,会不会对他日后阅读与写作造成影响,这也值得深思。苏联著名高级编辑布拉果曾指出:“标点符号就是标出思想,摆正词和词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句子易懂,声调准确。标点符号好比音符,它们牢固地缚住文章,不让它撒落。”被选入教材的课文每一篇都是文质兼美的。它们不仅思想内容积极向上、语言文字准确生动,而且标点符号的使用也极其讲究。标点符号的学习也离不开朗读。以前我们在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朗读课文,也要读出标点符号的语气和情感、逗号停顿时间短,句号停顿长些。如教师能充分利用课文引导学生像推敲语言文字一样去琢磨标点,感受标点之意蕴,体会标点之精妙,并创设情境使其学以致用,相信学生滥用标点符号的情况一定能得到改善。但今天顾老师这一招又是否创新呢?该值得借鉴吗?我个人认为标点符号是――无声英雄,朗读指导时该怎样使用真是见仁见智了。此次培训使我们全体语文教师受益匪浅,明确了今后努力的方向,更重要的是让教师们清醒地认识到自身是专业成长的主体,只有教师自身具有不断学习的动机和需求,并且不断地付诸于行动,不断地自我学习,主动积极地参加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并能在实践中进行反思、分析、总结,这样才能使自身的专业素养得到提高。
朗诵梦与诗心得体会篇5
著名朗诵艺术家曹雷、陆澄、刘家祯和狄菲菲的充满磁力的声音,或深情,或激昂,或沉静,回荡在世博会印度馆的庭院剧场里。排队等候多时进入展馆的不少观众,此时不再急于奔向室内展室,而是不自觉地放慢脚步,静心地倾听……
这是为纪念印度诗人、诺贝尔文学家获得者泰戈尔诞辰149周年,由上海市作家协会和印度驻沪总领事馆一起主办的.“心灵之桥——泰戈尔作品朗诵会”。这是自去年以来,双方第二次合作主办纪念泰戈尔诞辰的朗诵会了。印度驻上海总领事戴思锐女士说,印度总领事馆把泰戈尔作品朗诵会作为一项常规活动,是对泰戈尔与中国长久友谊的致敬。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赵丽宏则说,泰戈尔在中国和印度两个民族之间架起了一座奇妙的桥梁,不是用砖石水泥,而是用他的文字,他的人生理想。
戴思锐女士和赵丽宏先生先后在会上致辞。赵丽宏介绍说,泰戈尔被称为印度之子。他曾经三次来到中国,都是乘船从上海入境。1924年4月,泰戈尔第一次访华,他在黄浦江畔的码头上见到欢迎他的中国友人,情不自禁地说:“不知道是什么缘故,到中国就像回到故乡一样。”而中国也向这位伟大的印度作家敞开了友好的胸怀。上海很多地方留下了泰戈尔的脚印。5年后重访上海,他还住进了诗人徐志摩家里,两人促膝长谈,互赠诗篇,亲如家人。徐志摩和泰戈尔的友谊,在中国和印度两国文学交往的历史中,留下了感人的一页。他在中国做过多次演讲,他宣传的是爱,是宽容,是和平。他的演讲和他的诗歌感动过很多中国听众。
朗诵梦与诗心得体会篇6
经过长达几个星期多的刻苦训练,在我们全班同学的的努力下,我们班的朗诵节目获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我知道这个一等奖是多么地来之不易,它包含着我们全班同学的辛勤付出,聚集了我们所有人的汗水与努力。只有我们全班同学一起努力,才能收获这样的好成绩。
每天大课间的时候我们就在旁边的教室里进行专门的朗诵“魔鬼训练”,茅老师是我们的主教练。刚开始的时候我们朗诵的疙里疙瘩,总是分不清自己的男女声部,总是女生读的.时候男生也读,男生读的时候女生也读。别说融入感情了,就连最基本的句子都读不端正,谈何感情的加深。但是因为我们都想为班级争得荣誉,所以也更加认真刻苦地练习,更加认真仔细地听讲,有时一句世界上的眼睛千双万双就要不断重复地练上十几遍,经过了长时间的刻苦训练我们的朗诵水平比原来大有长进,既提高了水平,又锻炼了身体,真是一举两得。
起先我们唱歌也是五音不全,常常喜欢跑调,茅老师为此对我们进行了专门的发声训练。让我们先哈哈大笑,再做出一种像要打哈欠似的姿势。长期的刻苦训练已经能使我们朗诵歌唱的十分优美上口了,我相信只要我们全班同学一起努力一定能在朗诵比赛上取得好成绩的。
一等奖是由我们全班同学一起努力得来的,它聚集了我们整个班级的团结,是我们汗水的结晶,我们今后一定会更加努力的!
朗诵梦与诗心得体会篇7
今天,老师说晚上要举行演讲比赛,参不参加都可以,我看看妈妈说:“妈妈,要不……”妈妈好像知道我要说什么,很干脆地说:“你不用要不,你必须参加!”看着妈妈严肃的表情,我只好报名。妈妈看着我写完和背完稿子之后,比赛开始了。
我以为要等到我上台会隔好长时间,所以就看了一会儿书,来缓解我紧张的心情。一眨眼,11号快要读完了,我赶紧整理一下衣服,准备上台。
我开始演讲了,虽然嘴上振振有词,可我的心都快跳出身体里了。本以为上台背诵是很简单的'一件事,可一上台我手心就冒汗,紧张的不得了。
终于背完了,我觉得人只要努力,没有什么做不成的。在这次比赛中我懂得了一个道理:做什么事必须努力,才能获得成功。以后再举行这样的活动,我一定会积极地参加!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 光盘心得体会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