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好工作网 >报告范文

干部情况调研报告5篇

调研报告是调研工作的书面表达,是落实一项计划的书面参照,一个明确的标题和摘要是调研报告的关键组成部分,能够在信息洪流中脱颖而出,下面是360好工作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干部情况调研报告5篇,感谢您的参阅。

干部情况调研报告5篇

干部情况调研报告篇1

按照县委组织部的部署和要求,我局就如何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课题进行了专题调研,对林业局干部队伍建设的现状、问题、原因及对策进行了认真调查和研究提出了一些思考和建议。

一、目前干部队伍现状

石棉县林业局目前设有办公室、森林资源管理股、造林股、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管理股、森林防火指挥部办公室、科技推广站6个股站室,代县政府管理四川栗子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四川贡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石棉管理处2个事业单位,管理二级单位石棉县森林公安局。

林业局现有在职干部职工77人,中层干部18人。其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有3人,具有大学学历的有34人,具有大专学历的有24人,具有高中专学历的有15人;年龄在35岁及以下的有28个,36岁到45岁的有34人,45岁以上的有15人;男职工58人,女职工有19人。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

近年来,通过抓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两学一做等教育实践活动,全局干部队伍的思想认识明显到位、整体素质明显提升、工作作风明显转变、组织纪律明显增强,有力地推动了林业工作的顺利开展。但是与建设美丽石棉生态强县要求相比,还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为:

1、干部人员不足,工作推动困难。林业局班子成员长期缺1名副局长;四川栗子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缺局长1名,其他人员32名;四川贡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石棉管理处缺处长1名,副处长1名,其他人员20名。石棉县森林面积大,生态资源丰富,县域内还有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致使林业工作繁重,部分工作推动困难,不能及时保质保量的完成。环保督察工作是今年重点工作,人手不足,严重影响环保督察工作的顺利开展。

2、干部交流难、职务晋升难,人才流动和激励机制有待加强。部分所长和股长长期担任同一职务,中层以上干部年龄偏大,当前林业局领导班子和中层干部共有18人,45岁一下的只有5人。随着干部任用年轻化和时间的推移,这一矛盾越来越明显,相当一部分任职时间较长的干部由于职数限制职务得不到晋升。林业内部干部轮岗交流少,有的干部长期在一个岗位上工作没有动过,容易出现工作上没有新动力、按老经验办事、坐等提拔、不思进取的现象;部分林业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忙闲不均的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主要原因是:受人事体制的制约,人才流动在客观上受到较大限制;对轮岗工作的作用认识不够,轮岗没有形成制度化,还存在轮岗多了影响工作的担心;人才激励和奖惩机制还不够有效,干部下与出的通道还不够通畅。

3、理论水平低,专业素养不足。一是普遍存在忽视理论学习的倾向。有部分干部认为学习为可有可无,不学习、不看报,习惯于靠老经验、老办法决策、办事,与时代发展要求格格不入,或者视学习为支差应付,蜻蜓点水、走马观花、蜻蜓点水、浅尝辄止、不求甚解、学用脱节。二是业务水平有待提高。随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对干部的业务水平和计算机技能要求越来越高,尽管林业部门都有针对性地加大了干部教育培训力度,确保了各项工作顺利推进,但仍有部分干部特别是年龄偏大的干部感到工作很吃力、压力很大,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仍需加强。

4、高素质人才总量不足,复合型人才紧缺。从全局看,具有研究生学历的干部仅有3人,占干部总数的3.8%,高级工程师仅有2人,占干部总数的2.5%,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和高学历人员总量偏少。缺乏策划能力强、能深入研究、提出好思路,善于把领导意图转化成实施方案的谋划人才;缺乏有管理专长,综合能力强,素质全面的综合人才,高层次、专业化、复合型人才需要加快培养。

三、建议和措施

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招才引智,进一步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认真贯彻落实石棉县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召开干部工作会议,提出干部队伍建设的战略性措施,逐渐使爱才、重才、容才、护才的思想深入人心。利用各种途径,在县内外广泛宣传石棉县引进和吸纳优秀人才的有关政策,吸引更多的人才来石棉县发展,来林业系统发展。

2、加强和改进干部职工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提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建立健全干部教育培训的长效机制,从注重实效和实际情况出发,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重点抓好短期培训教育。在培训内容上,结合岗位职责要求和特点,以政治理论、政策法规、业务知识、产业技能等为基本内容。鼓励干部多渠道地进行学历提高教育,对所需经费予以适当补助。以创办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短期培训班为主,进行专题培训。在培训经费上,要把干部培训经费纳入省级财政预算,建立干部的教育培训保障机制。制订干部培训计划,分层级对干部开展培训,确保干部每年参加一次集中培训。

3、拓宽晋升渠道,完善轮岗制度。一是加强干部的培养和选用,特别是对年轻干部的提拔和任用。通过开展竞争上岗和双向选择,进一步整合人力资源,逐步优化中层管理干部队伍的年龄、知识和专业结构,一定程度上打破论资排辈、能上不能下的选人用人机制,让想干事的人有机会、能干事的人有舞台、干成事的人有地位,增强了干部职工的危机感、责任感和紧迫感。二是注重推进交流,拓宽选用干部视野,打破干部部门化,加强干部跨条块跨领域交流,加大党政领导干部交流轮岗力度,继续推进一把手及副职的交流换岗,推进部门之间的干部交流。

干部情况调研报告篇2

在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xx个体私营协会党总支紧紧围绕“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总体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改革创新,切实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着力解决当前制约xx个私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在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通过召开座谈会、发放征求意见表、实地走访等途径,征求到当前制约xx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

一、融资难是目前制约企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

发展中的中小企业、个体户,扩大再生产时缺少启动资金和流动资金,是制约民营经济长足发展的首要问题。个体私营经济在发展壮大过程中,经常遇到的突出问题,就是资金周转不灵,尤其是在企业、生产、经营发展的紧要关头,流动资金、储备资金不足,往往使即将成功的一桩生意或一次很好的发展机遇付之东流。私营企业主刘玉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座谈学习讨论会上深有感触地说,我在20xx年同浙江某企业签订一个代理合同,因为这个品牌市场前景看好,因此要做代理的人非常多,我将前期50万元汇过去后,对方要求再付10万元的商标使用保护金,我多方筹措无果,无奈放弃了这桩生意,最后证实这个品牌市场销路顺畅,营业额一路飚升,所有代理商目前都获得了较大效益。如果当时能从银行贷款10万,依据经营状况我将10个月内如数还清。他说的是一个典型的由于资金不足制约私营企业经营发展的实例。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在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项调查走访时,又进行了深入了解,发现资金缺乏是困扰私营经济发展普遍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为了帮助私营企业尽快解决这一难题,xx个私协、协会党总支落实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专门组织召开了部分企业代表、个体商户代表、赤峰市邮政储蓄银行领导参加的三方座谈会,讨论的主要议题就是:如何为中小企业和个体户提供贷款支持。通过座谈讨论,最后达成了为中小企业和个体户办理1-10万元的(一年期)小额贷款意向,办理形式有两种,一是三名个体户或者私营企业互相担保(也叫联保);二是有两名公职人员(即有固定收入的企事业单位人员均可无需提供固定资产抵押)担保,对信用好的企业和个体户给予免一个月利息的奖励。这样一来大大激发了私营企业和个体商户投资创业的积极性和热情,对辖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有力的助推作用。

二、房屋租赁费(包括好处费)过高使经营者几乎无利可图,是制约经济发展的又一主要问题。

据初步调查统计,目前在xx辖区内的经营者当中,90%以上商户使用的经营场所都是租用他人的门面房,自己有房屋从事经营的商户不到总数的10%。由此可见,房屋租赁市场是一个比较大的市场,而且目前这个市场基本上是处于无人管理状态。由于租赁房屋要收取费用,甚至是收取一笔数额相对较大的费用,因此很多商户感觉难以承受。为了增加利润,到目前为止,除少数出租房户办理了合法经营手续、照常纳税外,大部分房屋租赁户无合法经营手续,造成了房屋租赁市场无章可循的混乱局面。

以红山区松州巷来讲,一处五年前用25万元购买的临街商用房,现在年租金达 4-5 万元,加上“好处费”1-2万元,经营者一年苦心经营下来,去掉人员工资、税金等费用,几乎是无利可图,甚至一部分经营者还要赔钱。反过来,房屋出租者不用付出任何劳动、代价,却能赚到比经营者多出几倍利润的纯收入。房屋所有者由于脱离了有关部门的监管,虽然他们交纳了一定的税,但是税绝大部分都是由承租方缴纳的,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承租方的负担。调查中还发现,房屋租赁市场另一个混乱现象就是所谓的“好处费”现象。好处费根据地段优劣而定,1-10几万元不等,无形中进一步增加了经营者的负担。有时投资商户看好了一处经营场所,却因为“好处费”和租金过高而无法租赁最终只得忍痛割爱。个别租赁者实在没法,冒着很大风险租赁经营,也是迫于无奈,既使经营者有教高的经营策略,目前也只能保本经营,长期发展下去,店铺所面临的只有转对。如兑店时掏了10万(假如)好处费,那么在转兑时就要15万元的好处费,形成恶性循环,这些不正常经营行为,严重制约着本辖区的经济发展。

上述两个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该如何去解决,还有待于有关部门共同商讨、研究,单靠某一个部门去解决,目前难以解决。我们的想法是,作为一个议题,有政府和相关部门共同出台一部政策法规,来规范、监督、管理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市场,使房贷市场逐步走向规范化、合理化,为广大经营者创造一个良好的经营发展的空间。

三、无大型企业或劳动密集型企业,促使众多中小企业涉足流通领域,是制约经济发展的又一突出问题。

在赤峰地区,人们常说的一句话便是,我们用的一张纸、一个螺丝钉,都是外地生产的,赤峰几乎没有生产加工型企业。近年来,从赤峰物流行业来看,该行业现在越来越红火,就以头道街北市场为例,每天物流运转车辆上百台,运送货物几千吨,几乎都是从外地发往赤峰的货。小到一支笔,大到工程机械、汽车、冰箱彩电,基本都是从外地流通进来的。这一现象某种程度上促进了外地的经济发展,却使赤峰的经济产生了滞后。因此,多上一些生产、加工型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劳动密集型),对于赤峰地区经济的发展会有众多好处。主要表现为:

一是可以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大型劳动密集型生产企业,能实现很多人就业,是减轻流通领域经营人员过多压力的一个有效途径。这样,将流通领域人员分流到其他领域,可为流通领域始终保持有序竞争、合理规范的经营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二是有了较强大的工业做后盾,才能使地方经济更加稳定发展、持续发展。本地的产品销往外地,促使外地商户与资金到本地来投资兴业,既可以加快本地物资流通速度,还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岗位,是一个一举多得的好事。

三是无高科技产品。依据本地资源储备情况和经济发展现状,我区有能力生产、加工目前市场上流通的部分商品,只要政府和有关部门从资金、政策等方面加以扶持,完全可以使这些企业、个体户发展起来,促进本地区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

以上三个问题,是目前影响和制约我地区经济发展的几个主要问题,只有找到经济发展瓶颈的最佳破解方法,才能实现科学发展,才能维护好最辖区企业和广大个体工商户的根本利益,从个确保我区的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干部情况调研报告篇3

按照省委老干部局《关于印发t;关于开展加强新形势下老干部学习活动阵地建设课题调研工作的方案>的通知》的要求,xx市委老干部局成立专题调研组,以全市老干部学习活动阵地建设情况为课题,采取分组座谈、实地走访、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专题调研。调研中,向各县市区、企事业单位发放《老干部活动中心(室)建设情况统计表》120份,向老干部发放调查问卷200份。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1、领导重视,阵地建设制度化。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老干部工作,坚持把老干部活动中心、老年大学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统筹规划,积极推进。每年年初召开常委会议,专题听取市委老干局工作、活动中心工作、老年教育工作情况汇报,加强工作指导,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从编制、人员、资金上提供保障。明确市委常委、组织部长为市老干部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把老干部活动中心、老年大学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2009年市委市政府两办11号文件明确要求,各级各单位要按照干部管理权限,为离退休老同志参加老年大学学习报销两门课程所需的学费。2010年,市委、市政府印发《xx市老年教育“十二五”规划》,对全市老年教育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保障措施提出了具体要求。2011年,新市老干活动中心建设被列入《xx市“十二五”发展规划》。今年,夕阳红艺术中心(新老干中心)建设列入《2012年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由湘江公司承建,投资1亿多元,建筑规模1万多平方米,建在河西森林带内,年内开工。

2、延伸基层,阵地布局网络化

建立了以市老干活动中心为龙头,县市区老干活动中心,单位离退休活动室,乡镇村、街道社区活动室为依托的四级老干学习活动阵地网络。目前,全市有老干部活动中心(室)866个,其中老干局直管的有69个,机关事业单位228个,企业35个,乡镇427个,街道社区116 个。在建老干部活动中心(室)29个。市老干活动中心:现拥有活动综合大楼2栋,容纳200人的多功能厅,容纳100多人的排练厅,教室10间,室内学习活动场所面积5000平方米,各类健身器材、活动教学器具、配套设备价值150余万元,可同时容纳500-600人开展活动,全市老干部活动、老龄大学东校区、老年保健协会、老干部艺术团等排练、教学、讲座等均在此开展。今年,将投资1个多亿在河西开工建设新的全省一流的老干活动中心。市老龄大学:现设有河东、河西两个校区,教学场地4000余平方米,开办32个专业68个班,聘请专兼职教师18名,常年在校学员4800多人,多次被评为全国、全省先进老年大学。坚持向乡镇(街道)、村(社区)延伸,已初步形成市县乡村四级办学的网络全覆盖。全市共开办老年大学(老年学校)122所,在校学员22000 人,其中10家企业老年大学,12家社区老年大学,乡镇村办老年学校83所,xx县所有乡镇、xx县90%乡镇均开办了老年学校。四所老年大学被授予省级老年大学示范校。

3、科学规划,阵地功能多样化

按照“整合资源,集中财力,综合功能”的原则,规划设计活动阵地的布局,全市各老干部活动中心(室)功能不断完善。调查中,53%的老干部认为本单位活动阵地设施配备、功能布局齐全,61.5%的老干部认为活动阵地能满足老干部活动开展需要。2010年,xx区投入 2000多万元,新建区老干部活动中心——颐乐园,占地31亩。建筑面积3106平方米,设有棋、牌室、健身房、乒乓球室、展示室、阅览室、棋、牌室,为老同志提供了一个硬件设施较全、环境优美的活动场所。xx县投入9400余万元建设“宣传文体老干青年”四位一体的活动中心,占地面积6万平方米,预计 2013年正式投入使用。全市各企事业单位、街道社区积极争取,加大对活动阵地进行改造、维修、更新等硬件建设的力度。2011年,xx区七斗冲社区筹资 5万元,将社区老干部活动室翻修一新,新添空调,网络多媒体等设备。今年,xx县投资70万完善县老干部活动中心功能,并率先在全市成立第一个老干部党校。目前,全市修建改造社区离退休干部活动场所101个。

4、创新载体,阵地活动经常化

为了满足广大老干部多层次的精神需求,各级老干部(老年)活动阵地和老年学校,充分发挥学习、休闲、娱乐和交流等职能,采用的固定课堂、网络课堂、流动课堂等形式组织老干部学习实践,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表演、棋、牌娱乐、健康养生等活动。调查显示,56.5%的老干部每月参加一次活动,22.5%的老干部每季参加一次活动,70%的老干部对单位活动阵地开展学习、娱乐活动满意。xx区来园社区在老干部活动室成立“党员会客厅”,每周四聘请社区内责任心强、经验丰富的老干部与社区党委委员一道,接待居民群众来信来访。积极发挥“五老”机构优势,开展关心下一代“三项创建”活动,组织老同志广泛开展爱心助学、关爱留守儿童、帮教失足青少年、义务巡查网吧等工作,创造出了“成长abc”、青少年绿色营地、德育“jq”工程等多个工作品牌。同时,坚持每年开展一项主题教育活动,通过组织情况通报会、座谈会、形势报告会、参观考察等形式,有效地深化老干部的思想政治工作。特别是在创先争优活动以来,老干部在思想政治、道德品行、教育后代、文化学习和活动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受到了中组织部、省委老干部局的充分肯定。

5、机制保障,阵地运转常态化

在各级老干部工作部门指导下,全市各老干部学习活动场所,建立健全了一系列切合实际、科学规范的规章制度,活动室由专门工作的人员负责,形成了“有班子、有场地、有制度、有活动、有队伍、有制度、有成效”的良好局面。农村乡、镇建立了“五老共一长”(老龄委、关工委、老体协、老科协、老年学校)的老年教育领导机构,确定了一名人大或政协主要负责人担任会长,配备一名专职副科级干部为常务副会长,并设立了岗位津贴补贴,调动积极性,确保其稳定性,有效性。同时,加强老年教育教师和工作人员队伍建设,实行定岗、定责、定人的“三定”办法,强化了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保证日常工作有序进行。形成制度化老年教育经费财政投入机制,县市区和乡镇、社区按本地老年人口数每人每年10元以上列入当地财政预算,保证了日常工作有序进行。 2010年xx县每个乡镇按0.5—1万元的标准列入同级财政预算,村(社区)老年协会的活动经费按每年每个村(社区)0.3万元标准列入县财政预算,县、乡两级财政年投入120余万元。

二、存在问题

1、规模阵地偏少。我市老干部和老年人活动阵地达到了一定的数额总量,但是上一定规模,一定档次水平的阵地还是偏少。通过问卷统计,有23%的老干部认为本单位活动阵地设施、功能布局不齐全。以xx区为例,除区老干部活动中心面积有300平方米外,街道、乡镇(社区)老干活动场所面积一般只有20— 50平方米,有的甚至更小。乡镇、村级的老年活动阵地普遍存在场地狭小、设施简陋、设备陈旧等问题,难以满足农村老干部和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有的乡镇老干部活动室只是一两间房子、几张桌子、几个凳子和几副棋、牌。由于各地领导重视程度不一,老干部学习活动建设还存在不平衡的问题。

2、阵地活动单一。目前,少部分活动阵地大以娱乐为主,功能不完备,活动项目少,内容很单调,老有所乐处于低文化层次的水平上。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相对过去而言,老干部和社会老人大都年龄偏低、文化程度高、身体素质好,这种结构性的变化,使老干部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呈现多元化,对活动项目的设置呈现多层次化,这些要求与老干部活动阵地设施建设滞后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导致一些老干部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无法满足。

3、经费投入不足。当前,财政和单位投入是大多数老干部学习活动阵地建设和维护的唯一经费来源,开展活动、学习经费面临短缺,无力进行场地维修和设施更新,更谈不上改建、扩建和新建活动阵地。比如,各级老年大学因办学经费不足,无人员编制,办学场地条件有限,房屋陈旧,设施不配套,使用面积不足,新学员入学难,直接阻碍了受教育面扩大。

4、服务水平不高。部分单位对老干部活动阵地工作队伍重视不够,老干部活动场所大部分工作人员未经过培训,有的不熟悉老干部工作方针政策,个别场所甚至没有专职工作人员,难以胜任本职工作。同时,部分老干部学习活动阵地没有建立相应规章制度,难以正常运转。工作人员对新形势下因地制宜开展老干部学习活动的创新意识和主动性不强。

三、对策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我市就新时期做好老干部学习活动阵地建设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1、完善硬件设施,改善阵地条件。重点做好市新老干部活动中心建设,将其纳入炎帝文化景观中心——神农城总体规划中,将其打造成为神农城标志性建筑,力争做成全省乃至全国一流水平的老干部活动中心。同时,充分发挥市老干部活动中心的引导和辐射作用,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重视与支持,进一步完善全市各乡镇、街道、社区、村以及各单位老干部活动中心(室)的硬件设施。按照老干部的现实需求和活动需要,添置信息化、现代化设备,不断完善活动中心(室)功能,以功能创新来构建合理的老干部活动空间,满足老干部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需要。建议省委、省政府出台相关文件,对老干部集中聚居的地区,可以参考村级活动场所建设的模式,对老干部活动中心(室)进行标准化、规范化建设。

2、拓宽筹资渠道,增强创收能力。除完善老干部活动中心财政投入机制外,不断拓宽筹资渠道,逐步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自我发展”良性经费投入机制。通过制定各种优惠政策,大力提倡和鼓励社会有识之士和个体私营户、民营企业家独办、联办、协办老干部活动阵地,鼓励社会各界捐赠和投资建设老干部活动阵地。建议中央和省级财政通过转移支付等手段,加大对困难企业、农村基层的支持力度,推动工作平衡发展。同时,加强各老干部活动中心(室)自身创收能力,充分发挥老干部活动阵地各种协会组织的人才优势,发动和组织他们不断拓宽活动领域,实行有偿服务。此外,可利用闲置的场地、房屋和设施,面向社会创办经济实体,在为老干部提供生活便利的同时,可向社会开放,以增加老干部活动阵地建设的经费来源。

3、整合社会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以深化“四就近”活动为契机,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坚持“资源整合、统筹规划、发挥效益”原则,以市场运作的方式,建设敬老院、托老所、康复中心、日间照料站,在开展学习活动同时,为老干部提供看护照料、家务帮助等服务。如xx区井墈社区探索建立“日间照料站”新路子,为老人提供学习活动、生活照料、信息咨询、心理慰籍等服务。此外,还可采取自建、联建、社区内驻地单位共建等灵活多样的形式,积极开发整合现有资源,有效利用各种载体,不断开辟和优化老干部学习活动阵地,向有条件的街道、乡镇、社区、村进行延伸。老干部学习活动场地不足,面积不够的单位,可与职工之家、社区活动场所、村级活动统筹建设,共同使用。

4、实行规范管理,提升服务水平。从工作内容、工作职责、工作人员岗位职责等方面逐步建立起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使服务管理上台阶,真正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不断创新活动形式,在坚持“小型多样、自娱自乐、就近就地”原则基础上,注重日常活动与比赛活动结合、分散活动与集中活动结合,切实提升活动品味,真正发挥阵地效益,愉悦老同志身心。坚持深入基层调研,总结基层老干部学习活动阵地建设经验,指导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宣传推荐先进典型,探索办老干部党校的途径和办法,研究创建全省示范性老干活动中心和老年大学示范校举措。

5、加强队伍建设,落实工作责任。选好配强老干活动中心领导班子,把那些政治坚定、业务精通、善于管理、作风过硬、对老干部有感情的同志,充实到老干活动中心领导岗位。建立综合评估机制,从硬件建设、活动开展、老干部满意度等方面进行评估,促进工作和服务水平提高。建立考核评比、奖惩制度,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老年大学,要加强领导,选拔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老师任教,并逐步提高专职教师比例,努力建设一支高水平教师队伍。要培养有一批热心老干部活动、勤勤恳恳、乐于奉献的骨干力量,充分发挥他们在老干部活动中的组织作用、示范和带头作用,不断吸引更多的老干部到活动中心(室)来。

流通业已成为“现代经济的血脉和神经”,其活跃程度和现代化程度,标志着一个地区经济社会的发达程度和先进程度。我市正处在资源型城市经济加快转型的关键时期,要在“皖江城市带”中率先崛起,就必须加快发展流通业,努力把铜陵建成皖中南现代商贸中心。流通业不发达,尤其是现代流通业不发达,就难以形成皖中南商贸中心,难以在更高的层次上建设和谐铜陵。因此,进一步用科学发展观引领流通业加快发展,充分发挥其在皖中南现代商贸中心城市建设中的推动与支撑作用,事关我市新一轮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

一、我市流通业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流通规模不断扩大,经营主体多元发展,对提高全市综合经济实力和社会繁荣稳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也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实施东向发展战略创造了一定的市场条件。2006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8.64亿元,比上年增长15.1%;全市流通业拥有各类经营单位 5.7万余户,其中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企业25 家,限额以上住宿和餐饮企业17家,城镇从业人员8.8万人。

但是,我市流通业的发展理念、发展规模、发展速度、发挥作用程度,与加快推进皖中南现代商贸中心建设的要求和我市周边地区的发展态势相比,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观念滞后,思想认识不到位。当前,制约流通业发展的最大障碍,仍然是思想障碍。由于我市工业经济比重大,长期以来存在着“重生产、轻流通”和“流通从属论”的观念,没有树立“投资有限、消费无限”的意识,没有充分认识到,促进铜陵流通业发展,是实现我市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推进新型工业化、增加地方财政收入、促进就业、确立皖中南中心城市地位、构建和谐铜陵的需要,进而不能自觉地将加快发展现代流通业,作为建设皖中南中心城市的重要切入点。

二是流通业总量小,企业规模小,竞争力不强。2006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占我省的2.39%,居全省第16位处中下水平。 “十五”时期,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0%,低于全省10.9%的平均增幅,低于xx市、xx市、xx市的年均增幅2-4个百分点。流通企业摊位式、分散性、小规模的组织形式和传统的营销方式占绝对比重,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商业企业也只有市合百商厦1家,营业面积4000平方米以上的超市只有家得利和合家福两家,缺乏具有规模效应、市场竞争力强的大型龙头流通企业。国有流通企业历史包袱沉重、经营困难,作用发挥有限。

三是现代流通方式发育不足。2006年,我市交通运输、批零贸易、餐饮、住宿等传统行业占流通业绝对比重,以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和电子商务为主要内容的现代流通方式份额较小,尤其是现代高新技术服务业还几乎呈空白状态,总体上仍处于“专业市场虽大不强,传统百货不大不强,现代流通既小又散”的现状。这不仅增加了我市的要素配置成本,而且弱化了城市的聚集功能,制约了城市的平衡发展。因此,流通业组织化、信息化程度和创新能力有待提高,餐饮业、住宿业发展的产业化和现代化水平亟待提升。

四是农村市场发展滞后。农村市场发育迟缓,商品售后服务体系不健全、市场设施不配套,尤其是市场秩序较乱、商品质量问题较多,方便、安全、实惠的消费环境有待形成。 2006年,我市县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6亿元,占全市总量48.64亿元的6.5%,这与41.6%的农村人口比重极不相称。

五是发展无抓手,组织没保障。长期以来,我市对流通产业的发展战略、产业规划、政府投资、政策扶持等方面重视不够。由于缺乏工作抓手,缺乏扶持引导政策,致使行业组织化程度偏低,全市综合性、专业性市场辐射力小,城市商业网点布局不合理,特色不明显。流通主管部门频繁变动,也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市流通业的发展。

二、建设皖中南现代商贸中心的总体构想

(一)建设皖中南现代商贸中心的可行性

1、铜陵具有建设皖中南现代商贸中心的外部条件。铜陵周边是广大的欠发展地区,尚无中心城市,铜陵经济腹地和辐射范围远景开阔,极具潜在投资价值。如果能充分发挥区位、交通、资源、产业等比较优势,最大限度地聚集体外生产要素,加快发展现代商贸流通业,铜陵完全有可能成为皖中南现代商贸中心。

2、铜陵具有建设皖中南现代商贸中心的内部条件。根据世界上经济发达国家发展经验,人均gdp达到3000-5000美元的阶段,经济发展将呈加速之势,即经济加速增长、产业结构加速升级、消费结构加速转型。目前我市人均gdp已达4280美元,标志着我市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快速发展阶段,人们的生活方式将由生活型向享受型转变,将直接推动城市形态由低级向高级转变,商贸流通业将处于发展的黄金期。

(二)建设皖中南现代商贸中心的挑战性

1、从外部看,“皖江城市带”中的芜湖、马鞍山、安庆、池州等市,纷纷高起点发展现代商贸流通业,争取在新一轮经济发展浪潮中抢夺先机。这些都对我市加快推进建设皖中南现代商贸中心形成压力。

2、从自身看,我市以商贸流通为主导的第三产业,尤其是服务业的成长性明显落后于第二产业的发展。2000年—2004年,我市服务业增长均速为9.5%,明显低于工业16%的均速增长,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从2003年的37.1%下降到31.8%。

(三)建设皖中南现代商贸中心的战略构想

1、建设皖中南现代商贸中心的基本思路是: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通过“做实零售抓住购买力、发展批发扩大辐射力、建设市场增强吸纳力、政策扶持提高引导力、优化服务促进发展力”,加快把铜陵建成皖中南现代商贸中心。

2、建设皖中南现代商贸中心的战略目标是:到2020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30亿元以上,年均增幅达12%;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力争达45%,其中商贸对三产的贡献率占三分之二;全市商贸流通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60%以上;全市三产税收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达50%以上,其中商贸的税收占40%以上。

3、建设皖中南现代商贸中心的总体布局是:建成与皖中南现代商贸中心相协调、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商业网点结构体系。增强主城区商业中心的核心与带动作用,完善以主城区商业中心为主导,区级商业中心为支撑,社区商业中心和城镇商业为基础的发展机制。发展面向省内外的现代化专业市场,形成以现代化专业市场为主导,其它专业市场为补充的基本布局。依托长江港口和高速通道,以区域物流为主导,市域物流为补充,构筑物流基础设施平台,立足皖中南,融入长三角,努力构造社会化、专业化、现代化的物流服务体系,把铜陵建设成为皖中南物流中心,沿江物流中转枢纽、长三角物流内联腹地。

三、对策建议

加快铜陵商贸流通业发展,建设皖中南现代商贸中心,必须规划先行,政策引导,采取以下切实措施:

一要高起点规划皖中南现代商贸中心建设。根据我市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十一五”规划,坚持合理布局、完善功能、提升水平的要求,市商务局按照高起点规划皖中南现代商贸中心建设的设想,委托xx市规划勘测设计院承担《xx市城市商业网点规划》设计任务,现已进入审查论证阶段,建议市政府尽快组织评审,发布实施,同时出台相关落实商业网点规划建设的管理办法,保证规划更具有严肃性和权威性,以进一步发挥规划在合理布局、集约利用资源、指导重要特色商业区块发展和形成商业组合优势等方面的作用,以促进商业网点、市场建设的发展,实现合理空间布局,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提高系统运作质量。

二要打造皖中南现代商贸中心的发展平台。建议通过实施三个工程,打造皖中南现代商贸中心的发展平台。一是“双心工程”,重点是加快市级的商业核心和区级商业中心的发展。通过优化业态,鼓励大型百货业、超级市场、大卖场、专卖店等现代商业主流业态集聚,提升新型业态比重。通过提升档次,结合城区改造,进行“腾笼换鸟”,优化空间利用,提升商业设施品位,增强城市现代气息,引进大型商场、超市等。通过体现特色,引导各主要街区错位发展,既各有特色、功能相对独立,又相互配合补充。二是“双进工程”,重点是开展创建商业示范社区活动,以便民服务进家庭,便民消费进社区为主题,逐步形成门类齐全、便民利民的城市社区商业服务网络,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三是“万村千乡”工程,重点是不断开拓农村市场,构筑农村现代商品流通体系,为建设新农村服务。为有效实施三个工程,建议市政府按照“储备一批、规划一批、建设一批”的滚动发展原则,筹划、论证、筛选、确定好我市商贸流通业的重点项目,切实解决其建设用地问题。

三要制定加快商贸流通业发展的促进政策。目前我市周边地区都已制定加快商贸流通业发展的促进政策。建议我市按照“政府奖一点、税收免一点,社会扶一点”的原则,制定加快商贸流通业发展的促进政策。所谓“政府奖一点”,即对鼓励发展的流通企业、在流通业发展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县区、商务主管部门及有关企业,政府奖一点。对现代商贸流通业的重大项目、进入国家100强的商贸流通企业,政府将进行重奖;所谓“税收免一点”,即对现代商贸流通业、上档次的大项目,政府地方税收免一点;所谓“社会扶一点”, 即工商、公安、土地、供电、供水、供气、城管、环保、技监等部门,要共同扶持商贸流通业的发展。

四要成立皖中南现代商贸中心建设领导小组。建议成立皖中南现代商贸中心建设领导小组,市政府主要领导挂帅,各相关部门领导为成员,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商务局,进而统一协调和指导全市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加快推进皖中南现代商贸中心建设。

为了进一步了解我县住房保障基本情况,掌握广大人民群众对保障性住房建设的需求,为政府年终决策提供必要的政策依据,根据xx县“三民”工程大走访争先创优促发展活动的工作安排, 8月中旬,我部门由分管领导带队,产权产籍股、物业股、征收办、房管所、危房改建办、县交易中心、保障性住房管理中心等部门负责人组成调研组,分赴太平社区8类、115户被走访家庭,采取实地察看、翻阅资料、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就全县住房保障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保障性安居工程基本情况

近几年来,根据国家、省、市的相关文件精神,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住房保障工作,把实现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有所居” 这一目标作为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大事来抓,并列入各级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年初即制定并下发了《xx县廉租住房租售管理办法》(全政〔2011〕13号),特别是今年6月份全市保障性住房建设现场工作会议在我县顺利召开之后,县委、县政府把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先后多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贯彻落实意见,并由县住房保障主管部门制定了《xx县2011年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工作方案》,切实把保障性住房建设作为践行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提升城市形象、改善民生的一项重点工程,积极推进,大力实施,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一)认识明确,态度积极。在调研中,我们普遍感受到,全县住房保障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政府思想认识明确,职能部门工作积极主动。我县在2009年启动了廉租住房建设工作,目前,已建成廉租住房800套4万平方米,另外有1040套5.13万平方米公共租赁住房、200套1 万平方米廉租住房、989套近10万平方米棚户区改造安置房在建,走在了全市8个县(市)区前列,起到了积极的表率作用。

(二)合理规划,领导重视。县住房保障主管部门结合我县实际,正在组织编制《xx县“十二五”住房保障规划》,为“十二五”住房保障明确工作目标。同时,为了进一步加强对保障性住房工作的组织领导,县政府早在2007年即成立了xx县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工作领导小组,指定专人负责,完善政策措施,强化组织协调。为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专门成立了住房保障股及保障性住房管理中心,配备专职工作人员,设立资金专户,着力开展工作。

(三)勇于探索,积极创新。在大力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同时,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积极探索总结有益经验。在积极稳步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的同时,严把工程质量关,保障性安居工程全面纳入工程质量安全体系,明确各责任主体的工作职责,严格执行工程“六制管理”,并建立了项目点联系人制度。切实加强和规范保障性安居工程的建设管理工作。

(四)注重实效,全力推进。按照省、市确定的目标任务,狠抓落实,强力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保障性住房在全县住房体系中所占的比重逐年扩大。同时做好年度提标扩面工作,自2007年至今,住房保障条件从人均10平方米提高到15平方米,收入标准从人均月收入234元提高到450元;保障标准从每人每月4元/平方米提高到6元/平方米,对836户申请保障的住房困难家庭做到应保尽保,其中实物配租411 户,发放租赁补贴425户。

二、住房保障工作突出问题及原因分析

我县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在各级各部门的不懈努力下,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通过走访调研发现,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和困难:

(一)住房保障申报工作需要加强配合。由于对住房保障工作重要性理解上的差异,加之受社区管辖区域及人员调整等因素影响。社区在年度提标扩面申报工作中存在把关不严,吃不透政策等个别现象,导致部分符合保障条件的居民,社区不让报,不完全符合保障条件的家庭反而能申报,部分走访对象对此反应较为强烈。

(二)保障体系不够完善。一是保障模式比较单一。目前我县仅开展了廉租房建设、公共租赁住房,而经济适用住房尚未真正启动。二是在保障性住房建设过程中,缺少建设管理的专业人才,从政策制定、保障对象、土地供应、资金保障、建设标准等方面还没有形成长效工作机制。三是低收入家庭住房状况调查工作机制不完善,在资格审查的过程中,存在申请保障性住房家庭的经济收入核定困难的问题。四是后续管理滞后。通过走访调查普遍对保障性住房的后续管理心存疑虑,一些由住户负担的水、电、暖及物业等费用难以按时足额缴纳,同时,在住房退出机制方面还不够完善,给后续管理带来一定的困难。

(三)融资渠道不够畅通。由于我县财政收入普遍较低,经济总量较小,政府储备土地有限、拆迁成本高、财政支出压力大的问题。目前我县的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来源渠道单一,主要是国家、省、市、县按比例的配套资金,要形成一种规范的“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融资渠道还需要一段时间。

(四)保障性住房设计不够合理。一是没有考虑配比建设一定数量的无障碍房,在今年分配入住时,承租家庭成员中有重病或残疾的,无法正常入住。二是房型设计二室一厅达不到10%,大部分为一室一厅的小户型,走访对象反应在使用及功能上受限制。三是小区在公共使用空间考虑上不够合理,和苑小区、王曹小区的廉租住房底层设置了储藏空间,但没有残疾车、来访人员的车辆停放位置,给小区规范管理带来了一定难度

(五)基础配套需进一步完善。因土地受限,部分保障性住房在规划选址上相对偏僻,教育、卫生、交通等公共基础设施及时配套有一定难度,供水、供气、供电得不到有效保证,保障户出行不便,文化娱乐、购物场所等配套实施不能及时跟进的问题,增加了保障户的生活成本。

三、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一)明确目标,提高认识。县委、县政府将住房保障工作纳入了今年工作目标绩核考核,同时与县住房保障部门签订了民生工程目标责任书,进一步明确了年度工作目标和完成的时间节点。目前,全县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进展速度较快,在做好廉租住房和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工作的基础上,下一步应着手完善经济适用住房的建设和管理机制,为解决中等以及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问题,提供有效途径。做好社区住房保障专职人员的培训工作,熟悉、掌握政策,把好申报关,符合保障条件的家庭要尽快纳入住房保障体系,让老百姓充分共享改革开放成果。

(二)协调发展,科学编制规划。保障性住房建设作为一项长期性工作,应置于政府的全局工作之中,科学谋划,统筹兼顾,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积极稳妥地编制规划。建议政府在今后每年的财政预算中适当作出安排,保证规划编制的顺利实施。项目规划既要尽可能选择市政设施健全,教育、医疗、交通便利的地方,又要考虑县政府的财力可能和群众的承受能力,把规划制订在扎实、可靠的基础上,确保规划一批,开工一批,建成一批,安置一批,使困难群众真正享受到保障性住房建设带来的实惠。

(三)拓宽融资渠道,加大配套资金力度。县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对我县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工作力度,为全县保障性住房建设配套好项目资金。建议在积极争取国家、省、市项目资金的同时,也要足额配套,以缓解建设资金不足的局面,使全县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按计划整体有序推进。广泛动员并吸引有实力、社会责任感强、信誉好的企业家,投身于保障性住房的开发建设。同时,应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用好用活中央、省市专项资金,积极开展廉租住房租售并举的试点工作,完善相关政策措施,用出让产权的收入,缓解政府投资压力,滚动发展,实现良性循环。

(四)细化保障性住房设计,完善户型功能。根据《安徽省保障性住房建设导则(试行)》的要求,建议一是廉租住房中建设不于10%的无障碍房;二是户型设计应以二室一厅为主,可参照《导则》的推荐户型;三是在其他设计上,本着“确保使用、适度前瞻”的原则,取《导则》要求的中间值较为合理。

(五)完善措施,促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健康发展。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结合我县实际,建议对已建成的廉租住房可以实行出租与出售相结合的“租售并举”方式,按群众自愿原则可以出租,也可以出售部分产权,实行共有产权制度,对这一现象我们要正确看待,进行深入的调研和探讨,在不违背有关文件精神的前提下制定出合理可行的规章制度或政策措施。同时,要按照相关文件精神,落实配建政策,做好商品房配建廉租保障住房等工作,普通商品住房中要配建不低于5%的廉租住房和不低于10%的公共租赁住房,必须在出让合同中明确保障性住房的建筑总面积、分摊土地面积、套数套型面积、建成后政府收回或收购的条件,对没有按照规定配建保障性住房的。

(六)积极探索经验,加强保障性住房管理服务。住房保障管理服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住房保障工作能否公平、公正实施、关系到住房保障资源能否公平善用、关系到政府的形象与社会和谐稳定。因此,通过走访调研,一是进一步完善保障性住房分配方式。应对实物配租形式进行改进,可依据不同的收入状况和住房情况对低保户划分等次,按类别缴纳不同比例的住房保证金,强化约束管理,确保“易进易出”。二是进一步完善保障性住房动态管理机制。应逐步建立、健全保障对象家庭收入和住房现状监控体系,提高核定工作的准确性和真实性,不断完善廉租房的准入和退出机制。三是加快建立两级住房保障信息系统,并与市级管理部门联网,实现多部门共享,依托信息技术,建立健全县、镇、社区三级联动的信息化保障性住房管理工作机制,只要我们按照中央、省、市的有关要求,上下一心,扎实推进,创新工作,通过共同努力,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难题一定能得到有效解决,“住有所居”的目标也一定能够早日实现。

干部情况调研报告篇4

一、现状和问题

从总体上讲,近两年来,经过三讲教育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广大干部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的作风发生了明显变化,绝大多数干部能够深入实际,联系群众,廉洁奉公,勤政为民,受到了群众的普遍欢迎和称赞。但是,也有一些干部的作风不尽人意,特别是在五风方面还程度不同地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一是思想作风不振。

有的精神萎靡,意志消沉,不思进取,满足现状,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经常处于混日子状态;有的纪律松弛,擅离职守,工作三天打渔两天晒网,想来就来,想走就走,无视纪律约束,个别部门下午几乎无人上班,有的上班期间窜门子,蹁闲传,干私事,甚至打麻将、拐三搞赌博,将工作搁在一边,把一些歪风邪气带进机关内部;有的热衷于评头论足,乱发牢骚,不想事、不谋事、不干实事;有的争名、争功、争权、争利,讲关系,讲人情,不讲原则。

二是领导作风不佳。有的部门、乡镇领导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严重,衙门习气浓厚,脱离实际,乱发号令,搞瞎指挥;甚至作风霸道,一言堂,个人说了算;有的相互拆台,勾心斗角,搞内耗、窝里斗;有的对上级决策阳奉阳阴,消极对待,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不强,患得患失,斤斤计较,把个人利益和小团体利益看得很重;有的唯书唯上,只对上负责,对群众的疾苦置若罔闻;有的放任自流不负责任,有的领导走读现象严重,随意外出,甚至几天不到岗,有的怕得罪人,该管的事不去管,该抓的事没抓好,造成内部混乱,工作长期滞后,徘徊不前;有的对上级三令五申充耳不闻,令不行,禁不止,特别是有些窗口单位和行业依然存在着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现象,吃拿卡要、排外卡外的现象时有发生;有的法制观念不强,不讲诚信,承诺的事情不兑现,随意性大,欠帐不还、赖帐现象严重。

三是学风不浓。一些干部坐不下来,静不下心,疏于学习,忽视理论素养、知识水平、业务本领和领导能力的提高,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缺乏全面深刻地了解,特别是对市场经济知识、wto知识、科技知识、现代管理知识和法律法规知识知之甚少,出现了程度不同的知识空白、本领空缺问题;有的理论学习与实际相脱节,没有从知与行、学与用的结合上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造成理论学习与实践空对空、两张皮,缺乏指导工作的理论知识和政策水平。四是工作作风不实。

有的坐在机关的时间多,深入基层抓落实的机会少;有的下基层晴蜓点水,没有真正蹲下来帮助基层和群众解决具体困难和问题;不善于调查研究,盲目决策,造成工作随意性大;有的拈轻怕重,遇见矛盾绕道走,是非面前不开口,能拖则拖,能抹则抹,甚至上推下卸,一推了之,导致部分乡村、部门基层单位出现了群众越级上访事件;有的在其位不谋其政,对职责内的事心中无数,思想不清,办法不多,工作缺乏主动性;有的弄虚作假,欺上瞒下,好大喜功;对工作只安排、不检查,虎头蛇尾,做样子、搞形式,应付差事,推诿扯皮,相互挚肘,人为地给工作带来了损失和影响。五是生活作风不谨。极少数干部律己不严,有的在公共场所参与赌博,有的用公款大吃大喝,有极个别的甚至进入高档消费娱乐场所,用公款进行娱乐性消费或干一些没名堂的事情等等。。在群众中造成了不良影响,严重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形象。

二、原因分析

我县基层干部队伍存在的诸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从干部自身角度讲。少数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政治素质较差,宗旨意识淡化,理想信念动摇,缺乏大局观念,缺乏事业心和责任感,不能起到表率作用。个别干部官本位思想严重,民本位思想淡漠,干工作,想问题,考虑自身利益多,考虑群众的利益少,不能设身处地的为群众着想,脚踏实地地为群众办实事,脱离基层,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缺乏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我县基层干部存在的根本原因。

(二)从单位管理角度讲。一是失之于软,失之于宽。有不少基层单位虽然也有不少制度和规定,但执行不力,约束力不强,对违反制度和规定的干部,有时该批评的没有批评,该教育的没有教育,该处理的处理不够,甚至姑息牵就,没有起到应有的惩诫作用,这是客观上助长了干部队伍中的不良风气。二是缺乏竞争激励机制。有一些基层单位,人员臃肿,人浮于事,干部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部缺乏危机感,没有上进心,工作消极被动,这在一定程度上为不良风气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从干部管理上讲。一是选人用人视野不开阔。近两年,在基层提拔了不少干部,但总的来看,仍然存在着上级部门选拔多基层选拔少;领导熟悉的选拔多、公开选拔的少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基层干部工作的积极性。同时,在干部选拔过程中,论资排辈的问题也比较严重,还没有打破年龄、学历、身份、任职年限等界限,使一些工作出色的干部受到阻滞,在客观上导致了熬官现象。

二是干部下的渠道不畅通。由于传统的干部选拔任用和管理制度带来的弊端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干部能上不能下的观念还没有完全转变,领导干部终身制还没有完全改变,危机感不强,导致干部下的渠道狭小,下的比重偏少,能上不能下的问题比较突出。调整不胜任干部工作难度大、干扰多,往往对不胜任干部不是被搁置,就是用批评教育的方式予以迁就,下不了调整的决心,甚至平级调动,一走了之致使那些平平庸庸的不称职干部反倒心安理得当太平官,造成干部的心理错位。其次是干部考核评价制度不完善。目前推行的岗位目标责任制,普遍存在着定性内容多、定量标准少的问题,特别是缺乏体现不同岗位、不同层次的.评判尺度和标准,导致实际工作中出现德才尺度难掌握、工作政绩难认定、群众公认难把握的三难问题,客观上给准确衡量干部政绩的优劣和正确确定干部的升降带来了困难。

三是干部交流步伐较慢。我县这几年虽然加大了科级干部交流,但仍然存在着科级干部交流面小,一般干部没有进行交流的问题。有不少干部在本单位、本岗位工作时间太长,思想松懈,工作没有新意,没有上进心,难以保质保量、创造性地完成工作任务。

三、对策及建议

市、县委决定,从6月底至7月底,集中进行基层干部作风整顿活动。结合开展这项活动,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强教育引导,增强干部转变作风的自觉性。首先,要加强理论学习和宗旨教育,使广大干部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要继续发扬领导苦抓、干部苦帮、群众苦干的三苦精神,真正从思想上亲民、从感情上爱民、从行动上帮民,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求,我有所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密切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第二,要坚持联系群众制度。

要在县、乡机关中继续推行三三制工作制度,保证机关干部三分之一时间处理日常工作,三分之一时间下基层蹲点,三分之一时间进行调整研究。县级部门干部每年下基层三同时间不少于30天,乡镇干部每年下基层三同的时间不少于50天。第三,要坚持领导干部联系点制度。除县级领导带头抓好联系点外,全县所有县级部门、乡镇主要领导干部每人都要抓好自己的工作联系点,实行五个一制度,即每人联系一个贫困村、联系一个贫困户、联系一个贫困企业、联系一个下岗困难职工、联系一个贫困学生。

各级领导干部都要身体力行,勤到点,真驻点,实抓点,真正把联系点办成各项工作的示范点。第四,要夯实责任。加强干部队伍作风建设,要实行部门、乡镇主要领导负总责。各部门、各乡镇要在这次活动中,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建议进行综合分析,归类整理,梳理出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认真开展对照检查,及时议定改进措施,跟踪检查,督促落实,确保干部队伍作风不断发生新的变化,以好的作风带动和促进各项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二)加强干部管理,推进干部能上能下工作。一是更新思想观念,打牢干部能上能下的思想基础。首先,要强化干部的公仆意识。教育各级干部牢固确立领导就是服务的观念,坚决克服官本位思想,消除患得患失的心理,辩证地看待上与下的关系,真正明白凭什么上、为什么下的道理,从而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和荣辱观。第二,要加大舆论宣传力度。要广泛深入地宣传党的干部路线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政策,教育广大干部和民群众正确对待干部的升降去留,在全县真正形成一种尊才让贤、荣辱不惊的良好氛围,为实现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能官能民营造一个宽松的社会环境。

二是健全管理机制,积极疏通干部能上能下特别是能下的渠道。要根据县委《关于推进干部能上能下,转变干部作风的意见(试行)要求》,要从管理机制入手,区别不同情况,积极疏通干部能上又有下的渠道。

①实行末位淘汰制。对县委、县政府部署的重点工作和重大项目以及本部门、本乡镇确定的中心工作,制定出具体的量化标准和考核指标,确定具体的责任人,把责任、任务、时限、要求细化、量化到每一个人头上,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考核和评议,依据考核结果,进行组织处理。对工作不力或因失职、渎职,造成工作处于末位,并带来一定失误或损失的,予以停职检查或就地免职。

②实行待岗制。对工作实绩较差、群众反映有问题、被纪检监察部门立案审查或因其它原因不宜继续担任某一职务的干部,实行免职待岗,待岗期限为一年。待岗期满后,再视情况作出妥善处理。

③实行竞争上岗制。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县上拿出一些副科级岗位,县级部门、乡镇也可以拿出一些重要职位进行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真正体现优胜劣汰,让相形见绌者下。

④实行谈话诫勉制。对民意测验基本称职以上得票率达不到60%或不称职票超过30%的干部,由有关上级领导与其谈话,明确指出存在的问题,进行批评教育,并提出要求,责令其限期整改。对经诫勉教育仍不改者,进行降职或免职处理。

⑤实行引咎辞职制。对问题比较突出,在群众中影响较差、或因渎职、失职造成失误或损失,但又难以给予党纪、政纪处分的干部,要求其提交辞职申请,主动引咎辞职。⑥推行交流轮岗制。对掌握人、财、物等重点部门、重点岗位的领导和一般干部,进行适当的轮岗交流,可以在部门之间、乡镇之间横向交流,也可以在部门与乡镇之间纵向交流。总之,要通过多渠道、多形式,促进干部作风的转变。

三是完善考核评价体系。

①要严格按照县委能上能下《意见》和《科级领导干部监督管理苦干规定》、《科级干部考核办法》、《一般干部考核办法》等有关规定,坚决调整不称职干部。

②要建立以任期目标为主要内容的实绩考核指标体系。以岗位分类为基础,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入手,制定相应的岗位职责规范,明确领导干部在任期内或一定阶段内的工作目标、实现目标的要求以及具体的奖惩措施。对能够量化的,进行量化评估;对难以量化的,采取定性民主评议来确定。做到硬化指标,强化责任,刚化考核。

③要改进考核方法。坚持阶段考核与年度考核、单项考核与全面考核、重大事项及时考核与定期通报相结合的办法,全面考察掌握干部的工作实绩。

④要强化对考核结果的运用。对经考核政绩突出者,该提的提,该升的升,有的甚至可以破格使用。对考核后认定的不胜任者,要兑现结果,该降的降,该调的调,决不能一拉平、一锅煮,失去考核的本来意义。

(三)加强督促检查。干部作风能否有效转变及这次教育整顿活动能否取得实效,搞好督查十分重要。县纪委、组织部、县人劳局、两办督查室等相关部门,要切实负责,认真履行好职责,及时了解和掌握乡镇机关思想作风教育整顿活动的情况,为县委正确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在督查的形式上,要实行五结合、五为主的办法,即:明查与暗访相结合,以暗访为主;抽查与全面检查相结合,以抽查为主;听取汇报与走访群众相结合,以走访群众为主;查资料与看现场相结合,以看现场为主;查先进与促后进相结合,以促后进为主;多角度、全方位地检查了解活动取得的效果和存在的薄弱环节,特别是对一些重大问题,要重点督查,跟踪查促,直到问题解决、工作改进为止,以保证作风教育整顿活动的质量和效果。

干部情况调研报告篇5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作为社会活动的组织者,干部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引领作用。为应对全县党政干部队伍年龄严重老化的现象,通过召开座谈会、现场调研、查阅资料等形式,对解决党政干部队伍年龄严重老化现象进行了专题调研,对相关问题进行了理性思考和分析,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

一、全县党政干部队伍基本现状

近年来,我们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着力加强党政干部队伍建设,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但党政干部队伍年龄老化,年轻干部外流等现象也给我县党政干部队伍建设带来挑战。主要呈现四个方面问题:

??从党政干部队伍总体情况上看,年龄老化现象比较严重。全县现有党政机关干部1115人,其中县级干部30人,科级干部630人,科员455人,平均年龄44.73岁(见下图)。30岁以下的71人,其中公务员37人,仅占3.3%。3个乡镇没有30岁以下干部,56个县直部门只有11个单位有30岁以下干部。50岁以上干部占22.5%。

??从党政领导干部梯次结构上看,后备干部断档。630名科级干部中,平均年龄45.58岁(见下图)。正科级干部中,30岁以下的仅1人,占0.4%;50岁以上的102人,占43.2%;副科级干部中,30岁以下的21人,占5.3%;50岁以上的94人,占23.9%。56个县直一级部门党政班子平均年龄43.22岁,其中党政正职平均年龄44.19岁,50岁以上的党政正职8名,只有6个部门有30岁以下的班子成员,14个部门有31至35岁的班子成员,35岁以下党政正职仅3名。

??从年轻干部队伍建设上看,外流现象比较严重。自xx年以来,全县党政机关新增工作人员19人,其中选调生14人,公务员5人,但同时调出或外流10人,8人为xx年后新进年轻干部,流失数占新进人员数的52.6%。由县委组织部、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联合引进各类人才65名,同时流失各类人才11名,全部为xx年后新进人员,流失数占新进人员数的16.9%。

??行政编制总量有限,为新进党政干部带来困难。全县核定行政编制948个,实有工作人员974人,超编26人。受行政编制总量限制,每年申报的选调生、公务员计划,因行政编制超编而被削减下来,每年分配选调生、公务员都很少,xx至xx年连续4年没有公务员招录指标。除公检法外,县直其它部门从98年之后没有招录过公务员,4个乡镇6年没有新进人员。

二、全县党政干部队伍年龄严重老化的原因分析

从调研情况看,解决全县党政干部队伍年龄严重老化也存在一些制约因素,主要有以下方面原因:

??政策法规原因。由于公务员凡进必考制度的确立,公开招考成为进入党政机关的渠道,县级又没有公务员招考权限,自身很难解决党政干部后继乏人的问题。同时,公务员出口不畅,公务员保障机制与社会保障机制还没完全对接,给干部自谋职业增加了难度,导致公务员进了就不愿出,等也要等到退休,占用编制和岗位,无法补充新人。《公务员法》规定乡镇不能设置非领导职务,县级不能选配县级非领导职务,给非领导职务配备带来难度,对充分调动年龄偏大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带来一定影响。

??管理体制原因。公务员实行分类管理后,因受诸如编制、身份、待遇等刚性约束和限制,不同部门之间、不同行业之间干部交流比较困难,特别是机关与企事业单位间的干部难以交流,导致优秀年轻人才无法进入机关,进入机关后在培养上也有许多限制条件。我县创新将编制在事业单位,人在机关工作的作法,与上级相关文件精神不符合,在编制管理、工资待遇等方面存在一定困难,对干部的成长培养存在一定的影响,特别是不能在机关任中层干部,不利于干部的梯级培养。

??机构编制原因。按照上级机构编制从紧的要求,对乡镇、县直行政编制和政法专项编制实行分层、分块使用,但随着乡镇职能的调整和全县重点工作、主导产业的强化,出现了县直超编,乡镇空编的现象,为县直机关直接补充年轻干部带来困难。县总工会定编4人,现有人员8人,平均年龄50岁,最年轻的44岁,年龄的57岁。县统计局定编9人,实有人员10人,平均年龄46.8岁,年龄最小的39岁,为现任局长,中层业务骨干都在52岁以上。由于总量超编,不能补充新人,面对日益繁重的工作有时感到捉襟见肘。同时,中央已明确要求各地各部门要核销行政机关老干编制和事业编制,一律不得继续使用。全县还有20个老干编制人员和29个单列事业编制人员需要消化,给县直机关补充年轻干部带来了更大的压力。

??城乡差别原因。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贫困山区受经济、交通等客观条件的影响,工作条件相对较差,工资待遇相对较低,年轻干部留不住,年轻干部少,乡镇一级尤为突出。傅家堰乡定编35个,实有干部23人,30岁以下3人。仁和坪镇定编45个,实有干部41名,30岁干部1人,30岁以下干部没有。

三、解决全县党政干部队伍年龄严重老化的有益探索

为应对全县党政干部队伍年龄严重老化的现象,我们坚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进行有益探索,对解决全县党政干部队伍年龄严重老化积累了经验。

??强力推进中层干部轮岗交流,激发干部队伍活力。按照培养锻炼干部,提高素质能力,增强机关效能的工作要求,采取培养式、竞争式、调整式、惩戒式、回避式等方式交流机关中层干部。对有一定发展潜力、列入科级后备干部培养的中层干部,通过挂职锻炼、跟班学习、参与中心工作等形式,交流到乡镇、基层事业单位工作,驻村担任第一书记或新农村建设工作队员,让他们在一线接受实践锻炼,丰富阅历,增长才干。对专业性较强、本机关无合适人选的职位,面向社会公开选拔。对在同一单位同一岗位工作时间较长,积极性不高的干部,实行调配交流。对群众举报服务窗口岗位人员有违法违纪行为,经调查核实的,一律就地免职,调整工作岗位。对应当实行任职回避或公务回避的对象进行回避式交流。自年以来,全县机关中层干部轮岗124人,跨单位交流25人,到上级部门挂职锻炼10人,到信访部门跟班学习18人,有效解决了机关中层板结问题。

??加强非领导干部管理,发挥非领导干部作用。出台了《科级非领导职务干部管理暂行办法》,对非领导职务干部的职责、考核、管理、诫勉、免职作出了明确规定。根据非领导职务干部的特点,按照因才适用,因人定岗的原则,发挥非领导职务干部思想政治素质和政策水平比较高、工作经验比较丰富的优势,安排协助领导班子成员分管某一方面或负责某一方面工作,授权对专项工作进行检查、督办和指导。全县现有科级非领导职务160人,平均年龄50.18岁,50岁以上113人,55岁以上的42人。参与领导班子分工的43人,协管一方面工作的35人,参与中心工作的26人。通过给科级非领导干部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科级非领导干部的工作热情得到极大提升,提高了人才资源的使用效益。

??配备乡镇长助理,突破乡镇年轻干部的补充渠道。为培养锻炼年轻干部,提高年轻干部的综合素质,有效缓解乡镇年轻干部缺乏的现状。从xx年开始,分两批从机关事业单位年轻干部中选派了17名乡镇长助理,任期1至2年,进行挂职锻炼,跟踪培养,拓宽事业单位与机关间干部的流通渠道,在事业单位中发现、储备优秀党政后备人才,目前已有3名同志走上副科级领导岗位。

??竞争性选拔科级领导干部,创造年轻干部脱颖而出的机制。采取公开选拔,改革干部初始提名、全程差额任用干部等方式,拓宽年轻干部来源渠道。xx年以来,先后面向全市公开选拔了11名科级领导干部,任用人员中有3人来自县外,4人来自事业单位,3人来自企业。对入围考察对象的纳入科级后备干部进行管理和使用,目前有8人走上副科级领导岗位,其中7人来自事业单位。通过竞争性选拔干部,优化了领导干部队伍结构,一批优秀年轻干部脱颖而出。

??引进急需专业技术人才,储备年轻后备干部。为缓解县直机关年轻干部严重缺乏的现状,从年开始,由组织部门牵头,组成人才引进专班到高等院校开展人才引进工作,共引进急需紧缺人才65名,编制在机关二级事业单位,人在机关工作。目前绝大部分已成为单位的业务骨干,被组织部门纳入科级后备干部管理,为机关储备了一批年轻党政后备干部。

四、解决全县党政干部队伍年龄严重老化的对策建议

解决全县党政干部队伍年龄严重老化问题是一项政策性非常强的工作,必须严格按照《公务员法》和《干部任用条例》有关规定,着眼长远,大胆创新,勇于探索,稳步推进,确保取得实效。

??建立学习培训机制,解决思想认识问题。思想决定行动,良好的工作心态是做好工作的前提。目前,部分45岁以上干部在心态上存在误区,科级领导干部认为自己是最后一届在班子里面,有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想法,工作动力不足;一般干部认为提拔无望,有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想法,不思进取。现代科学研究表明,45至65岁是人的精力、心智、经验、能力等综合因素发展的时期,尤其是对于管理者而言正是事业的高峰期。要按照推动科学发展,提升能力素质的需要,通过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加强与年龄老化干部的思想沟通和交流,进行激励性教育和引导,解决思想认识问题,鼓励他们以良好的心态积极投入到工作中,发挥其思想政治素质和政策水平比较高,工作经验比较丰富的优势,对年轻干部进行传帮带,提高整个机关工作效能。

??建立干部交流机制,激发干部队伍活力。干部的经常性流动,能够激发干部工作活力,提高综合素质,也能在局部范围内解决年龄老化问题。特别对年龄老化干部,由于思想和身体原因对工作产生了惰性,更需要交流来激发工作动力。对年龄老化特别严重的单位,由组织部门采取培养式、调整式的方式,根据工作需要,在干部思想政治素质、专业理论水平、实际工作能力能够胜任的前提下,按照一定的原则、条件和方式开展干部经常性跨部门轮岗交流,改变一个部门由于干部年龄过于老化导致的机关活力不强和干部长期在一个岗位、一个部门、一个行业工作,出现工作积极性不高、工作动力不足、工作创新不强等问题,激发干部的工作热情,使干部在新的工作岗位焕发出全新的活力,限度的实现有限的岗位资源和宝贵的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

??建立政策激励机制,提高干部工作热情。科学有效的干部激励机制能充分发挥干部的内在动力,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一是出台激励政策。按照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目标激励与过程激励相结合、整体激励与层次激励相结合、正激励与负激励相结合的原则,出台科学、系统、有效的干部激励政策。从事业长远发展着眼,保护各年龄段干部的积极性,做到讲年龄而不唯年龄,对符合德才条件的,该提拔仍然要提拔,调动年龄老化干部工作积极性。二是合理配备非领导职务。拓宽县乡两级非领导职务配备办法,对县直科级非领导职务职数比例不完全与班子成员职数挂钩,而与干部编制、工作绩效等挂钩;在乡镇设置一定比例的科级助理、科级干事等非领导职务,以选拔长期在乡镇工作,表现较突出、能力较强的一般干部担任非领导职务,解决政治待遇。三是实行奖惩制度。可根据实际情况,按照相关程序,建立优秀干部专项奖励资金,对工作认真负责的年龄老化干部进行一些特别的表彰,以肯定工作成绩,对工作不负责、不认真的干部该批评的要批评,该处理的要处理,不能一团和气,要分出档次。

??建立动态储备机制,科学规划干部队伍建设。改善干部队伍年龄问题,最直接、最现实是加大年轻干部的储备力度,但又不能急于求成,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进人的数量上体现可持续发展。根据人口、地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等综合方面的情况,科学预测干部的年更新率,以干部的年更新率来设置干部年进入系数,适度扩大招录比例,满足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干部数及专业等方面的要求,确保干部队伍建设可持续发展。全县从至2018年xx年将退休党政干部349人,年平均35人(见下图),还有部分工作年限满30年的符合退休政策人员可能提前退休,从2012年进入退休高峰期。依据这一数据,科学制定干部队伍建设中长期发展规划,通过5至xx年的努力,使干部队伍呈现一个老中青结合的良性梯次,为党的事业提供坚强的可持续的人才保障。

??综合调配编制资源,优化干部队伍组合。在编制总量控制的前提下,探索打破编制按乡镇、县直条块分割、受限于统筹调配的现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时对编制进行动态调整,避免出现进人无编与结构性空编共存的现象,造成编制闲置。通过编制的动态调整,一方面促进干部的适当交流,另一方面用于年轻干部的调整补充,实现干部队伍老中青结合,优化干部队伍组合,提高编制使用效益。围绕全县发展实际,有选择性对重点项目,重点工作和承担社会事务任务重的单位,在编制调配上给予重点倾斜。

??健全社会保障机制,畅通干部出口渠道。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是公务员正常退出的重要决定因素,建立公务员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保障体系与社会保险机制的对接,能够有效解决公务员正常退出的后顾之忧。可根据实际探索出台提前退休、自愿辞去公职从事经营活动的激励政策,充分发挥政策的牵引和导向作用,扩大和畅通干部出口渠道。对工龄满30年或男年满55周岁、女满50周岁的党政干部,鼓励提前退养或退休,退出编制,退出岗位,保留待遇,引进新人。鼓励有一技之长、有一定经营头脑、有到市场拼打意愿的干部自动退职、自谋职业,创办经济组织和各种社会服务组织,给予相应的政策优惠和待遇,为社会创造更大的财富。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会计专业就业情况的调查报告5篇

大学生学生情况调查报告推荐5篇

大学生阅读情况的调查报告5篇

大学生双11消费情况调查报告5篇

楼院情况调研报告范文7篇

学生阅读情况的调研报告8篇

对村情况调研报告7篇

学校情况调研报告6篇

上网情况的调研报告8篇

学生情况的调研报告推荐8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128721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