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实用的教案是能够更好地帮助老师知晓学生的知识掌握水平的,教师所写的教案一定要结合实际的教学进度和学生的实际接受情况,下面是360好工作网小编为您分享的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教科版教案5篇,感谢您的参阅。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教科版教案篇1
一.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适当工具,对纺织材料进行探究。
(2)能够根据材料的特性、用途、来源或其他标准对纺织材料进行分类。
2.知识与技能:
(1)认识一些常购买的纺织材料,如:棉、丝、毛和人造纤维。
(2)知道这些材料的主要区别、特点和用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2)意识到人们为了满足各种需求,在不断研究、发明、生产新材料。
二.教学准备:
学生自带各种纺织布料,放大镜、镊子、火柴等。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检查学生带来的纺织布料情况。
(二)自主学习:
1.认识纤维。
(1)师出示几种纤维。人们穿的衣服都是纤维做成的。根据加工的方法,纤维一般分为天然纤维和化学纤维。化学纤维又可以分为人造纤维和合成纤维。
2.学生认识布料。
(1)4人小组全在一起,共同研究自己带来的布料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按照p53上图的方法(棉布、丝绸、羊毛、合成纤维)分类。如果认为还有其他的类别,也可以列出。
(2)分组研究。
(3)小组汇报。
(4)同学分的对不对呢?
3.教师讲解一些辨认的方法。
(1)讲解用火烧的方法辨认布料。
棉、麻是植物纤维,燃烧时易燃,有烧纸张的气味,燃烧后有灰烬。丝、毛燃烧时有烧头发的气味,燃烧后灰烬很少。合成纤维燃烧时成黏胶状熔化物,燃烧后的灰烬呈黑色固体物质。
(2)注意安全。取得布料一定要小,不能太大。
(3)学生分组用火烧的方法辨认带来的布料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
(4)小组汇报辨认情况。你们是怎样做实验的,你还发现了些什么现象?它们都是些什么材料做成的?
(5)师生共同讨论得出结论。
(6)通过衣服上的标签来辨别布料的成份。
4.指导学生比较各种布料的不同点。
(1)让学生通过用眼看、手摸、观察纤维的光泽、粗细、长短和弯曲情况,比较各种布料的不同点。可以从柔软必、透气性、牢固性、吸水性、防水性等方面去研究。
(2)从以上几点判断布料的优劣。
5.研究布是怎样织成的。
(1)利用放大镜等工具,通过拆布料的方法,研究一下布是怎样织成的。
(2)学生汇报演示:布是怎样织成的。
(三)课后作业;
搜集有关一些纺织材料的发展史。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教科版教案篇2
科学概念:在植物生长过程中,花要经过花开花谢的过程,花凋谢后结果;花包括花萼、花瓣、雄蕊、雌蕊几部分;果实是由花的一部分发育而成的;果实中有种子。
过程与方法: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进行预测;用适宜的方式整理收集到的信息;通过分析观察到的现象获得结论;使用工具按照从外到里的顺序解剖花。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生命现象探究的兴趣。
一、提出任务
1、师:我们种下的凤仙花开花了,结果了。
2、师:凤仙花开花和结果有什么联系吗?
二、整理并交流我们的观察记录
交流活动:
1、师:组织学生交流过去几周的观察记录,引领学生重点关注花和果实的生长现象。
2、生:学生分小组交流。
3、师:根据学生的发现,提出一些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习惯。
整理观察信息的活动:
1、师:指导学生画凤仙花从花蕾到结果的生长过程。
2、生:在书p14页上“我看到的凤仙花从花蕾到结果的.生长变化过程”的画板里画凤仙花从花蕾到结果的生长过程。
3、师:引导学生展示交流,激发学生进一步观察的欲望。
三、研究花变果实的过程
1、师:为了观察凤仙花,我们采摘几朵凤仙花(按生长顺序采摘)。
2、师:指导学生观察花,引领学生发现,果实是由雌蕊发育而来的。
3、师:指导学生解剖花。(解剖花时,要用镊子细心地从外到内撕下花的个部分。提醒学生注意:使用镊子时动作要轻,防止将花的某一部分弄坏,解剖下来的花的各部分,要分类摆放,教师直接告诉学生花的每一部分的名称。)
4、生:学生解剖花。(花的构造:花萼、花瓣、雄蕊、雌蕊)
四、观察凤仙花的果实
1、师:凤仙花的果实是什么样的呢?它在生长过程中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2、师:组织学生观察成熟的凤仙花果实和未成熟的凤仙花果实。引导学生比较观察。
3、师:引导学生关注完全成熟的凤仙花果实,果实里面有什么?(种子)
4、生:学生观察凤仙花果实。观察完了以后,学生汇报。
5、师:教师总结。
继续观察凤仙花的生长变化过程,做好观察记录。
开花了,结果了
花的构造:花萼、花瓣、雄蕊、雌蕊
果实是由雌蕊发育而来的。
果实里面有种子。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教科版教案篇3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影子的“眼睛”
大班幼儿对影子这一趣味的光学现象异常感兴趣,他们喜欢和影子做游戏,所以我们经常会开展有关影子的科学活动,这些活动一般都是围绕着影子产生的原理展开,幼儿较难理解其中蕴含的科学道理。本次活动我们运用反证的方法,经过为动物的影子找“眼睛”,让幼儿自我对有关影子的错误或模糊的前概念进行验证,从而进一步理解纸挡住光就会出现影子,而纸没有挡住的地方光就能透过等粗浅的科学知识。
活动目标
1.探索为动物的影子找“眼睛”的方法,明白纸没有挡住的地方光能透过,反之则产生影子。
2.能与同伴合作观察和记录,并对生活中的光和影的现象有继续探索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幼儿操作材料:剪纸动物的头饰、手电筒、剪刀若干、背景板一块、幼儿记录纸若干。
2.教师演示材料:关于动物影子的ppt、已剪好眼睛的兔头、手电筒、团体记录纸一份。
活动过程
1.师:这几天我们都在玩影子游戏,你们发现影子有哪些趣味的现象
幼:影子有时会变得很长,有时又会变得很短,有时又会消失不见。
幼:我跑影子也跑,我停下来影子也会停下来。
幼:影子的颜色都是黑黑的,有的深,有的浅。
2.小结:影子真像一个魔术师,有时会出现,有时又会躲起来;有时会变长,有时又会变短。
(分析:在本活动开始之前,我们首先对刚刚结束的影子游戏进行交流,教师在提问时特意突出“趣味”二字,这样能有效地激发幼儿探索影子特性的兴趣。经过教师的小结,帮忙幼儿回顾关于影子的各种经验,为接下来的活动做好准备。)
1.教师演示关于动物影子的ppt,幼儿根据局部特征猜测分别是哪些动物的影子。
2.出示有眼睛的兔子影子的图片,请幼儿说说这个影子和前面看到的影子有什么不一样。
3.猜猜为什么兔子的影子上会有眼睛,幼儿结伴商量并记录猜测结果。
4.交流各种猜测记录。
猜测一:在兔子头像上画两只眼睛;
猜测二:在兔子头像上贴两只眼睛;
猜测三:在兔子影子上画两只眼晴;
猜测四:在兔子头像上剪两只眼睛。
5.教师在团体记录纸上记下幼儿的各种猜测,并提出要求。
师:请你们用商量好的办法试一试,然后再用手电筒照一照,看看小动物的影子上能不能看到眼睛。
(分析:教师经过演示动物影子的ppt,出示有眼睛的兔子影子的图片,引发幼儿对两种影子进行比较,从而自然地过渡到猜测、记录阶段。幼儿分成几个小组,大胆猜测“如何才能在动物的影子上看到眼睛”,并在教师的鼓励下开始初步验证自我的各种设想。)
1.幼儿运用猜测的方法进行验证,并进行记录。
师:请你们在做实验的时候,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都记录下实验结果。试过自我的方法后,也能够试试别人的方法。
2.幼儿根据实验情景交流自我的发现。
光透过动物头饰上的小洞后影子上就会有“眼睛”
师:为什么给动物头饰画眼睛、贴眼睛都无法让我们在影子上看到眼睛,而剪个小洞就能看见呢
小结:手电筒的光透过纸上的小洞后影子就会有眼睛,而画眼睛或贴眼睛都会将光挡住,所以影子上就看不到眼睛。
洞的大小和“眼睛”大小之间的关系
师:小动物的眼睛都一样大吗为什么是不是洞剪得大眼睛就大,洞剪得小眼睛就小呢
小结:剪的洞越大透过的光就越多,影子上的眼睛就越大。反之,剪的洞越小透过的光越少,影子上的眼睛就越小。
(分析:实验验证后,当幼儿开始交流实验结果时,教师的开放式提问能有效引导幼儿进行细致观察,并鼓励幼儿用浅显的语言来解释较为复杂的光学原理。教师预设的一些关键提问,能够帮忙幼儿对光和影子的一些错误或是模糊的前概念进行验证,并经过同伴间的引导、自我的操作,从而进一步理解“影子上如何才能出现眼睛”的光学现象。)
1.出示手影游戏的ppt,请幼儿说说看到了什么。
2.幼儿在区角中模仿手影动作进行游戏。
活动反思
在科学探索活动中,教师的提问设计至关重要,有效提问不仅仅有利于促进师生、生生间的交流,构成良好的多向互动和活跃的教学氛围,并且在活动的猜测验证阶段,教师的有效提问还能帮忙幼儿正确理解科学现象,获得初步的科学知识。
在团体教学活动中,教师能够采用多种提问方式,如鼓励式、开放式和启发式提问等,多种提问方式也是教师引导幼儿主动探究的“工具”之一,它能激励幼儿专注于探究活动。
在本次活动中,教师预设的提问紧紧围绕着活动目标,并随着活动的开展不断交替出现,如“为什么兔子的影子上能看到它的眼睛”这一提问引导幼儿探索在影子上找“眼睛”的方法,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很多幼儿否定了自我原先的各种猜测,经过不断的尝试,最终找到了正确的方法,明白“纸没有挡住的地方光能透过,反之则产生影子”的原理,幼儿的探究欲望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满足。
“这两个影子有什么不一样”是一个比较性的提问,引导幼儿仔细观察两个影子的不一样之处,从而为后面的探究做好铺垫。而教师在实验验证阶段提出的一系列问题,不断引导幼儿带着问题与材料互动,进取探索并观察影子上出现“眼睛”的原因。
提问的设计应当具有层次性,要从幼儿的已有经验入手,使幼儿逐步加深认识,建构概念,从而使整个活动过程结构严谨、层层递进。
在本次活动中,教师在每一环节的提问都旨在不断推进幼儿对于“影子”的认识,如“什么方法能够在小兔的影子上找到眼晴”鼓励幼儿运用已有经验表达各自的猜测,而当幼儿在探索中找到正确的方法后,教师又进而提出“为什么画和贴的方法都不行,而剪两个小洞就能在影子上看见眼晴”,这样的提问是教师基于幼儿的年龄特点,用幼儿能够理解的表达方式,利用直观的材料,从另一个角度引导他们思考光的穿透现象。
提问的层层深入,使幼儿在操作中自发地探究、理解生活中常见的科学现象。具有层次性的提问使整个活动的每个环节都有条不紊地向活动的最终目标迈进。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教科版教案篇4
第1课 运动与位置
1、河水奔流,鸟儿飞翔,运动员跑步,车辆行驶,卫星……这些运动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2、判断一个物体就是否运动的标志就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我们把另一个物体称为参照物。
3、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运动。
4、如果物体相对于别的物体位置发生改变,那么物体就是运动的。
5、如果物体相对于另一物体位置没有发生改变,那么物体就是静止的。
6、在生活中,我们利用方向与距离来描述两个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
7、在生活中,我们一般用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八个方向来描述方向。
8、在地图中的方向利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判断。
9、参照物就是事先假定为不动或静止的物体。例如:汽车的行驶,就是以路旁的房屋、树木作为参照物的。
10、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就是否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例如:在行驶的火车中,如果以车厢为参照物,乘客就是静止的;但如果以地面为参照物,那么乘客就是运动的。
11、“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的意思就是人随着小竹排在江中前进,如果以小竹排为参照物,人就是不动的,就会感觉魏巍青山在后退。
12、世界上没有绝对静止的物体,只有相对静止的物体。
13、"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瞧一千河”的意思就是以地面为参照物。“坐地”的人就是静止的;以地心为参照物,人随着地球自转一周,相对于地心行的路程就是八万里;地球在天空转动,所以住在地球上的人也在“巡天”“一干河”泛指宇宙中很多的星河。
第2课 各种各样的运动
1、物体的运动形式多种多样。
2、集裴箱的运动方式叫做平移。
3、一个物体从一个点移动到另一个点的过程(物体的各个点没有变化)叫做平移。
4、钟表指针的运动方式叫做旋转。
5、一个物体围绕者一个中心沿圆形轨迹运动,就叫做转动。
6、一个物体反复来回时所做的运动叫做摆动。
7、钟摆的运动、秋千的运动就是摆动。
8、在围绕中心转动的同时,物体的整体做移动叫做滚动。
9、圆球的运动方式就是滚动。
10、一个物体在接近其平衡状态下来回往返运动并最后停在“零点”叫振动。如尺子、水珠落入水面等。
11、物体的运动方式有移动、转动、摆动、滚动、振动等。
12、同一种物体可以有多种运动方式,如落地风扇有转动与摆动两种运动方式,汽车有移动、转动、滚动三种运动方式。
13、在物体不同的位置上贴上圆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观察与描述物体的运动。
第3课 直线运动与曲线运动
1、运动的物体会有不同的路线。
2、过山车的运动路线就是曲线的,我们把它叫做曲线运动。
3、天空中盘旋飞行的老鹰也就是做曲线运动。
4、根据物体运动路线的不同,物体的运动可以分为直线运动与曲线运动。
5、小球下落属于直线运动。
6、苹果从树上垂直下落,运动路线就是直线,我们把它叫做直线运动。
第4课 物体在斜面上运动
1、斜坡上的物体会像大石头从山坡上滚下去那样滚动。
2、斜坡上的物体会像我们滑滑梯那样滑动下去。
3、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有滑动与滚动两种运动方式。
4、观察立方体块、小六棱柱与小球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发现立方体块、小六棱柱就是滑动,小球就是滚动。
5、如果将斜面一端逐渐变高,立方体块、小六棱柱与小球在斜面上的运动逐渐加快。
第5课 比较相同距离内运动的快慢
1、各种物体运动的快慢不一样,可以通过测量物体运动相同距离所用的时间来比较快慢。
2、小球运动相同的距离所用的时间越少,运动的越快;用的时间越多,运动的越慢。
3、测量时间可以使用秒表计时。
4、测量小球运动所花时间的实验时至少测量3次。
5、小组实验要合理分工,安排操作员、计时员、发令员与记录员。
6、如果测量3次的到了不同的数据,数据相差较大时再次进行实验获的数据;数据相差不大时取3次数据的平均数。
第6课 比较相同时间内运动的快慢
1、运动的快慢就就是常说的运动速度,可以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距离来测量。
2、按照运动的快慢,将交通工具1小时内通过的距离排序:
喷气式客机 > 高速列车 > 汽车 > 快艇 > 轮船 > 自行车。
3、两位同学沿直线行走,但就是出发时间与出发地点都不相同,这样比较快慢就要采集相同时间内她们走过的距离进行比较,才能知道谁快谁慢。
4、龟免赛跑的故事说明:在距离一定的条件下,所用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快。如果兔子不睡觉,当它到达终点时,乌龟还在路上呢。这就说明在相同时间内,所走的路程越长,速度越快。
5、利用物体运动的时间与距离,能比较它们运动的快慢,即速度的大小。
第7课 我们的“过山车”
1、制作“过山车”的三大板块:设计、制作、评价。
2、设计“过山车”时,要在纸上设计“过山车”的轨道路线,可以设计直线轨道与曲线轨道。
3、我们可以用积木、铁架台、卡纸、纸箱等材料设计制作“过山车”。
4、根据设计图与材料,制作我们的“过山车”。
5、“过山车”的设计要求:
(1)轨道的总长度应在2米以上。
(2)要有直线轨道与曲线轨道。
(3)轨道的坡度要有变化。
(4)小球要滚完全部轨道,不能脱轨。
(5)整座“过山车”要稳固。
6、在制作过程中,轨道的长度可以用软尺与细绳来测量。
第8课 测试“过山车”
1、在观察“过山车”运动过程中,描述小球的位置,可以用方向盘判断方向,用软尺测量距离。
2、在图纸中一般使用方向盘判断方向。
3、描述小球的位置,以起点为中心。
4、让小球从高处滚下,小球的运动形式有移动、转动、滚动。
5、比较不同的“过山车”上小球运动的快慢,用到的器材有秒表、软尺、细绳。
6、如果要让小球运动的更快,可以改变轨道的坡度与曲直等状态。
第二单元《动物的一生》
第1课 迎接蚕宝宝的到来
1.幼虫或幼崽从动物卵中破壳而出,叫孵化。
2、蚕的生命就是从蚕卵开始的,一个蚕卵就就是一个生命。
2.蚕卵就是扁圆形的,中间凹下去,大小与芝麻差不多。
4、刚产下的蚕卵就是淡黄色的,要孵化时变成紫黑色。刚孵化出的小蚕就是黑色的,很小,样子有点像蚂蚁,叫蚁蚕。
5、蚕卵的颜色变化:淡黄色——玫瑰红色——紫黑色——白色。快要孵化出蚕宝宝的蚕卵颜色就是紫黑色的,孵化后蚕卵的颜色变成白色。
6、蚕卵孵化需要适宜的温度与湿度。在放蚕卵的盒子上要扎上小孔,因为蚕卵需要呼吸。
7、养蚕小窍门:
(1)小蚕爱吃桑叶。它一出卵就要及时用毛笔或羽毛轻轻地把它刷到桑叶上。
(2)桑叶要新鲜并保持干燥,切成碎片或条。
(3)经常清除查的粪便与吃剩的残叶保持小蚕“房间”的清洁。
(4)把小蚕放在通风的地方,不要在养蚕的房间里喷酒杀虫剂。
第2课 认识其她动物的卵
1、动物的卵里孕育着新的生命。条件合适的时候,它会发育成为一个新的生命。
2、像青蛙、鸡这样靠卵来繁殖后代的方式叫卵生。
3、常见的卵生动物有鲫鱼、乌龟、蚂蚁、蚕等。
4、动物的卵可以根据卵外就是否有硬壳分成两类:蛇卵、鸡蛋(卵)等就是有硬壳的,蛙卵、鱼卵等就是没有硬壳的。
5、纵向切开一颗熟鸡蛋,观察鸡蛋的内部构造有气室、卵白、卵黄、卵壳。
6.鸡蛋蛋黄上的小白点就是胚,它就是鸡宝宝生命的开端。
7、孵出小鸡大约需要3个星期。
第3课 蚕长大了
1、蚕卵可以孵化出蚕宝宝,蚕宝宝就就是蚕的幼虫。
2、蚕生长到一定阶段会长出新皮,换下旧皮,这叫蜕皮。
3、蚕的一生共蜕6次皮,其中从蚁蚕到吐丝结茧前蜕皮4次,蛹期蜕皮2次。
4、蚕蜕皮前头高高仰起,不吃也不动,好像睡着了一样,称作“眠”,这就是蚕宝宝要蜕皮的征兆。
5、蚕身体呈长圆筒形,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身上有环节,两侧的小黑点叫气门。
6、用放大镜可以观察蚕的幼虫与它的食物。
7、我们可以用画图记录瞧到蚕的幼虫的样子与它的食物。
8、可以在蚕房中搭建一些小架子,或用纸做一些小格子为蚕宝宝结茧做好准备。
第4课 蚕变了新模样
1、蚕吐丝了,蚕房中的许多蚕宝宝都被蚕丝包裹起来,形成了蚕茧。
2、蚕吐丝结茧后变成蛹,蛹呈纺锤形,分头、胸、腹三部分,黄褐色。
3、蚕茧呈椭圆形,起到保护蛹的作用,由一根蚕丝组成,长度一般为900~1500米。
4、蚕在吐丝的时候,头部的典型动作就是呈8字形。
5、养蚕抽丝织成丝绸就是中国的伟大发明之一,远在4000多年以前我国劳动人民就开始养蚕,织布。
6、蝴蝶、蜻蜓等动物的一生也会经历蛹的阶段。
第5课 茧中钻出了蚕蛾
1、蚕结茧十多天后,蚕蛾从茧中钻了出来。
2、蚕蛾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具有这种身体结构的动物我们把它称为昆虫。
3、蚂蚁蜻蜓、蝴蝶等动物的身体也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它们也就是昆虫。
4、蚕蛾分为雌蛾与雄蛾。雌蛾腹部肥大,翅短小,爬行慢;雄蛾腹部狭长,翅大,爬行快。
5、雌蛾与雄蛾交配后、雌蛾会产卵繁殖后代,一只雌蛾大约产400~500粒卵。
第6课 蚕的一生
1、蚕的一生经历了卵、幼虫、蛹、成虫四种形态。
2、蚕一生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这过程称为蚕的生命周期。其中蚕卵就是蚕的生命周期的开始,蚕的生命周期大约为56天。
3、影响蚕的生命与变化的因素:食物、温度、湿度、有害气体、疾病、光照等。
4、我们可以用拍视频、照片、图画、记录表、观察日记等方式记录蚕的生长变化。
5、只有坚持、及时、真实做好观察记录,研究结果才有意义。
6、菜粉蝶的一生也就是经历了卵、幼虫、蛹、成虫四种形态。
7、蜻蜓的一生经历了卵、幼虫、成虫三种形态。
第7课 动物的繁殖
1、自然界中的动物都有生命周期,也都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
2、不同动物的生命周期所经历的阶段不一定相同,周期长短也不一定相同。
3、像蚕与鸡这样,产卵繁殖后代的叫卵生。
4、我们知道的卵生的动物有蚕、鸡、青蛙鸭、鹅、乌龟等。
5、昆虫、鱼类、鸟类一般都就是卵生。
6、像猫与狗这样,直接生下胎儿的叫胎生。
7、我们知道的胎生的动物有羊、兔、熊猫等。
8、胎生动物一般都用哺乳的方法喂养它们的后代。
9、生活在大自然中的动物,在生宝宝之前一般都会给自己建立一个“家”。比如:鸟巢。
第8课 动物的一生
1、蚕的一生经历了卵、幼虫、蛹、成虫的过程。
2、像鸡、鸽子等动物,卵生、身上长有羽毛与翅膀的属于鸟类。
3、母鸡需要经历6个月的时间才会下蛋繁殖后代。
4、像狗那样,身上长毛、胎生吃妈妈乳汁长大的动物叫哺乳动物。
5、狗需要经历6个月的时间,才能长出牙齿、咀嚼食物。
6、我们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叫胎儿。
7、人也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人与动物一样也具有生命周期。
8、人的生大致可分为婴儿、幼儿,青少年、成年与老年五个时期。在人一生中,出生前后与青春发育期长的最快。
9、从出生到现在,我们的身高、体重等方面都会发生变化。
10、人与动物寿命的长短与生活环境有关。合理的膳食、足够的营养、充足的睡眠、加强体育锻炼就是保证我们正常生长的重要条件。
11、为了生存与繁殖后代,动物的行为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比如冬季来临,大雁南飞、兔子换毛、蛇冬眠等。
第三单元《太阳、地球与月球》
第1课 仰望天空
1、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当我们仰望天空时,白天时常会瞧到耀眼的太阳(不能用眼睛直视太阳),晚上可以瞧到明亮的月球。
2、太阳就是太阳系中唯一的一颗恒星,太阳的直径约就是140万千米。
3、月球就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我们瞧到的月光就是它反射太阳的光。
4、月球环形山形成原因的推测中,公认的观点就是陨石撞击说。
5、太阳上有太阳黑子,月球上有环形山。
6、由于太阳与月球与我们的距离不同,所以我们瞧上去它们的大小比较接近;在真实的太空中,太阳比月球大的多。
第2课 阳光下物体的影子
1、太阳为我们送来光与热。
2、我们可以模仿古人,制作一个简单的日晷ɡuǐ,帮助我们找到影子变化的规律。
3、操作步骤:
(1)在一个平板上,贴上画有同心圆的观察纸,在纸板上标注方向。
(2)根据太阳的照射角度,确定方向,把纸板放在平地。
(3)在纸板的中心,竖直地立上小短杆。
(4)每隔段时间观察与记录一次影子的位置与长短。每次记录时,要标上观察的时间。
(5)观察记录纸,寻找影子变化的规律。
4、日晷就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计量时间的仪器。
5、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短随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影子的方向总就是与太阳的方向相反。
6、早上太阳在东边,阳光下物体的影子在西边;傍晚太阳在西边,阳光下物体的影子在东边。
7、古代的人利用日影观测仪——日晷计时。
第3课 影子的秘密
1、利用手电筒与木圆柱模拟阳光下影子的变化实验,其中手电简模拟的就是太阳,木圆柱模拟的就是物体。
2、影子的形成必须有光源、遮挡物与屏幕。
3、影子可以改变长短、方向与形状。
4、影子的长短、方向与光源的位置、方向有关。
5、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与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
6、影子的形状与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7、在天空中,有一、种天然的挡光物——云,它变化多端,有薄有厚、有高有低、有黑有白,它的变化会直接影响我们的生活。
8、在实验中,让影子发生变化可以改变光的照射角度,也可以改变木圆柱的摆放位置。
9、太阳的位置与影子总就是在物体的两侧。
10、通过改变手形,我们可以变化出许多有趣的手影。
11、像电灯这样可以自已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12、像这样,从不同侧面照射的到的物体的影子叫投影。
第4课 月相变化的规律
1、我们可以观察到月球有月相,但太阳没有这样的现象,这就是月球与太阳的一个明显不同。
2、月球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月相实际上就是人们从地球上瞧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
3、古代人们对月相有特别的称呼,“初一”称为新月,“十五”称为望月。
4、月相在一个月中的变化规律就是农历上半月由缺到圆,下半月由圆到缺。
5、月相的变化经历新月——上弦月——圆月——下弦月——残月的过程。
6、上半月,人们瞧到的月亮亮面面积逐渐变大,直到满月,亮面在右侧;下半月,人们瞧到的月亮亮面面积逐渐变小,直到朔月亮面在左侧。
7、月相成因示意图。
第5课 月球——地球的卫星
1、月球就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它的半径大约为地球半径的,它的引力就是地球的;月球与地球之间的平均距离约38万千米,昼夜温差310℃。
2、1969年7月,美国的“阿波罗11号”载人飞船成功地在月球上着陆。宇航员河姆斯特朗在月球上留下了人类的第一个足迹。面对这样的成就她说:“我迈出了一小步,但人类迈出了一大步。”
3、月球又称“月亮”。在伽利略发明望远镜之前,古代的人们只能在晴朗的夜晚用眼睛仰望皎洁的明月。月球基本上没有水,没有空气,昼夜温差很大,声音无法传播。
4、月球就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几十亿年来一直陪伴着地球。
5、月球小档案:
(1)年龄:约45亿年。
(2)直径:约3500千米。
(3)与地球距离:约38万千米。
6、模拟制造环形山需要的材料有托盘与细沙,大小不同的球。
7、模拟制造环形山的步骤:
(1)把细沙平铺在托盘里。
(2)用大小不同的球撞击沙盘。
(3)试着撞击出大小重叠的“环形山”。
8、环形山就是月球表面最突出的一种结构。
9、月球地貌最大特征,就就是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环形山。
10、环形山的形状大多就是圆形,有单个的,有几个挤叠在一起的,也有大环套小环的,有的直径不足一千米,有的直径能达到几百千米。
11、太阳与月球。
12、月球上没有空气与水,不适宜人类居住。
13、月球对地球的影响有许多方面,一个很容易观察到的现象就是潮汐。
14、月球对地球的引力可以使地球上的海水升高或下降,形成有规律的涨潮与退潮。
第6课 地球的形状
1、太阳与月球就是两个星球,它们的形状都就是球体,我们生活的地球也就是球体。
2、很久很久以前。绝大多数人认为天就是圆的,地就是方的。
3、在海边,人们用望远镜观察远方来的船、发现总就是先瞧到帆顶,然后瞧到船身。根据这种现象推测地球可能就是圆形。
4、月食时,人们观察到地球投射在月球上的影子总就是圆形的。
5、1519年,航海家麦哲伦带领船队朝着一个方向航行,3年后,她的船队又回到了出发地。根据这个事实,人们接受了地球就是球形的观点。
第7课 地球——水的星球
1、地球就是一颗有着丰富液态水的星球。
2、科学家在探索太空时,星球上有没有水的存在就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研究,因为有水就有生命存在的可能。
3、地球表面积约为5、1亿平方千米,其中陆地占29%;海洋占71%。
4、我们可以采用数格子的办法比较出世界地图上海洋与陆地面积的大小区别。
5、在地球上或地球附近,任何物体都会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
6、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重力的方向就是竖直向下的。
第8课 太阳、月球与地球
1、制作有关地球的主题海报步骤:
(1)给太阳与月球涂上颜色并说明原因。
(2)收集与选用与地球有关的图片与文字资料。
(3)小组讨论与确定地球海报的主题色彩,可以就是蓝色、白色、绿色、彩色等。
(4)制作海报。合理利用收集到的文字与图片,用色彩表达我们对地球的认识。
(5)展示与交流。在交流时,介绍海报所表达的内容。
2、太阳表面温度达6千多摄氏度,内部则达2000多万摄氏度。
3、以太阳为中心,包括围绕它转的八大行星(包含围绕行星转的卫星)、矮行星、小天体(包括小行星彗星、流星等)组成的天体系统叫做太阳系。
4、太阳的直径就是140万千米,按行星距离太阳由近到远的顺序排列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其中金星就是离地球最近的行星,离太阳最近的就是水星;木星就是行星中体积最大的一个。
5、自己能发光的星叫做恒星,围绕恒星运转的星叫做行星,围绕行星运转的星叫做卫星。
6、人们把瞧起来相互之间距离保持不变的星星分成一群,划分成不同的区域,并以人、动物或其她物体的形状命名,人们把这些区域称为星座。其中有一个星座的流星雨特别有名,这个星座就就是狮子星座。
7、大熊星座的明显标志就就是我们熟悉的由七颗亮星组成的北斗七星。
8、在北部天空的小熊星座上有著名的北极星。
9、天空中闪亮的银河光带,实际上就是由许许多多的恒星组成的恒星集团,被人们称为银河系,欧洲人称它为galaxy,它的直径大约有10万光年。
10、银河系还不就是宇宙的全部,类似银河系一样的星系还有100亿个,人们把它们统称为河外星系。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教科版教案篇5
活动目的
1.引导幼儿自己尝试做小实验,使幼儿初步感知“水蒸气蒸发”以及“雨是怎样形成的”等一些科学现象。
2.了解雨与人类的关系。
3.激发幼儿观察、发现、探索自然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木偶台、木偶小兔、兔妈妈。
2.酒精灯、烧杯、玻璃片、玻璃杯、火柴。
3.投影机
活动目的
1.引导幼儿自己尝试做小实验,使幼儿初步感知“水蒸气蒸发”以及“雨是怎样形成的”等一些科学现象。
2.了解雨与人类的关系。
3.激发幼儿观察、发现、探索自然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木偶台、木偶小兔、兔妈妈。
2.酒精灯、烧杯、玻璃片、玻璃杯、火柴。
3.投影机、故事《小水滴旅行记》、有关幻灯片、磁带。
活动过程
教师以兔妈妈带小兔出去玩,忽然天下雨了,小兔问妈妈:“天上为什么会下雨?”的故事情景导放课题,提出问题:“小朋友,你知道天上为什么会下雨吗?”
1.幼儿点燃酒精灯,把水加热。
2.教师提出尝试问题:仔细观察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3.小结:水热了就会有水蒸气,许多水蒸气向上跑的现象叫做“蒸发”。
4.讨论:你平时看到过“蒸发”现象吗?
(发散性思维)
1.请你摸一下,玻璃片是冷的还是热的?
2.倒热水在杯里,问:杯子里冒出来的是什么?(水蒸气)
3.把玻璃片盖在茶杯上,会出现什么?
为什么玻璃片上会有小水珠?得出实验结果:水蒸气遇冷就会变成小水珠。
1.太阳是一个大火球,又像一个厅怪的炉子,衣服、手帕、江河、土地里的水被太阳一晒,都变成了水蒸气,这么多的水蒸气都到哪里去了呢?
2.请小朋友听一个有趣的故事《小水滴旅行记》(结合幻灯)
3.请小朋友把“天上为什么会下雨”的小秘密告诉兔妈妈和小兔。
1.请幼儿试着说出雨的好处。
2.请幼儿试着说出雨的危害。
3.总结幼儿讲的雨的好处的危害,教育幼儿从小学知识、学本领,长大当下名科学家,要让雨为人类做更多的好事。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