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教案可以帮助教师合理安排每个环节的时间,优秀的教案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能力,下面是360好工作网小编为您分享的线和角小学数学教案推荐6篇,感谢您的参阅。
线和角小学数学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在模拟旅游情境中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系列“春游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需要用数学。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案,初步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使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并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丰富自己的经验,提高自己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活动中感悟数学的价值,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学生的独立、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勇于探究的精神和合作交流的意识。培养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体会“尊老爱幼,关爱他人”的美德。
教学重点:
学会解决旅游中的一些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在解决问题时,学生能选择较合理的策略。感悟优化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活动表格。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引出春游的课题
1、诗歌欣赏:《春天来了》,这是一首学生在语文考试中自己创作的诗。这么优美的诗,让我们感受到春天的美好,在这美好的春天里,同学们最想做的是什么?到大自然中去找春天。引出“春游”的课题。 2、你喜欢旅游吗?在旅游中要注意什么?今天,老师就带同学们一起去感受旅游的快乐,但在旅行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一些问题,要同学们一起解决。让我们出发吧!
二、合作探究春游中的数学问题
1、选择合适的租车方案
(1)出示租车信息:一共有40人参加春游活动,有两种型号的车可供选择,大车租金每辆160元,限坐乘客18人,小车租金每辆120元,限坐乘客12人。请你算算怎样租车最省钱?
(2)先让学生估估、猜猜。与小组同学讨论后把租车方案填在课本上。
(3)租车方案怎样租车最省钱?
(4)汇报结果后总结方法:最省钱的策略是,车的座位如果不能坐满,空位必须尽可能少一些。因此,租1辆大车和2辆小车的方案最合适。
2、快餐店用餐
师:到达目的地,同学们玩得真开心,转眼到了吃中饭的时间了。导游把大家带到一家快餐店用餐,这里的食品真丰富,有凉菜、热菜、主食、饮料等。同学们可以自由选择你最喜欢的食品。
(1)与小组同学交流自己的观点,再把自己的选择填在课本的表格里,算出你的午餐一共花了多少钱?(提醒学生别浪费。)
(2)汇报结果,看看大家都选了哪些营养又美味的食品。
3、买纪念品回家
师:在快乐的游玩中时间过得真快,到了该返回的时间了。导游把大家带到一家纪念品商店,让同学们买些纪念品带回家。
(1)与小组同学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淘气遇到的问题怎么解决?为什么先给爷爷买拐杖?
(2)根据图中的信息回答问题。并提两个不同的数学问题,再解答出来。
(3)如果你有20元钱,你准备带什么纪念品回家?说说理由。
三、写数学日记
四、课堂小结
1、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课后延伸:清明节到了,如果学校要带六年级的同学们去茅家岭烈士陵园扫墓,你能不能设计一个旅游计划?(填在课本第38页),下节课在班上和同学们一起讨论。请你试试吧。
板书设计:
旅游中的数学——春游
1、租车
2、用餐
3、买纪念品
4、写数学日记
5、设计扫墓计划
线和角小学数学教案篇2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通分(一)教材第93页的内容及第95页练习十八的第1题。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巩固学生对同分母分数大小比较方法的掌握,并学会同分子分数比较大小的方法。
2、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
3、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的意识。
三、重点难点
1、重点:掌握同分母分数和同分子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2、难点:理解同分母分数和同分子分数大小比较方法的算理。
四、教具准备
每人两张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纸,世界地图一幅。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复习提问:
1、的分数单位是(),它有()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2、与,哪个大,为什么?
(二)教学实施
1、出示例3 。(出示世界地图)你知道地球上是陆地多还是海洋多吗?(学生观察图进行判断)
再出示条件:陆地面积占地球总面积的,海洋面积占地球总面积。
2、放手让学生自己根据条件比较。学生互相交流方法、结果及理由。
3 、 小结:要比较海洋面积和陆地面积谁大,就是要比较和的大小。因为表示把地球总面积看作单位“l ",把单位“l ”平均分成10份,陆地面积是这样的3份,海洋面积是这样的7份,所以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也可以这样想:是3个,是7个,7个大于3个,所以大于。
4、比较下面各组分数的大小。
学生独立完成,口答结果。
提问:以上各组分数有什么共同特点?同分母分数如何比较大小?(学生归纳同分母分数比较大小的方法。)
小结:同分母分数,分子大的分数比较大。
5 、再出示:
学生尝试比较上面各组分数的大小。
6、请学生汇报自己比较的结果及理由。
以和为例,学生可以用分数单位的大小推出:因为t;所以3个小于3个。也可以让学生利用手中的两张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纸进行比较或画图来比较。
7、提问:以上各组分数有什么共同特点?分子相同的分数如何比较大小?(学生试着归纳)
小结:分子相同的分数,分母小的比较大。
8、完成教材第95页练习十八的第1题。
学生独立填在教材上,口头叙述结果及依据,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这几组分数的大小,巩固分母相同和分子相同的分数比较大小的方法。
(三)思维训练
1、在t; t;,括号里可以填哪些整数?
2、小明、小刚、小亮和小红四人分别看一本同样的故事书。两天后,他们各看了这本书的、 、和。他们谁看得多?按照从多到少的顺序排列起来。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在三年级学习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以及同分母分数的大小的基础上,研究了同分子分数比较大小的问题,并且得出了结论:分母相同的分数,分子大的分数比较大;分子相同的分数,分母大的分数比较小。
后记: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通分(二)教材第94页的内容及第95 、96页练习十八的第2一10题。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通分的意义,掌握通分的方法,并能比较分子和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数的大小。
2、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
三、重点难点
理解通分的意义,掌握通分的方法。
四、教具准备
投影。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口答下面各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6和8 7和8 9和18
12和24 8和12 4和9
2、填空。
3、比较下面各组分数的大小。
提问:分母相同的分数怎样比较大小?分子相同的分数怎样比较大小?
(二)教学实施
1 、出示例4 。
提问:和这两个分数有什么特点?
像这样分子和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数,怎样比较大小?
2、学生思考并回答。
可能出现以下两种思路:
(1)化成同分母分数比较。
(2)化成同分子分数比较。
3、老师指出:这两种思路,都能把新问题转化成已学过的问题,都是可以的。今天,我们重点研究化成同分母分数的方法。我们把几个分数的相同分母叫做公分母。
提问:(1)用什么数做公分母?
(2)怎样把异分母分数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学生先独立思考,尝试解答,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4、请学生汇报解答过程。
(1)先求出和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是20,用20做公分母。
提问:根据是什么?(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要把的分母变成20,就要乘4;要使分数大小不变,分子2也要乘4;要把的分母变成20,就要乘5,要使分数大小不变,分子1也要乘5 。)
指出:把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做通分。(板书课题:通分)
提问:你能说一说怎样通分吗?(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归纳)
5、小结;通分时,先求出原来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再看原来分数的分母变成公分母要乘上几,分子也要乘上相同的数。
提问:为什么用两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用其他较大的公倍数作公分母可以吗?
6、在通分的基础上,比较与的大小,让学生完整写出例4的比较过程。
提问:还能用什么方法比较与大小?学生还可以化成同分子分数比较或与“1 ”进行比较。
(1)化成同分子分数比较:
= =因为>,所以> 。
(2)与“1 ”比较:
1— = 1— =因为t;,所以> 。
7、完成教材第94页的“做一做”。
(l)让学生先观察,怎样求每组两个分数的公分母,然后分别口答出公分母是多少?
(2)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8、完成教材第95页练习十八的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方法。
9、完成教材第95页练习十八的第3题。
学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将这些分数与比较,看谁选择的方法丁算得又对又快。
10、完成教材第95 、96页练习十八的第4一8题。
学生独立完成,应用分数大小比较解决实际问题。
11、学有余力的学生试着完成教材第96页练习十八的第9 、10题。
(三)思维训练
你能写出几个比大而比小的分数吗?
你能写出几个比小而比大的分数吗?
3、请你写出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分数。
(l)大于并且小于;
(2)分母是两位数质数;
(3)分子是一位数质数。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叫通分和通分的方法。注意通分时,要先观察原分数的分母,选择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将异分母分数化成和原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还要掌握如何通过通分,比较分母、分子都不相同的分数的大小,并能运用比较大小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线和角小学数学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用1~6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知道1~5的数序,能认读1~5各数,建立初步的数感。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体验与同伴互相交流学习的乐趣。
4.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4~16页
教、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1~5的数字卡片、点子图;学生准备1~5的数字卡片、5个小圆片、5根小棒。
教学设计
从现实中抽象出数
1.师:小朋友们,你去过动物园吗?你们瞧,(课件演示)在一个天气晴朗的早晨,老师和同学们来到了野生动物园。(课件出示14~15页主题图),这里有这么多可爱的小动物!跟你的`小伙伴讲一讲,你看到了什么?分别有几个?
[创设学生喜欢、熟悉的情境“野生动物园”激发儿童主动探究的欲望。]
学生小组内交流,并且教师参与到个别组的交流中,引导学生按不同事物类型分类数数,并且进行有序观察。
[通过教师参与,渗透分类观察的方法。]
2.学生汇报。
3.老师根据汇报情况适时把卡片1~5贴在黑板上进行认读。
同时让学生找出自己的数字卡片,并摆在桌子上。
[通过小组交流、认读数字卡片以及找出自己的数字卡片等活动,逐步抽象出数。]
反馈实践
1.谈话:老师说一个数字,你能用小棒表示出来吗?你还能用其他方式表示吗?
[从抽象的数中再回到实践中去,让学生通过摆学具进一步体会数的基本含义,使学生在丰富的操作和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数的概念,发展数感。]
2.谈话:老师拿出3个苹果,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和老师同样多的苹果数吗?
请告诉你的小伙伴你是用哪种方式来表示这个数的。
3.同桌之间考一考,教师参与到个别组的活动中。
感知数的顺序
1.逐次感知1~5的顺序。
课件演示,学生跟着摆。
学生先摆1个圆片,再摆1个是几?这个2是怎么得来的?再摆1个得到几个?
……
依次感知3、4、5的来源。
[通过亲自摆一摆,让学生感知每一个数都是在前一个数的基础上添1得来的。]
2.整体感知。
a.出示点子图,你来给它们5个排排队。
请两名学生上台摆,其他学生在下面自己动手摆。
线和角小学数学教案篇4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9~50页例1、例2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实际,通过现实生活情景,让学生体验到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联系,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2.通过活动,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激发探索规律的欲望,培养探索发现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具体事物中体验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是有规律的。
【教学准备】
1.课件、题卡。
2.课前准备:各小组用几种颜色的花设计一个布置花台的方案,可选一种或几种颜色,让学生自由发挥。
3.回家收集爸爸或妈妈的年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教师:“五一”节快到了,为了增添节日的喜庆,小朋友设计了布置花台的方案,现在就请各小组展示你们的设计,其他小朋友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小朋友的设计都挺棒,我们看得出来这些花的排列都很有规律。确实,生活中有规律的现象是很多的,你们愿意和老师一起来探索生活中的一些规律吗?(板书:探索规律)
二、探索新知,自主建构
1.教学例1
教师:小朋友喜欢旅行吗?假如“五一”到了,你和爸爸妈妈去旅游,从重庆出发,去大约300千米远的成都。
多媒体出示地图,动画演示出行的过程。
再在电脑上出示:
重庆到成都大约300千米
已行路程(千米)100剩下路程(千米)
教师:已行100千米,剩下多少千米?怎样填?
将教科书例1出示
已行路程(千米)100150250
剩下路程(千米)200〖4100
让学生完成书上第66页例1填表,可独立填,也可讨论合作填。
学生展示自己填好的表格,并谈一谈自己的填法。
教师:根据自己填写的已行路程,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自由汇报自己的发现。
学生1:行100千米,剩200千米;行150千米,剩150千米。
学生2:已行的路程越少,剩下的路程越多。
学生3:已行路程多50千米,剩下路程少50千米。
教师:说得好,已行的路程不断增多,剩下的路程就不断减少。
2.教学例2
教师:小朋友旅行得真快,下面老师给小朋友讲一个笑话。
小明今年8岁,小华今年9岁。小华对小明说:“我比你大。”小明不服气地说:“有什么了不起。我明年满9岁,就和你一样大,后年就比你大了。”
教师:小朋友,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他们说的实际上是有关年龄的规律,下面我们探索年龄的规律。请小朋友将收集到的爸爸、妈妈和自己的年龄填在题卡上。今年5年后10年后()年后父(母)(岁)学生(岁)相差(岁)
(1)让学生分组讨论,这个表格怎样填,说说这样填表的道理,展示填的结果。
(2)观察所填表格,你发现了什么?
三、练习应用
(1)刚才大家探索有关年龄的规律,下面我们来玩一个对手指的游戏。教科书第67页课堂活动第1题。
(2)教科书第68页课堂活动第2题。
(3)●○●●○●●●○●●●●()将图填充完整后,串好可以送给最喜欢的、最要好的朋友。(蕴含情感教育)
(4)玩一玩数学接龙游戏。
可以小组或全班一起玩,例如第1个人说一个数2,后边的人接着说比前一个多3的数。
也可以由大数递减为较小数。
四、小结
小朋友玩得开心吗?“五一”长假小朋友会过得非常快乐。老师知道,今年5月1日是劳动节,明年5月1日小朋友会过什么节呢?小朋友,像这样有规律的现象是很多的,只要大家认真观察、思考,就能发现更多的规律。
线和角小学数学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知道轴对称图形的含义,会判断轴对称图形,能找出对称轴。
2.通过自我实践、小组合作培养学生操作能力、分析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观察、讨论、创作,使学生充分感知数学美,激发学生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用学生喜欢的事物、人物创设课堂情景,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思维,积极探索新知。在导入新课时,利用孩子们十分喜爱的漫画人物——三毛,创设情景:黑板上画一个缺眼睛,少耳朵的三毛,请学生画出来。孩子们都踊跃地上黑板添眼睛,画耳朵,可其他同学总觉的不满意,其中一位同学获得大多数人的赞同,于是邀请她介绍经验。生:耳朵和眼睛都要一样大小,都要互相对称。学生从画三毛头像中意识到“对称”二字,为学习新课作铺垫。
二、联系生活,引导探究。
电脑演示:飞机、机器猫、蝴蝶、京剧脸谱、建筑物等轴对称图形。学生哗然,十分欣赏,气氛十分活跃,纷纷谈各自感受。
生a:这些图片我都很喜欢,但我比较喜欢机器猫、蝴蝶的图片,太漂亮了。
生b:我喜欢蝴蝶,颜色鲜艳,而且左右对称,看了很舒服。
生c:有一部分的图片,如蝴蝶、京剧脸谱都是左右对称的。
生d:很多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很美。
师:的确是的,这些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很漂亮,你想自己制作一张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吗?试一试。同桌两人合作画画,有的学生直接在纸上画;有的学生先画一半,再画另一半;有的学生把纸对折再画;有的学生用剪刀剪……方法各异。制作完毕,把部分学生的作品展示,并介绍制作的方法和过程。并让学生谈谈这些作品共同的特点。
生e:两边都对称。
生f:这些作品都可以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完全重合。
师:那老师也来试一试,把纸对折,用手随便撕了一个图形,问学生这个作品是否有那样的特点。
生齐答:有。
师:具有这种特点的图形,我们叫它轴对称图形,你知道中间这条直线是什么吗?
生: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师:让我们带着学到的新知道再来欣赏一下刚才的图形,找找它们的对称轴。
学生再次欣赏,有了更深的理解,对轴对称图形的美有了更深的体会。师:生活中还有这样的图形吗?用你们的眼睛去发现、去寻找。
生a:蝴蝶、飞机都是轴对称图形。
生b:京剧脸谱也是轴对称图形。
生c:窗户、桌子、椅子、汽车……都是。老师的衣服,还有我的脸也是。
全班同学哄堂大笑,老师笑着问:“那你脸的对称轴在哪里呢?”学生很仔细的从额头一直画到下巴,样子十分可爱。学生从生活中找到了许许多多的轴对称图形。深刻地体会生活中充满着有趣的数学知识,也深深的体会到数学原来是这么美的。学生也从已学图形中找到了轴对称图形,老师趁热打铁组织讨论。哪些是轴对称图形,有几条对称轴?学生分组研究,师生交流。在离下课大约还有十分钟左右,鼓励学生自己去创作轴对称图形,学生有画画,有剪窗花,剪字。。。等等,并积极的把作品展示给同学看,足见他们这堂课是多么的有成就感啊。
教学反思:
这堂课生动活泼,气氛浓烈。同学们学得轻松,愉快,在教师引导自行探索,在探索中学到知识,掌握本领,并紧密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实践,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投其所好,导出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用学生喜闻乐见的事物,作为课堂的开场白,足以吸引教室里所有的眼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节课以“帮三毛画耳朵眼睛”的'开场白,学生以绝对轻松的心态开始学习,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正常发挥。并且在看似游戏的活动中发现数学,充分煽动学生学习的激情,为新授作最佳铺垫。
2、欣赏生活,欣赏数学。
教学中学生认识了轴对称图形后,去生活中寻找轴对称图形,最终找到了许许多多,足以体会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当学生看着机器猫、蝴蝶、飞机啧啧赞赏时,实际上学生也在赞赏数学。原来数学并不是枯燥的数字和公式,而是很美的,也可以用一颗欣赏美的心去学习。
3、小组合作,自行探索。
在当今社会中,面对许多机遇和挑战,要把握机遇,迎接挑战,除了自己个体的竞争意识,还需要团结协作的群体精神。因此,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自行探索,自行发现知识,归纳知识,掌握知识。学生能在这种探索中获得成功的满足感,并在与人合作的过程中,培养合作意识,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我们通过数学教学,提供给学生更宽阔,更精彩的生活舞台,更丰富多样的生活形式,在教学中,充分相信孩子,让他们的个性得到张扬,让他们的人格得到健全,成为有学识,有能力,有修养的高尚的人。
线和角小学数学教案篇6
一、教学目标:
1、掌握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
2、培养小数乘除法计算的技能。
二、教学重点:
掌握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
难点:培养小数乘除法计算的技能。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
四、教学过程:
a、准备题:
78÷26×1425×(68÷17)
1、先说一说这两题的运算顺序。
2、独立完成,校对。
b、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小数乘除混合运算,它与什么混合运算顺序相同。
c、讲授新课:
例9:9.728÷3.2×7.5
1、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学生独立完成。校对。
例10:1.75×(24.42÷3.7)
1、有括号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学生独立完成。校对。
教师小结:通过小数乘除混合训练,你觉得与整数混合运算比较感觉怎样?
d、巩固练习:
4.8÷0.4×64.8÷(0.4×6)
1、先让学生先试算,教师巡视
2、抽两名学生板演。
3、校对,说一说错误的原因。
4、让学生根据算式,编成两道文字题。
e、课堂小结:
1、小数乘除混合运算与什么混合运算顺序相同。
2、在计算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哪些问题?
f、强化练习
70.75×0.26÷6.57.36÷(3.2÷0.04)
g、布置作业:
p-38第二题和第三题。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