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事迹是可以激励他人努力向上的,在写事迹材料中可以帮助他人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和意义,360好工作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英雄小故事英雄事迹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英雄小故事英雄事迹篇1
20世纪之初,在五四运动的浪潮冲刷下,反动、腐朽的封建制度虽然受到了一定的抨击和摧毁。但并没有从根本上彻底推翻封建社会的统治,尤其是在广大的中国农村,封建制度下提倡的封建礼教、男尊女卑、女子贞节以及三从四德等,仍然在严重地束缚、压迫和摧残着中国农村妇女。赵一曼出生在一个偏远的山村封建地主家庭里,也就必然逃脱不掉当时操持家业的兄长像阎王似的以封建礼教严厉地管束她,使她失去自由。男尊女卑,一方面造成了男性在家庭中的骄横,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对女性的压迫和侵夺。
在赵一曼十二岁那年的腊月二十五日,赵一曼的父亲李鸿绪因为咳嗽痰涌昏迷不醒后死去了。按世俗规矩,大哥李席儒便名正言顺地成了当家人。
父亲病死后,小一曼失去了父爱,家里的生活更是沉闷极了。大哥不仅没有父亲那般行医抓药的本事,反而成天赌博、抽鸦片,还要天天摆着家长的派头。大嫂也是好吃懒做、游手好闲之人,两口子三天两头吵嘴闹气。在这种家庭环境里,赵一曼受到了极大的憋屈,在忍无可忍的情形下,有一天她便向大哥提出:这样活着实在太没意思了,我要出门读书去!大哥只顾抽烟,耷拉着眼皮,头也懒得抬地哼道:不行,我没钱供你!
英雄小故事英雄事迹篇2
抗战期间,有一位女游击队员,她勇敢、善战,她的名字让敌人闻风丧胆。一次激战中,她不幸中弹被俘,审讯她的日本军官用尽手段折磨她,可她至死都没有说出和部队有关的任何信息,她就是赵一曼。
赵一曼,四川省宜宾人,原名李坤泰。她在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以后,就在学生中积极从事革命活动。
1935年秋天,赵一曼担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第二团政治委员。第三军主力转移后,她率领第二团留守在珠河根据地,继续开展游击战争,以牵制敌人的兵力。部队在滨绥铁路北边的一个山沟里作战时被敌人包围。
赵一曼和战士们经过一整天的血战,击退敌人多次进攻,但终因寡不敌众,弹药不足而失败。赵一曼身负重伤,被敌人俘虏。由于她伤势很重,敌人怕她很快死去,便连夜进行审讯。敌人问不出口供,就用马鞭子抽打她的伤口,但她坚强不屈,怒斥敌人,毫不动摇。
1936年6月28日,她与护士和看守一起逃了出来,不幸又被敌人追捕回去。日军为了从她口中获取情报,对她的用刑不断升级。
日军用竹签钉她的十指,又把烧红的钢针钉进她的手指和脚指。日军随后又给她灌掺有小米和汽油的辣椒水,还用烧红的烙铁烫她的乳房,最后用刀剥她的肋骨。
日军折磨了赵一曼几个月,都无法撬开她的嘴,决定把她押解回她曾经工作过的珠河。在从哈尔滨开往珠河的火车上,赵一曼给自己的儿子写下了遗书。
1936年8月2日,在黑龙江省珠河(现尚志县),赵一曼牺牲前,高喊:“打倒日本帝国主义!”随后,被日军开枪打死,年仅三十一岁。
中国人民会永远牢记女民族英雄赵一曼可歌可泣的抗日事迹。新中国成立后,朱德为赵一曼题写了“革命英雄赵一曼烈士永垂不朽”的题词,哈尔滨市将她战斗过的一条主街命名为一曼大街。
英雄小故事英雄事迹篇3
一身粗布红衣、一把手枪,骑着一匹白马冒着枪林弹雨冲锋在如火如荼的战场……
这是当年东北抗日联军中一位女战士真实的形象。她,就是威震敌胆,被誉为“白山黑水”民族魂的抗日女英雄——赵一曼。
距这个最早燃起抗日烽火的战场数千公里之外,大后方的四川宜宾市翠屏山半山腰上,坐落着家乡人民为赵一曼建立的纪念馆,馆里保存着新中国开国将领陈毅元帅的题词:“生为人民干部,死为革命英雄。临敌大节不辱,永记人民心中”。
赵一曼,本名李坤泰,1905年10月27日生于宜宾县一个地主家庭。在家乡求学时期接受“五四”进步思想,反抗封建礼教,谋求妇女解放。21岁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在黄埔军校、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8年,23岁的赵一曼从莫斯科中山大学回国,先后在宜昌、上海、江西等地从事地下工作。
1931年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后,赵一曼被中国共产党派往东北地区领导革命斗争。她曾任哈尔滨总工会代理书记、中共珠河中心县委委员、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第一师第二团政治委员等职务,领导哈尔滨电车工人大罢工,组织农民建立抗日自卫队开展游击战争。1935年秋,赵一曼在与日军作战中为掩护部队突围,身负重伤被俘。
一份尘封的日本档案,记录了赵一曼牺牲前的遭遇:“七月二十六日对赵一曼女士的电刑,操作准确,新式电刑器具功能发挥正常,给了赵一曼女士超负荷的最大压力。在长时间经受高强度电刑的状态下,赵一曼女士仍没招供,确属罕见,已不能从医学生理上解释。”
1936年8月2日,赵一曼被日军杀害,年仅31岁。她用自己年轻的生命实现了抗击日寇、保家卫国的铮铮誓言。在英勇就义前,赵一曼留给唯一的骨肉一封家书:“宁儿,母亲对于你没有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母亲和你在生前永远没有再见的机会了……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字里行间透露着一个母亲对儿子的思念与愧疚。
历经岁月更迭、时代变迁,女英雄赵一曼仿佛从未离去,她留给后人无尽的精神财富。
英雄小故事英雄事迹篇4
在伟大的抗日战争中,有一位可爱可敬的小英雄,他的名字叫雨来。雨来的的家住在还乡河上的芦花村,雨来最喜欢到还乡河里游水玩,雨来仰浮的本领最高,能够脸朝天在水里躺着,不但不沉底,还能把小肚皮露在水面上。12岁的时候,爸爸妈妈把雨来送进了夜校,雨来学习的第一课就是:“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有一天,家里就剩下雨来一个人,他趴在炕上看书,忽然听见街上咕咚咕咚有人跑,雨来刚要往外跑,进来一个人,原来是区上的交通员李大叔。李大叔忙把墙角那盛着一半糠皮的缸搬开,跳进洞里,对雨来说:“快!把缸搬回原来地方。你就到别的院里去,对谁也不许说。”雨来使尽气力,终于把缸挪回到原地。这时,十几个鬼子端着雪亮的刺刀从前门进来,抓住了雨来。
炕沿上坐着个鬼子军官,两眼红红的。鬼子露出满口金牙,做了个鬼脸,假装温和地说:“不要害怕!小孩,皇军是爱护的!”扁鼻子军官伸手往皮包里掏。雨来心里想:“掏什么呢?找刀子?鬼子生了气要挖小孩眼睛的!”只见他掏出来的却是一把雪白的糖块。扁鼻子军官把糖往雨来手里一塞,说:“吃!你吃!你得说出来,那个人在什么地方?”他又伸出那个戴金戒指的手指,说:“这个,金的,也给你!”雨来没有接他的糖,也没有回答。扁鼻子军官的眼光立刻变得凶恶可怕,他向前弓着身子,伸出两只大手。啊!那双手就像鹰的爪子,扭着雨来的两只耳朵,向两边用力拉。雨来疼得直咧嘴。鬼子又抽出一只手来,在雨来的脸上打了两巴掌,又把他脸上的肉揪起一块,咬着牙使劲拧。雨来的脸立刻变成白一块,青一块,紫一块。鬼子又向他胸脯上打了一拳。雨来的后脑勺正碰在柜板上,但立刻又被抓过来,肚子撞在炕沿上。雨来两眼直冒金花,鼻子流着血。一滴一滴的血滴下来,溅在课本那几行字上:“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鬼子打得累了,雨来还是咬着牙,说:“没看见!”扁鼻子军官气得暴跳起来,嗷嗷地叫:“枪毙,枪毙!拉出去!”
交通员李大叔在地洞里等了好久,不见雨来来搬缸,就往另一个出口爬了出来,大家都说雨来被鬼子打死在河里了。大家来到还乡河边,突然水面上露出个小脑袋。雨来还是像小鸭子一样抖着头上的水,大家都高兴得叫起来,“雨来没有死!雨来没有死!”原来枪响以前,雨来就趁鬼子不防备,一头扎到河里去。鬼子慌忙向水里打枪,可是我们的小英雄雨来已经从水底游到远处去了。
雨来虽然年纪小,却非常痛恨鬼子,积极帮助八路军抗战,我们这些生活在幸福之中的孩子们要永远记着他,学习他的英雄行为和爱国精神,长大后,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我们的力量。
英雄小故事英雄事迹篇5
2036年5月13日,我们在内蒙古远方假日旅行社总经理武冠民的陪同下,踏查了“新内蒙古之旅”的阴山南北线路,随行的还有导游员刘曼曼和司机小赵。
呼包高速公路从东向西全长130多公里,路的右面是绵延巍峨的阴山山脉,左面是广袤的原野和点缀其中的村落。阴山离得很近,山上着岩石,如黛如褐,整个山体几乎看不到什么草木,屏障般让人产生难以逾越的历史沧桑感。这令我油然想起了唐代边塞诗人王昌龄的诗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2000年前的秦汉时期,这里戍边战事不断,而今天,阴山南北却成了旅游观光的好去处。恐怕生活在1200年前的王昌龄是怎么也想不到的吧。
汽车在高速路上行驶,吉尔格楞的新版歌曲《天边》,把我们带入了广袤悠远的历史时空。中午12点30分,我们抵达了内蒙古的第二大城市――包头。包头又称鹿城,是内蒙古的工业重镇,包头钢厂、包头铝厂等大型企业中外闻名。包头的现代化程度很高,而最让人惊叹的是这里的绿化,据说,联合国某个机构还给这座城市颁发了证书。我们在一个十分地道的莜面馆里饱餐了一顿后,已是下午1点30分了,开始奔向此行的第一个景区――五当召。
这里也有“布达拉宫”
五当召,又名小布达拉宫,位于包头东北70公里处,规模仅次于青海的塔尔寺,是内蒙地区现存唯一完整的喇嘛寺庙。“五当”在蒙语中是“柳树”的意思;召,是寺庙的意思。
我们走进五当沟(柳树沟),看到这里群山环抱、杨柳繁茂、溪水潺潺、清雅如画,胜似塞外江南。正前方赫然展现的酷似布达拉宫的寺庙建筑群,直让我们为之惊叹――“太像了!”
五当召原名巴达嘎尔庙,始建于公元1749年(清乾隆十四年),由第一世活佛罗布桑加拉错按照从带回来的图样亲自择地而建,汉名广觉寺。五当召依山势筑成,各幢建筑自成一区。全庙并无外墙围绕,殿宇房舍等共2500多间,大都采用藏式设计,是漠南地区现存唯一完整的喇嘛教庙宇。
五当召最吸引人的是它的藏式建筑。它是以扎什伦布寺为蓝本而建的,寺内的全部殿宇均为白墙的传统藏式模式,六大殿群重重叠叠,错落有致,十分壮观。其中苏古沁独宫是召内最主要的殿堂,是寺内僧众集会和诵经的地方。
召内还有众多的藏语经文和许多艺术珍品,特别是金、银、木、泥各种材质的佛像和壁画,技艺精湛,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长城建在山沟里
下午4点10分,我们离开了五当召,准备在天黑前赶到库布其沙漠。库布其在包头市以南的鄂尔多斯市境内,从五当召到库布其要走行100多公里。刚走了30多公里,武总便叫车子停了下来,同我们一起爬上了山脊,指着山沟里的一段依稀可见的城墙说:“那就是‘赵长城’。”我们的目光一下子集中到了山下,果然是长城遗迹,看得出,这段长城的上部是在另一座山的山脊上,是从那里顺延下来的。为什么要把长城建在山沟里?这怎么也不符合古代军事斗争的常理呀,我们百思不得其解。于是,我们登上了赵长城,在长满荒草夯土墙上行走,就仿佛回到了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当时这里究竟发生了多少战事?在敌人居高临下的情况下,赵国军队又怎样克敌制胜?这到底体现了怎样的军事斗争思想?大概已经成了千古之谜!
在沙漠中遨游
按照计划,我们要在晚霞中拍摄沙漠风光、寻找沙漠绿洲,做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沙漠探险之旅。我们分乘两辆敞蓬越野吉普车,向沙漠深处呼啸而去。
穿行在沙漠边缘的绿化林带,眼前根本就没有路,全凭司机的驾车技术、经验和勇敢。越野车一会儿向左,一会儿向右,一会儿蹦得老高,一会儿又扎向沟底,“这简直就是一次世界上最惊险的沙漠探险之旅!”每当到了要“冲刺”的地方,司机小杜总要大声地喊:“坐好了!把住了!”然后便是巨大的马达轰鸣声,车子腾空而起又平稳地着地。越野车是经过一番改造的,前后加力,四轮驱动,后背上还装了一个大水箱,可盛水80升,以备发生意外时人、机两用。
十几分钟之后,越野车进到沙漠深处,我们向四周看去,是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沙丘、沙山形成的沙海,在夕阳的映照下,金波汹涌,恢宏壮观。突然,越野车在沙山之巅戛然而止,“哇,前面是好深的沟啊!足有20多米、70度的陡坡!”司机小杜走下车子朝谷底看了看,说:“坐好了!”我们紧紧抓住车的把手,闭上了眼睛,瞬间就与车子一起扎到了谷底,紧接着又奇迹般地;中到了另一座沙山的山顶。“哇,太刺激了!比过山车还惊险!”我们还没等松口气,前面就又是一个陡坡――80度……
“绿洲,绿洲,沙漠绿洲!”又是导游员刘曼曼在激情地叫着。我们的目光一下子都集中到了正前方,诺大的绿洲宛若漂浮在沙海中的一片绿叶,给人以惊喜、振奋的感觉!这时,司机小杜也来了精神,越野车开足了马力,很快就驶抵了此行的目的地――沙漠绿洲。
沙漠绿洲东西长7公里,南北宽2公里,占地6000亩,自然生长着沙棘、沙枣、沙葱、野樱桃、木瓜树等30多种植物。同行的朝格图介绍说,库布其沙漠是世界第七大沙漠,是鄂尔多斯高原的一部分,沙漠边缘距包头和鄂尔多斯市分别仅有几十公里。他说,我们脚下的这片绿洲,就是几百年前鄂尔多斯高原的原始地貌,这里每年都绿,这不,今年刚下过雨,已经绿了。
夕阳西下,留下彤云一片,金色的大漠在光与影的描绘下,犹如万千醉卧的裸女……库布其,让人血脉喷张。
蒙餐半着乌兰牧骑
到内蒙古旅游,吃蒙餐是每天都要做的事儿,而最能吸引我们的却是近距离地聆听原汁原味的蒙古族歌手的演唱。的确,在内蒙古,几乎是逢餐必唱,这就是蒙古族的民俗特色。
巧了,我们今晚算是来着了,东道王朝格图把武冠民总经理一行视为贵宾,蒙餐安排的是整全羊;演出安排的是鄂尔多斯市最优秀的乌兰牧骑(蒙语意为“演出小分队”的意思)。酒还没有喝上几杯,音乐就响起来了。舞蹈、杂技、独唱、合唱、马头琴独奏等相继登场,各个精彩,搞得餐厅里的气氛一下就热闹起来了,我们也被感染得心潮澎湃、热血沸腾!
“朋友啊来自天涯各一方,路途遥遥可平安,今日欢歌在一堂,但愿情意地久天长,远方的朋友请你留下,草原就是你温馨的家……”这首悠扬、深情的《草原迎宾曲》是成吉斯汗的后裔――68岁的图门老先生为我们演唱的,歌中表达了马背上的民族――蒙古族质朴、豪放、热情、好客的性格。
按照蒙古族的习俗,演出进行到高潮,也就是晚宴的高潮。这时,“整全羊” 隆重登场了。只见一位身着蒙古族民族服装的长者走在前面,后面是两位厨师抬着一个长方形的大木盘子,里面装着一只加工好的卧式整全羊。羊未到,味儿先到,香飘满堂,浓郁扑鼻。哎,你还别着急,进食前的仪式是少不了的:用蒙语高唱赞歌,朗诵献整羊的祝词,紧接着献哈达、敬酒,歌声不断,敬酒也就不止。难怪,在这样的气氛里,即使你是滴酒不沾,也会被成功地开发出来,最后,主桌上的每位贵宾都成了“酒仙”。
神秘的守陵人
从第二天开始,我们又用了整整3天的时间,探访了中国最大的沙漠绿洲一一恩格贝、世界最大的遗鸥繁殖基地一―世珍园、鄂尔多斯大草原、夜鸣沙、七星湖、鄂尔多斯羊绒集团、成吉思汗陵等景区(景点)。旅途的劳累让我们挑战了生命的极限;沙尘暴的肆虐让我们领略了大自然的无比威力i作为旅游杂志的记者,我深深体会到:旅游探险既有快乐更有艰辛!15日的下午,我们到达了此次蒙西之旅的最后一站――位于鄂尔多斯市南部70公里的成吉思汗陵。
成陵庄严而肃穆,我们拾阶而上,来到陵墓的正前方。随行的导游员刘曼曼说,看见了吗?大门两边站着的就是达尔扈特守陵人。我定睛仔细看去,这四名男子统统穿着褪了色的老式蒙古服装,面色粗糙显黑,各个身材魁梧,高颧骨,鼻子小而平,脸部表情肃然。我窃想,“这简直就是古人的再现!”我有点害怕了,不敢近前。就在这时,刘曼曼笑着和其中的一位打招呼并把我介绍给他。听说是《旅游纵览》杂志的记者,对方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斯迪,达尔扈特(汉译守陵人)第39代传人,现职成陵祭祀文化办公室副主任。他向我们介绍说:成吉思汗西征西夏时路过鄂尔多斯,看到这里草肥水美,就决定自己百年后葬在这里。按照蒙古族的古老习俗,人死了都要进行秘葬,不管地位高低,无人例外,因此,成吉思汗死后到底葬在鄂尔多斯的什么地方,就成了“千古之迷”。然而,在蒙古人心中,成吉思汗就是自己的相先,每年都要举行大型祭祀活动;祭祀活动请不出大汗的真身,未免有些遗憾。为了满足族人的强烈愿望,成吉思汗的三儿子窝阔台汗就在这里(鄂尔多斯)兴建了“八白室”(八个白色的蒙古包),将父亲生前的遗物和空着的棂柩供奉于此,让人们瞻仰、朝拜,同时,还从大汗手下大将中选出五百精兵,专职守护“八白室”,这就有了今天的神圣的守陵人。
他还说达尔扈特是个特殊的部族,守陵传男不传女,世代不纳税,不服徭役,不做官,至今不与外族通婚。而在外人看来,他们最大的优点就是虔诚。779年来,大殿内的酥油灯(长明灯)就从未熄灭过,达尔扈特人也从未离开过自己的“主人”!1974年,国家把30多名达尔扈特守陵人纳入国家公务员系列管理,按月发放了工资。如今,在鄂尔多斯共有达尔扈特人70余户、两千多人,他们大多从事着农、牧业生产劳动,过着丰衣足食的悠闲、安居生活。
为期4天的蒙西之旅结束后,我们连夜回到呼和浩特市。第二天(5月16日)上午9点,我们开始翻越阴山山脉,直奔蒙北旅游胜地――希拉穆仁草原。
联想希拉穆仁
希拉穆仁,蒙语意为“黄色的河”,位于呼和浩特市以北100公里处,俗称“召河”,因在希拉穆仁河边有清代喇嘛庙“普会寺”而得名。“普会寺”为呼和浩特市席力图召六世活佛的避暑行宫,建于乾隆三十四年(公元1769年),雕梁画栋,颇为壮观。希拉穆仁是典型的高原草场,每当夏秋时节绿草如茵,鲜花遍地。近年来,当地政府不断加大旅游投入,目前,这里已经成为内蒙古草原的著名旅游区。
千百年来,北方少数民族以游牧为主,在蒙古族崛起时,北方草原已是牛羊遍地、驼马成群。蒙古族以牧业为主,王要放牧“五畜”:牛、山羊、绵羊、马、骆驼。五畜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奶食、肉食、皮毛等丰富的生活资料。一般而言,游牧文明的生产方式易于形成善于战争和扩张的性格,这就有了历史上的成吉思汗。马,对于蒙古族的生活非常重要,他们爱马如命,当年,他们骑着骏马征服了草原,统一了中国,建立了横跨欧亚的大蒙古国。
而如今,这块草肥水美的土地已经严重沙化,我们置身其中,真是感慨万千!在我看来,希拉穆仁呈现给人们的不仅仅是一片赏心悦目的景色,更应该是人类改造自然、重塑秀美山川的理想、胸怀和希望!
慨叹“赵王城”
离开希拉穆仁草原已经是下午3点30分了,到达下一个目标“赵王城”还要北行100多公里。下午5点30分, 我们赶到了距蒙古国仅有100多公里的敖伦苏木城遗址,俗称赵王城。
赵王城始建于元代,是汪古部世居之地,仅次于元上都,又是内蒙古草原上的第二大城市。部长阿剌兀思剔吉忽里归附成吉思汗,受到封溢。后子孙术忽难被加封赵王。这座古城是元代德宁路所在地,是汪古部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古城长960米,宽580米,城内建筑遗迹颇多。曾出土了著名的“王傅德风堂记”碑及珍贵的畏吾儿体蒙文,古叙利亚文墓石铭刻。这座古城对研究蒙元史,特别是汪古部的历史,以及汪古部与成吉斯汗家族姻亲关系有重要意义。
走进这座有着800多年历史的古城,眼前已是一片废墟,只是古城的轮廓还比较清晰,有几处还遗留了长短不一的残垣断壁。脚下是散落一地的瓦砾,有印着花纹的陶瓷残片,有烧制精美、色泽鲜艳的琉璃瓦,有酷似长城砖的城墙砖,还有叫不上名字的各种动物石刻、碑刻……
同行的山西省长治市晋源旅行社总监张文,在考察后向达茂联合旗旅游局副局长巴图布和提了三点建议:赵王城在全国独一无二,极具开发价值。旅游局可做一个完整的古城保护与开发的规划,以提案的形式报上去,争取旗财政的支持;要实行保护性开发,可在景区前建一个展厅,制作古城复原微缩沙盘,回收散落民间的文物,用实物、绘画、文字再现古城历史;从保护角度出发,可以尝试在古城上方架一个天桥,游客来了只能看,不能摸,更不能拿!文物没了,古城开发的价值也就没了。布和听后很受启发,表示要认真对待。
草原英雄小姐妹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对草原英雄小姐妹的故事肯定不会陌生,而且会倍感亲切,因为龙梅、玉荣的故事,曾经影响了那代人的思想。
5月17日,内蒙古之旅的最后一天。听说要在返程的路上去看望“草原英雄小姐妹”,大家的心气儿一下子又高了起来。
我们从达茂联合旗出发,经白云鄂博矿区,在蓝天和白云罩着的望不到边际的草原上驰骋,一个多小时,便来到了“草原英雄小姐妹”故事的发生地。
小姐妹龙梅、玉荣居住的“干打垒”房子已经被开发成旅游“景点”,室内摆放着她们当年生活的一些简单用具,还设了一个小展室,用图片和文字讲述着这里曾经发生的故事:
1964年2月9日,家住达茂旗新宝勒格乡日光队(距白云鄂博矿区10公里处)的蒙古族小姐妹龙梅(12岁)、玉荣(9岁),为了保护集体财产,把自身的安危置之度外,在零下37℃的严寒中,与暴风雪英勇捕斗20多个小时,身体严重冻伤,终于保住了公社的羊群。
她们的事迹在报纸上刊登后,迅速传遍了大江南北。在党和政府及全国人民的亲切关怀下,经白云区铁矿医院的精心医治,不久小姐妹的身体得以稳定,但因冻伤严重,妹妹玉荣的双腿被截肢了。
当时,英雄小姐妹的事迹传遍了相国各地,鼓舞着全国的青少年,并掀起了向英雄小姐妹学习的热潮。后来,她们的事迹被拍成了电影,制作成了动画片,还编了小人书,上了小学课本。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