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教案中会加入反思环节,以便于总结经验,提升未来的教学效果,具有互动性的小组活动在教案中能够提升学生的参与感,促进知识的内化,360好工作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物理沉与浮教案精选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物理沉与浮教案篇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初步认识能量的概念;知道动能以及影响其大小的因素;知道常见的两种势能及其影响因素;能够利用动能和势能解释生活中一些常见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初步认识到动能和势能的存在,在探究实验中总结归纳出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体验控制变量法在物理研究过程中的应用,学会从现象中发现本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实验操作的过程当中,养成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难点】
实验探究动能的影响因素。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由教师朗诵李白《望庐山瀑布》中的后两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让学生解释诗文大意。教师提问:我们在瀑布下会感受到水巨大的冲击力,但是在淋浴时却不会有这种感觉,这是为什么?学生疑惑,进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1.能量的概念:
复习功的知识,向学生介绍能量的概念
为了加深学生的对功与能关系的理解,向学生类比,一个工人能搬一百块砖,就说他具有这种本领,并非是要搬砖,正在搬,已经搬了砖。同样能量表示做功本领大小,可以用做多少功来衡量,物体“能够做功”,并不是一定“要做功”,也不是“正在做功”或“已经做功”。
2.影响动能因素:
教师出示图片:流水发电,风可以推动风车,子弹可以击穿木块。学生归纳共同特点:物体均在运动。教师讲解动能概念并提出问题:动能与什么有关?
?猜想】教师继续出示新闻报道引导学生猜想:
①1990年沈阳开往上海的195次列车,经过上海分局管辖的沪宁线103区段时,突然从列车左翼车窗飞出一只馒头,砸中铁路职工,当场将其击昏。(动能和速度)
②扬子晚报报导,南京郊区,一辆运载“生猪”的拖拉机,在横穿火车的轨道时突然抛锚熄火,正好北边驶来一辆列车,火车司机发现后紧急制动,到达拖拉机前面速度已经很慢,但是还是将车内的生猪撞死很多。(动能和质量)
?实验设计】猜想后引导学生以实验探究影响动能因素,师生共同总结研究对象为动能、质量和速度。由学生回答实验中使用控制变量法。
小组间讨论如何直观体现物体动能大小,最后教师总结转换法。
项目
操作1
操作2
实验内容
动能与质量之间的关系
动能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实验操作
让大铁球和小铁球先后从斜面的同一高度自由滚下,推动桌面上的木块,分别记下铁球推动木块移动的距离。
让同一铁球先后从斜面上的不同高度自由滚下,分别记下木块两次被推动的距离。
实验结论
运动速度相同的物体,质量越大,它的动能也越大。
质量相同的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它的动能越大。
3.势能的学习:
教师讲授势能的概念与常见势能,提出问题:重力势能与什么有关?
学生自由表达想法后,播放视频“感动中国”最美妈妈吴菊萍,接住十楼坠落的孩子,自己手臂粉碎性骨折。引导学生猜想可能与质量、高度有关
教师播放实验视频,视频中重锤坠落,以小桌子下陷程度体现重力势能大小。让学生在视频中自主归纳重力势能的影响因素。掌握知识点后让学生回答导入时提出的问题。
教师讲授弹性势能,与其影响因素。
环节三:巩固提高
视频:2003年10月16日“神舟五号”成功返航,着陆过程中时动能势能如何变化?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学生总结本节课知识点。
作业:探究动能影响因素实验时,物体的动能是怎样获得的?
四、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
物理沉与浮教案篇2
一、教学任务分析
电磁感应现象是在初中学过的电磁现象和高中学过的电场、磁场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电与磁的关系,也为后面学习电磁波打下基础。
以实验创设情景,通过对问题的讨论,引入学习电磁感应现象,通过学生实验探究,找出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用现代技术手段“dis实验”来测定微弱的地磁场磁通量变化产生的感应电流,使学生感受现代技术的重要作用。
通过“历史回眸”,介绍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过程,领略科学家的献身精神,懂得学习、继承、创新是科学发展的动力。
在探究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时,使学生感受猜想、假设、实验、比较、归纳等科学方法,经历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方案→实验验证的科学探究过程;在学习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过程时,体验科学家在探究真理过程中的献身精神。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电磁感应现象及其产生的条件。
(2)理解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3)学会用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解释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有关电磁感应的探究实验,感受猜想、假设、实验、比较、归纳等科学方法在得出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中的重要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实验,体验乐于科学探究的情感。
(2)通过介绍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过程,领略科学家在探究真理过程中的献身精神。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和难点: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
四、教学资源
1、器材
(1)演示实验:
①电源、导线、小磁针、投影仪。
②10米左右长的电线、导线、小磁针、投影仪。
(2)学生实验:
①条形磁铁、灵敏电流计、线圈。
②灵敏电流计、原线圈、副线圈、电键、滑动变阻器、导线若干。
③dis实验:微电流传感器、数据采集器、环形实验线圈。
2、课件:电磁感应现象flash课件。
五、教学设计思路
本设计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电磁感应现象;二是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三是应用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解释简单的实际问题。
本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以实验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通过对问题的讨论,引入学习电磁感应现象和感应电流的概念。通过学生探究实验,得出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通过“历史回眸”、“大家谈”,介绍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过程,领略科学家在探究真理过程中的献身精神。
本设计要突出的重点和要突破难点是: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方法是:以实验和分析为基础,根据学生在初中和前阶段学习时已经掌握的知识,应用实验和动画演示对实验进行分析,理解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从而突出重点,并突破难点。
本设计强调问题讨论、交流讨论、实验研究、教师指导等多种教学策略的应用,重视概念、规律的形成过程以及伴随这一过程的科学方法的。通过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其分析推理、比较判断、归纳概括的能力,使之感受猜想、假设、实验、比较、归纳等科学方法的重要作用;感悟科学家的探究精神,提高学习的兴趣。
完成本设计的内容约需1课时。
六、教学流程
1、教学流程图
2、流程图说明
情景 演示实验1 奥斯特实验。
演示实验2 摇绳发电
问题:为什么导线中有电流产生?
活动i 自主活动 学生实验1
设问:如何使闭合线圈中产生感应电流?
活动ii 学生实验2 探究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
活动iii 历史回眸 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过程。
课件演示 电磁感应现象。
活动Ⅳ dis学生实验 微弱磁通量变化时的感应电流。
大家谈
3、教学主要环节 本设计可分为三个主要的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通过实验观察与讨论,得出电磁感应现象与感应电流。
第二环节,通过学生探究实验,得出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通过 “历史回眸”、“大家谈”,了解法拉第的研究过程,领略科学家的探究精神。
第三环节,通过dis实验,了解电磁感应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七、教案示例
(一)情景引入:
1、观察演示实验,提出问题
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发现通电直导线能使小磁针发生偏转,从而揭示了电与磁之间的内在联系。
演示实验1 奥斯特实验。
那么,磁能生电吗?
演示实验2 摇绳发电
把一根长10米左右的电线与一导线的两端连接起来,形成一闭合回路,两个学生迅速摇动电线,另一学生将导线放到小磁针上方,观察小磁针是否偏转。
问题1:为什么导线中有电流产生?
2、导入新课
我们可以用这节课学习的知识来回答上面的问题。
(二)电磁感应现象
自奥斯特发现电能生磁之后,历史上许多科学家都在研究“磁生电”这个课题。
介绍瑞士物理学家科拉顿的研究。
自主活动:如何使闭合线圈中产生电流?
学生实验1:把条形磁铁放在线圈中,将灵敏电流计、线圈连成闭合回路,观察灵敏电流计指针是否偏转。
1、电磁感应现象
闭合回路中产生感应电流的现象,叫电磁感应现象。
2、感应电流
由电磁感应现象产生的电流,叫感应电流。
介绍英国物理学家、化学家法拉第的研究。
问题2:法拉第发现的使磁场产生电流的条件究竟是什么?
(三)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学生实验2:探究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
根据所给的器材:灵敏电流计、原线圈、副线圈、电键、滑动变阻器、导线等,设计实验方案,使线圈中产生感应电流。
小组交流方案,师生共同讨论产生感应电流的原因。
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闭合回路、磁通量发生变化。
播放flash课件,进一步理解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
介绍“历史回眸”栏目中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过程。
(四)应用
讨论、解释:
1、书上的示例
2、摇绳发电的原理。
dis学生实验:微弱磁通量变化时的感应电流。
大家谈
(五)总结(略)
(六)作业布置(略)
物理沉与浮教案篇3
第一节,《认识静电》教学反思
一,这堂课的核心就是要做好几个演示实验:
(1)用两个通草球分别接触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两个通草球互相排斥。
(2) 用两个通草球分别接触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两个通草球也互相排斥。
(3) 用一个通草球接触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用一个通草球接触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两个通草球却互相吸引。
(4)使起电机的大金属球带上电,用一个不带电的绝缘金属球与之接触,结果绝缘金属球上的箔片张开。
(5)把带正电荷的大金属球c移近(不接触)彼此接触的金属球a,b.可以看到a,b上的金属箔都张开了,表示a,b都带上了电荷。如果先把c移走,a和b上的金属箔就会闭合。如果先把a和b分开,然后移开c,可以看到a和b仍带有电荷;如果再让a和 b接触,他们就不再带电。这说明a和b分开后所带的是异种等量的电荷,重新接触后等量异种电荷发生中和。
课堂因实验而精彩,由于实验的成功,学生对于这三种起电方式的理解就比较容易。如果天气不够干燥,课就很难上好
二、理解物体带电的本质时,教师反复强调:质子数目偏多,或电子数目偏多。对于理解有很好的作用,巩固练习中的几个题也选得比较好
三、电荷、元电荷、质子电量、电子电量下节课还要加强复习。
第二节,《探究静电力》教学反思
一、关于点电荷,不宜讲得太多,知道这几个意思就行,不是很小的带电体就可看成点电荷,也不是很大的带电体就不可看成点电荷,一个带电体能否看成点电荷,不是看它的尺寸大小,而是看它的形状和大小对所研究的问题的影响是否可以忽略不计
二、我们不可能重复库仑的实验,不可能做的精准,演示实验只是定性分析,无法定量。所以重心在对定律的理解。
三、考虑到库仑定律是基本物理定律,库仑扭秤的实验对检验库仑定律具有重要意义,介绍给学生,很有必要。
四,此课很难有什么特色,教学思路与别人大同小异。
第三节,《电场强度》教学反思
这堂课最成功的地方就是以类比的方法解决了场强与试探电荷无关的问题。
某点的场强只能与场源电荷以及该点到场源的距离有关。这好比火炉旁边各处的温度,这一点的温度是火炉本身有关,也与这点到火炉的距离有关。
试探电荷就好比是温度表,这点的温度是40度,用温度表测量,温度为40度,不用温度表测量,它还是40度。用这个表量得是40度,那个表量也是40度。场源电荷产生的电场也是这样,这点的场强用试探电荷来试探,它是这个值,不用试探电荷来试探,它也是这个值。用小的试探电荷来试探,它是这个值,用大点的试探电荷来试探,它也是这个值,与试探电荷完全无关
物理沉与浮教案篇4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理解平面镜成像特点
2.知道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3.知道潜望镜、万花筒的光学原理
技能目标 学会平面镜成像作图法
重 点
平面镜成像特点
难 点
“像”的概念,区别实像和虚像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 光的直线传播
2. 光的反射现象及反射定律
3. 光路可逆
二、导入
学生 观察课本p54照片
设问 湖中的倒影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与湖面上的景物对称?
展示 表面平的镜子、玻璃板、表面抛光的金属板、平静的水面、大理石及透明塑料片等都能产生与物体对称的影子。
这类反射面是平面的镜子称为平面镜。
三、新课
(一)、平面镜所成的像有什么特点?
实验1 内容 活动卡p35实验1
记录 将蜡烛和蜡烛的像的位置用刻度尺连起来,
量出蜡烛到镜面的距离和蜡烛的像到镜面的距离。
结论 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像和物体对镜面来说是对称的。
实验2 内容 活动卡p35实验2
观察 比较描画与原画的大小、左右和朝向关系
结论 虚像、对称、大小相等
练习 课本p56思考与练习1.2.5.
(二)、平面镜中的像是如何产生的?
阅读 课本p54-p55
发光点s发出的光束经平面镜反射,进入人眼。所有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都交于镜面后的s。因为光的直线传播,人眼感到反射光线是从镜面后的s发出的.,好像s在发光,s实际没有光线射出,它是发光点s在平面镜中所成的虚像。物体上的每一点都会在平面镜中形成一个相应的虚像点,在平面镜中就形成了物体的像。像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无关。
演示 平面镜成像作图法
利用物像对称性先决定像点位置,任取两根发散光线并画出反射光线。(用虚线表示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
提问 如果入射光线沿着反射光线的方向射入,情况会怎样?
练习 活动卡p36思考和讨论1.2.
课本p56思考与练习3.4.6.
(三)、平面镜的应用
阅读 课本p55
平面镜作用:1.成像2.改变光路
练习 活动卡p37探究1.2. 3.
小结 1. 平面镜所成的像特点
2. 平面镜中的虚像的产生
3. 平面镜的应用
作业
活动卡p38家庭实验1.2.
板 书
一、平面镜成像特点
1.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2.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3.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
4.像和物体对镜面来说是对称的。
二、平面镜成像原因
1.光的反射
2.光路可逆
三、平面镜成像应用
课后记录
物理沉与浮教案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温度的概念,知道温度的常用单位和国际单位制中单位。
过程与方法: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熟悉使用温度计的过程,掌握它的使用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对温度进行准确测量的必要性,养成采集科学准确数据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液体温度计的原理和摄氏温度的规定。
【教学难点】
温度计的使用。
【实验器材】
各种温度计各一只,演示温度计一只,三只烧杯,分别盛冷水、温水、热水。
【教学过程】
设疑自探(一)
水无常形,变化万千,无处不在。
云,形状各异!似鱼鳞,像城堡。你是否知道,让人浮想联翩的云从哪里来?
雨,时而悄然无声,时而瓢泼倾盆。他来自何处,又落向何方?
雪,使大地“银装素裹”!传说雪花来自天上“婆婆”的羽毛枕头,你相信吗?
解疑合探(一)
1、水变化万千,它不仅可变成云、雨、雪,而且还可以化为露、雾、霜等,那么自然界的水是怎样循环的呢?让学生讨论,看教材p3.
2、将冰放入水壶中,然后加热,观察冰的变化。
不断加热,水沸腾后,用勺子靠近壶嘴。
通过观察大家知道了什么?
找学生总结:水有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称为物态变化
设疑自探(二)
1、什么是温度?符号?
2、生活中常用的温度单位及单位符号?
3、摄氏温度是怎样规定的?
4、人的正常体温是多少?怎样读?
5、还应了解自然界中哪些温度值?
6、国际单位制中温度的单位是什么?它与摄氏温度的关系是什么?
解疑合探(二)
?演示〗请一位同学将手伸入三只分别盛冷水、温水、热水烧杯中并说明感觉。
教师:从这个实验中可知凭感觉来判断物体的温度高低是很不可靠的。要准确地测量物体的温度需要使用温度计。
物理沉与浮教案篇6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动量守恒定律的确切含义.
2、知道动量守恒定律的适用条件和适用范围.
二、能力目标
1、运用动量定理和牛顿第三定律推导出动量守恒定律.
2、能运用动量守恒定律解释现象.
3、会应用动量守恒定律分析、计算有关问题(只限于一维运动).
三、情感目标
1、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推理方法.
2、使学生知道自然科学规律发现的重大现实意义以及对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和基本掌握动量守恒定律.
难点:对动量守恒定律条件的掌握.
教学过程:
动量定理研究了一个物体受到力的冲量作用后,动量怎样变化,那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相互作用时,会出现怎样的总结果?这类问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例如,两个紧挨着站在冰面上的同学,不论谁推一下谁,他们都会向相反的方向滑开,两个同学的动量都发生了变化,又如火车编组时车厢的对接,飞船在轨道上与另一航天器对接,这些过程中相互作用的物体的动量都有变化,但它们遵循着一条重要的规律.
(-)系统
为了便于对问题的讨论和分析,我们引入几个概念.
1.系统:存在相互作用的几个物体所组成的整体,称为系统,系统可按解决问题的需要灵活选取.
2.内力:系统内各个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称为内力.
3.外力:系统外其他物体作用在系统内任何一个物体上的力,称为外力.
内力和外力的区分依赖于系统的选取,只有在确定了系统后,才能确定内力和外力.
(二)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动量变化之间的关系
?演示】如图所示,气垫导轨上的a、b两滑块在p、q两处,在a、b间压紧一被压缩的弹簧,中间用细线把a、b拴住,m和n为两个可移动的挡板,通过调节m、n的位置,使烧断细线后a、b两滑块同时撞到相应的挡板上,这样就可以用sa和sb分别表示a、b两滑块相互作用后的速度,测出两滑块的质量ma\mb和作用后的位移sa和sb比较masa和mbsb.
高二物理《动量守恒定律》教案
1.实验条件:以a、b为系统,外力很小可忽略不计.
2.实验结论:两物体a、b在不受外力作用的条件下,相互作用过程中动量变化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即△pa=-△pb或△pa+△pb=0
?注意】因为动量的变化是矢量,所以不能把实验结论理解为a、b两物体的动量变化相同.
(三)动量守恒定律
1.表述:一个系统不受外力或受外力之和为零,这个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这个结论叫做动量守恒定律.
2.数学表达式:p=p’,对由a、b两物体组成的系统有:mava+mbvb=mava’+mbvb’
(1)ma、mb分别是a、b两物体的质量,va、vb、分别是它们相互作用前的速度,va’、vb’分别是它们相互作用后的速度.
?注意】式中各速度都应相对同一参考系,一般以地面为参考系.
(2)动量守恒定律的表达式是矢量式,解题时选取正方向后用正、负来表示方向,将矢量运算变为代数运算.
3.成立条件
在满足下列条件之一时,系统的动量守恒
(1)不受外力或受外力之和为零,系统的总动量守恒.
(2)系统的内力远大于外力,可忽略外力,系统的总动量守恒.
(3)系统在某一方向上满足上述(1)或(2),则在该方向上系统的总动量守恒.
4.适用范围
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最重要最普遍的规律之一,大到星球的宏观系统,小到基本粒子的微观系统,无论系统内各物体之间相互作用是什么力,只要满足上述条件,动量守恒定律都是适用的.
(四)由动量定理和牛顿第三定律可导出动量守恒定律
设两个物体m1和m2发生相互作用,物体1对物体2的作用力是f12,物体2对物体1的作用力是f21,此外两个物体不受其他力作用,在作用时间△vt内,分别对物体1和2用动量定理得:f21△vt=△p1;f12△vt=△p2,由牛顿第三定律得f21=-f12,所以△p1=-△p2,即:
△p=△p1+△p2=0或m1v1+m2v2=m1v1’+m2v2’.
?例1】如图所示,气球与绳梯的质量为m,气球的绳梯上站着一个质量为m的人,整个系统保持静止状态,不计空气阻力,则当人沿绳梯向上爬时,对于人和气球(包括绳梯)这一系统来说动量是否守恒?为什么?
高二物理《动量守恒定律》教案
?解析】对于这一系统来说,动量是守恒的,因为当人未沿绳梯向上爬时,系统保持静止状态,说明系统所受的重力(m+m)g跟浮力f平衡,那么系统所受的外力之和为零,当人向上爬时,气球同时会向下运动,人与梯间的相互作用力总是等值反向,系统所受的外力之和始终为零,因此系统的动量是守恒的.
?例2】如图所示是a、b两滑块在碰撞前后的闪光照片部分示意图,图中滑块a的质量为0.14kg,滑块b的质量为0.22kg,所用标尺的最小刻度是0.5cm,闪光照相时每秒拍摄10次,试根据图示回答:
高二物理《动量守恒定律》教案
(1)作用前后滑块a动量的增量为多少?方向如何?
(2)碰撞前后a和b的总动量是否守恒?
?解析】从图中a、b两位置的变化可知,作用前b是静止的,作用后b向右运动,a向左运动,它们都是匀速运动.mava+mbvb=mava’+mbvb’
(1)va=sa/t=0.05/0.1=0.5(m/s);
va′=sa′/t=-0.005/0.1=-0.05(m/s)
△pa=mava’-mava=0.14*(-0.05)-0.14*0.5=-0.077(kg·m/s),方向向左.
(2)碰撞前总动量p=pa=mava=0.14*0.5=0.07(kg·m/s)
碰撞后总动量p’=mava’+mbvb’
=0.14*(-0.06)+0.22*(0.035/0.1)=0.07(kg·m/s)
p=p’,碰撞前后a、b的总动量守恒.
?例3】一质量ma=0.2kg,沿光滑水平面以速度va=5m/s运动的物体,撞上静止于该水平面上质量mb=0.5kg的物体b,在下列两种情况下,撞后两物体的速度分别为多大?
(1)撞后第1s末两物距0.6m.
(2)撞后第1s末两物相距3.4m.
?解析】以a、b两物为一个系统,相互作用中无其他外力,系统的动量守恒.
设撞后a、b两物的速度分别为va’和vb’,以va的方向为正方向,则有:
mava=mava’+mbvb’;
vb’t-va’t=s
(1)当s=0.6m时,解得va’=1m/s,vb’=1.6m/s,a、b同方向运动.
(2)当s=3.4m时,解得va’=-1m/s,vb’=2.4m/s,a、b反方向运动.
?例4】如图所示,a、b、c三木块的质量分别为ma=0.5kg,mb=0.3kg,mc=0.2kg,a和b紧靠着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c以v0=25m/s的水平初速度沿a的上表面滑行到b的上表面,由于摩擦最终与b木块的共同速度为8m/s,求c刚脱离a时,a的速度和c的速度.
高二物理《动量守恒定律》教案
?解析】c在a的上表面滑行时,a和b的速度相同,c在b的上表面滑行时,a和b脱离.a做匀速运动,对a、b、c三物组成的系统,总动量守恒.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