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好工作网 >述职报告

小学科学电与磁教案6篇

在编写教案时,我们需要考虑到课堂管理的因素,我们可以使用教案来评估学生的综合能力,以下是360好工作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小学科学电与磁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

小学科学电与磁教案6篇

小学科学电与磁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液体都会流动,流动的快慢受到液体黏度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进行预测并用对比实验进行验证;理解公平实验,为保证公平,需要保持除变量之外的其他条件相同。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公开的、民主的讨论有助于辨识实验的准确性;小组内分工合作对开展实验是十分重要的。

教学重点:

简单设计对比实验,描述并简单解释液体流动的快慢受到黏度影响。

教学难点:

设计对比实验,理解公平实验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教学准备:

1、教师演示材料:水、油、洗洁精、课件

2、四人小组材料:1小杯水、1小杯油、1小杯洗洁精、1块玻璃、3根滴管、一张实验记录表、若干面巾纸,一张固体与液体的.维恩图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在上一节课里,同学们认识哪两种液体?(板书:水、食用油)今天老师带来另外一种液体——洗洁精(板书:洗洁精)。

2、贴标签比赛:用肉眼辨别水、食用油、洗洁精。

3、请学生汇报自己是怎么分辨水跟洗洁精的?

4、贴错的同学可以再次粘贴标签。

5、问题:水、食用油、洗洁精有什么共同点吗?

6、师:那他们流动的速度是否一样快呢?谁会流得更快一些?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谁会流得更快一些。(板书课题)

二、观察实验,探究新知

(一)初步猜测,制定方案

1、猜测水、食用油、洗洁精流动的快慢情况是怎样的?谁流动的最快,谁流动的较快,谁流动的最慢?并说说自己的猜测理由。

2、请学生当裁判,为水、食用油、洗洁精设想一种比赛方法。

3、小组交流方法并汇报。

4、请学生在这么多方法中选择一种公平可行的比赛方案。

①学生小组讨论。

②学生再次汇报比赛方案,比赛规则。

③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并引用生活实例概括出本次比赛的规则要点。

(二)实验探究,汇报交流

1、教师出示温馨提示。

2、组长领取材料,学生动手做实验,并做好实验记录。

3、汇报交流实验结果。

4、谈话:在实验中通过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5、得出结论:液体流动的快慢与它们的黏度有关。

6、师:对水你又有什么新的认识?

7、了解水在生活中的一些应用。

(三)比较固体与液体的区别。

①师:木板也要来参加比赛,你们认为他可以参加到水、食用油、洗洁精的流动比赛吗?为什么?

②液体有哪些特点,固体有哪些特点,而液体跟固体的共同特点又是什么呢?

③指名回答并完成表格。

三、课堂总结

说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小学科学电与磁教案篇2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1)知道有不同的月相(蛾眉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新月)。

(2)知道月相有每月经过蛾眉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再到新月的变化规律。

(3)了解月相变化的成因。

2、科学探究

(1)能持续观察、记录一段时间内月相,找出月相变化的规律。

(2)能依据模拟实验的现象推理、分析并得出月相变化的成因。

3、科学态度

具有长期坚持观察的学习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知道有不同的月相,坚持持续观察、记录一段时间内的月相,了解月相变化的规律及成因。

三、教学准备

课件、月相变化动态gif、乒乓球、手电筒

四、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生活情景:在电影院,影片中的嫌疑犯辩解道,“我昨晚借着月光,看见他从牛棚中偷走了牛”。但警察却说,“那天根本不可能有月光!”看电影的小朋友就有了疑问,“为什么那天没有月光呢?”

产生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月相是很常见的自然现象,学生一般都知道有几种不同的月相,间接的会认为每天都可以看得见月亮(除了天气原因外)。而且学生不会每天去观察月亮,因此极少会有学生知道新月的存在,自然也就不了解在新月的时候是没有月光的。于是就会产生疑惑,“为什么警察这么肯定没有月光?”

驱动任务:什么时候月亮没有月光呢?

活动1:月有圆缺变化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都见过月亮哪些样子啊?

学生经过交流,他们会发现月亮有多种形状,有的时候像圆盘,有的时候像镰刀……这时,教师提出月相的概念,月相是对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部分的状态的称呼,并通过图片让学生认识几个典型的月相及其名称:满月、上弦月、下弦月、蛾眉月。

在认识月相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弯弯的蛾眉月怎么就变成了圆月?”引导学生思考月相是如何变化的。

活动2:月相变化有规律

月相是有变化的,经常在农历十五的时候能见到满月,月相的变化有没有规律呢?教科书上的表格是妍妍从满月开始,在一个月内每天观测月亮,记录下来的月相,同学们分析妍妍的月线观测记录,你发现月相变化的规律了吗?

学生在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能发现,月相呈现“满月——下弦月——蛾眉月——看不见月亮——蛾眉月——上弦月——满月”的规律。此时,教师再指出“看不见月亮”的时候的月相称为新月,然后再回应驱动页的问题,学生就能明白是真的有看不见月亮的时候。

活动3:月相变化成因

月相有规律的变化是如何形成的呢?下面请同学们一起做模拟月相变化成因的实验来探究吧!

用电筒光模拟太阳光,用涂黑的乒乓球模拟月球,观测者的眼睛模拟地球上的观测点。

以观测者为中心,乒乓球分别放在八个方向,电筒光一直平行一个方向直射乒乓球,观测者观察并记录不同方向的乒乓球亮面的形状。

结论:综合模拟实验的现象,发现由于月球绕地球运动,使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的相对位置在一个月内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导致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射到的亮面形状也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从而产生月相变化。

五:课堂小结及交流分享

同学们小结出本节课了解的内容,月亮不同形状的名称,月相变化的规律及其成因。并尝试在生活中坚持长时间地观察月亮,了解其真正的月相变化。

小学科学电与磁教案篇3

一、教学目标:

1、在玩色中感受颜色的变化现象,学编诗歌――色彩谣。

2、培养观察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体验自由探索的乐趣。

3、学习词:绿、橙、紫。

二、教学准备:

1、幻灯机一部,画有红、黄、蓝三色花的明胶片一套,装有红、黄、蓝三色的滴瓶小试管三根。

2、每张桌上放两份装有红、黄、蓝三色水的滴瓶,每个幼儿三个小玻璃瓶、三根棉签、两张纸。

三、教学过程:

(一)、认一认

1、出示有三色花的明胶片,让幼儿观察并认识红、黄、蓝三种颜色。

提问:你看到了哪几种颜色?(学习词:红、黄、蓝)

2、以变魔术的形式叠合或分开两种颜色的明胶片,让幼儿感知颜色的.变化,激发幼儿对颜色的好奇。

(二)、试一试

1、让幼儿人人都来做“魔术师”,利用桌上的材料,把两种或三种颜色自由混合,观察颜色的变化。

2、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幼儿大胆尝试。如将红、黄两种颜色水分别滴人空瓶,轻轻摇动,就会变成橙色;将蓝、黄两种颜色水分别滴人空瓶,轻轻摇动,就会变成绿色;将红、蓝两种颜色水分别滴人空瓶,轻轻摇动,就会变成紫色;将红、黄、蓝三种颜色水分别滴人空瓶,轻轻摇动,就会变成黑色。

(三)、画一画

1、你变出了哪些颜色?这些颜色是怎样变出来的?(学习词:橙、绿、紫、黑)

2、你能用变出来的颜色画什么呢?(让幼儿用棉签分别蘸变出的橙色、绿色、紫色和黑色自由画面)。

(四)、编一编

1、讨论:’刚才,你们在玩色的时候发现了什么现象?你们变出了哪些颜色?这些颜色是怎样变来的?你们用变出来的颜色画了什么?

2、请你把变颜色和画画的过程编成一首儿歌。红、黄两种颜色水混合在一起会变成什么颜色?

你们用变出的橙色画了什么?

(启发幼儿编出诗句“红黄两个手拉手,变出橙色画橙子。”)黄、蓝两种颜色水混合在一起会变成什么颜色?你们用变出的绿色画了什么?(启发幼儿编出诗句“黄蓝两个手拉手,变出绿色画竹子。”)

红、蓝两种颜色水混合在一起会变成什么颜色?你们用变出的紫色画了什么?

(启发幼儿编出诗句“红蓝两个手拉手,变出紫色画茄子。”)红、黄、蓝三种颜色水混合在一起会变成什么颜色?你们用变出的黑色画了什么?(启发幼儿编出诗句“红黄蓝色手拉手,变出黑色画珠子。”)

(五)、念一念

1、请幼儿朗诵自编的儿歌。

2、鼓励幼儿为自编的儿歌取名字。

3、教幼儿学念儿歌,可以集体、分组或请个别幼儿学习朗诵。

四、教学延伸:

将活动材料放在科学角里,让幼儿探索用其他颜色的颜料变出更多的颜色。

附:色彩谣(幼儿自编的儿歌)

红黄两个手拉手,变出橙色画橙子。

黄蓝两个手拉手,变出绿色画竹子。

红蓝两个手拉手,变出紫色画茄子。

红黄蓝色手拉手,变出黑色画珠子。

小学科学电与磁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通过对潜望镜内部结构的研究,使学生能利用语言、文字、绘图等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通过课前搜集和整理有关潜望镜的资料,使学生学会利用书籍及其他信息源获取信息。

2.通过制作潜望镜的活动,使学生学会欣赏、评价他人的作品,尊重他人劳动成果;愿意合作交流;积极查阅资料,关心新科技、新发明。

3.认识平面镜反光性质的应用;会制作简易潜望镜。

学生准备:

1.课前搜集有关潜望镜的文字、图片资料。

2.制作简易潜望镜的材料:条形纸盒、粘纸或双面胶、美工刀、镜子或镜片等。

教师准备:

1.有关潜望镜的图片、文字资料。

2.自制简易潜望镜。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通过玩镜子玩出了好多有趣的科学道理,还记得是怎么玩的吗?

生(齐):记得!

师:在小组内说一说

(学生小组内交流)

师:哪个小组用两面镜子看到了窗外用眼睛直接看不到的景物?

生:我们小组做到了。

师:上来说说你们的做法,演示给大家看一看。

生:(边演示)我们是这样做的:两个镜片,一个斜对着窗外要观察的景物,不断调整另一个镜片的角度,最后就看到了窗外的景物。现在看到了,大家过来看看吧!(教师指派几个同学观看)

师:看到了吗?

生:看到了。

师:从刚才这个小组的做法你联想到了什么?

生1:我想到了我们做的“传光游戏”,当时我们用了4面镜子。

生2:我想到了潜艇上用的潜望镜。我从百科全书上看到潜望镜就是利用两个平面镜做成的。

师:你知道的真多!(竖起大拇指)他说得很有道理,潜望镜就是利用镜子能改变光的传播方向(反光)原理制成的,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潜望镜的秘密。

2.交流资料,整体感知。

师:课前同学们搜集了一些关于潜望镜的资料,结合自己对潜望镜的认识,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学生小组交流,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掌握资料的情况。)

师:哪个小组先说一说通过交流你们获得了哪些信息?

生1:我们知道潜望镜开始只是用在潜水艇上,后来又发展到陆地上,主要在军事上用的多,这是我们小组找到的一张潜望镜的图片。

(学生到实物展台上展示图片——一张潜望镜实物照片)

生2:我们小组找到了潜望镜的发明过程,我读给大家听:

潜水艇通过调节浮力达到潜浮的目的。1897年,莱克建造了一艘采用双壳设计的潜艇。当时所有的潜艇潜水后只能盲目地行驶,只有当潜艇升到接近水面时,才能够通过舷窗看到水面的情况。莱克设想制造出一种既不易让敌人发现,又可以在水下看到水上情况的'仪器安在潜艇上。他买来一大堆各式镜子,试着制造。1902年某一天,他偶然地找到了正确的组合。他希望看到的街道和海港清晰地展现在他眼前。后来,他又去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找一位光学教授合作,终于找到了正确的组装方法。他把它装在他制造的潜艇上,这就是后来固定的和可旋转的潜望镜的前身。至此,潜艇才第一次有了眼睛,再也不用在水下的黑暗中盲目游动了。

师:通过听这个小组找的资料,你知道了什么?

生2:我知道原来潜水艇上没有潜望镜,后来是一个叫莱克的人发明了潜望镜。

生3:我还知道莱克从1897年制造了潜水艇后就研究潜望镜,直到1902年才制造成功,用了五年时间,说明他很有毅力。

师:你体会得很深刻,很多科学研究和成果需要科学家用几年、几十年、甚至一生或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科学研究就需要这种毅力和精神。

生4:我从中知道了潜望镜是用很多镜子做成的,而且必须正确的组装才行。

体的呢?它的内部构造是什么样的?下面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每组桌面上的简易潜望镜(牙膏盒自制型)揭开它的秘密吧!

(小组合作,有的先用简易潜望镜观察物体;有的在仔细观察简易潜望镜的外部形状;有的小组在小心的打开简易潜望镜,观察内部构造,并在纸上绘制简图;有的小组正在结合搜集到的潜望镜结构图讨论潜望镜的构造……)

师:哪个小组先来说一说你们的发现和收获?

生1:我们小组发现潜望镜里有两块玻璃镜片,这两块镜片是这样放置的(实物展台展示绘制的简图)。

师:也就是说这两块镜片成什么角度?

生2:我知道,是平行的。

生3:反光的面是相对的。

生4:资料上说镜片与水平线成45度角。

师:还有补充吗?

生5:我们还发现潜望镜的长短不会影响观看的效果。

师:你是说哪一部分?

生5:竖着的部分。横着的部分不能太长,长了影响观看的范围。

3.动手制作,应用实践。

师:刚才我们研究了潜望镜的构造,想不想自己制作一个潜望镜?

生(齐):想!

师:你觉得应该怎样做?给大家提点建议。

生1:用牙膏盒做潜望镜的身子,在上下相对的侧面分别挖一个正方形的口,然后将镜片放到里面。

生2:我反对,镜片不能放进去,要在盒子边上开槽,将玻璃镜片插进去。

生3:最好用胶带粘好。

师:镜片怎么放呀?

生4:成45度角。

师:还应注意什么?

生5:用小刀时要小心,别割伤手。

生6:插玻璃片时也要注意,最好用砂纸打磨一下,或边缘粘上胶布。

生7:做完后将外壳美化一下,最好涂成“迷彩色”,写上自己的名字,免得丢了。

师:同学们刚才提了很多有价值的建议,老师这也有一个制作潜望镜的方法,供大家参考(实物投影展示)。

师:我发现有的同学早已跃跃欲试了,好,下面同桌合作制做一个潜望镜,然后玩一玩自己制作的潜望镜,制作过程中要注意安全。

(学生制作潜望镜,教师巡回指导)

4.总结评价,课后拓展。

师:这节课我们研究的主题是什么?

生(齐):潜望镜的秘密!

师:这个秘密揭开了吗?

生(齐):解开了!

师:谈谈你的收获吧!

生1:我知道了潜望镜是根据镜子能改变光的传播方向的原理制成的。

生2:我知道了潜望镜的内部结构,还自己制作了一个潜望镜。

生3:我制作的潜望镜非常漂亮,而且效果很好。

生4:我的潜望镜是在同桌的帮助下做成的,要不我恐怕做不成,我很感谢他。

生5:我知道了潜望镜的发明过程。

师:同学们的收获真不少,由于时间关系,课后可以继续玩一玩你们制作的潜望镜,并对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加以改进。另外,布置两个课后研究专题:

(1)、调查了解,真正的潜望镜是什么样的?

(2)、设计一个能够看到四面八方的潜望镜。

小学科学电与磁教案篇5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水蒸气。

2.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像空气一样的气体。

科学探究目标

初步经历探究性实验“水去哪儿了”的探究活动。

科学态度目标

1.尝试多角度、多方式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形成细致、客观地观察的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水在人们生活中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1.了解水蒸气的一些特点;2.能设计实验证明“水到哪里去了”。

难点:1.区分“水蒸气”与“白汽”;2.明白水蒸气还是水。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

小组准备:两个完全相同的透明杯子、一片透明塑料薄膜(或保鲜膜)、一根橡皮筋、一个透明塑料盒。

教师准备:班级记录表、有关水的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干净的抹布、黑板,一杯清水]

1.出示一杯清水,提问:这是一杯清水,水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物质,一年级我们就观察过一瓶水,你能说说水有哪些特点?教师用抹布蘸清水板书“水”,为后续的探索阶段埋下伏笔。

2.学生交流他们知道的有关水的知识。(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板书,注意把水和水蒸气的共同特点有意识地板书在中间一点。)

3.揭题:黑板上的“水”消失了,提问:水到哪里去了(顺势板书课题)。

二、探索:水到哪里去了(预设20分钟)

[材料准备:两个完全相同的透明杯子、一片透明塑料薄膜(或保鲜膜)、一根橡皮筋、一个透明塑料盒、学生活动手册]

1.提问:水到哪里去了?(预设:蒸发了、跑到空气中去了)

2.追问:你知道什么是蒸发吗?

小结:哦,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就叫做蒸发。

3.说一说,我们在生活中还遇到过哪些类似现象。(学生举例)

当学生将煮食物(或烧开水)时上方飘着的白汽理解为水蒸气时,教师出示课件(烧开水的图片或小视频),观察壶嘴与白汽之间的部分,帮助学生理解水与水蒸气之间的变化。

4.你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水是蒸发了(跑到空气中去了)呢?空气中的水能不能回到杯子里呢?

5.学生分小组讨论方法。

6.交流方法。

7.课前的实验方法参考

实验要在前几天完成实验并记录。

方法一:准备两个大小、形状一致的透明水杯,向两杯水中加入相同量的水,并做好起始水位的标记,其中一个杯子用塑料薄膜盖好并用皮筋扎紧,另一个敞口。两个杯子同时放置在同一个通风、向阳的位置一段时间(注意不能去碰,以免影响实验效果),观察并记录下实验现象。

方法二:将一只塑料盒倒扣在地面,放置一段时间,观察现象。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13分钟)

[材料准备:学生活动手册]

1.围绕三个问题,学生先进行小组内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2.派代表作集体交流,问题逐个解决。

问题一:怎样解释两个杯子出现的不同现象,依据是什么?

小结:没有盖料薄膜的杯子里的水都“跑”到空气中了,而盖了塑料薄膜的杯子里的水在跑出去的过程中被拦住了。

问题二:你在透明塑料盒中看到了什么,你认为它们是什么?

预设:一是小水珠,二是水蒸气

小结:这确切地来说是水蒸气凝结形成的小水滴。

问题三:水和水蒸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水蒸气也是水吗?(根据学生回答适时板书,形成韦恩图,学生补充修改自己的活动手册。)

四、拓展(预设2分钟)

思考:水蒸气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请你课外通过各种途径去搜集信息。

小学科学电与磁教案篇6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知道蘑菇是真菌类生物,真菌是既不属于植物也不属于动物的另一类生物。

2.认识蘑菇的特点,知道有的蘑菇可以食用,有的蘑菇有毒。

3.了解细菌和病毒的特点,知道细菌对人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能通过观察发现蘑菇的特点,比较蘑菇和动植物的异同。

2.能通过调查活动了解生活中的食用菌。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能辨证看待身边的事物。

教学准备:

1.收集关于蘑菇、细菌、病毒的挂图或视频资料。

2.供学生观察用的构造完整的蘑菇(每组1~2种),放大镜、小刀、白纸等。

3.生活中常见的`真菌类生物:木耳、银耳、平菇、金针菇、香菇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布置学生收集关于蘑菇的资料。

1.导入。

(1)教师可以采取实物导入的方式:看一看,实验桌上放着什么?在自然界中,哪些地方会生长蘑菇?

(2)利用教材插图或挂图等引导学生小结蘑菇的生活环境。

(3)提问:你还知道关于蘑菇的哪些知识?

2.观察蘑菇。

(1)观察一个完整的蘑菇。教师指导学生运用眼看、鼻闻、手摸等方式全面、细致地观察。

(2)用小刀把蘑菇纵向切开,用放大镜观察切开的菌盖、菌盖上的菌褶、菌柄。

(3)交流,描述观察发现:从整体看,蘑菇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有什么特点,我有什么重大发现等。

(4)整理观察到的蘑菇的特点并记录下来。

4.认识蘑菇属于真菌。

(1)小组研讨:蘑菇与动物和植物有什么不同和相同?(引导学生从外部形态特点、获取营养的方式等方面进行比较。)

(2)交流,整理意见。

(3)讲解:蘑菇既不是植物也不是动物,它属于真菌。

(4)你还知道哪些是真菌生物?

(5)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提供的资料。

5.认识食用菌和毒菌。

(1)提问:吃过蘑菇吗?我们平时吃哪些蘑菇?所有的蘑菇都可以吃吗?

(2)观察教材插图(或实物、挂图),认识常见的食用菌和毒菌。

(3)学生交流自己所知道的有关食用菌和毒菌的知识。(可以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进行交流。)

6.课外调查:小组或者独立调查:我们生活中有哪些食用菌?要求学生记录食用菌的名称、颜色、形状,还可以了解它的主要营养成分等。

第二课时

1.了解细菌和病毒。

(1)猜一猜。教师展示一幅细菌或病毒的彩图,这是什么?说一说:你为什么这么猜?

(2)交流学生了解的细菌和病毒的知识。

(3)观察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下的细菌和病毒的照片。谈一谈:看了之后有什么想法?(如果不知道它们是细菌和病毒,我们也许会认为它们很美丽,但当我们明白了它们是什么之后,我们可能觉得它们很可怕。)

(4)阅读教材上的小资料:你又知道什么?(引导学生认识到细菌和病毒也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5)小结:细菌和病毒也是生物,它们因为十分微小,用肉眼看不见,被称为微生物。现在,你知道生物家族有哪些成员?

2.展示食用菌调查成果。

(1)小组交流、展示。

(2)小组选择代表向全班展示调查成果。

(3)制作食用菌名片。(为一种自己感兴趣的食用菌设计一张名片,内容包括:名称、特点、外形图、主要食用价值等。)

(4)名片展示与评价。

板书设计:

4 蘑菇

蘑菇是真菌类生物,真菌是既不属于植物也不属于动物的另一类生物。

有的蘑菇可以食用,有的蘑菇有毒。

细菌对人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作业设计:

填空:

1、蘑菇是( )类生物,真菌是既不属于( )也不属于( )的另一类生物。

2、有的蘑菇可以食用,有的蘑菇()。

3生活中常见的真菌类生物:( )、( )、( )、( )、( )等。

4、细菌对人有( )两方面的作用。

简答:

请介绍3-5种你熟悉的食用菌的颜色、形状等。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科学小班教案7篇

滚起来小班科学教案7篇

动物之最大班科学教案5篇

科学《吹泡泡》教案参考7篇

科学《吹泡泡》教案8篇

幼儿园科学小实验教案6篇

大班科学光与影教案及反思优质6篇

大班科学多变的云教案6篇

中班科学枪教案通用6篇

小班科学水的声音教案6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70888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