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好工作网 >心得体会

中班数学教学反思8篇

写教学反思是我们结束教学工作后的首要任务,一份有意义的教学反思是需要一针见血地指出自己的不足的,360好工作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中班数学教学反思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中班数学教学反思8篇

中班数学教学反思篇1

我认为本次活动设计比较好的是在幼儿分组操作时,第一组:两两比较,分出高矮。第二组:在一组物体中找出最高和最矮的物体。

第三组:按高矮排序。第四组:目测物体高矮。这样操作的目的性比较明确,层次清晰,由易到难的让幼儿能根据自身情况多层次的选择操作。最后,我通过游戏《找朋友比高矮》让幼儿理解物体高或矮的相当性。

活动结束后,我认为幼儿都能正确分辨物体的高矮;能找出一组物体中最高和最矮的物体;能将物体按高矮排序;能正确运用高、矮、一样高的词语。但我在活动设计上没有突出比较高矮的正确方法,虽然也有要求幼儿两两比较、感知高矮。可由于要求幼儿站在地上比较,没有为他们提供不在同一水平线上比较的机会,仅仅通过教师小结性的`语言将概念灌输给幼儿,反而使幼儿对于物体比较高矮需要在同一水平线上直立进行的概念理解不深。虽然在设计时希望通过下一步图片比较来印证概念,可由于上一步的薄弱,使得图片比较得不到预期的效果。

通过上课、反思,我觉得应该调整课的流程,增设材料。如:在幼儿两两比较高矮时为幼儿提供一些大型积木、椅子等,让幼儿有机会站在不同水平面比较,能自己寻找出比较高矮的正确方法。同时将高矮的相对性引出,做到不人为割裂课的层次,使层次与层次之间过渡自然。

中班数学教学反思篇2

我班的教室在3楼,每次小朋友排队下楼梯时,都会手扶着幼儿扶手。由于扶手是沿着楼梯的走向加设的,扶手会由上而下越来越贴近楼梯台阶。所以孩子们就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走一段楼梯的最后几阶时如果手不离开扶手的话,身体就必须弯下来或蹲下来,看上去就像人变矮了;而转到下一段楼梯后,站直身体就能扶到扶手了,看上去就像人又长高了。孩子们对这个游戏乐此不疲,觉得自己仿佛是个魔术师。为了提高幼儿对高矮的兴趣,将这一现象从生活中的偶发情况转化提炼为数学知识,我先在区域活动中投放有关比高矮的瓶娃娃材料,让幼儿初步感知物体的高矮。幼儿在探索感知一段时间后,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是不会正确使用比较高矮的方法,对必须在同一水平面上做比较还不甚理解,对两个物体高矮差别不显著的比较易出错等等,有部分幼儿使用“高”、“矮”的词不当,把“矮”讲成“低”等等。于是,我设计安排了数学活动《比高矮》。

本次活动的重点是通过一系列活动,让幼儿感知物体的高矮,学着比较高矮和一样高;能正确运用高、矮、一样高的语词,并理解物体高或矮的相对关系;初步尝试将物体从高到矮或从矮到高的有序排列。活动难点是将物体从高到矮或从矮到高的`有序排列,并注意要将高矮差别不显著的物体进行正确排序。

在活动开始时,我选择两位高矮有明显差异的孩子从小铃下走过,通过一位幼儿走过小铃没有碰到,而另一位幼儿碰到了小铃发出声响这一直观现象来引起幼儿的兴趣,引出高矮;然后通过两两比较高矮得出比较的正确方法,即站在一个水平线上直立比较;最后,通过图片比较印证上一步得出的结论。

中班数学教学反思篇3

活动目标:

1、会认读数字1和2,能理解数字的实际意义。

2、初步学会数的形成,知道一个数添上"1"能形成另一个数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概括能力。

4、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5、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活动准备:

1、点子卡片和数字卡片1和2各一张。

2、《数学》上p.1。

活动过程:

一、认识数字1、2的实际意义——教师根据画面自编《捉迷藏》的故事,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说一说,大树后面藏着几头狮子?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教师分别出示点子卡片和数字卡片1,使幼儿知道数字1可以表示一头狮子。

——想一想,树上有1只松鼠,怎样才能变成2只松鼠?引导幼儿说出1只松鼠再添上1只松鼠,合起来就是2只松鼠。教师出示数字卡片2,帮助幼儿理解数字2的含义。

——让幼儿在图中找出数量是1和2的其它动物(或其它物品),并用语言正确表述。

——说一说,树干上藏着的数字分别是什么?

二、引导发现——说出数字1和2分别象什么,教师引导幼儿由数字联想到许多物体的形象及时肯定幼儿的每一个创意。

——教师分别出示点子卡片和数字卡片1和2,引导幼儿从周围环境中寻找数量1或2的物品。

三、活动结束

四、课后回顾

教学反思

大班数学活动《数字捉迷藏》是我第二次开展了,这一次活动,我汲取了第一次活动中的不足进行了改进。

我将整节活动更为细化了一些,让活动更加的游戏化,将“捉迷藏”贯穿到底,数字不停的藏,孩子们不停的找,过程更完整。既然是捉迷藏,那一开始的就得要“藏起来”,这是我上次活动所欠缺的,这一次,我将数字放在气球上,用白板的淡出及声音音效技术,让一个个的数字气球爆炸,然后消失,以达到数字藏起来的效果,更加具有神秘感,孩子的参与性就更强了。数字们共计隐藏了三次~

第一次数字藏在了兔子的身上,由数字构成的兔子,孩子们在找的过程,让孩子们在找的过程中学会讲述以自我为中心的上下左右,抑或是兔子身体部分,了解简单的.方位。

第二次数字藏在了表格中,我用遮挡技术,我出示隐藏一半数字的数字格,让幼儿从中找出数字,孩子们根据没有隐藏的数字的一部分,分析猜测是哪个数字,活动气氛一下子被提升起来,孩子们争先举手想要表达自己的想法,很快就将10个数字全部召找出,并且幼儿同时学会了方位词“行”“列”,通过说“行”“列”就能马上找到数字。

第三次我们利用孩子们猜出的数字表格,进行猜数字游戏,这个游戏充分调动了孩子的积极性,也巩固了新的知识。

在最后的环节我给孩子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激发幼儿探索欲望,孩子们也表示勇于接受挑战,整节课幼儿都能积极的参与活动。

中班数学教学反思篇4

活动目标:

1、感知物体的大小与数量的关系学习用数字、图形记录结果。

2、有兴趣参加数学活动。

3、培养幼儿边操作边讲述的习惯。

活动过程:

一、为小兔做饼干

1、出示兔子玩具及饼干,小兔从点心店买来一盒好吃的饼干,它们是什么样的呢?(有大有小)

2、小兔吃了还想吃,想请我们帮忙再做一些饼干。

3、引导幼儿用模具在泥块上压印饼干,看看每块油泥能做几块饼干,并用写数字或画图形(圆点、短线等)的方法记录。

4、在操作中,教师注意观察幼儿做饼干时采用的方法,并引导幼儿探索怎样压印才能多做一些饼干。

5、从幼儿所做饼干数量的不同,引导幼儿发现在同样大小的“面皮”上压印的饼干大小与数量的关系:饼干大,数量少;饼干小,数量多。

二、谁做的饼干多

1、幼儿相互交流自己做出的饼干数量,比一比谁做的饼干多,为什么。

2、找出饼干做得最多的幼儿,请他说说自己是用什么模具,怎么做的?为什么能做那么多。

3、幼儿再次尝试做饼干,将前后2次的操作结果做一比较,发现在同样大小的面积上压印的饼干大小与数量的关系,初步获得如何有效合理地在有限的面皮上印制饼干的经验和方法。

反思

活动中教师注重既面向全体幼儿让每个幼儿都参与操作,始终关注每个幼儿的操作情况。又及时鼓励有创新能力的幼儿,使每个幼儿在参与的过程中充分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获得心智的发展。

中班数学教学反思篇5

对于小班幼儿来说,“排序”是一项比较具有挑战性的数学活动,需要他们运用有限的`数、量、形方面的知识,进行一番系统、连贯的思考,找出事物之间的联系,也就是我们称之为“规律”的东西。

排序活动不仅能培养幼儿的观察比较能力,简单的判断力、初步的推理能力,同时也是培养幼儿逻辑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中班数学教学反思篇6

在晨间活动和区域活动中我发现了孩子们喜欢按照积木的颜色、形状进行排队,对于中班孩子来说他们对于排序有一定的了解和正确的感知,但对于排列规律的认知上缺乏一定的逻辑性。针对孩子们这样一个现状我设计一个排序类的数学活动。但是数学活动的开展是比较枯燥乏味,孩子的兴趣点会不够,通过情景贯穿、游戏等形式孩子会更喜欢融入,更感兴趣。

本来想达到这样的目标:能根据图形的排列规律进行aabbabb的方式排序。形成初步的观察与比较能力,具有一定的的判断推理能力。于是我依据活动目标设计了做手链这一情境始终贯穿整个教学活动。

当我走进活动室,进行实际的教学过程,使我从孩子们身上看到了孩子们的情绪一直跟着我的思路一步步递进,通过集体操作、个别操作进行排序,但是在进行第二次abb的操作中,我设计的是给自己做送手链,引导幼儿对图形abb操作,可能是我忽略了一个细节,出示的时候变成了bba的格式,等贴到了黑板上我才看到在这个结果。但在最后小组操作的时候我也由于考虑到为了要让孩子们带上手链去参加舞会,这样孩子的兴趣点会高一点,我只为孩子准备了二组相同图形的操作范例,但是要是出示三组相同的范例对孩子来说规律会比较好找点。我还从孩子们的操作中观察到了个别孩子在操作中还有 abab的这种现象出现。大部分幼儿都会找出规律进行abb的方式进行排序。我觉得在教学活动开展中可以进行这样的调整在教具的设计中欠考虑,还有在排序的总结上还说的不够明确。还有在幼儿的操作材料上也要仔细酝酿,导致在验证环节上也有点困难。还可以引导幼儿按照多种形式的排序。

中班数学教学反思篇7

活动设计背景

我班幼儿对于自己身边的事物特别关注,总愿意把自己觉得新奇的事物与大家一起讨论、分享。生活中的房子,也是孩子们关注的物体,在活动的过程中,孩子们把自己看到的房子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从中发现了我们身边的物体千姿百态、各有所用。在整个活动中,我主要采用了游戏、动脑识别的方法,配上各种图卡、形象地故事情节,使整个过程紧紧相扣、环环相连。

活动目标

1. 能按不同方向(上下.左右)正确地从一数到十,能正确运用序数表示物体排列的顺序,体验基数与序数的关系。

2. 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和判断力。

3. 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4. 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5. 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学习从不同的方向准确辨别物体的排列位置。

2. 教学难点:自己确定方向并能准确找出位置。

活动准备

10个贴绒动物;若干数卡;10个房间的图片。

活动过程

1. 认识十以内的序数

出示一排房子,这是小动物的家,数一数有几间,这是第二间……谁能用数字表示出来,给每间房子标好号。

2. 正确运用序数词

天亮了,公鸡起床了,它跳上自己的屋顶大声叫朋友们起床,公鸡站在第几号房顶上?小动物们起床了,老师随意从房间里拿出动物,看x间房子里的xx起床了,引导幼儿说出序数词。

小动物们准备做操了,他们从右至左排好队,现在谁排第一,排第二的是谁?……再次吸引运用序数词来说明动物排队的顺序。从左往右数呢?谁排第一?谁排第二……

3. 继续练习使用序数词

请小朋友给小动物送红花,你想送花给谁就要说出:“我把花儿送给第几排的xx”

教学反思

1.整个活动,幼儿自始至终保持了浓厚的兴趣,教师与他们共同参与,起到了导向辅助的作用。

2. 本节课教具准备充分,游戏性、趣味性强,课堂气氛活跃,充分激发了幼儿学习积极性。

中班数学教学反思篇8

本月一共有两次《有序的排序》的数学活动,兴趣班的作业单也有很多相关的练习。最开始孩子们在活动中都变现的很积极,也能够回答出老师的提问,找出排序的规律,但是在做作业单时,孩子们的表现并不是很理想,在几次活动后,孩子们才找到感觉,甚至在游戏中,美术活动中进行应用。总结几次活动有如下几点启示:

1.活动之初对“有规律的排序”的解释一定要解释清楚。我们会给孩子们讲“什么什么为一组,反复出现的排列是有规律的排序。”但是个别幼儿会把重复出现的一个物体理解为有规律的排序,如一个三角形反复出现;个别幼儿在一组排序中会出现两个规律变化,这些变现都是幼儿没有正确理解有规律的排序的表现。在以后的活动中需要讲清楚。

2.活动中不仅要“找规律”,更要“创造规律”。我在活动的最初,以让幼儿找规律为主,找一找老师排放的范例是什么规律,找一找教师里有哪些有规律的排序,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东西是有规律的排序等等。提供给孩子的是现成的规律,即使让孩子们说接下来会出现什么,孩子也只是按照惯性往下无意识、不经思考地说出来。如果让孩子们用学具摆一摆,创造规律,那么孩子们就多了一个思考的过程。事实证明,我在以后的活动中,有意识地让孩子们创造规律,果然孩子们对有规律的排序理解的更好了。同事,操作的过程也是评价幼儿学习效果的有效方式,通过多次操作,我才发现了第一条启示。

3.生活中的发现创造必不可少。第一次活动时,我请孩子们找一找生活中的有规律的排序,但是孩子们一片茫然,找不到。其实对于第一次接触有规律排序的孩子们来说,以前也许从来没有关注过,让孩子们讲一讲就更困难了。我在第一次活动后开始有意识地带孩子们找,请孩子们在区域活动时多尝试排序的工作等等,一段时间之后,孩子们建立了排序的意识,如建筑区铺有序的地垫,美劳区有规律的排序设计圣诞树等等。

经过几次排序活动后,孩子们对有规律的排序理解了,老师的经验也丰富了。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画反思教学反思参考8篇

中班手印画教案反思7篇

找朋友中班教案反思7篇

中班优质教案及反思5篇

中班体育教案含反思7篇

小学教师数学教学反思8篇

中班过新年教案反思6篇

中班蚕宝宝教案反思5篇

树中班教案反思5篇

中班优秀教案及反思6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158816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