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观后感,我们可以记录下对影片的深刻感悟,通过观后感,我们可以把影片中的正能量和感动传递给更多的人,以下是360好工作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辛亥革命电影的观后感6篇,供大家参考。
辛亥革命电影的观后感篇1
是怀着沉重的心情看完《辛亥革命》这部电影的。观后我百感交集,热血沸腾,我想大声呐喊……
我要大声呐喊:呐喊一个朝代的无能,呐喊一个沉睡的巨人!
一个落没的王朝总是平覆一个辉煌的王朝。在清朝历史的足迹中,我找到了属于康乾盛世的那一个,盛世滋丁,安居乐业。但毕竟康乾盛世毕竟只是昙花一现!更何况其经济水平、军事实力远远比西方的欧美国家落后呢。到了晚清,一时的盛世瞬间便成空中楼阁——1840年,英国第一次向古老封建的中国开炮,外国商人摄尽所能,大量鸦片浩浩荡荡破门而进。鸦片泛滥,泛滥了中国人们的心;鸦片蛊惑,蛊惑着麻木不仁的沉默者。它的一声炮响打破了沉醉于“天国”的美梦。这只是一个王朝沦陷的开始罢,翻翻沉重的历史吧——第二次鸦片战争,洋务运动,甲午战争,八国联军……血写的事实刺痛了双眼。今天的我们不能仅仅为外来的侵略者的无理而犯下罄竹难书的罪行而感到愤慨,他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我们透过历史看清了所谓的文明人的嘴脸,当他们擦亮自己的鞋趾高气扬时,还不知道脚底下踩碎了多少他们的`“文明道理”。他们一次又一次在古弱国土上进行着一次又一次的野蛮的分赃。回观历史,那些岁月已过去,我们更应该拨开一切来看清自身的问题:闭关锁国,思想落后,这都是一个民族致命的弱点。当中国人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军捕获枪毙时,看看呐,围观的竟是一群中国人啊!麻木的心有谁能唤?麻木的人有谁能唤!
这时,辛亥革命就在民族存亡那一刻,爆发了……
我要大声呐喊,为辛亥革命的仁人志士,你们是我们民族的希望!
观看历史,我们看到:在檀香山上,在兴中会中,烈火待燃,炮火待发。各国志士,华人华侨决心推翻清政府的腐朽统治,建立共和国。当武昌起义的炮火打响,黄花岗烈士林觉民正在给他的妻子写《与妻书》……他的眼泪潜然而下,滴落化成了墨,写不尽的缠绵悱恻,舍不得搁笔,一阁,就是永别。他没有悲悲切切,而是大义凛然表现出一个男子汉爱国气节。再看秋瑾被捕后,英勇不屈。1907年7月15日(农历六月初六)凌晨,秋瑾被押到绍兴轩亭口刑场,她目别祖国蓝天,慷慨就义,年仅31岁。她以一腔热血,终于唤醒了中华民族;还有许多许多这样的仁人志士,他们不怕流血牺牲,为了探索新中国,挥洒自己的满腔热忱……
辛亥革命的炮火,响遍武昌城头。连绵几千年的封建王朝,终成历史。悲哉!秋之为气;壮矣!瑾其可怀。寂寞黄花,碧血永悲:风云变色,埋恨千古。青山有幸埋忠骨,有多少为革命而付出了鲜活的生命,而他们的功绩是永远也不会被历史的风沙所冲刷,永远不会……我要大声呐喊,呐喊今天这个用无数生命会换来的世界!
辛亥革命电影的观后感篇2
开始关注这个电影,是因为偶然在网上看到了一张它的海报,上头写道——“我们的历史,从那里开始。”然后我开始拼命回忆,古代历史真正的起点大概是在夏朝,近代历史的起点是鸦片战争,当代历史的起点是建国,哪儿跑出来一个辛亥革命。看着看着突然反应过来了,哦,是繁体字的海报,瞬间明白过来了。所谓的我们,其实指的是我们的台湾同胞。
我发现此刻的国人评价历史电影,都不会先评价电影本身,而是滔滔不绝的讲述所谓的意识形态。这部电影是我在历史课上看的,原因很简单,在它上映的时候我根本就没有听说还有这么一部电影。犹记得两个《建__业》上映的时候,学校、车站、广告,不明白有多大的噱头,以至于电影上映了两个月还有无数国人疯狂追随。而《辛亥革命》,同样是历史片,同样是巨星云集,同样是壮观的战争场面,却无法得到人们的追捧。
大陆有一种很特殊的电影分类,叫做“主旋律电影”。什么是主旋律,其实就是红色,红的让你炫目。可能有些不明真相的人们会责骂当今的学生,为什么我们对于那些主旋律电影那么没有热情,难道就这么不爱国吗?那么我要说,我们不是不爱看,而是觉得它们可是是历史书的翻版,可是是把历史课上的东西搬到了银幕上。我们来看一看吧,不论是《建国大业》《建党伟业》还是《辛亥革命》,哪一个不是正史正谈,大而俗地描述历史的流水账。它和大陆的电影“主旋律”是分不开的。为什么我们不爱看?因为那段历史我们早已熟悉,电影如历史书一般将正义给予给革命,让我们想起——“辛亥革命的意义?”“这是一场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所以说它其实是给老百姓普及历史常识的一部片子。再看外国的一些历史片:《辛德勒的名单》,《拯救大兵莱恩》,都是从一个个体事件,一个看似很小的事件来从侧面审视历史,而不是像我们的电影从1911一向哗啦一下讲到1921。我并不是说国外的电影就有多好,可是的确,外国的历史片拿到大陆来放,没有多少人能真正看得懂。说到那里我们肯定都懂了,我们国人的知识水平和整体素质是不够的。如果我们连辛亥革命是哪年发生的,牵扯到的人物都是谁还不清楚,那么何谈对于历史的拓展与反思?如果我们对于历史已经有了自我的确定与解读,那么我们的电影是不是也能脱离“主旋律”的束缚?
既然形式上不能吸引群众,那么必将从另辟蹊径,从电影的场面和剧情来下功夫。能够说《辛亥革命》在这一点上做的还是很好的。还记得当初我怀着怎样的爱国情怀到电影院,却看到我们的伟人在打情骂俏,不亦乐乎,影院里时不时的传来悦耳的嬉笑声,而这部影片带给人更多的是反思。我庆幸黄兴和徐宗汉的感情停留在最完美的地方,保留了历史本身的神秘感和严肃感,让它至少能够出此刻历史课上。
让我感到悲哀的是,这一段蔚蓝色的历史,却被红色染的不红不蓝。大陆的近代史电影总是让我很无奈。过分的束缚会影响孩子的发展,这是此刻的社会每一个家长都明白的,就像写随笔能写2000字,写作文却憋不出800是一个道理。可是我们的制度却不允许“非主流”电影的发展,似乎“三民主义”并不是他所宣扬的资料。我们背过无数遍的辛亥革命的意义去哪了?我们张口就来的“三民主义”得到体现了吗?
可是在这种畸形的审查制度下,《辛亥革命》已经算是很不错的片子了。从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孙中山回国、孙中山就任总统、袁世凯逼清王朝退位到最终袁世凯窃取革命成果,至少解释了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以及他要去总统职位的原因。它没有刻意的煽情,没有洗脑,很好的脱离开我们大陆的现状,至少还原了真正的史实,让我们看到了历史的真相。
从意识形态上说,我相信《辛亥革命》是有所提高的。我还是第一次看到这样的电影出现。它对于袁世凯和黎元洪的刻画,还是相当令我感叹的。袁世凯或许是第一次这么光鲜亮丽的出场,在背负了叛国,复辟的骂名之后,这位历史人物的命运总是不怎样样。可是撇开道德不谈,他的军事才能,谋略与勇气,能够说后无来者。他是一个政治人物,而不是一个流氓,不至于让我们恨之入骨。
孙淳很好的诠释了他,虚伪,可是令人敬佩。黎元洪处事的畏首畏尾,和他在战场的风云四起英明指挥,绝对不是简单的形容词能够描述的。其实历史人物本身就是复杂的,伟人也不是上帝。能够在历史的长河中留名的人,必须有他的过人之处,影响全凭后人给你创造的环境,就像我们和大陆对岸的同胞,文化相通,政治却不相融。如果你只是随波逐流,那未免太单纯了些。
另外,它对于西方势力的演绎也很出神入化。一向以来,我们对西方侵略者都是抱有消极态度的,可是从《辛亥革命》中,我看到了冷静,明事理,没有偏激的西方人。从荷马李的身上,我仿佛看到人性中光明的一面,看到政治、经济利益争夺背后的,超越国籍的信念。历史并不是儿女情长爱恨情仇,而是理性的,有规律可循的。战争或革命或许只是利益的取舍,但它们的背后,也有人性的一面。
所以我期望,在不久的将来,大陆也能够带我们走进蓝色的历史,没有红色的激烈与热血,却富有蓝色的理性与冷静。活力太久,我们需要沉淀下来,从另一个角度去爱国。
辛亥革命电影的观后感篇3
最近我看了电影《辛亥革命》,对辛亥革命有了许多了解。
大家都知道辛亥革命又称十月革命,1911年的10月10日,武昌起义,伟大的辛亥革命在孙中山先生的倡导下,很多文人志士聚集到香港,他们为革命而奔波,奋斗,离开温暖的家,离开他们的亲人,只身投入革命,他们中诸多人为革命付出了年轻的生命。这是我们后人所佩服和称颂的。在辛亥革命百年纪念越来越近的时候,让我们来了解辛亥革命对中国的影响吧!
辛亥革命是一场真正的人民革命,是一场光荣的革命,他推翻了清王朝,同时也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统治,也拉开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使中国成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辛亥革命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国内实业团体纷纷成立,开设工厂,开设银行。它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使无产阶级得以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准备了经济基础与阶级基础。
辛亥革命开创的政治、经济生活新局面是中国共产党得以产生发育的社会条件。它促进了社会主义的初步传播,为先进的知识分子后来接受马列主义奠定了思想基础。它为中国共产党准备和培养了干部,教育和锻炼了群众。辛亥革命的失败教训为中国共产党正确领导革命提供了启示,它极大的促进了民族一时的觉醒,埋葬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推动了近代化的进程,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里程碑。辛亥革命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有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在世界资产阶级革命史上的地位一样,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分界线。它使革命乐章以正义的声音风靡华夏,感染着千千万万中国人起来战斗,最终让中华人民淬火重生。它的历史地位不容置疑,其深远影响和伟大意义或许在更远的将来会被我们的后人看得更清楚。
我们现今和平的生活是先辈们用鲜血换来的,他们那进取的精神,不屈不挠的精神,融入世界的精神,妥协和宽容的精神,我们永远都会铭记在心!
辛亥革命电影的观后感篇4
值此辛亥革命__周年之际,上海电影集团等联合推出了《辛亥革命》这部电影,这部历史题材的电影截取了关于1911年到1912年初这段时间里所发生的史实,并且把重点放在了人物上,以情动人,"强调情是电影里的最基本内容,不仅仅是男女之情,里面还有很多关于理想的情怀。这部电影以其激烈的战斗场面吸引了我们,革命无畏牺牲的昂扬斗志感动了我们,生动细腻的感情描摹深深地感染了我们。一部好电影,一个好故事,更是一段历史的回味。
辛亥革命是对1911年10月9日至1912年2月13日间历史阶段的统称,它是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成长的基础上发生的。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这次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反帝反封建斗争,以辛亥革命为新的起点,更加深入、更加大规模地开展起来。
政治影响
辛亥革命被中国共产党称为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满清政府及中国实行二千余年的封建皇权制度,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在此之前的中国的历次起义都是以一个朝代代替另一个朝代而结束,但辛亥革命却彻底推翻帝制,并试图建立新的政治体制——共和制。尽管后来民主共和的规则受到北洋军阀多次不同程度的破坏,甚至一度有短暂帝制的复辟,但他们都不能从根本上颠覆众望所归的共和国体。
当时成功的中国革命党人并没有一个确切的治国方案,遂按照美国宪法,美国政治体制,实行总统共和制。尽管因为现实社会条件的限制和统治者们对约法的蔑视,例如孙文为约制袁世凯而随意更改《民国约法》,袁世凯后来又因称帝而中止了约法,民国初年民主共和体制并未真正贯彻实施,但这毕竟是中国首次试图实行民主共和政体,推动了民主共和观念在中国的传播,使民主共和的价值观得到了确立,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在辛亥革命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二千余年的帝制、专制思想都没有在中国完全消除,而且还一度具有相当的社会基础。尽管中国共产党声称在1949年建立的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真正的人民当家作主",但一些人则认为,在实际运作上,所谓"真正的民主共和"还从来没有得以在中国全面实行——无论是北洋政府、国民党的南京国民政府、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
思想影响
从思想史的角度看,辛亥革命也是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它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自汉代董仲舒以来的中国思想中,君臣关系是"三纲五常"中三纲之首,皇帝不仅是政治上的权威,也是文化中诸多价值观念的重要依据与合法性的来源。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就在打破了帝制政治的价值观和政治思想的同时,也对于中国传统以儒家为主的诸多价值观的权威性产生冲击,致使在其后的新文化运动中一度出现打倒孔孟、"全盘西化"等民族虚无主义思想。文化权威的消失,也造成这一代知识分子产生前所未有的焦虑感,因此如无政府主义、自由主义、三民主义、社会主义(尤以具有明确进程的共产主义)等具有完整系统的新价值体系,成为了大批中国知识分子的新信仰。
经济影响
此外,从辛亥革命各省独立响应开始,中国进入长期的分裂混乱之中,除了袁世凯曾在二次革命之后曾短暂大致统一全国之外,其他中华民国的政权都未能直接统治整个中国(如号称统一的国民政府只能收到五个省的税收),一直要到1950年代,才由中国共产党使中国大陆再度统一。长期的分裂及战乱,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及现代化建设造成很大的阻碍。缅怀先烈,以史为鉴,我深知革命的艰辛,看到一个个革命志士为了心中的伟大理想而牺牲时我不禁落泪,这种舍生取义的精神让人钦佩。
生于现今平安幸福,对牺牲不会有刻骨的感受,但我知道我们幸福的生活正是仁人志士用生命换来的,创业容易守业难,我们应该居安思危,继承和发扬老一辈革命者的意志,为祖国的美好未来奋斗终身。
辛亥革命电影的观后感篇5
辛亥革命是指1911年中国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一主革命。是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成长的基础上发生的。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一主和富强。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
影片以秋瑾的活为始,阐述着武昌起义到清帝退位的战争。该影片塑造了一大批革命一党一人和革命先驱们救国救亡、英勇不屈的动人形象,革命期间,孙中山一向处于海外,但他的心却一向系于祖国,国内的战争由黄兴来拼搏,那国外的清王朝货款事件便由孙中山来做,阻止了清王朝的资金,使国内不至于陷入困境,两人名奔东西,时时为拯救祖国而奔波。
影片中有许多简短的台词,可是却完美的代表顾革命“大清索我的命,我株大清的心”“王氏宗亲,贵族官夹,因循守旧,粉饰虚张,而老百姓呢?各个都是苟且偷生,愚昧无知”“革命是为给天下造一个风雨不侵的家,给孩子一个一温一和宁静的世界,这两个孩子就要失去母亲,我的死是为所有孩子。”辛亥革命是成功还失败?同盟会的纲领不是讲吗,建立民国、民国建立就是胜利了。
人物创作过程中,将他们的在大动荡,大起伏面前的真情流露到细节上,从情感出发,从细处着手。从情感出发,人物形象更加亲切,饱满。在仁人志士对中华民族的大一爱一中,我们看到了大人物的细腻入微。徐宗汉在雨中悲愤地抱着黄花岗起义烈士的遗体痛哭,受伤小战士锯腿时的声响……一千个细节把人物形象活脱脱地展现出来。最终影片以林觉民的与妻书为结尾,是一个完美的结尾,它不仅仅说的是一爱一情,更是表达了革命的代价。牺牲,表现了革命者对革命的不屈不挠,一代青年才俊的选择与抱负。
辛亥革命电影的观后感篇6
梭于镜头之间,愿用拙笔一支,记录豪情满怀的慷慨赴死,记录大义凛然的奋不顾身,记录用生命谱写下的绚烂……
当无边的黑暗蚕食着中原大地,当腐败的统治奴役着华夏儿女,当列强的阴谋弥漫在谈笑之间,当疾苦的人民沉睡在麻木之中,有一群人,截然相反,他们高举革命的大旗,手擎希望的火把,投身革命,奋不顾身,以自身绽放绚丽,亦是甘之如饴。
秋 瑾:淡然赴死,高洁如白莲
青石板上伴随着铁链划过刺耳的咣当声,一位妇人手铐木枷,脚绑铁链,却毫无惧色,就如同出于淤泥之上的白莲一般,一路平静,一路淡然……
“我此番赴死,是为革命,中国妇女还没为革命流过血,当从我秋瑾始……”明明是壮志凌云的话语,明明是慷慨激昂的蔑视,但她,只是平静的叙说,淡然到让人心疼。是啊,即使是沉重的木枷依旧困不住自由的灵魂,哪怕是坚固的脚镣依然锁不住革新的脚步。
心里,许是放不下天真可爱的孩子,心里,许是放不下眷意浓浓的亲情……面对满官的指责,她置个人情思于度外,系国家未来于心中:“我的死是为所有的孩子!”宁静温和而令众人无言以驳。
秋瑾身处麻木的社会,遭众人不解,但她依旧坚持自我,起义失败了,但革命的精神,鼓舞了民族的奋斗不息。青石板上高洁淡雅如白莲一般的人消亡了,但她的倩影,永驻在所有人的心中……
林觉民:白衣飘袂,傲然如白梅
他,仅仅一袭白衣就足以构成残酷战争中最美的一道风景,脸上革命的骄傲足以让末路之人看不到生还的退路,甚至望而生畏。侠肝义胆,铁骨铮铮,利落的装枪上膛,迅捷的瞄准射击,一举一动,凌厉中饱含诗意,白衣上点点血色漫延而开,踉跄的身影凝聚了毫不屈服的意志……
这不是翩翩公子的白衣,这不是文人墨客的白衣,这是独属于林觉民的白衣,白衣之下,隐藏的是坚韧不拔的革命之志;白衣之下,跳动的是义薄云天的赤血丹心;白衣之下,燃烧的是奔流不息的民族血脉。
面冠似玉,肝胆如铁,心地赤诚如朝阳。即使沉尸于水下,嘴角依旧有浅浅的笑意,此情此景,凄美如画,可不难读出其中的深韵。也正是这个人,让我心疼,却也让更多的人看到了革命,看到了他所作的努力,相信了他所相信的一切。
一个侠骨柔情的男人,用年轻而热血的生命换取了毕生的信仰,却留下了一个支离破碎的家庭。自古情义难两全!
他们,在那个黑暗的年代,用自己年轻的生命,绽放出革命的芳华……他们用身躯支撑起黎明前的曙光,他们用生命铺筑出推翻清廷的大道,他们用热血唤醒了麻木不仁的人民,他们用信念维护了泱泱大国的不屈。他们的生命之花,开得无比凄美,无比震撼。
我深信,革命的先驱,那年轻的生命,那不屈的灵魂,便是《辛亥革命》中最动人的镜头。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