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读后感中,我们可以讨论书中哪些部分最打动人心,读后感不仅是阅读的总结,更是思想的延伸,让书中的智慧真正落地,以下是360好工作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李开复《做最好的自己》读后感5篇,供大家参考。
李开复《做最好的自己》读后感篇1
如果说人生是一本书,那么,拥有青春的日子便是书中最美丽的彩页,如果说人生是一台戏,那么拥有青春的日子便是戏中最精彩的一幕,如果说人生是一次从降生到死亡的特别旅行,那么,拥有青春,我们便可以看到沿途最美丽的风景。拥有青春,我们便拥有了多彩的未来与五色的梦!阅读《做最好的自己》这本书以后,我收获良多,有处事经验还有思想方面,这不仅仅只是一本书,这更像是给我人生指引方向的灯塔。
阅读时,经常被作者李开复先生的观点吸引,例如他说“你不能全然预知明天,但你可以充分利用今天;你不能要求事事顺利,但你可以做到事事尽心。“做人不是只有自省才能更完美,但是不时的自省却能让自己更加的清醒;做人不是简单树立理想就可以轻松实现,但是没有理想的人却一定无所适从”等等,让人产生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突然间明白了许多道理。
整本书读完,我最大的感觉就是两个字——自信,我们这一生也不是很长,如果顺其自然,那么流逝的也就非常快,那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让自己发光发亮呢?没错,就是要自信,这个词语看起来很简单,想要做到却很艰难,当我们初出茅庐时,可能胸怀大志,满腔热血,可随着进入社会,进入工作,慢慢的会发现我们已经不再是当初那个少年了,慢慢的被磨平了棱角,说好听点是变的淡然,但实际上我们已经不在具备当初的那份自信了,但这本书给了我信心,人生就是要过得精彩,这样当你老去那天回想曾经,心里也会莫名的泛起感动,我们要不趋于现状,应该不断去努力,去开启一个又一个人生新起点,去做最好的自己。
从事高速应急的我,我现在深深为我的工作感到自豪,这不仅仅是一份普通的工作,我的身上也肩负着必须履行的责任,高速安全十分重要,作为这份工作的一员,一定要在工作中严谨认真,具备奉献精神,甘愿付出,保护好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不负使命。
李开复《做最好的自己》读后感篇2
最近在班主任老师的推荐下,我读了李开复先生的《做最好的自己》一书。在信息如此发达的今天,我觉得说一本书能让人醍醐灌顶豁然开朗似乎有些夸张,但通读此书,有些一直迷茫不清的东西似乎已逐渐清晰。
李开复先生首先阐释了他对成功的定义,即“多元化成功才是真正的成功”“成功就是不断地超越自己,做最好的自己”;然后以成功同心圆阐述了获得成功的条件。本书强调协调均衡,即要让成功同心圆的各部分均衡发展,不可偏激。
书中有几句话很能引起我的共鸣:
我们是野生植物,不是园林植物,每个人独特的优点就是自信的源泉。在应试的弊端逐渐暴露的今天,人们逐渐明白成功的不是将人都变成统一思想、同一性格的机器,而是通过和引导,让每个人都能发挥其所长。我觉得,这句话还可以这么理解:每个人的人生,并不只是为了别人的赞叹与欣赏,更重要的是自己内心的自由与满足。就如野生植物,在无人欣赏之处依然欣欣向荣,静吐芬芳,不要像园林植物那样,为了迎合人的喜好而改变身姿。或许有人会说,迎合他人的需求会走得更顺,坚守自己或许会遭遇冷落与排挤,这的确是一个悖论。我觉得,只要价值观、人生观正确,或许一时无法获得理解与赞同,如果可以坚持,总有一天会得偿所愿,野百合也有春天。
成功是选择的结果,不成功也是选择的结果。
有一句话我一直记忆深刻:事在人为,休言万般皆是命;境由心造,退后一步自然宽。人生最终会走向何处,是由自己决定的,由自己的一个个选择决定的。为什么没有机会降临,那是因为选择了退缩、犹豫或是迷茫、徘徊,没有做好成功的准备。
有勇气来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有胸怀来接受不可改变的结果,有智慧来分辨两者的不同。
对于初出茅庐的年轻人来说,未免年少气盛,对于一些事物境况总想着去改变。这无可非议,即使是失败了,依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直钻进死胡同,撞得头破血流依然不回头。总有一些东西我们无法改变,这是由我们自身的能力地位等决定的。此时,我们不妨接受这个结果,将精力放在如何完善自己身上,假以时日,或许我们会发现当时的坚持是幼稚可笑的,或许我们已经有能力去改变想要改变的。分清楚什么可以改变,才不至于陷入宿命论的桎梏,不至于一蹶不振,止步不前。
上大学以前一门心思学习,应对考试,并没有对人生未来之类的问题思考过。进入大学校园,尤其是离家在外,远离了父母,也远离了凡事都由父母选择的情况。在与老师同学相处的过程中,从安排自己的时间精力等方面,我开始思考自己的处事方法,学着自己去做出种种选择。书的第三部分“积极主动”给我的触动最深。
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群体意识,推崇“从上”、“从众”等行为方式,这些思想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以致许多年轻人觉得,“自主”这两个字是那么陌生和遥远??许多同学有很强的“从众”心态,自己有想法不表达,时间久了甚至都不清楚自己的想法是什么了。每次他们都会习惯
性地先问别人:“你怎么想?”而从不会问问自己:“我怎么看?”
一直以来,我的父母给我灌输的都是他们认为的正确的思想,比如说“凡事跟着别人去做,大多数人做的事情一般是对的”“女孩子就要找个安稳的工作”“不要做出头鸟”等等。正因为如此,我很多时候都摇摆不定,听到别的同学做什么自己也会动心。我并没有任何责怪父母的想法,的确他们的“经验之谈”让我少走了很多弯路,但近两年来的大学生活让我意识到,人必须有自己独立的思想,有对自己的正确定位,对于自己认定的事情有勇于坚持的勇气,正如书上所说,即使失败了也能获得教训,是一次宝贵的经验。
李开复先生在“如何远离消极被动”方面提了不少可行的意见,有些我虽然一时难以做到,比如说“不要让事情找上你,应主动对事情施加影响”,但有些我可以做到或者正在尝试,比如说“不要盲目听信人言,应冷静辨析、积极求证” “不要习惯性地同意或追随别人”等。
这些建议,可贵之处在于它们的可行性。以前也看过一些励志类的书,总觉得离自己很遥远,可望而不可及,也就没有了改变的勇气。李先生的建议就很贴近学生的生活,比如“用语言有意识地训练自己”——“试试看有没有其他的可能性”、“也许我可以换个思路”、“我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绪”、“我可以想出更有效的表达方式”、“我的感觉是??”、“我选择??”、“我要??”、“我情愿??”、“我打算??”、“我决定??”这样就能多给自己决定的权利。就算不确定自己想要什么,至少要知道自己不要什么;就算不能积极争取最想要的,至少也应积极避免最不想要的。就算不能够创造机遇,也要能充分准备,把握机遇。
“你如果不知道自己的志向和兴趣,那就马上做一个发掘志向和兴趣的计划;你如果不知道毕业后要做什么,那就马上制定一个尝试新领域的计划;你如果不知道自己最欠缺什么,那就马上写一份简历,找你的老师、朋友打分,看看哪些需要改进;如果你毕业后想出国读博士,就想想如何让自己在申请出国前有实际的研究经验和论文;如果你毕业后想到某个公司工作,就找找该公司的聘请广告,再和你的履历对比,看自己还欠缺什么经验??只要做到了这些,你就不难发现,自己每天都会比前一天离成功更近一些。”我引用了这么一大段话,难免有凑字数的嫌疑,但这些很实用的建议,让我看到了一位长辈对晚辈的殷殷期望,也成为我今后思维方式的指导。
此外,李开复对待失败的态度有一个令我很敬佩的地方——坦然地面对错误,甚至主动用它来帮助别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有如此胸襟,他的成功也就不足为怪了。
李开复说:“每一件发生在你身上的事都应该是因你的决定而发展、变化的,而不应该是因为你无所作为才变成现实的。不要忘了,被动就是弃权,不做决定也是一种决定。”俞敏洪说:“人若像草一样活着,可以吸收阳光雨露,但人们不会因为踩过你而怜悯你,因为人们根本就没有看到你。”英雄所见略同。
李开复《做最好的自己》读后感篇3
方彦博阅读第171天《做最好的自己》面对墙壁上的瑕症,你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视而不见,还是重新刷涂料?沃尔顿选择了重刷,因比他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一点点失误可以造成一个瑕症,一个瑕癍可以损坏一面墙壁的完美,一面墙壁又可以损坏所有墙壁的完美,而所有墙壁又可以影一个人的一生瑕疵造成的结果不在于瑕疵本身,而恰恰在于我们面对瑕症的态度。
王浩晨阅读第171天《小兔乖乖》兔妈妈有三个孩孒,一个叫红眼睛,一个叫短尾巴,一个叫长耳朵。一天早晨,兔妈妈要出去拨萝卜,它对孩孑们说:"你们要圯门关好,千万别让大灰狼进来。"三个孩孑乖乖地点点头。不久,大灰狼来了,见兔妈妈不在家,就想吃掉三只小兔。小朋友要学会自我保护,当一个人在家时千万不要给陌生人开门。
钱奥杰阅读第177天《装在口袋里的爸爸之捡到一只喷火龙》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保护树木。
方彦博阅读第171天《做最好的自己》面对墙壁上的瑕症,你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视而不见,还是重新刷涂料?沃尔顿选择了重刷,因比他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一点点失误可以造成一个瑕症,一个瑕癍可以损坏一面墙壁的完美,一面墙壁又可以损坏所有墙壁的完美,而所有墙壁又可以影一个人的一生瑕疵造成的结果不在于瑕疵本身,而恰恰在于我们面对瑕症的态度。
张正阅读第190天《塔顶上的猫》我的感想:嫉妒别人和伤害别人是不好的,会人们互相吵架互相怨恨,这样一点儿也不好,应该齐心合力一起完成一个人做不到的。一个人的力量是很微小的,就像一群蚂蚁中的小蚂蚁,团结起来才有力量。
李开复《做最好的自己》读后感篇4
最近,学校图书馆开展了读书活动,本人也利用学习之余参与其中。一本好书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阅读过程的片刻愉悦,更是为人们打开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在这一点上,《做最好的自己》没有辜负我的期望。书中用缜密的逻辑和真实的案例来阐释成功的秘诀,以鼓励的口吻和许多发生在作者身上的有意思和有价值的事情来引导和说服读者,以现代的眼光、中西结合的角度来引导读者。慢慢的让读者“有勇气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有胸怀接受不可以改变的事情,有智慧分辨两者的不同”,从价值观、态度、行为、习惯、性格等方面分别为年轻人指引方向,让你终生受益。读了这本书,“做最好的自己”这句话,相信每个人都能深深的记住。
在阅读过程中,我总会情不自禁用自身与之对比,不经意间,便成就了一次心灵的洗礼与一次很好的自省。
最好:仅仅优秀是不够的,甚至卓越也是不够的;
做自己:找到自己的兴趣,树立自己的理想,做自己喜欢的事业,崇尚多元化的成功,成为对社会有价值的人才。
首先要更清楚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不断审视自己、规划自己,才能做好自己,不留遗憾。
做最好的自己,是乐观面对人生,拥有诚信的价值观,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工作,努力做到言行如一,言出必践,不辜负别人的期望和信任,增强自律感。做最好的自己,是相对自己来说做比自己更好的自己。从实际出发,从自己出发,根据个人不同的自身条件“量身定做”,做最好的自己,而不是做超越自己能力范围之外不切实际的事情。
做最好的自己,不是急功近利,尔虞我诈,不惜一切手段去损人利己;而是有着明确的高尚的理想,展示一个独特而又有内涵的自己。
做最好的自己,不是好高骛远,强求自己取得遥不可及的成就;而是有着合乎自己实际的理想,对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精益求精,从点滴做起,脚踏实地的一步一个脚印,走好自己的每一步。
做最好的自己,不见得就必须有什么轰轰烈烈的成就,成为众人仰慕的对象;
而是要立足本职工作,爱岗精业,不懈地努力。
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位置。我们不必去追求那些遥不可及的梦想,只要做一个真实的、最好的你也就可以了。
非常感谢李开复博士的这本书,也感谢他把自己的人生体验和生命历程总结出来让我们得以分享。都说开卷有益,认真读他的著作,从中我找到了对生活的自信以及积极乐观的心态和用于尝试的勇气。积极的去尝试,虽说不一定会成功,但是放弃就等于失败。在不断的努力和不断的尝试过程中,总会碰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机遇,或许这时希望就出现了。在工作和生活中,时时作好准备,时时保持上进的心态也是很重要的一环。如果还未开始就放弃了努力,就等于失去了一切机会;失去机会等于失去了成功的希望,这样就与我们的最初目标背道而驰,这是极为不可取的。
人可以平凡,但不能平庸!李白说过,“天生我材必有用”,做最好的自己,不断发挥自己的特长和潜质,超越自己,让自己做得更好。
李开复《做最好的自己》读后感篇5
龚佳佳 李开复是一个从入世的眼光看来非常成功的人,但是在这本书中他提出的对成功的定义却是比较出世的:做最好的自己,be your personal best。 “自己”,“personal”。那么成功究竟是不是一件私人的事情?
在中国肯定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成功无非三种:有名有利,有利无名,有名无利。有名有利是理想的成功,有利无名是实在的成功,有名无利是崇高的成功。成功是一件和很多人分享的事情,或者说由很多人定义的事情。有时候别人的反应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这让我想起凯恩斯的股票选美理论,我们辛苦猜测的是别人的喜好,我们的目标是迎合大众的口味。而成功的人就可以写一本书和大众分享他的心得,获得更多人的赞同,成为一个“更成功”的人,譬如哈佛女孩。
我很庆幸我的父母并没有这种强烈的操纵欲。我偶尔发雄心大志地说我要怎样将来让你们怎样时,我爸爸总会说,算了吧,我们又不指望靠你,我们过自己的生活。这会让我顿时泄气,但是想想还是有好处的:我不必考虑他们的意见便可做出任何决定,只要我觉得是对的。这样我选择了一个城市,一所大学,进校后选择转到一个专业,选择一些事情让自己忙碌……往往是我做出决定后给他们汇报一声,非常自由。但是我还是有潜在的压力、潜在的价值导向——我所做的一切,都是希望能成为一个大众意义上的成功的人,这是我对我的父母负有的责任。方向和路线是我可以自由选择的,但结果是固定的,奔向这个结果的有无数人,可能很多人是被指引着跑、被推着跑,有的人可以比较自由一点地跑。那么中国式的做最后的自己就是说,你可以选择如何做,但是结果必须是大众意义上的成功——有名有利/有利无名/有名无利。以上三者的价值依次递减。
那么按照我们对西方文化的推测,他们的be your personal best 就是我的成功不关别人任何事,自己觉得信心十足便可。推测的依据是美国总统杜鲁门的母亲说:“我还有一个儿子,正在地里挖土豆,我也很为他自豪。”这样的主观让中国人觉得简直要乱套,有人说,照这么说,又何必称best,做百分之八十的好是不是就不可以?我认为这样问题不好说,西方文化我们没有办法深刻理解,别人也许就是更自信、更喜欢best这个说法。
下面的问题是,李开复想表达的到底是哪种想法?
在“成功同心圆”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价值观。对于价值观,开复老师只是强调了诚信的重要性,并没有提到具体的成功的定义。不过从书中的make a difference、“世界因我更美好”看来,开复老师内心向往的还是对社会做出贡献、干出一番影响世界的大事业,这恐怕是be your personal best 不能涵盖的吧。李开复真的认为他的园丁、他的母亲或者杜鲁门总统挖土豆的兄弟make a difference了吗?真的认为他们成功吗?或者只是为自己的“多元化成功”勉强找一个例子?
我推测的结果是,开复老师所想表达的还是中国式的做最好的自己,你有权选择、有权决定,you can follow your heart,但是最终目标还是大众意义上的成功。一个出世的宣言还是回到了入世的目的。
当然我并不是以此反驳李开复,只是觉得无奈——我们最终还是得靠社会和大众的反映衡量自己做得到底好不好。不过这种观点也更能让中国的学生接受,要是真说挖土豆特棒,大多数人恐怕还是持怀疑的态度。
把这本书看做一本入世的成功指南,还是很不错的。我喜欢的一句是“有勇气来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有胸怀来接受不可改变的事情,有智慧来分辨两者的不同。”其他的关于与人交往、时间管理的建议都非常不错。
大众需要的还是一本入世的成功指南。这样说来多元化成功并没有达到其提出的目的。不过我觉得开复老师还是一个很不错的人,愿意花这么多时间去关心中国的下一代。我突然觉悟到出世入世并不值得深究,因为我们活在当代,我们都希望成为一个像李开复那样有影响力的人,我们必然都是入世的。出世的说法不过是让这本书不那么功利、看起来比较美国。总之大家觉得看了有用就行。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