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好一篇心得体会,是帮助我们提高思维力的重要方式,通过心得体会的有效记录,我们能更好地表达内心感受,360好工作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脱贫攻坚大调研心得体会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脱贫攻坚大调研心得体会篇1
坚持精准施策,为“致富花”浇水施肥。正如不同种类的花卉对肥料的需求迥然不同,脱贫攻坚精准的核心是分析致贫原因、对症下药。“论立于此,若射之有的也,或百步之外,或五十步之外,的必先立,然后挟弓注矢以从之。”瞄准个体,实施量身定做才是“致富花”芳香四溢的关键,缺技术要加强技能培训,缺资金要做好金融帮扶,因病致贫要完善医疗救助,只有一村一村地精准施策、一户一户地对症下药、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各个击破,才能扎实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各项工作。特殊时期,更需要在克服疫情影响上精准施策,针对不同区域情况完善差异化策略,充分把握复工复产有利时机,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锤炼过硬作风,为“致富花”修枝剪叶。脱贫攻坚到了最后关头,又遭遇疫情,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所谓“风成于上,俗化于下”,越到紧要关头,越要从严从实加强党员干部作风建设,谨防出现懈怠情绪、松紧思想和麻痹心理,更要防止“挂名式”帮扶、“留影式”入户等形式主义成为决胜脱贫攻坚路上的“绊脚石”。“世间事,作于细,重于实,成于严。”党员干部要放眼长远,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为己任,做到“民苦我忧,民贫我愧”,切实把脱贫工作做到群众的心坎上,决不做自以为领导满意却让群众失望的蠢事,确保实现高质量脱贫。
为山九仞,功亏一篑,脱贫攻坚收官路上容不得松口气、歇歇脚,只有扑下身子、铆足劲头,才能守得“致富花”映日即盛开,留得“富贵路”清气满乾坤。
脱贫攻坚大调研心得体会篇2
在山西省大同市云州区有机黄花标准化种植基地,小小的黄花,在风中摇曳着,大片大片,望不到边的黄澄澄,也有着望不到边的希望与梦想。
黄花菜有个美丽的名字,叫做“忘忧草”,就像它的名字一样,那里的贫困人民脱贫致富,忘掉忧愁,过上无忧无虑的幸福生活。
黄花摇摆,摇出百姓新希望。富锌富硒的火山土,孕育出五瓣七蕊的“大同黄花”,这是大自然的馈赠,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希望。但愿苍生俱温饱,不辞辛苦出山林。一声扶贫号角吹响,如何发展黄花产业,带动老百姓发家致富是云州党员干部心之所系。我国幅员辽阔,各个地域特色不尽相同,脱贫要杜绝大水漫灌,讲究的是精准滴灌,要滴到百姓的心坎中,彻彻底底地拔掉穷根。党员干部决不能随意拍脑袋想问题,舍近求远找方法。脱贫攻坚,就是要瞄准目标,立足资源禀赋,正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抓住地域特色,将自然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走出一条因地制宜的产业扶贫道路,做好发展一个产业、带动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百姓的大文章。
黄花绚烂,映出百姓满脸笑。找到出路,就要为百姓铺好路子。贫困地区往往面临着交通不便、技术滞后、没有销路等诸多困境。政策补贴就是要时时处处为百姓着想,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良策。路不通,我们就修路;水不畅,我们就通水;技术落后,我们就找人才……脱贫攻坚工作需要什么,我们就提供什么,绝对不能找借口推脱,不能让那绚丽的“黄花”枯萎,不能让致富的道路堵塞。只有政策到位了,百姓的幸福生活才有保障;只有百姓笑了,祖国才能更加美好。
黄花飘香,“扶”出百姓好生活。产业兴,则脱贫可期。小黄花,大产业。做好黄花产业,必将带动其他产业蓬勃发展。培育农家乐、生态园,打造观景农业,发展地方旅游产业等一系列联动式发展使扶贫方式多样化、扶贫成果规模化。一阵阵黄花香味扑鼻,一片片美景让人流连,一个接着一个的产业不断兴起,一户又一户的贫困人家过上幸福生活,这就是大好的前景,让人为之振奋,为之拼搏。
随着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间节点不断逼近,扶贫工作进入了冲锋的时刻,我们要撸起袖子,奋勇向前,让黄花依旧芬芳,待到“黄花”烂漫时,百姓仍在丛中笑!
脱贫攻坚大调研心得体会篇3
脱贫攻坚离不开“组织”。报道称,“黄花种植是当地主导产业,近年来,在龙头企业、合作社引领下,黄花产量品质稳定,销路和价格也有保障”。这就是组织的力量与优势!如果没有组织,散兵游勇,“你种你的,我种我的”,种植、管理、采摘、产销都是“点”状的,而且各家有各家的想法,各人有各人的安排,各自找各自的门路,最终形不成合力,同样的田地、同样的种植,但收入各不相同,甚至差距很大。有些贫困地区,不是没有特产,并且“产量不低”,但受制于产销不通畅,年年积压,影响了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在脱贫攻坚中,各级党委应当积极发挥组织优势,连“点”成“线”、连“线”成“面”,把群众组织起来,把产业组织起来,把销路组织起来,就能把“小黄花”变成“大产业”,变成群众的“脱贫花”“致富花”“幸福花”。
脱贫攻坚离不开“政策”。云州区地处燕山—太行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气候严寒、十年九旱、土地贫瘠,曾是典型的深度贫困地区。大同黄花虽全国闻名,但长期以来,因为种植周期长见效慢、采摘期短劳力不足、晾晒场地不够等困难,始终没有规模化。但从中央打响脱贫攻坚战之后,当地政府就出台了“硬核”政策:每栽种一亩黄花补贴500元,集中连片200亩以上的黄花种植园全部配套水、电、路,全区中小学操场、有硬化场地的单位为黄花晾晒腾地让路。正因为有了“黄花种到哪,水利机井就打到哪,晾晒用的水泥场地就修到哪”的政策扶持;有了“农业保险、技术指导、烘干设备购置补贴”等政策保障,所以当地黄花种植井喷式发展。有了阳光雨露的政策滋润,何愁群众的种植热情、产业的发展升级不会雨后春笋?
脱贫攻坚离不开“科学”。云州虽然“气候严寒、十年九旱、土地贫瘠”,但正是这样的环境才孕育出了“角长肉厚、七蕊色黄、味道鲜美”的黄花;黄花在云州虽然拥有600多年的种植史,但当地却是深度贫困地区。辩证统一的矛盾,运用好了就能为发展带来“质的飞跃”。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有多少贫困地区也有类似于黄花这样的“名产”“特产”,只是由于各方面原因,仍然“养在深闺人未识”。以种植为例,有的地方产花生、有的地方产土豆、有的地方产大枣,但并非都能做出特色、做到极致。因地制宜进行科学决策,比如云州坚持种植黄花,而不是浮躁跟风,把传统种植改变成别的产业;以点带面形成产业链、特色链,锲而不舍开发一个产品、打造一个品牌,脱贫攻坚就能积小胜为大胜。倘若贫困地区都能发挥物产优势,一步步把群众生产组织起来,把政策保障落实下来,把科学发展坚持下来,脱贫攻坚就能交出合格答卷,当地群众就能拥有更多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
脱贫攻坚大调研心得体会篇4
黄花不怕贫瘠苦,脱贫路上立新功。年轻干部应该培养“黄花”一样的品质,不仅能耐受艰苦环境,还要在厚植深耕中培养能力,同时不断发挥特长,才能成长为帮助农民脱贫的“当家花旦”。
摸爬滚打增能耐,服务群众尽芬芳。黄花既能食用,又能药用,更有观赏等功能,能力多多,因此才能在脱贫攻坚中脱颖而出。年轻干部也要像黄花一样,培养出多方面的能力,才能既通过扶知识、扶技术、扶思路等一系列的举措,帮助和指导贫困群众提升脱贫致富的能力,恢复贫困群众自身的造血功能,又通过扶思想、扶观念、扶信心的扶志活动,帮助贫困群众转变落后观念,破除“等靠要”的思想,激发他们生活的信心和追求美好生活的斗志。因此,年轻干部要在脱贫攻坚一线摸爬滚打,不断提升能力,本着久久为功的奋斗精神,从源头上想办法,既授鱼、又授渔,既扶智、又扶志,从而如同黄花一样,在服务群众中尽展芬芳。
脱贫攻坚大调研心得体会篇5
传承文化的历史之“脉”,要讲好鲜活生动的好故事。传承文化的历史之“脉”是源与流的关系,重要性不言而喻。要做好传承人就要会讲好故事,不但要有“主动说”的姿态,更要有“贴近说”的智慧。“之乎者也”诚然是圣人之言,闪耀着古人的智慧,但对于群众而言,难免晦涩难懂、苦于理解,文化历史这本“书”不可避免地被“束之高阁”。对此,不妨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好声音”让文物开口说话,让传统文化的“原生态”在绘声绘色的讲述中更加鲜活精彩,在群众的口口相传中,让文化故事走进街头街尾、寻常巷陌,“飞入寻常百姓家”。
守护文化的精神之“矿”,要谱写融合推动的新篇章。历史文化遗产不仅仅是一座座艺术宝库,更是一座座精神富矿,如何守护好这些富矿,要做好融合推动的新篇章。一方面,要创新用好精神的物质载体,用好“两微一端”,通过多媒介、新媒体传播文化精神的正能量,让文化精神在形与神的融合统一中得以发扬光大;另一方面,要对文化精神体系不断地完善和更新,融入时代赋予的新内涵、新思维,融入人民的创造精神,让文化精神更具时代特征和人文价值,在与时俱进中更加丰富,拥有可持续的生命力。
打开文化的发展之“路”,要涵养积水成渊的大胸怀。文化的发展之“路”,不能走入过度消费的误区,不能一味地迎合经济利益,将其不断地兑换成经济价值,而不着眼于文化更长远的发展。长此以往,过度的商业化势必消解文化本身的价值,令文化发展涸泽式微,形成恶性循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打开文化的发展之路,需要微视野,还需要大胸怀,要把“文化筐”里的坏果细致挑出,以免腐坏物质产生渗透影响;还要积极广泛地同世界各国进行文化交流,学习借鉴世界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增强文化的软实力,促进文化的大繁荣。
大同云冈石窟从过去的荒凉山区到如今的美丽景区,这背后离不开云冈人十几年来的传承、保护和发展。鉴往知来,守护华夏之光,保护文化之魂,我们当尽己所能地传承文化的历史之“脉”,守护文化的精神之“矿”,打开文化的发展之“路”,让文化的“远方”更精彩。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