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报告可能会包括对潜在影响、风险和未来趋势的讨论,调查报告可以根据需要附上附表、附件等补充材料,以支持研究内容,下面是360好工作网小编为您分享的纸文化的调查报告7篇,感谢您的参阅。
纸文化的调查报告篇1
中国的文化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过分地强调文化产品的宣教功能,还没有清醒地认识到,只有产业化才能使文化具有传播性。就文化产品本身,由于我们以前将其赋予了过多的宣教功能,大大地削弱了文化产品本身与生俱来的或者是应该具有的娱乐功能,而使其本身的商品性随之而被极大削弱,这可以说是中国文化产业目前面临的最大的问题。
1、夜郎自大的“文化大国”观念作崇
尤其最不乐观的一点是观念上的滞后,比起体制和资金技术的落后,观念上的落后最是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所在,刚刚从封闭状态走向开放的中国人,相当一部分文化群体的知识结构是非常陈旧的,或者更新很缓慢的,很多人至今并不认为我们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是政府也好,民间也好,大家都从骨子里觉得中国是最不缺文化的泱泱大国,有5000年的文明发展史,有世界上最多的历史文化古迹,有着光辉灿烂的文明成果。
2、传统自治思想与文人心态的流弊
产业化观念的落后还与中国知识分子中的文人心态密不可分,认为文化不应该赚钱,而已经从事文化产业运作的人士,也基本仍处于半梦半醒之间,一些人在所谓“暴利”的驱动之下成为了第一批投资者,而更多的投资者还没有意识到投资文化产业的重要性。因此,盈利模式更落后,投资者的投资目的参差不齐。就从大局来讲,中国文化产业的最大缺陷不光是市场机制不健全的问题,而且是从根本上就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大多还处于零散,游击抑或完全是自娱自乐的阶段,拿政府的钱搞活动,用节余下来的钱当利润;电视台的剧组长期以来是靠吃制作费过日子,这些所谓的产业都是伪产业,利润就更是伪利润。
3、“计划经济”意识作茧自缚
受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中国的文化产业在实践中依旧过分地强调文化产品的宣教功能,还没有更深刻地认识到只有产业化才能真正使文化具有传播性。事实上现在还存在这样一个状况,西方文化产业的现状是传播手段因高度发达而过剩,传播内容便相对稀缺。中国同样存在传播手段堆积的问题,但不同的是中国的传播手段的重复建设与西方的情况有本质的不同,中国文化产品的传播历来是宣教、官方和单方面的'、盲目的,因此其重复建设不是如西方那样递进式的市场化结果,而是扁平式的简单重复,即所有单位都在同一个相对低下的水平上,按传统作坊式的运作方式进行运作,其中观念的落后比起体制的陈旧和设备的简陋就来得尤其可怕。
从这一层意义上来说,可以说中国目前尚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产业,我们都看着美国的文化产业眼红,人家早就是支柱型产业了。但是,当我们在计划经济时代几十年一成不变的文化氛围尚未完全改变的时候,在新世纪战略机遇期国际经济蜕变升级的风口浪尖上,昂然地接受了文化的产业化运作的冲击。因此资源的重新配置、跨行业的重组、参与国际竞争的交叉重组、产业重组过程中资本的介入、文化产业向资本市场挖掘资金孵化产品与竞争力等等,都将以空前的速度进入我们观念的视野,中国的文化产业应该绝决地提高其核心竞争力,而非加强政策性保护。
纸文化的调查报告篇2
一、调查报告的原因:
寒假期间,我随家人过了一个祥和快乐的春节,在过春节时,发现了一些风俗习惯,在中国人的过年习俗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过年的习俗又是怎样来的呢?我带着疑问走访了村里的知名老人。
二、调查报告的内容:
通过走访调查了解到:春节,代表了新的一年的开始;春节,意味着新春的到来,是美好的象征。周而复始的过着春节,可为什么要过春节呢?相传,古时候有个吃人的怪物叫“年”。“年”每隔365天就会出来吃人。有一个聪明的小孩想了一个办法:他让人们在门前贴上红对联,挂上红灯笼,并放鞭炮。“年”被吓跑回湖里。从此,人们每年都贴对联,挂灯笼,放鞭炮。“年”从此再也不敢出来了。所以人们第二天都会穿上新衣服,走家串巷去拜年,见到了人都会说“过年好”。这个习俗也就被传了下来。直到今天,人们仍会说“过年好”。
春节,人们都会在一起吃团圆饭,无论多远,也都会想方设法赶回家。腊月二十九,人们就开始忙着贴对联、“福”字、挂门钱。把“福”倒过来贴,有“福到了”的意思。大年三十,女人们就忙着包饺子,男人们就去“上坟” 。“上坟”意味着想让死去的亲人也感受到新年的气息,同时也表达了晚辈对已故亲人的怀念与孝敬。
年三十晚上吃饺子成为中华民族不可缺少的习俗。一是饺子形如元宝,人们在春节吃饺子去“招财进宝”之意;二是饺子有馅,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的东西包到馅里,以寄托人们对新的一年里的祈望。在包饺子时,人们常常将金如意、糖块、花生、枣、栗子等包进馅里。吃到金如意、吃到糖的人,来年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将健康长寿;吃到枣和栗子的人,将早生贵子。
春节,长辈会给晚辈们一些压岁钱,意味着给晚辈们添岁,也寄托着长辈对晚辈的爱与期望;初一的饺子初二的面,初三还得串亲戚。人们会从大年初二走亲戚,串朋友,有的一直串到初九或初十。人们交流过去一年的得与失,为新的一年绘新谱。……….
三、调查报告的总结
春节的习俗来源已久,在中国民族流传了上下几千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望“春节习俗”在中国大地上发扬光大。
纸文化的调查报告篇3
从进入腊月门儿开始,距离我们中国的最传统节日——春节,一天一天的临近。从腊月初八到腊月二十三,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这就是一个完整的春节。
腊月初八,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腊八”,这一天,我们要吃腊八饭,所谓的腊八饭,就是把几种杂粮放在一起熬成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腊八粥的品种花样也日益繁多。关于为什么要喝腊八粥,民间也流传着许多传说。有说某人坐吃山空后苦思悔改,痛改前非以此为鉴的;也有说朱元璋当皇帝后,为不忘从前的艰难经历而教育后人的。但不管哪种传说,都表达了不忘祖先勤俭之美德,又盼神灵带来好年景的美好心愿。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小年,民间叫法是“辞灶”。每年一进腊月,家家户户就会“请”来“灶王老爷”,有的叫它“灶码”。上面是“灶王爷”的画像,下面是一个二十四节气表。
辞灶这天是灶王老爷上天见玉皇大帝的日子。“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所以灶王老爷走的时候要给他吃糖,让他上天以后多说好话,以此保佑一家人来年丰衣足食。
“灶王老爷本姓张,一年一碗大面汤”,这天人们要放鞭炮,吃面汤(面条),有的地方吃水饺。吃饭前要祭祀,摆供桌,供桌上面用小碟盛着糖、水果等供品。晚饭时把灶码上面的灶王老爷剪下来烧了,把剩下那块灶码头(二十四节气表)贴在锅台上面。
辞灶这天还要大扫除,把买来的新笤帚用绳子绑在长棍上,把家里的边边角角都打扫干净,以除旧布新,让灶王爷将这家干干净净的情况上报天庭,以祈降幅。
年三十这天,家家户户还要贴春联,有的人家会在大门前挂两个大红灯笼,有的人家把灯笼挂在院子里的树上,除夕晚亮一夜长明灯。大红灯笼的确给这个快乐的节日增添了不少喜庆的气氛。
奶奶家年三十不但贴春联,贴福字,还要贴萝卜钱(也叫过门钱),就是在每个门的门楣上,窗户上都贴上萝卜钱,有贴万事如意的,有贴招财进宝的,有贴吉祥如意的,都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愿望。
三十下午,女人们包饺子,置办吃食,男人们还要拿着供品,粮响到祖宗的坟地里上坟,请祖宗们回家过年。年三十晚上吃的饺子是肉馅的,随着噼里叭啦的鞭炮声,一个个胖嘟嘟的饺子也端上了饭桌。
除夕夜的饺子一定是素馅的,奶奶那里大部分人家都包豆腐的,因为豆腐谐音“都福”,大家都有福的意思。
姥姥家会把钢蹦洗净,一般放十个,象征十全十美;把泡好的小枣十个,象征甜甜蜜蜜;把年糕切成十小份,象征步步登高,包到饺子里。除夕夜吃到钱的预示来年钱财满贯,富贵有余;吃到枣的家庭幸福,甜甜美美;吃到糕的事业有成,新的一年一定官运亨通,步步高升。当然这些都是人们的美好理想与追求罢了。
然后就是守岁了,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除夕夜要进行一系列的祭祀和祈福活动,院里摆上供桌,供上香案,烧上高香,把叠好的金元宝用笸箩盛好,等到快十二点时,拿到院子里烧了,这时早已挂好的长长的鞭炮也已点着,四面八方噼里叭啦响起了鞭炮,万家灯火,彻夜的欢声笑语。
一大家子人,老的少的,一个都不缺,大家脸上都挂满了笑,围坐在一起,拉家常,看电视,吃瓜子,满屋子的和谐,满屋子的喜悦。各家各户都吃起了团圆饺子,大家互相问好拜年。老人们把早已准备好的崭新的压岁钱喜笑颜开的塞到孙子孙女们的口袋里,孩子们高兴的依偎在老人的怀里,大人们拿出给老人买的喜庆的唐装,给老人穿在身上,多好的一副天伦之乐图。
随着社会的变迁,人们的观念也发生了变化,有的地方已不再那么早过年了,有的早起四五点钟过年,有的六七点钟,一切都以当地风俗为主。
大年初一,天刚蒙蒙亮,成群结队的人们便穿着崭新的衣服开始走东家串西家,互相拜年问好。先是自己本家的,一个老祖宗,到处去转转,挨着问个好。平时忙没功夫串门的,也趁这个机会访一访老邻居、看看老朋友,走到哪里,哪里都有笑声,哪里都有祝福。现在信息发达了,不管相隔多远,一个电话,一条信息,就把年来拜了,就把福来祝了,而且也乐在其中!
姥姥家现在还时兴跪拜礼,就是给长辈磕头。没出阁的姑娘不磕,结了婚的小媳妇就要跟着丈夫,和家里的其他男性一起给长辈磕头了。在正屋摆放中堂香案的下方,放一铺垫,小辈们就跪在这块铺垫上给长辈们磕头,一位长辈磕一个头,初二姥娘初三姑初四初五拜丈母,这几天给长辈磕头是最隆重的,年龄小还会得到一份压岁钱,因此年年喜欢磕。年龄大的不愿意也没办法,就是装装样子也还是要磕的,这一风俗,也许是迄今为止最古老的一种祝福形式了吧?
农历正月十五是中国传统的元宵佳节,吃元宵,庆团圆。新春期间的节日活动也将在这一天达到一个高潮。
元宵节,也叫“灯节”,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点起万盏花灯,携亲伴友出门逛花市、放焰火,猜灯谜,载歌载舞欢度元宵佳节。
这样人们就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和美、幸福、团圆的新春佳节。
随着社会的日益进步,一些地方的风俗可能会逐渐变化,除旧迎新,跟着人们的美好理想前进!
纸文化的调查报告篇4
改革开放年来,人们的思想有了极大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意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近年来农村家庭将孩子的教育费用作为自己一年中的最重要支出。在资金比过去有了保障之后,政府支持农村教育就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帮助,还应是教育人才和教育观念上的帮助。孩子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知识,同样需要做人的道理、适应时代发展的观念和大局观。这就要注重学生们的精神和物质文化全面发展。
中共中央立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关部署和加强人才教育的相关政策。而党的十八大也必将对农村的教育水平以及文化建设提出新的更高要求。而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高素质人才,有责任有义务尽我们最大的努力去支持新农村的教育事业!因此我们应深入了解家乡的中小学生教育,从而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去促进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
通过亲身实践和实地调研,从迎接党的十八大,助力十二届全运会和推广低碳生活方式三大方面调查家乡中小学生文化生活现状,旨在加强党策宣传,促进体育事业发展和改善环境保护状况。通过开展这三大主题的专题讲谈来对家乡的几个村庄中小学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进行了解,再研究分析总体状况得出适时可行的建议。最后通过与校方和学生家长进行亲切沟通达成共识,从而真正地实现此社会实践调查目的。
总的来说,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对农村教育问题的重视力度不断加大,农村的文化建设也在蓬勃地发展和繁荣,中小学生的文化生活也日益丰富化、多样化。就我调查的范围和人群来说,当前总体状况是基本令人满意的,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现将具体的调查结果按专题分类整理如下三个方面:
1. 党十八大
首先回顾党的xx大的主题和主要内容,通过专题讲坛的形式来调查中学生对党策的了解程度并进一步宣传。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经过初步统计七八年级中学生大概有90%学生一点不知道xx大的主题,但60%学生了解邓--理论和三个代表的大致含义,这无疑为进一步学习党策奠定了基础。通过开展这一专题讲谈,我让他们深刻了解到xx大的有关党策如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和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等,并积极引导他们迎接党的十八大的召开和畅想十八大即将解决的问题和所要提出的要求和奋斗目标。
2. 十二届全运会
采用以专题的形式并配合多媒体视频来调查中小学生对全运会的了解程度。中华人民共和国运动会简称“全运会”,是中国国内水平最高,规模最大的综合性运动会,首届运动会于1959年9月13日至10月3日在北京举行。全运会每四年举办一次,一般在奥运会结束后一年举行。全运会比赛项目的设置除武术外基本与奥运会相同,其原意是为国家的奥运战略锻炼新人,选拔人才。为了更加调动各省市区的积极性,国家体育总局在1996年奥运会前出台了“将奥运会奖牌带入全运会”的举措。第十二届全运会将于xx年九月左右在辽宁举行。xx年8月16日,经过三轮不记名投票,天津获得2017年第十三届全运会主办权。经过抽查访问统计大约80%不知道全运会的召开,但都明了全运会的意思,都迫切想要我们的城市有能力召开全运会。
3. 低碳生活方式
这个专题是此次调查的重中之重。首先用多媒体宣传气候变化及环境保护再引入低碳生活方式。xx年12月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的世界气候大会以及xx年3月中国“两会”的发言、提案都说明环境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重要议题。其中“低碳”成为两次会议关注的一号提案。“低碳生活”理念正渐渐被世界各国所提倡。在中国让每一位公民自觉养成低碳生活方式是中国政府面临的新课题。低碳,英文为lowcarbon意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的排放,低碳生活可以理解为: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就是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方式。低碳已成为时尚生活方式的新标签。低碳经济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如今,这股风潮逐渐在我国一些大城市兴起,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低碳生活代表着更健康、更自然、更安全,返璞归真地去进行人与自然的活动。而农村对于其的了解和践行能有多少呢?同样通过专题讲谈和随即抽查,统计愿意倡导低碳生活方式的中小学人数约占我所教导班级学生的90%之多。大多数学生愿意签署践行低碳生活承诺书(见附页)。
通过调查状况可看出当前中小学生的文化生活主流是健康、向上的,但也存在着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同样依照开展专题讲谈的内容进行分类总结如下三个方面:
1.党策宣传
在我这次调查的中小学生里,有90%学生对党策了解可以说一点没有,但令人欣慰的是60%学生还多少了解点邓--理论和三个代表。尽管黑板报上写着很多党策宣传知识,但却很少有学生去关注关心。这无疑反映出家乡学校对党策宣传的欠缺和学生对党策的茫然未知。这就是学校党领导应该予以重视并迫切解决的一大问题。
2.体育事业
我家乡学校办学宗旨是乒乓特色兴校,国球精神育人。这无疑揭示这学校体育事业和教育具有一定的水平。但抽查访问统计大约80%不知道全运会的召开,更别提其他的重大体育大赛。这暗示出学校体育教学的方式内容还有待提高,争取让学生能够真正的融于国家的体育事业,大大地促进社会体育事业的发展和全民体育运动的兴起。
3.低碳生活
最令人欣慰的无疑是统计愿意倡导低碳生活方式的中小学人数约占我所教导班级学生的90%之多。并且大多数学生愿意签署践行低碳生活承诺书。这说明学校的环境保护教育很到位且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很强,每个人都愿意为保护环境而贡献自己的一分微薄之力。
以上是我所调查的家乡中小学生文化生活的基本情况,通过这次调查,我认为家乡中小学生目前的现状是基本满意的,其文化活动有所进步和有所提高的。但目前的现状与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事业的发展还不同步,存在着一些差距,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对此我通过自己总结和与校方领导和学生家长沟通提出几点建议,如下所示:
1.加强学校硬件建设
就目前的经济情况来看,家乡的农村乡镇和校方领导有能力上报和集资来建设一些公共文化场所,如:学校图书馆和学校体育馆等,使中学生可以方便跟进阅览最新新闻知识和室内强身健体。这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需逐渐的进行改善和完成。
2.重视学生文化教育
学校领导应向上级部门反应多开展一些名师专题讲坛活动,并且应该针对学生需求,丰富文化讲坛的形式和内容,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更新他们的思想观念。当然学生家长也应重视学生物质精神双文化的教育,促进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3.继续完善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要求人类有意识地保护自然资源并使其得到合理的利用,防止自然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对受到污染和破坏的环境必须做好综合治理。应从小做起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培养中小学生的自觉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纸文化的调查报告篇5
寝室文化不仅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习惯、心理素质等有着重要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且对大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的养成和健康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为了解在校大学生的寝室文化现状,分析大学生寝室文化的影响因素,我们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在校大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
1)寝室精神文化方面
首先,寝室是个小集体,各种性格的人住在一起是需要花费很多的功夫进行磨合的,将会影响到我们的学习与生活,所以寝室的和谐以及归属感很重要,下面来看看下表的内容:表1选项结果
以上的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的寝室认同感与归属感总体比较强;只有极少部分同学的关系比较冷淡,但是总体上同学们还是能正确处理同学关系的。
2)寝室制度文化方面
寝室的制度分为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两个方面,正式制度是学校规定的规章条例;非正式制度是寝室成员内部规定的规范。其中,非正式制度在管理中的作用更大。
2.1)寝室卫生安排制度
卫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良好的卫生习惯可以提供良好的生活与学习环境,还是当前寝室人际关系的体现。接下来看下表数据:选项结果打扫寝室卫生的情况a:轮流值b:一起搞c:总是个日84%10%别人做4%2%100d:没人管我们寝室有很强的凝聚力a:非常同b:比较同c:不太同意30%意52%意11%d:非常不同意7%100本次调查表明,大多数寝室是轮流值日的,但是其中有2%的寝室没人管卫生,没人管的寝室中男生寝室占大部分,说明一些寝室因为性格和性别的原因造成寝室卫生情况恶劣,可以反映出人际关系的不融洽。2.2)水电费的支付制度
寝室水电费的支付制度体现了寝室的和谐性,我们来看下表:选项寝室水电费的支付情况a:多用多b:平均分付摊c:其他方式
结果选项结果17%78%5%100你们寝室的月水电费大概多少钱?a:50以下17%44%32%7%100b:50-100c:100-150d:100-150调查表明,寝室的公共费用大约集中在100左右,高达74.5%的.寝室是平摊费用;另有17.5%的寝室是多用者多付;从所用的费用和支付分配方式来看,说明多数寝室的人际关系是融洽的!
3)关于寝室行为文化方面
寝室是学生的小集体,其行为习惯有相互影响的作用,能反映出寝室的精神风貌。
3.1)网络问题选项结果平均每天使用电脑的时间a:2小时b:2-4小以下(24%)时(64%)(6%)c:4-8小时d:8小时以上(6%)100数据表明平均每天使用电脑的时间集中在4小时以内,在今天,大学生寝室电脑数量呈现增长的趋势,但是寝室电脑的使用情况不容乐观,在管理方面还需多加努力!
3.2)生活习惯问题舍友生活习惯不同会有很大困扰吗选项a:不会b:有一些c:会有很大困扰,但可困扰以协调结果34%50%16%100上面显示虽然大家在一起生活习惯会有不同,但基本上可以自主协调。说明寝室间同学们生活还比较融洽。
总结:
调查发现,大学生普遍缺乏寝室文化建设的认识。大学生比较注重成绩、奖惩等,对于寝室文化建设缺乏必要认知。
好的寝室文化有助于心理健康的发展一个整洁、文明的寝室文化环境,不仅可以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场所,而且有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在同一寝室的同学,天天在一起,如果关系处的比较好,自己的心情自然也比较好。积极向上的寝室文化能够激发寝室成员的活力和创造力,有利于心理的成熟发展。相反落后的寝室文化会阻碍优良学风的形成,不利于学生思想的提高,不利于身心健康的发展。希望同学们能够更加重视寝室文化建设。
纸文化的调查报告篇6
两年前,随着升学的缘故,我背着简单的行囊来到这座陌生的城市—南宁,虽然远离家乡,但故乡的山,故乡的水,故乡的土地,故乡的一草一木,在我的心里永远是那么的熟悉。
我的家乡在美丽的贵港覃塘,地理位置优越,区位优势独特。地处贵港市西北部,是贵港市乃至广西最具有发展潜力和前景的城乡结合部,是桂中地区重要商品集散地。交通便利,通讯发达。距贵港市区中心和郁江港口仅20公里,千吨级货轮可上溯南宁,下达港澳,黎湛铁路复线横贯覃塘;209线、324线国道、南梧二级公路纵横贯穿全境,并交汇于管理区党政机关驻地—覃塘镇,日平均车流量达3万多辆。
虽然出门在外不经常回家,但每次回家我都会惊奇地发现家乡也在变化着,并且,近几年来我发现家乡的.变化越来越大了,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好。下面就是我发现的家乡的一些变化:
一、交通
家乡很多年前就铺水泥路,基本都通到家门口,所以家乡的交通可以说是很便利的,上次回家我还发现村里还出资弄路灯,晚上出门再也不会像以前那样黑漆漆的一片,晚上出门还要拿着手电筒,黑夜行车也相对更安全了。并且在路上基本不见自行车了,人们骑的更加多的是电动车和摩托车,这也反映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更加高,环保意识也相应加强了。
二、住房
家乡基本每家每户住的都是楼房,几年前人们很少装修,但现在基本都装修的很漂亮它们不仅外观新颖漂亮,而且室内装璜考究、设施齐全、美观舒适,改变了原来基本不装修、室内没摆设的状况。生活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三、人口素质
以前家乡出一个大学生已经是很了不起了,家乡的孩子基本都是读完初中就去工作了,但现在人们的思想觉悟更高了,家长都努力督促子女读书,现在大学生已经不是稀奇的了。虽然家乡的人们都是务农为主,但人们经常读一些关于致富之类的书,所以家乡木材厂、养猪场越来越多,这也相应给家乡的人们在农忙之余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人们的收入也会相对更多一点。
四、穿着讲时尚
过去家乡的人们不富裕是一衣多季,现在家乡的人们富裕了是一季多衣,而且非常注重讲究服装面料、款式、和品牌。过去的布鞋、胶鞋也被各式皮鞋、波鞋所替代。再也不会出现穿着不合时宜的衣服,小孩子的衣服也不会买更大的以备长大了还能穿,而是穿的更加的讲究了。
五、家电
随着收入的稳步增长,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特别是现在国家实行家电下乡和城乡用电同网同价政策的落实,家乡的居民买到了实惠的家电,一改过去买得起家电而用不起电的状况,冰箱、洗衣机、空调等高档家用电器已不再是奢侈品,正成为家乡居民生活要素的重要内容。
六、文化娱乐丰富多彩
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日益改善,家乡居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越来越高。家乡办起了自己的歌舞团,并且,去年家乡也建好了一个室内的娱乐中心,在娱乐中心里可以打篮球,也有一个大大的舞台,平时谁家有喜事只要交100块钱的水电费就可以在娱乐中心办酒席,并且还会请一些歌舞团来助兴,这样子就算下雨天也不会愁。
七、医疗卫生
现在家乡卫生条件改善,卫生所增多,解决了农民看病难的问题,医疗设施也相对齐全。近年,由于国家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农民从中得到。
八、食
在“食”的方面,从最初的“填饱肚子就算富裕人家”,到现在的每日必吃得健康、营养的食品,食品供应现在根本不在话下,以前人们基本是在过节或是集市日才能吃到肉,但现在人们基本每天都能吃到肉,冰箱里基本都会有备好的肉菜,并且人们更加注重食品的安全,不会像以前那样专买便宜的菜而不注重食品安全。
从泥路,到水泥路;从瓦房,到楼房;从生活困苦,到逐渐改善,再到如今的经济宽裕。看着家乡的改变我感到很高兴,我也确实感受到了我家的幸福生活在蒸蒸日上的发展着,我感到很欣慰。虽然家乡各方面都在慢慢的改变,但我还是有一点小建议:
一、我发现虽然家乡有很多娱乐场所,但很少开展娱乐活动,所以我建议多开展一些娱乐活动,可以在各个节日的时候开展,如篮球比赛,拔河比赛等。这样不仅可以增加节日的氛围,群众之间也更多的交往。
二、在农闲时期人们经常聚在一起聊天,所以我觉得在村里应该开设一些报亭和农家阅览室,多鼓励人们了解时事,了解一些科学。这样人们将会知道更多外面的事,整个村的文化内涵将会的很大提高。
三、麻将风和扑克风在村里基本是很流行的,虽然都很小但有害身心,我希望家乡的政府可以加大各方面的教育,多作一些宣传,特别要注重下一代的教育,以免这种赌风泛滥开来。
以上就是我对家乡的一些建议,作为家乡的一份子我希望在未来家乡会越来越美好。
家乡养育了我,教育了我,我能在这里安心的读书我觉得不仅是家乡的功劳也应该感谢我们伟大的党,现在的我更加明白,其实家乡的变化也是离不开党的领导的。每次看到家乡的变化时,心里不由得在默默的,对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和伟大国家肃然起敬:是党的优良传统在我国一代又一代的党和领导人身上发扬光大,是他们在带领着中国人民走上了繁荣富强的康庄大道。我深信,我们的幸福生活一天更比一天好。
纸文化的调查报告篇7
一、基本现状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及文化工作部门对我县农村文化建设十分重视,注重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开展乡村文化活动,倡导健康生活方式,为丰富农村群众文化生活、推动和加快新农村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使我县农村文化建设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一是文化基础建设得到加强。目前,全县建有文化馆、图书馆个1个,乡镇文化站7个,村组文化室35个,文化专业户120个。20xx年争取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项目投资263万元,建成县级支中心1个,乡镇服务点10个,村级服务点123个,工程网络实现了县乡村三级全覆盖,提升了农村文化设施现代化水平。
二是群众性文体活动开展较好。一是民间节庆文化得到较大发展。各乡镇能结合地方民俗,组织锣鼓秧歌、农民文化艺术节等内容丰富、风格独特的文化活动。二是各类文艺演出队伍发展迅速。全县现有各类文艺团队249个,常年活跃在农村,已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生力军。三是农村文化大院初见生机。青化乡农民荔改朝建立了集锣鼓秧歌,自乐班、农家书屋、文化共享工程为一体的民间文化组织“老荔文化大院”,为农村文化建设创出了新路子。
三是“送文化下乡”活动扎实有效。20xx年我县争取国家文化发展项目农村数电影放映工程,国家投资110万元配发了10台数电影放映机。县财政每年列支7万元用于放映补贴,保证了放映工作的正常开展。20xx年共放映数电影xx多场,吸引观众70万人次。
二、存在问题分析
我县农村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还有不少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是文化阵地薄弱,发展不均衡。目前,农民最需要的村级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尤显缺乏,很多村级文化活动室难以达到标准,除几个基础建设搞得较好的亮点村和成立比较早的县城社区之外,仍有不少边远村的活动场地设施简陋,设施陈旧,难以满足正常开放。加上农村青年大多外出打工,日常在家的多半为老年儿童,因而看书读报的少,造成文化活动匮乏,乡村之间文化活动发展不平衡。
二是工作机制不活,专业人才缺乏。县乡文化服务机构自身力量薄弱,在指导、推进农村文化建设上着力较少。乡镇文化站人员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且大多兼职,专不起来,难以发挥服务作用。基层文艺人才匮乏,已成为制约我县基层公共文化事业发展的最大瓶颈。
三是文化载体不丰富,乡村之间缺乏交流。有组织经常性的文化活动少,农民喜闻乐见的节目不多,活动内容形式单一,基层乡村文化生活依然贫乏。乡村文化活动主要集中在各种节庆日、民俗日,上级组织开展的“文化、科普、电影文艺演出”下乡活动也仅到个别乡村,边远乡村文化活动次数与形式十分有限。
四是文化投入不足,发展势头较弱。县乡财政可用财力有限,文化投入虽然有所增加,但与乡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差距较大。文化投入的不足使得农民自办文化力量薄弱,很多乡土文化基本上处于未开发状态。只有以少量的小规模出现,其组织程度也不高,尚未形成强劲的发展势头。
三、相关建议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加快农村文化建设步伐,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农民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丰富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是当前农村的一项当务之急。政府及文化部门要高度重视“文化软力”的作用,将农村文化事业纳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财政支出预算,纳入工作业绩考核,积极构筑“充满活力、独具特色”的农村文化建设新格局,以农村公共文化事业的大繁荣,推动农村经济大发展。
(二)加大投入,完善设施
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关键。必须加大对村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倾斜,切实保障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所需经费。文化部门要加快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切实抓好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农家书屋等文化惠农工程建设。要引导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文化事业,寻求社会力量对乡村文化建设的支持扶助,努力为农村提供满足群众所需的更多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三)整合资源,拓宽阵地
要充分发挥文化站(室)的阵地作用,加强与工青妇学校组织的联系互动。有计划、有组织、经常性地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坚持贴近农村、贴近实际,按照“业余自愿、形式多样、健康有益、便捷长效”的原则,广泛利用农闲、节日和集市,深入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群众文化活动,使大型、示范性活动与平时的小型、分散性群众文化活动结合起来,让群众就近、方便地参加各种群众文化活动,多层次、多形式地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四)创新机制,丰富载体
建议政府及文化部门,在抓好“送文化”活动同时,更加注重“种文化”工作。一方面要坚持深入基层特别是边远乡村社区,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文化下乡活动。多为基层选送一批农村适用、群众喜爱的图书,通过乡镇文化站定期将图书流动到村文化活动室,方便农民群众就近读书,真正解决农民看书难的问题;一方面又要加快对农村文艺人才发掘培养与教育。积极开展乡村文化人才资源普查,大力培植文艺骨干。将思想素质好、专业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人才充实到乡村文化干部队伍中,稳定乡村两级文化队伍,为基层文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撑,使文化下乡活动实实在在地惠及广大群众。
(五)突出特色,推动发展
要加强对乡村优秀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发掘、整理和保护,着力发展我县乡村特色文化。积极扶持乡村民间文化团体,力争每个乡村社区都有自己的文体队伍。要大力鼓励促进以青化、横渠为代表的具有地方特色的锣鼓秧歌、社火、戏曲等民间艺术活动开展;要依托马家镇刺绣工艺品基地的发展,全面打造富有乡村文化特色的乡村文化品牌。此外每年还要定期组织开展文化艺术和民间文艺展演活动。通过发挥示范引导,以点带面,互相交流,进一步繁荣发展乡村文化,积极满足群众文化需求,正确引导农村文化的价值走向,巩固发展农村文化阵地,加快农村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