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准备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通过编写教案,教师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以下是360好工作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一年级数学加与减一教案参考8篇,供大家参考。
一年级数学加与减一教案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通过动手、观察、合作、交流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或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学生在观察与操作中掌握长、正方体的特征,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学生在观察、比较、发现长方体、正方体间的联系与区别。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让学生体会立体图形学习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其价值,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团结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
难点: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与每个面得长、宽的联系。
教学具准备:
教师:课件、长方体模型、实物、土豆、小棒、橡皮泥()
学生:长方体和正方体实物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大家看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机器人)
它是由什么形状的物体组成的?(长方体)
以前咱初步了解了长方体,这节课,咱们一起学习认识长方体。(板书:长方体)(意图:机器人取材于学生手工课上的作品,既贴近生活激趣,有很好的导入新课。)
二、动手操作感知面、棱、顶点
(一)找生活中的长方体物品(学生说教师评价)(意图从生活实物入手,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长方体,积累长方体的表象。)
(二)探究长方体的特征
1、操作实验,感知面、棱、顶点
(1)每个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物品。
(2)师:老师没有忘记找长方体物品了,所以就带来了一个土豆,现在要把它变成长方体。
①(切一刀)出现了面,请学生上来摸一摸,感觉平平的。(板书:面)
②(平面朝下,垂直向下再切一刀)观察你有什么发现?(两个面相交于一条边)
师:这条边叫做长方体的棱。(板书:棱)
③(将某一平面朝下,垂直两平面在切一刀)三条棱相交于一点,这个点叫做长方体的顶点。(板书:顶点)(意图:让学生在动手中感知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经历动手、观察、思考这一过程,让学生觉得数学知识也可以这样快乐学会。)
师:咱们感知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赶快拿起手中的长方体找找长方体的面有什么特征?
2、探究面的特征
(1)学生拿出准备的长方体,摸一摸长方体的每个面,数一数一共有几个,看一看每个面是什么形状。
(2)指名说发现。
(3)学生演示。
(4)观看课件,再次体会长方体面的特征。
3、探究棱的特征
(1)师:刚才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探索得出了长方体“面”的特征,想不想知道长方体的“棱”有什么特征?
学生小组探究,教师参与活动。
(2)班内交流。教师从学生的交流中提取出“棱”的特征。
学生说自己的发现,补充。
(3)学生上台演示。
(4)观看课件,再次体验棱的特征。
(5)再次体验棱的特征。(意图:突破棱的认识这一重点,促使学生有有针对性的研究,提高了探究的有效性。同时注意引导学生怎样有序观察、怎样操作、怎样概括结论,通过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小组合作能力。)
4、探究顶点的特征
(1)请学生拿出长方体实物,摸一摸长方体的顶点,数一数共有几个顶点?
(2)学生操作交流。
(3)观看课件,验证自己的发现。
5、认识长、宽、高
学生看视频,感知长方体的长、宽、高。(意图:在独立思考中,落实数学需要静的发现,在小组合作中,锻炼学生交流汇报的逻辑思维,提高学生的团结合作力,竞争意识,在观看课件视频中,区分长方体的长、宽、高和长方体上每个面的长、宽,它也与后面长方体的学习、计算有着密切的联系)
6、认识立体图形
(1)请同学们观察讲台上的长方体,你能看到几个面?
(2)教师向位置不同的同学提问,得到最多能看到长方体三个面的答案。
(3)课件展示用虚线画出的其他面。
7、利用小棒、橡皮泥等材料动手做长方体。(意图:学生在制作中将所学知识加以实践消化,体验合作的快乐与成功)
(三)探究正方体的特征
课件演示长方体渐渐变成正方体。
师:(出示课件)看长方体现在在变,变成什么了?(正方体)
探讨:正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它的面和棱各有什么特点呢?请你用探究长方体特征的方法,同桌合作,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然后再小组中交流自己的发现。
学生汇报交流,多指定几个学生说。教师评价鼓励。
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异同:
①让学生结合长方体和正方体实物进行观察、归纳,再同桌交流观察结果。
②汇报交流。学生间相互补充。教师相机板书
③:引导小结出长方体与正方体间的关系在以前我们学过的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师指着板书,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正方体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
④学生看课件,用两个椭圆表示的长方体与正方体间的关系。(意图:学生在学会了长方体后,教师采用半扶半放的方式认识正方体,让学生能够学会知识的迁移,体验数学的魅力)
三、巩固反馈,深化新知
完成第1填空题:
(1)长方体有()个面,()条棱()个顶点()棱长相等。
(2)正方体有()个面,()条棱,()个顶点。每个面都是面积相等的(),每条棱长都()。
(3)长方体中相交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分别叫做长方体的(),(),()。
(4)在墨水瓶盒,魔方玩具,排球中,()的形状是长方体,()的形状是正方体。
完成2题:说出下面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
让学生互相指一指每个几何体中长、宽、高(或棱长)的位置,说说它们分别是多少厘米。
四、小结、畅谈收获: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老师也参与谈收获,总体评价学生的表现,以此激励学生。
五、作业:用一根铁丝围成一个棱长3分米的正方体框架,这根铁丝长多少分米?
一年级数学加与减一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直观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形状以及特征。
2、通过学生动手拼一拼、摆一摆,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能辨认和区别这两种图形。
教学重点:
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形状以及特征
教学难点:
能辨认和区别
教学方法:
引导探究法
教学准备:
长方形、正方形纸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出示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物。
让学生指出哪些是长方体,哪些是正方体。
2、在长方体下面的'括号里面画“ ”,正方体的下面括号里面“√”。
3、口答。
长方体有几个面?正方体有几个面?
二、新授。
1、取出两个正方体,可以拼成什么图形?
2、取出三个正方体,可以拼成什么图形?
3、取出八个正方体,可以拼成什么图形?
教师:通过学生自由拼摆,让学生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区别以及之间的关系。
4、取出四个长方体,如:可以拼成什么图形?(一种拼成长方体,一种拼成正方体)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p5、1。
2、完成教科书p5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讲评。
3、完成教科书p7第7题。
先让学生观察长方体的上面、前面和右面,并懂得上下、前后以及左右之间的关系,然后进行正确的划线连接。
4、完成教科书p6第五题。
观察:(1)第一行和第三行有什么关系?
(2)第一行和哪几行有关系?
(3)第二行和哪几行有关系?
(4)你发现了什么?
(5)图中缺了几块 ?你是怎样得出来的?
5、完成教科书p7第六题。
6、完成教科书p7第8题
根据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让学生想象正方体的六个面上分别标的是哪些数字,教师出示实物演示。
一年级数学加与减一教案篇3
教材内容:
本节课教学教科书第19的内容和20页做一做。
教材分析:
教材例3用一幅公园的情景图提供了许多数学信息,借助情景让学生理解意义进行计算,最后由学生自己收集背景材料中的数学信息,自己根据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教材目的:
1、知识与能力:初步会从现实情境中收集数学信息,并能自己根据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解决简单的问题。发展观察、想像、抽象概括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模仿、联想等学习方式,经历游戏过程,并从中收集数学信息,提出问题。通过同伴的争议和评论形成初步的收集信息的能力,确定解决问题的策略。
3、情感、态度、价值观:从活动中感受数学知识的真实性和普遍性,激发学生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对数学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愿意亲近数学,尝试用数学的眼光看身边的事物。
重点难点:
能够根据已知的条件,提出数学问题。
教学方法: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
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9分钟)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出示捉迷藏游戏。通过观看情境图,倾听发布的信息,产生联想,并由联想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板书课题(用数学)
看了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预设问题
(1)什么是用数学?
(2)为什么要学习用数学?
(3)学习用数学这节课在我们身边哪些地方能用到?
(4)学习这节课能帮助我们解决哪些生活问题?
2、出示自探提示: 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观察
(1)你能说一说图上都说了些什么?
(2)怎样用数学语言来说呢?
(3)根据这些信息可以怎样来提问呢?
(4)用加法计算怎样问呢?
(5)用减法计算又该怎样提问呢?
学生独立探究以上几个问题。
二、 解疑合探(19分钟)
1、再次看图并回答。刚才同学们回答的很好,观察的很仔细!其实在我们生活中还藏着许多的数学问题你能试着提一提吗?学生自愿回答,把有价值的问题写在黑板上。
2、学生汇报后,师重点强调:在13-6=7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出求藏起来的人数的方法用总人数减捉住的人数。
3、出示丢手拍游戏。通过观察、倾听,思考信息组合与问题的提出。组内交流各自的信息组合角度和提出的问题,评论各种组合的正确性,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从三种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一是求总数;二、三是求部分。
玩丢手绢的有8个女同学,6个男同学。
(1)一共有多少人?8+6=14(人)
(2)女同学比男同学多几人?8-6=2(人)
4、出示踢球活动。通过观察和倾听,初步学习收集背景资料中的'数学信息,指名学生说:要有16人来踢球,现在来了9人。独立地根据信息提出问题,还差几人没有到?并完整地解决问题。
5、小组讨论、交流。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老师注意引导学生既能提出加法问题,也能提出减法问题。
学生口头解答所提问题。
6、反馈练习
观察课本p20的热闹的小河边。根据提出的3个问题,独立观察、分析和处理信息,解决问题。然后组内交流、评议,也可自主选择交流伙伴。重点在于让每一位学生动起来,开展先知帮后知活动,既可让先学会的学生有展示的舞台,也可以使弱一点的学生也有理解和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有17只小鸟,飞走了8只。还剩几只?列式:17-8=9(只)
草地上有15只小鹿,往山里跑了9只,还剩几只?列式:15-9=6(只)
老师请个别学生板演,其他在练习本上解答。巡视中注意进行个别辅导。
如河里有13条小鱼,游走了7条,还剩几条鱼?
13-7=6(条)
三、质疑再探(3分钟)
回顾课前提出的问题是否解决,你又产生了哪些疑问?请提出来。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师生共同探究解决
预设问题
1、怎样能正确解答用数学的题目?
2、我们根据数学信息怎样才能提出数学问题?
3、用加法计算的问题怎样问呢?
4、用减法计算的问题该怎样提问呢?
5、根据数学信息,怎样提出多种问题?
四、运用拓展(9分钟)
1.我当小老师。
让学生根据本节所学知识自编题目。
2、猜一猜,算一算。(练习四的第2题)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列式计算后说一说单位名称是什么?
每人写15个大字,乐乐还要写6个字,猜猜她写了几个?
每人写15个大字,明明已经写了7个,还要写几个字?
3、想一想,算一算。(练习四的第1题)
老师先出示图,引导学生观察,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左边有7只兔,右边有8只兔;黑兔6只,白兔9只;一共有15只兔。
再引导学生选择两个相关的已知条件,提出一个问题。
学生分组合作,完成后汇报、交流。
4、全课总结。
(1)学生谈学习收获
师:本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请说出来和大家共同分享。
(2)教师归纳总结
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后教师再进行强调总结,引导对本节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形成系统的认识。
板书设计:
用数学
1、玩丢手绢的有8个女同学,6个男同学。
(1)一共有多少人?
8+6=14(人)
答:一共有14人。
(2)女同学比男同学多几人?(人)
答:女同学比男同学多2人。
2、13个同学玩捉米藏,这里有6个人,藏起来几人?
13-6=7(人)
答:藏起来7人。
3、要有16人来踢球,现在来了9人。还有几人没来?
16-9=7(人)
答:还有7人没来。
一年级数学加与减一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验统计的过程,掌握统计的方法,会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
2、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教学重点
进一步使学生掌握统计的方法,体验和感受整理数据的过程。
教学难点
观察统计图,回答提出的问题。
教具准备
投影片、图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
(1)同学们,新年快到了,我们布置教室需要一些气球,你们说是哪种颜色的气球可以多买一些?
红色黄色绿色蓝色
(2)学生自由发??
问:多买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讨论、汇报讨论结果
(3)让我们来统计一下吧
二、制成条形统计图。
(1)你想用什么方法记录?
红色黄色绿色蓝色
(2)统计,制成统计图
(3)回答问题
1、统计图中可以看出,调查了()名同学。
2、喜欢()颜色的人最多?喜欢()颜色的人最少?
3、如果你们班有一名同学没来,他最有可能喜欢()颜色?
4、布置会场,多买些什么颜色的气球比较好呢?
三、实践活动:
每一位同学调查本组同学最喜欢的电视节目是什么?
动画片体育比赛电影新闻
做一次统计
四、总结:你今天有什么收获?
一年级数学加与减一教案篇5
教学目标
(一)初步了解学生数数的能力和认数情况。
(二)使学生初步了解分类的含义,初步掌握分类的方法。
(三)对学生进行爱学习、爱学校的教育。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学生数数的能力,初步掌握分类的方法。
难点:学会分类方法。
课前准备
(一)教具:三幅教学图及1~10数字卡片。
(二)学具:10根小棒。
教学过程设计
(一)教师谈话 同学们,我们今天开始上数学课。我们在数学课上会学到好多好多知识,比如:认识数字、认识图形、会计算等等。现在请同学们看一幅图。
(二)学习新课
1.初步建立方位概念。
请同学们看看这幅图上都有什么?
图的上面是什么?下面是什么?左边是什么?
右边是什么?中间是什么?
数一数:图的上面有几架飞机?下面有几辆汽车?图的左边有几个萝卜?右边有几棵白菜?中间有几只灯笼?
小结同学们回答得都很好,不但能认真看图,还能分清上、下、左、右。今后我们看图、看书、做事都用得上这些知识。
下面请同学们做认识新朋友的游戏:说一说:你座位四周的同学都是谁?(要说清前面、后面、左面、右面是谁)
2.学习数数:
出示学校新学年开学图。
师说:这幅图画的是开学了,同学们高高兴兴地来到学校。开始新的学习生活。大家仔细看看图上都画了些什么。
(1)引导学生按照一定顺序进行数数:
图上有几位老师?几个同学?(一组一组地数)一共有几个人?
图上面有几朵向日葵?几棵树?几只小鸟?(从左往右数)
(2)数周围的实物:
数一数你们小组一共有多少人?
数一数教室里有几盏灯?几扇门?几扇窗户?
数一数自己的铅笔盒里有几支铅笔?衣服上有几个扣子?
3.学习分类。
(1)看书上图提问:
图上画的是什么?(铅笔和球)
为什么大球小球圈在一起?(大球小球都是球)
师说:大球小球都是球,是同类物品,所以圈在一起。铅笔是写字用的',和球不是同类物品,所以不和球圈在一起。
(2)出示图片:
请你们分一分,哪些是同类物品,学生回答后,教师圈上圈。
(3)学生看书上图:
师问:图上都画了些什么?(书包、小鸡、母鸡、公鸡和气球)
可以把哪些东西圈在一起?(可以把小鸡、母鸡、公鸡圈在一起)为什么?
师说:你们说得对!小鸡、母鸡、公鸡都是鸡,所以把它们圈在一起。请同学们自己动手圈一圈。
4.了解学生认数的情况。
(1)看图回答问题:
师问:每个圈里画的是什么?有多少?它旁边的数是几?
(2)指名几名学生分别数出1~10实物的个数。
(3)教师带领学生打乱 1~10各数的顺序数数。
(三)巩固反馈
(1)看数摆小棒:
教师出示卡片,学生摆出5根小棒。
教师出示卡片,学生摆出7根小棒。
(2)做拍手游戏:
教师出示卡片,同学们拍手表示。
教师出示卡片,,同学们拍手表示。
(3)做练习一第1题,把同类的圈起来。
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数10以内的数。学会了把物品进行分类。这是为我们以后学习数学的一节准备课。(板书课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这节课是新生入学后的第一节数学课。在这节课里要体现以下几点:
一、使学生初步了解学习数学的目的。通过看图、数数、游戏、动手摆实物来激发学习兴趣。
二、在这节课的开头设计了分清方位的练习。目的是让学生会使用上、下、左、右、前、后等词语,逐步分清方位。
三、在练习数数上,除了数课本上的图片还设计了数周围的实物。目的是不仅了解学生是否能抽象的数数。还要了解每个学生能否正确地数出物体的个数。
四、在学习分类这个环节,不但要求学生能把同类的圈起来。而且还要求说出为什么这样圈。从而体现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一年级数学加与减一教案篇6
教学内容:
上下、前后。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辨认上、下、前、后这些方位,并用这些方位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能力目标:能将自己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初步能在同一场所辨认自己或他人所在的位置和方向。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极主动地参与位置与方向的认知过程,体会位置和方向在生活中的价值,发展学生积极学习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难点:
正确辨别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体验其相对性。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揭示课题
师:谁能告诉桌子下面又有什么?
大家,在你的课桌上面放的是什么,学生自由说。
师:谁能帮老师数一数,你前面有几位小朋友,后面呢?
学生汇报。
板书课题:上下、前后。
二、新课
1、上、下
课件出示主题图,师:这是某个城市的跨江大桥,你们看,多宏伟啊,谁能把自己从图上看到的情景说一说?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对主题图进行描述,并侧重引导学生用“上”、“下”对物体的位置关系进行准确的描述。
学生独立完成课本的填空。
联系生活实际,学生用“上”、“下”描述身边事物的位置关系。
练习:课件出示冰箱图,学生说一说各种物品的位置。
课件出示小树图,学生填空。
2、前、后。
课件出示主题图,学生说一说各位同学的前后
完成“做一做”。
三、综合练习。
1、看图说一说。
课件出示图片,学生说一说各种物品的位置。
2、说一说,指一指。
说一说,指一指教室里人和物的位置关系。
3、摆一摆。
4、看图说一说,回答小动物们的问题。
四、全课小结
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
一年级数学加与减一教案篇7
教学内容:
11~20各数的认识
指导思想:
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质疑问难成为课堂的主旋律。
与理论依据:
学具与多媒体课件穿插使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在学习中既发展个性,又培养能力。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使学生掌握20以内的大小和11—20各数的说法和写法。这部分的学习内容在整个数的学习体系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既是10以内数的认识的延续,又是100以内乃至更大的数的认识的基础,同时又为学习20以内的加、减法做好准备。本课是在学生能正确教出11—20各数并会读数的基本上进行教学的,重点是通过数小棒,使学生认识数位,进一步认识11—20各数的组成,学会11—20各数的写法,这样的安排符合学生的认识特点,重点突出。
学情分析:
小学一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好动,喜欢自己感兴趣的事物,童话故事。学生的学习要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或其他的数学活动,使所学的新知识不断内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一年级的学生基本上已经会数数到20,也已经认识11-20的数,知道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够正确地数出数量在11到20的物体个数,知道这些数的组成(一个十和几个一),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初步感知十进制。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将数学与生活进行联系的应用意识。
3、情感目标:进行遵守交通规则的思想品德和安全意识教育,使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且从中品尝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认识11-20各数。
教学难点:
数字个位与十位的组成、分析与理解。
教学流程:
课前准备----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三、巩固延伸
四、全课总结
教学准备:
多媒体、计数器、小方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师:老师这里有一幅图片,你们看看,认识吗?
演示教师带着学生过马路图
生1:是我们在过马路。
生2:放学了,老师带我们过马路。
师:对,就是你们。队伍排得可真整齐。我们学校的门口就是一条马路,车来车往,小朋友们上学时也要和老师带着时一样,过马路要走人行道,并做到一停,二望,三通过。既遵守了交通规则又安全。
2、观察:图中有什么?有多少?
3、导入新课:生活中常常会碰到物体个数超过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1—20各数的认识。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景中学习数学,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让学生数一数,让教师明确学生对新知识的已有水平。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只有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才能确定哪些知识应当重点辅导,哪些可以略讲甚至不讲,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数数
①老师这里有一些小棒,请你猜一猜多少根?
②指名来数一数;
③你猜对了吗?
④探索有什么好主意可以让自己和别人一下子看出小棒有多少根?
⑤集体交流:总结出好方法。
⑥数出10根小棒,十个一是(),捆成一捆,一个十是()。接着数到20根,同桌互数,指名数。
⑦怎样才能一眼就看出下面物体有多少。
设计意图:通过猜测根数较好地培养学生的猜测意识,并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大小来培养学生的数感。通过圈10,为以后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的凑10法作准备。
2、数的组成
摆小棒,说说是十几,这个数里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①指名说11
②、添上1根,同桌互说后交流。
③、13-18各数任选一个跟同桌说一说,再交流。
④摆19说一说再添一根有几个十是几根。
设计意图:当前的教学改革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在这里,教师给学生提供了直观、形象的学习材料,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激发学生寻找好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供了充分的活动与交流的机会。
3、数的顺序
①看直尺上的数,从0读到10,再从10读到20
②提问:13的后面是多少?16的前面是多少?11比13大还是小?17比14大还是小?你发现了什么?
③指名数数,从七数到十三,从十二数到二十,从十八倒数到九。
④p87练习十四,连一连,看看会有什么惊喜?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读数,让学生从多种角度去学习数,知道数与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通过让学生把1--20各数连起来,学生既可以从大到小连,也可以从小到大连,为学生提供了探索空间,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巩固延伸
1、在我们的身边有哪些东西可以用十几来表示?
2、比一比谁翻得快
找出数学书第8、12、17、20页。介绍好方法,现在往前翻还是往后翻,再翻几张,为什么?数出10张,看看有多厚,再数20张,看看有多厚。
设计意图:不仅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而且让他们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感。
四、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又认识了哪些新朋友?
五、板书设计
11-20各数的认识
11、12、13、14、15、16、17、18、19、20、
十几1个十二十是由2个十组成的。
几个??
一年级数学加与减一教案篇8
?总课时数】: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知道“同样多”、“多”、“少”的含义,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
比较物体的多少。
2、初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培养学生互相合作的精神以及用数学的意识。
?教具准备】
主题图、小白兔图、砖图、小猪图和木头图。
?学具准备】
三角形、圆片、小花等学具。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三只小猪》
二、新授
1、出示主题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图上画的是什么?
2、师:这一天,河里的小鱼在水里游来游去。咦,那边为什么这么热闹?
原来是热心的小猪们正在帮小白兔盖房子。房子旁边的桌子上摆满了好
吃的东西,这肯定是热情好客的小兔子们用来招待小猪们的。
3、教学“同样多”。
(1)有几只小猪?几只小兔?
小兔子们正在干什么?
1只小兔搬了几块砖?(出示兔子和砖一一对应图)
那4只兔子共搬了几块砖?
有多余的兔子吗?
有多余的砖吗?
师:没有多余的兔子,也没有多余的砖,那我们就说兔子的只数和砖的块数同样多。(板书:同样多)
(1)找一找,图上还有什么和什么同样多?
(2)小组交流,指名反馈。
4、教学“多”与“少”。
(1)找一找,图上有不一样多的两样东西吗?
学生说,教师现场板书,并适机提问:谁多?谁少?
5、刚才我们知道了“同样多”、“多”和“少”,那你们知道图上还有什么东西可以比吗?课间活动。
三、动手摆一摆
(1)教师摆橡皮和铅笔,学生模仿。(教师强调一个对着一个摆。)
学生同桌互相说:橡皮和铅笔同样多。
(2)学生随意摆数个学具。
数一数自己的学具,再和同桌比一比,看看谁多?谁少?
在小组内比一比。
四、练习
完成练习一的第3题、第4题。
五、发散练习
利用今天学习的知识,看一看,比一比教室里的物体,你发现了什么?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课后小结】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