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教案需要符合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教案可以帮助教师合理安排教学时间,确保教学进度的顺利进行,下面是360好工作网小编为您分享的《手》教案6篇,感谢您的参阅。
《手》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3、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美,懂得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领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理解古诗内容与题目的关系。
教学准备:
自制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
1、抽生背诵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
2、回顾上节课的教学过程,小结学习方法:知诗人、解诗题、释诗意、明诗理。这节课我们就按这么几个步骤来学习第二首古诗朱熹的《观书有感》。(板题读中探究: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引导学生提出学习目标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学习古诗
(一)知诗人
出示朱熹名言,感受诗人的学习思想。
读读这些句子,是不是感到很熟悉,很亲切?
举一而反三,闻一而知十。──宋朱熹
活到老,学到老。 ──宋朱熹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宋朱熹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宋朱熹
无一事而不学,无一时而不学,无一处而不学。──宋朱熹
勿谓今日不学有来日,勿谓今年不学有来年。──宋朱熹
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宋朱熹
百尺竿头,再进一步。──宋朱熹
课件再出示诗人名字,师:看,你发现了什么?
这些指导我们学习的至理名言都出自一个人的言论,那就是朱熹。关于朱熹,你了解多少?学生交流资料。
出示,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哲学家,是我国历史上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大思想家。他的一生中共撰写了50余部著作,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及自然科学都有不同程度的贡献。他的诗能用鲜明的形象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有的诗寓意含蓄,具有哲理。
(二)解诗题
理解:观书:读书,也就是作者读书之后的感想。
(三)释诗意
1、出示:
自学要求:
(1)、三次读全诗。
(2)、理解词语“鉴”“徘徊”“渠”“如许”“为”“活水”,并说说诗句的意思,可以小组合作。
2、交流自学情况
(1)抽生读这首诗?(出示全诗,指读)
(2)理解
一、二句诗意
学生先讲解:“鉴”是什么意思?你能把这句话的意思说好吗?生说,(半亩方塘就像一面被打的镜子,清澈明净。)补充。
师:把半亩方塘比喻成一面刚打开的镜子,突出水的清澈透明。
“徘徊”是什么意思?(人在一个地方来回慢步地走)
诗中指谁在那儿来回地走?
(天光和云影一起在水中来回地走,或者说他们在散步。
在这明净的镜子中映着天光和白云的倒影,他们正在一起散步。)
整体感受,齐读这俩句。
(3)引导学生理解
三、四句诗意
学生讲解,师适当补充。
“渠”是什么意思?“如许”是什么意思?
把诗意连起来说说。先说给自己的同桌听听。
(4)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诗的含义。
配乐读
3、背诵这首诗。
(四)明诗理
诗句的意思也理解了,整首诗没有提到一点和读书有关的,我看这首诗叫《观塘有感》好了。你觉得呢?(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
究竟这方塘美景与读书有什么关系呢?
1、看图,猜想读书与方塘的关系。
记得刚才介绍作者时有这样一段话:
他的诗能用鲜明的形象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有的诗寓意含蓄,具有哲理。
2、引导理解:出示:诗人用半亩方塘来比喻,清澈的湖水能反映广袤的天光云影正如。“天光云影”好比。源源不断的活水能使方塘变得如此清澈,正如“源头”好比,“活水”好比。
再读这一首诗,体会其中的深刻哲理。
你来评一评这一首诗,写得怎么样?
(从修辞、写景、寓理等方面来说,学习写作。)
诗人把自己读书之后的感受融入到方塘美景之中,把深刻的哲理寓于景色描写之中,不得不让人称奇(佩服。拍案叫绝)。
3、此时此刻,再读这一首诗,我们又该如何去读?(重点读好“哪得”,“如许”,“源头”“活水”,及问号。)
五、拓展延伸
1、作为一个人,无论你从事什么行业,都必须让自己的半亩方塘时时注入知识的活水,知识的清泉,才能时时处处让自己的头脑保持清醒、灵活,你能举例说说吗?
由此可见,这句诗中所蕴含的哲理虽历久,却弥新,请看这样一则报道:
浙江慈溪市海茂电子有限公司于1998年创立,由于公司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设备,把质量当作企业的生命,严格质量管理。只短短几年,公司产品就打开了国际市场,获得很大成功,年产值已超过几千万美元,并仍不断发展。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公司蓬勃发展的今天,正是由于多年来格守“诚信服务、客户至上”的企业信条,追求高质量,高品位的结果。
在这篇文章里“源头活水”是什么?“清如许”指什么?
2、朱熹大师这首诗也叫说理诗,我国古代还有许多这样的诗,试一试,你能填上吗?我们常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正像一首诗中所写:(),()。
从不同的角度看事情,便有会有不同的收获,正如诗中所说:(),()。
抓住时间,抓住机遇,努力奋斗,莫等岁月消逝,机会失去,空悲切,直后悔。这正是(),()。
当你克服了艰难险阻,取得成功时,回头再看那些困难时,就会觉得,那些困难是那么的微不足道,这正是(),()。
3.总结:当今世界,社会飞速发展,科技不断进步,即使你已经拥有很多的'知识,如果停止不前,不再补充新的知识,也会被社会所淘汰。所以,朱熹先生这首诗中所讲的道理,在今天显得更为重要。记住:活到老学到老,学习是一件终身大事。
板书设计: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清澈透明←源头活水(写景)
人的心智:更加聪明←读书汲取(喻理)
探究式:强调学生自行探究为主,教师从旁点拨,起到引路的作用,教师在课堂中造成问题态势,但不是让学生围着教师的问题转,而是教师努力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积极解决问题,具有渐进探索的特点。
教学反思:
?观书有感》是苏教版教材第十一册第七单元第一课的内容。本单元的主题是“读书有方”。这一课选取了两首关于读书的古诗,这是第二首。这首诗是写作者由读书而生发的感情。教学重点是理解诗中讲的读书的重要性;体会诗的意境美。诗中通过水塘的形象来作譬,将人的心智比作明镜般的半亩方塘,又进而以清澈的池水反映广袤的天光云影来比喻心智容纳之广,鉴理之明。后两句以方塘作譬来说明心智开豁的缘起,正像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方塘变得如此清澈,人的睿智也是由于不断读书,不断汲取知识而得来的,诗的后两句,才是诗人读书后产生的感想。诗中无“书”,诗题却为“观书有感”,从景悟出“理”,这是教学的难点。
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一、学生会的学生讲。对于词句、修辞的理解,学生借助工具书就可以自己理解,所以教师不需要多费口舌。在课堂上,我让学生做老师,把自己的理解、预习的成果讲出来,并通过其他同学的质疑来完善“老师”的讲解,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只对其中学生不能解答的问题作一引导和点拨。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
二、巧妙突破难点。针对本课的教学难点,也就是课后的问题:为什么诗中无书,却以“观书有感”为题。我采用了从题眼入手,抓住重点诗句,设计分层练习分化难点,引导学生悟出诗中读书的道理。
三、注重拓展和延伸。学以致用,教材只是个例子,老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还要让学生会学,会用。我选取了报道中的一段文字,体会诗句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并选取了一些说理诗,供学生课后阅读,积累,把知识的学习延伸到课外。
走下讲台,心中有很多感慨,特别惊讶于孩子们的表现,深深感到,作为一名教师,如果不时刻往自己的这半亩方塘中注入知识的清泉,是不能够满足孩子们的那一杯水的。
一、只有更透彻地钻研理解教材,才能恰当地处理课堂中的预设与生成,抓住学生的疑惑点,引导,疏通,从而启迪思维,培养能力。课堂上,鼓励学生质疑,学生提出了“徘徊”这个词语的理解:为什么是来回地动,云在空中怎么会来回地动?这是我没有想到的问题。但我马上想到,这是暗示了水面在动,水流的注入使水面来回晃动。通过读诗
句,引导,学生马上联系后两句就体会出来了。试想,如果连教师都理解不清,又怎能引导学生去感悟呢?
二、缺乏整体体验后的读。本诗设计了三读:一读通,二读景,三读理。但由于时间的关系,匆忙之中没有进行第三读,这应该补上。因为读出理,才是这首诗的学习重点,要读得引人思考,耐人寻味。
讲这课后最深的感受是,教师在钻研教材时,一定要把握好教学重难点,并从学生理解的角度出发,循序渐进,层层深入,这要求教师首先要吃透教材,把握好知识的关键处,才能引导孩子们深入浅出地在语文课堂的乐园里愉快地学习。
《手》教案篇2
?设计理念】
1、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2、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教学目标】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概意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2、咀嚼和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象,受到心灵的熏陶和滋养。
3、通过两首古诗的对比参读,欣赏不同形态的雨,激发学生对祖国诗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二、揭题,读题
三、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1、自由读这两首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读后借助注释,试着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概意思。(同桌可以互相交流)
2、指名说说读古诗有什么要求。自由练读。
3、指名朗读古诗,一人读一首。听听是否读得字正腔圆。
4、默读两首古诗,边读边想:两首古诗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读后交流:相同的地方:都是写雨的。不同的地方:①作者、朝代不同(简要介绍作者)
②字数、句数不一样(简要介绍五言律诗、七言绝句)
③下雨的时间不同(白天、黑夜)
④雨不同。
四、走进《春夜喜雨》,体会杜甫的喜雨
1、诗人杜甫为什么喜欢这场春雨?从哪里可以看出他的喜欢?
2、自由读,结合注释思考,讨论。
3、交流讨论:围绕以下几点
①知时节:说明雨下得及时。简介诗人当时情况。(指导读出欣喜之情)
②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a.出示朱自清《春》的片断,教师配乐读,体会润字。
b.同样是表现春雨的轻轻,悄悄,杜甫只用了几个字?(10个)如果让你圈出两个字,你圈哪两个字?(潜、润)(指导用换字的方法体会潜的精妙)
③、花重锦官城
找出描写花的句子。这句里哪个字给你留下深刻印象?(重、湿、红等)你仿佛看到了(出示图片)体会湿和重。
4、整合读《春夜喜雨》。
五、走进《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体会苏轼的醉雨
1、这是一场什么样的雨?(大雨、急雨)从哪儿体会到的`?
2、交流讨论:
①白雨跳珠乱入船
a.斟酌跳珠
b.斟酌乱
②黑云翻墨未遮山
(1)你仿佛看到了
(2)(出示黑云翻滚的图片)吟诵
(3)师生对读,体会雨的大、急。
③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1)雨来得匆匆,去呢?谁来读?
(2)你能想象得出水如天是怎样的画面吗?(生说,读)
(3)出示图片引导读,想象,再读。
3、此时此刻,诗人仅仅是因酒而醉吗?(雨、景)回读全诗。
4、简介诗人此时处境。历史上无数诗人在失意或悲伤的时候,总会借酒消愁,吟诗抒怀。(出示其他不同情怀的雨的诗句)指导读。
5、经历了如此大的挫折,而诗中却不见愁情,这是怎样的陶醉啊!齐读全诗。
六、整体回读,背诵两首古诗
七、作业布置
《手》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认识直线。曲折线。波浪线。螺旋线。
2、能大胆画出各种线条。
3、对方形、圆形,线条等涂鸦感兴趣,并尝试大胆添画,能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
4、培养幼儿良好的作画习惯。
活动准备:
画好各种线条做以备示范,黑笔和画纸。
活动过程:
一、预热阶段:
教师出示线条图片。
提问:小朋友们你们认识这些漂亮的线条吗?他们叫什么名字?
二、图形刺激
1、教师示范直线的画法。
师:再画直线时要注意笔不能晃才会画的漂亮。
2、教师示范曲折线的画法
师:曲折线像鲨鱼的牙齿一上一下,尖尖的牙齿!
3、教师示范波浪线的画法
师:波浪线也是一上一下,不过没有尖尖的牙齿。
4教师示范螺旋线的画法
师:螺旋线像蜗牛的家一圈一圈的。
三、创造表现
1、幼儿创作,教师鼓励幼儿大胆绘画。
2、在教师的指导下画出直线。曲折线。波浪线。螺旋线。
3、在操作过程中对于出现的问题即时纠正。
四、作品赏析
展示幼儿作品,说说自己画了哪些线条。
将幼儿作品布置在我是小画家一栏。
小百科:直线由无数个点构成。直线是面的组成成分,并继而组成体。没有端点,向两端无限延长,长度无法度量。直线是轴对称图形。
《手》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让幼儿感受到节日的气氛,共同分享节日的快乐。
2、让幼儿通过合唱、游戏等活动来表现自己,体验到努力就会有成功的快乐。
3、通过庆祝活动,感受到附幼大家庭的温暖,加深师生情、生生情。
4、体验节日的快乐氛围。
5、简单了解节日的来历,知道其全称、日期和意义。
活动组织者:
实小附幼全体教职员工
活动时间:
暂定于20xx年12月31日下午2:20开始活动。
活动准备:
1.各班排练一首迎新年合唱歌曲。
2.布置教室和园内场地,营造新年气氛。
3.划分各班的活动区域。
4.请两位老师做主持,写好主持稿。
5.下载迎新年的.进场音乐。
6.请一两位老师扮演新年老人。
7.礼炮8个并安排人员负责燃放。
8.准备一些小包装的糖果和两件新年老人的服装。
9.每班一份化妆品,教师事先为孩子化好妆。
活动地点:
幼儿园内大操场
活动对象:
全体幼儿
注意事项:
(各班组织幼儿讨论制定)
1、参加活动不拥挤、要排队搬小椅子进场。
2、活动时,不高声喧哗,不乱丢垃圾。
3、活动中三位老师分工负责,要注意幼儿的安全。
活动流程:
1、扮演新年老人的人员在门口发放新年糖果迎接幼儿入园,同时播放迎新年歌曲,营造节日气氛。
2、下午2:20播放迎新年歌曲,各班听音乐有序地入场。
3、下午2:30主持人主持开场,活动开始。
4、钟声敲响时,所有的老师和小朋友来到操场中间,一起跳江南style,然后共唱《新年好》的歌两遍。(唱第二遍《新年好》时幼儿入座)
5、下午2:40各班歌表演展示。
6、周园长送上新年祝福。
7、主持人致结束词,大家来到操场中间共同许愿,燃放新年礼花,播放歌曲《假如幸福你就拍拍手》迎新年活动结束。
8、各班回教室组织小型联欢会活动。
教学反思:
为了让孩子们感受节日的气氛,将开展以“欢庆元旦”为主题的一系列不同形式的活动。通过活动,让幼儿知道一月一日是元旦,我们小朋友用自己的方式欢欢喜喜地享受节日的快乐。
《手》教案篇5
教学目标
初步理解古诗的含义、意境,有感情地朗诵。
通过说说妈妈关心自己的事例,体会父母的关爱,联系古诗的情感教育,懂得回馈父母的爱。
材料准备
古诗板书和图画、古诗课件
活动过程
一、观察图画
让幼儿观察黑板上的图画,说一说,都看见了什么?(一位老奶奶在缝补衣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古诗,学习完这首古诗你就明白,这幅图的意思了
二、欣赏学习古诗
1、播放古诗《游子吟》的课件,让幼儿先欣赏一遍古诗。
2、游戏:找找我认识的字,引起幼儿学习兴趣。如:游子、手中线、寸草心等
3、将幼儿认识的字结合古诗连贯地朗诵,并讲解其中的"含义。
慈祥的母亲手里拿着针线,在给将要出外远游的孩子缝制着衣服。在孩子出发前,母亲还在细心地一针一线缝着,心里却恐怕孩子会很迟很迟才回来。谁又说孩子幼小的心灵,能够了解慈母的'苦心,能够报答那象春天三月的阳光那么温暖的爱呢?
4、着重讲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帮助幼儿理解意境。
5、完整朗读古诗,帮助幼儿理解古诗的意思。
6、学习朗诵古诗
(1)幼儿跟随老师有感情地朗诵;
(2)变换形式练习朗诵;
三、情感教育
1、引导幼儿说说自己长这么大,妈妈都为自己做过什么?是怎样爱自己的?(为我洗衣服、送我上幼儿园、给我梳头发等等)
2、自己想为妈妈做些什么?(捶背、按摩、扫地等等)
3、教师小结:我们应该珍惜妈妈的疼爱,为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做个懂事的孩子,不给父母添麻烦。
《手》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理清小说情节。
2、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环境描写理解人物性格。
3、分析孔乙己悲剧形成的原因以及小说的主题。
【教学设想】
结合小说三要素把握课文内容,以人物形象分析和主题概括为重点,把语言品读渗透到各环节中。分析病态社会和变态人物,理解鲁迅对孔乙己这样的底层不幸者的态度。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走近鲁迅
学生回答鲁迅的生卒时间和鲁迅的作品。
教师补充:郁达夫评价鲁迅:鲁迅虽死,但其精神与我中华民族同在。他在《怀鲁迅》中写道:“没有伟大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人物而不知道去珍惜、爱戴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北京大学孔庆东指出:鲁迅作品是中学语文的灵丹妙药。
二、亲近课文
1、生字新词。
踱(duó)阔绰(chu)羼(chàn)间(jiàn)或打折(shé)了腿
2、梳理情节:小说写了孔乙己哪几个生活片断?
酒客们揭短;酒客们嘲笑他未进学;孔乙己教小伙计识字;分茴香豆给孩子们;被丁举人打折了腿。
3、感受人物:从孔乙己的生活片断中(其中有很多精彩的细节描写,如笑声,分茴香豆等等),我们可以知道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指导学生从孔乙己的外形、肖像、服饰、语言、神情、动作等方面进行人物分析,理解人物性格特征。
孔乙己是一个站着喝酒但又穿长衫的人。
孔乙己是一个穷得将要讨饭但又好喝懒做的人。
孔乙己是一个以读书人自居但又把“半个秀才也没捞到”当作伤疤的人。
孔乙己是一个竭力争辩维护清白但又偶尔偷窃的人。
孔乙己是一个穷困潦倒偶尔偷窃但又从不拖欠酒账的人。
孔乙己是一个热心教小伙计认字,给孩子分茴香豆但又遭到冷遇的人。
孔乙己是一个使人快活但又无人关心的人。
小结:
孔乙己是一个科举失败又以读书人自居,麻木不仁至死不悟,穷困潦倒又好吃懒做,死要面子又常受人嘲笑,迂腐可笑却又不失善良本性,既可悲又可笑的没落的读书人。孔乙己是一个变态(异化)的读书人。
三、文本细读
1、环境描写:咸亨酒店是一个什么样的场所?
短衣帮:短衣帮本质善良,取笑孔乙己,对其不幸命运反映冷漠。
掌柜的:“凶脸孔”,惟利是图,冷酷无情的一个势利奸商。
丁举人:“先写服辩,后来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
小伙计:是孔乙己命运的见证人,小说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来写的用第一人称可以使故事显得真实亲切。这也是小说的独特视角。
咸亨酒店是当时社会的缩影,是那个病态社会的写照。
2、主题探究:孔乙己的悲剧是社会悲剧还是命运悲剧?
结合全篇,品析小说的结局:“大约孔乙己确死了。”联系丁举人的“打”、短衣帮的“笑”来细细揣摩,从而归纳出主题思想:揭露出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悲剧和旧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
3、走进鲁迅:作者对孔乙己是什么态度?
鲁迅曾经说过,他最喜欢的作品是《孔乙己》。也许,除了艺术上的原因外,还有鲁迅对孔乙己这个苦人和弱者的态度,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充满同情。文学就是人学,伟大作家的优秀作品,往往体现出对底层人物的深刻同情,体现悲悯情怀和人道精神。
四、拓展延伸
课外阅读《乞丐》(屠格涅夫)、高考满分作文《他们》(上海考生)、《我们的路》(罗伟章)、《继续温暖》(毕亮)。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 本手妙手作文6篇
★ 外婆的手作文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