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秩序良好的背后,是教师对教案的充分准备,教案编写是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系统分析和评估的过程,以下是360好工作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人教版语文春的教案模板5篇,供大家参考。
人教版语文春的教案篇1
[学习目标]
1、积累生字词,了解作者。
2、有感情流利的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3、通过品味佳词妙句体会写作方法。
4、培养热爱大自然,珍惜青春的情感。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品味文章语言。
教学难点
通过妙词、佳句的品析,学习写作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考考你”——谜语1: 等得三日人方归,二人有缘终相会。谜语2:一日来三人,只有一个大。——(打一二字名词)
这两个词语的谜底都是春天。春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一个生机勃勃的季节。无数文人墨客都写下了赞美春天的诗句。今天,就让我们跟着朱自清先生,走进他的散文《春》。在享受诗情画意的同时,探访他如何用他的生花妙笔为我们描绘这江南春景。
二、了解作者。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民主战士。他“一身重病,宁肯饿死也不吃美国救济粮”。毛主席曾点名称赞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
朱自清的创作,包括诗歌、散文、文艺批评、学术研究等。散文主要以描写个人、家庭生活和自然景物为主。写得最出色的有《背影》、《绿》、《春》、《匆匆》《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以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
三、“识记《春》之词语”
指名读——齐读——学生书写词语。
四、感受春之气息
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那就请同学们带着你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大声朗读课文。
课文朗读完了,请你用一个词语说出你对朱自清笔下春天的感受。
五、点评《春》之景物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们喜欢春天,喜欢春天的景物。你最喜欢朱自清笔下的哪一种景物?用一句话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我们都喜欢带给我们无限快乐的春草;
这个同学喜欢春天的百花争艳;这个同学喜欢春天的和风拂面:这个同学喜欢春天贵如油的春雨;这个同学喜欢春天……)
六、品味《春》之语??
我们喜欢朱自清笔下的花草风雨,也喜欢朱自清的语言。朱自清的语言朴素清丽,意境优美,用词准确,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也善于运用叠词,富有音韵美。下面请同学们再次速读课文,找出你喜欢的一句话或一个词语,读一读,拼一拼,说说它好在哪里。
七、刚才我们在品味语言的同时,找到了朱自清教给我们的“写作金钥匙”。下面请同学们运用本节课学到的写作方法写一下秋天的果实——秋果(同学们可以自由书写,也可以仿照“春花”一段来写。可以写一段文字,也可以写三言两语)。
结束语:春天是一个播种希望的季节。同学们正好处在人生的春季。“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希望同学们勤奋学习,把握好自己的黄金时期。
人教版语文春的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初步认识借物抒情的方法。学习高粱坚韧不拔的品格,体会作者对高粱的深厚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
教学重点:
了解高粱根的特点。
教学难点:
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教学过程:
一、根据题目、插图,激发兴趣。
出示高粱的图片,以题目为切入点:“你们见过高粱吗?高粱是北方较常见较普通的农作物,高粱究竟是什么样的?”
引导学生看图,了解高粱的特点——结合初读课文,说一说。
①把图中的“根”放大,可据此猜测课文描写的重点是高粱的哪一部分。
②接着从“情”字入手提出问题:“为什么要在高粱的后面加个‘情’字?作者对于这种北方较普通的农作物又怀着怎样的感情?”
二、自学阅读提示,明确学习要求。
1.读阅读提示,明确学习要求。
(1)了解作者描写了高粱的哪些特点,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2)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和同学交流看法。
(3)了解课文的表达方法。
2.自读课文,不理解的词语画下来,查字典,不懂的提出来,学生互相解答。
三、个人阅读与讨论结合。
1.轻声读课文,结合插图。
①想想课文描述了高粱的哪些方面,重点写什么?(在书上批注)
②课文中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可让学生讨论)
板书:神圣 敬佩
2.重点阅读要求:默读文章的重点部分(3—5段),概括出高粱根的特点、作用,并画出相关的句子,说说你是怎么体会出来的。
先独立阅读,思考→画批重点→在小组内交流体会→全班交流。
3.总结学生交流的结果:高粱根的特点主要有三方面:一是长着很多气根;二是很苦;三是扎得很深。
①教师可启发学生根据高粱生存的环境,结合整体形象来理解:提问:为什么在土地十分贫瘠的雁门关脚下,高粱还能长着“正直的秆子和硕大而血红的穗头?”
读重点句,体会,然后有感情地读,与作者的情感相沟通。
②“尤其使我惊异的是高粱的根,它不但在看不见的.地下扎得很深很深,而且在高粱秆的下端离地尺把高的关节处,向下长着许多气根,有点像榕树的根,用手摸摸是那么坚韧,像鹰爪一样,它们强有力地抓住土地,仿佛擒拿住一个庞大的活物。
学生体会出:这句形象写出了高粱根的特点,它不仅在地下扎得很深,而且高粱秆的下端还长着气根。作者用了比喻句,先把气根和“榕树的根”比较,再用打比方的方法,说气根“像鹰爪一样”抓住土地,说明气根的坚韧;说气根“仿佛擒拿住一个庞大的活物”,说明气根很有力。上述比喻,形象地写出了气根的韧性及深深抓住土地的力量很大。
③带着这种体会,读一读,赛一赛,看谁能把高粱根的特点读出语气来。
四、深入理解比较,概括表达方法。
默读分、二自然段和第六自然段。思考讨论。
①高粱在我心中有着怎样的地位,为什么?(抓“神圣”和高粱与“我”和故乡人们的关系来看)
②高粱对“我”的影响是什么?“对”对高粱有着怎样的感情?带着这种感情读一读:自己读、指名读。
五、总结。(鼓励学生按照黑板上的板书,总结中心)
作者通过描写高粱,尤其是高粱根的特点,抒发了对高粱的深厚感情以及对它坚韧不拔的品格的赞美。
人教版语文春的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习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
【教学重难点】学习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准备】课件、古诗朗诵音频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诗句接龙
2.揭题释题
板书:望洞庭,师指导书写“庭”,齐读诗题,介绍洞庭湖。
二、阅读理解古诗
1.一读,读准
⑴自由读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⑵检查字音,指名读,指名评价,再读,师评价,齐读。
2.二读,读好----读出节奏
⑴自由练读,边读边试着在书上画斜线。出示节奏,指生读出诗的节奏。
⑵听范读。自由地练习。指生读,评价。齐读。
3.三读,读懂----理解诗意
⑴交流理解诗句意思的方法:结合注释;联系插图;串联词意;发挥想象;反复读诗。
⑵自读自悟,四个交流,讨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⑶交流反馈,按诗句的顺序,可以先读出诗句,然后说说这句诗是什么意思?你是用了什么方法?
⑷齐读古诗。
4.四读,读美----读出意境
⑴洞庭湖景色美丽,但是诗人却只用了精炼的语句,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他又由此想到了什么呢?请同学们轻声读全诗,边读边圈画出诗中描写的景物。
①湖光秋月两相和
湖光、秋月,怎样的湖光?怎样的秋月?用四字词语概括一下你眼中的美景。一个“和”字表现出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和谐之美。(板书:和)
读出这宁静和谐之美。(齐读)
②潭面无风镜未磨
在这湖光秋月宁静和谐的氛围中,诗人静静地凝望着洞庭湖波光粼粼的湖面,他想到了什么呢?他是怎样写的?这里诗人把什么比作什么?诗人为什么把湖面比作没有打磨过的铜镜呢?
诗人刘禹锡对景物的观察是多么的细致啊,我们也要像他一样,在生活中做一个善于观察的人。(板书:观察)(指生读,师评价)
读出洞庭湖的朦胧美。(齐读)
只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相互映衬,显出一种和谐之美。
秋天的夜晚,湖面上波光粼粼,洒满了银色的月光,湖水与月光相互映衬,显得非常和谐。湖上一点风都没有,湖面就像一面未经打磨的铜镜。请把这美丽的景色一起读出来吧。(两句诗连起来,全班齐读)
③遥望洞庭山水翠
在这朦胧的月色中,诗人眺望远处,还看见了什么景色呢?在这句诗中诗人着重写了什么景物?(板书:山水)这里的山水有什么特点?(翠)
读出和谐之美。(指名读、小组赛读)
④白银盘里一青螺
作者看到这样的山水又联想到了什么呢?这句诗妙在哪?诗人为什么要这样比喻呢?
诗人想象丰富,比喻恰当,我们在写作时也要像诗人一样放飞想象的翅膀。(板书:想象)
读出喜爱、赞美之情。(齐读)
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十分青翠,山水相依相伴,恰似一颗青螺缀放在白银盘中,让人爱不释手。一起来读读吧!(两句诗齐读)
⑵小结全诗
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独出心裁地把洞庭湖美景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底。让我们再一起读读这首山水小诗,感受诗人富有浪漫色彩的奇思壮采吧!(齐读)
5.五读,读熟----背诵古诗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z
1.欣赏有名的诗人为我国的名胜写下的经典名篇。
2.布置作业:
(1)小小朗诵家:请大家将《望洞庭》背给父母、同学听听;
(2)小小作家: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出来;(选做)
(3)小小画家:在你的画纸上画一画《望洞庭》所描绘的美景吧。(选做)
板书:
望洞庭
观察湖月
山水
想象人景
人教版语文春的教案篇4
?教学设想】
紧扣前文续写故事,中心明确,体裁一致;有新奇的故事情节;故事中蕴含一定的道理。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完成看———说———写———讲———评。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竞赛,师评、互评、自评相结合。
?教学过程】
1、出示文中三幅图画图画,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展开联想,描述画面。
2、听相关故事,设置疑问:“同学们是怎样为李晓明过生日的?”激发学生想象。
3、按要求独立完成续写,开展续写比赛。
续写要求(幻灯片出示):
(1)紧扣前文续写故事,中心明确,体裁一致。
(2)有新奇的故事情节。
(3)故事中蕴含一定的道理。
比赛规则:
(1)每位同学独立完成续写,然后组内交流,每组推荐一篇佳作参赛。
(2)各组组长当评委,结合教师给出的比赛项目认真听其他选手的故事内容,
做好笔记。
(3)位选手讲完故事后,组长将上台给每一项目选出前三名的(出本组外)
贴上红星。
(4)结合老师评价,选出获胜者,取一、二、三名。
4、学生完成未写完的故事。
5、展示交流,评价提高。
指名读写作,老师、学生评议(这一段话哪里最吸引你?为什么?)。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教案上册篇6
学习目标:
1.会认6个生宇,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名堂、浪费、镜片、看守、定时、清闲、放大镜、细微、阅读、随意、调节、简单、显微镜、挤来挤去、微生物、拜访、玩具”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列文虎克在玩放大镜的过程中,是怎样发明显微镜和发现微生物的,从而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增强创造意识。
4.写玩中的乐趣或收获。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列文虎克是怎样从玩中发明了显微镜和发现了微生物的,并交流从中受到的启发;写玩中的乐趣或收获。
课前准备
1.课前发动学生搜集有关在玩中获得的乐趣或收获。
2.了解显微镜的知识,收集有关微生物的资料。
3.词语卡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请同学们说说自己在游戏和在玩中会到了哪些乐趣。
2、同学们在自己的玩中体会到了乐趣,甚至有人在玩中出了名堂,同学们想知道是谁玩出了什么名堂吗?请听故事《玩出了名堂》。(教师生动地讲故事)
二、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学生采用自主识字的方式进行。)
会认的字:阅、固、调、皇、俄、拜
会写的字:堂、镜、闲、待、阅、腿、随、调、简、拜、访、具
1、其中“调”“待”是多音字,在课文中分别读tiao、dai;还可以读diao。(调动)dai(等待)。
2、注意引导学生区分形近字和同音字,比如,“堂”与“常”、“镜”与“境”、“访”与“坊”;
3、注意“拜”起笔是撇不是横,右边是四横不是三横,“具”的里面是三横,不要少写一横。
4、比较“闲” 与“阅”、“闭”,“腿” 与“随”,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他们分清楚。
5、同学们在玩中的发现能够谈谈吗?从玩中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三、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列文虎克是什么人?(职业是什么?)
2、他玩的是什么?
3、他玩出了什么名堂?
四、作业:
生字组词
第二课时
一、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理解课文的内容。
1、课文有几个自然段?(五个自然段)
2、哪几自然段讲了列文虎克玩并且出了名堂?
3、“列文虎克是怎么玩的,玩出了哪些名堂?”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三、四自然段)
4、分组讨论从哪几个方面写列文虎克是怎样玩出了名堂的?
从三个方面:
(1)一边看门,一边磨镜片,玩放大镜;
(2)玩放大镜,把两片放大镜放在一起,发明了显微镜;
(3)接下去写的是在玩显微镜的过程中发现了微生物。
5、课文中对小人国、居民、玩具三个词语加了引号,你认为这是为什么?(这是对微观世界和微生物的拟人说法和对显微镜的形象表述(借代),加上引号,不仅起到强调的作用,还使这些词语具有特殊的意味,避免了使用一些术语的枯燥,增强了所要表达意思的趣味性和可感性。)
6.引导学生简单归纳中心内容。
7、拓展练习
联系以前学过的课文,开拓学生的思路。课文虽然讲的是列文虎克的玩耍,而实质是讲观察、好奇心和求知欲,它们是科学创造和发明的出发点和原动力。如富兰克林就是由于好奇心而揭开雷电之谜的。还有爱迪生,他小时候常常对人类的各种奇异的创造惊喜万状。他曾悄悄把家里的钟表偷出来,一件件拆开,然后再装上,一心要了解它的秘密,相信学生会对这些事例有所了解,教学时可引导学生交流交流。
二、小练笔
有了前面所受到的启发和收获,让学生写一写玩中的乐趣和收获。要鼓励学生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写出自己在玩中的乐趣和收获,但要注意这是小练笔,不能拔高要求。
板书设计:
列文虎克——玩镜片——做放大镜——玩放大镜——做显微镜——发现微生物
人教版语文春的教案篇5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童年是纯真、难忘的岁月,身处童年,你们正经历着人生的美好季节,一切都是新鲜的,一切都是美好的。你们知道一千多年前的儿童,他们的生活是怎样的吗?有许多喜爱儿童和富有童心的.诗人,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作品,在他们的诗词中,我们能清晰地看到千年以前的孩子的生活情景。让我们一起去看看。
二、教学目标:
1、我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我能借助注释,自学与同学交流,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
3、我能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以及孩子们的天真可爱。
三、教学程序:
(一)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自由读诗,读正确,读通顺。
(二)再读古诗,了解诗意。
自学要求:生自由组合,合作学习。
(1)借助课文注释、工具书或与组员探讨,理解字词,初步理解诗歌大意。
(2)交流自己的独到见解,从诗中你听到了哪些动听的声音,想到了哪些有趣的事情?
(三)品读古诗,想象画面,领悟诗境。
1、师提出自学要求,进行品读理解。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每读一句想象到哪些美好的画面?悟到了哪些美好的情感?
(2)把想象到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形象、赋予它美好的情感并流畅地描述出来。
2、交流感受,练习朗读。
以“诗中描述的儿童的童年生活怎么样?你觉得诗人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来写的”,有感情地朗读。
全班交流。允许有自己的感受。对学生不正确的认识要恰当地进行引导。
(四)结合学生的积累,拓展阅读。
1、交流已经背诵积累下来的写儿童生活的古诗词。
2、拓展阅读杨万里其他写儿童生活的诗。
舟过安仁,闲居初夏午睡起
宋杨万里,宋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梅子留酸软齿牙,收篙停棹坐船中,芭蕉分绿与窗纱。
怪生无雨都张伞,日长睡起无情思,不是遮头是使风,闲看儿童捉柳花。
(五)作业
1、有感情地背诵默写《稚子弄冰》。
2、以“散落在诗词里的童年”为主题画张手抄报。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