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编写需要不断更新和改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需求,教师应该不断反思和修改教案,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以下是360好工作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一年级数学人教版教案模板8篇,供大家参考。
一年级数学人教版教案篇1
?认识图形》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册第四单元第二课时内容。本单元第一课时是初步认识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教材通过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关系引入教学,让学生感知两者之间的关系,从立体图形中分离中平面图形,从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面从体上来”,并概括抽象出不同的平面图形的一般特征。
教学目标:
1.利用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关系,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
2.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学习过程中,体验“面在体上”实现对平面图形的进一步认识,发展形象思维。
3.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发展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建立空间观念。
4.通过设计拼组图形的动手活动,使学生积极参与,对图形产生好奇心,使他们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感知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
教学难点:
使学生体会“面在体上”。
教学准备:
学生用:四种立体图形、四种平面图形、剪刀、纸。
教师用:四种平面图形、课件
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感知“面在体上”
1.导入新课。
(出示由各种平面图形拼成的小汽车。)
师:小朋友,你知道这辆漂亮的小汽车是由哪些图形拼成的吗?请你来认一认、指一指。
(生: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
教师将学生回答后的图形贴在黑板上。
师:今天我们就是要来认识这四个图形。
据了解,虽然没有正式的学习过平面图形,但是学生们在生活中都已经认识了这四个平面图形。因此在设计时,针对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并考虑到他们现有的起点,出示了一辆由各种平面图形拼成的汽车,让学生找出自己认识的图形。引入新课。
2.感知“面在体上”。
a、分给每组一个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三棱柱。
师:小朋友,现在这四个图形就藏在你们桌上的那些物体里,请你把它们都找出来好不好?并说给你组里的小朋友听一听,你从哪里找到了这些图形?
各组合作操作。
小组汇报。
从长方体上找到上长方形;从正方体上找到了正方形;从圆柱上找到了圆;从三棱柱上找到了三角形。
课件演示──面从体上分离的过程。
教师小结。
课件演示。
师:从长方体上找到上长方形;从正方体上找到了正方形;从圆柱上找到了圆;从三棱柱上找到了三角形。
这一过程的设计主要是考虑到一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平面图形”这一抽象的概念,对他们而言在理解上有很大的难度。因此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充分感知到今天学习的图形原来是从已经学过的立体图形中来的,是立体图形中的一个面。
b、师:老师想把这四个图形从这些立体中搬下来放在纸上,你能帮我想想办法吗?
(生:沿着表面的边缘描出图形。)
师:那就请你们画一画,四人小组中,一人画一个图形。画完后,请你把它剪下来。
学生动手操作。
师:那你说这四个你刚剪下的图形和我们以前学习的立体图形一样吗?有什么不同?
(生:立体图形不只一个面,这些图形只是一个面;立体图形能站立,平面图形不能站立。)
这一过程的设计是在前一环节“找”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面从体上来”并且在想办法搬的思考过程中,在画的过程中,让学生具体感知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不同之处。
教师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图形只是一个薄薄的面,像这样的图形,我们把它叫做平面图形。(板书:平面图形)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数学”不如“做数学”。学生对动手操作都有比较浓厚的兴趣和参与意识,以上设计的操作情境,是为了使学生的思维发端于动作,以动诱思,以思促动,帮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面在体上”。大部分学生在生活中已经认识了各种平面图形,但对体和面的关系理解得还不透彻,因此我通过课件的动态演示更好的揭示了体和面的关系,帮助这一环节的教学。
(二)动手操作,认识平面图形
1.认识长方形。
师:我们先来认识长方形,请你从学具袋中找出长方形。请你看一看、数一数、折一折,组内讨论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汇报。
(生:有四条边,四个角,对边相等,其中两条边较长,两条边较短。学生的说明可能不完整,老师进行引导。)
课件演示长方形的这些特征,老师进行小结。
这一过程通过看数、折、看等活动,让学生自已发现长方形的特征。
老师改就手中长方形的位置,请小朋友认一认还是不是了,得出,无论怎么放都是长方形。
让学生认识各种位置上的长方形,让学生感知具有以上特征的就是长方形。
师:你知道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的吗?(学生说)
看生活中的长方形,课件演示。
让学生感知图形就在身边,从生活中来。
请你用6根小棒搭一个长方形。
学生展示。
进一步帮助学生感知长方形的特征。会用6根小棒搭长方形的学生一定已经掌握了长方形的基本特征。
2.认识正方形。
出示正方形,请学生从学具袋中找出正方形。
师:请你用刚才的方法试一试,然后说一说正方形有什么特点。
学生汇报。
(生:有四条边,四个角,四条边都相等。学生的说明可能不完整,老师进行引导。)
课件演示正方形的这些特征,老师进行小结。
老师改就手中正方形的位置,请小朋友认一认还是不是正方形,得出无论怎么放都是正方形。
师:你知道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的吗?(学生说)
看生活中的正方形,课件演示。
请你随意用几根小棒搭一个正方形。
3.认识三角形。
出示三角形,请学生从学具袋中找出三角形。
师:请你仔细观察,然后说一说三角形有什么特点。
学生汇报。
(生:有三条边,三个角,学生的说明可能不完整,老师进行引导。)
课件演示正方形的这些特征,老师进行小结。
老师改变手中三角形的位置,请小朋友认一认还是不是三角形,得出无论怎么放都是三角形。
师:你知道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面是三角形的吗?(学生说)
看生活中的三角形,课件演示。
4.认识圆形。
出示圆形,请学生从学具袋中找出圆形。
师:你知道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面是圆形的吗?(学生说)
看生活中的圆形,课件演示。
出示一个球,这个是不是圆呢?这是一个球,它跟我们今天学的圆有什么不一样呢?(摸一摸:圆是平平的,球是鼓鼓的;球还可以拍,圆不能拍。)
这一过程设计中的小组活动在本课中非常重要。,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观察、探索、合作、交流,让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在小组学习中进行互补、互学。动手操作在这一过程中也必不可少。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很具体形象,只有让他们自己动手去试,去发现,那样得到的知识才能被他们所接受和更好的理解。
(三)巩固深化,进一步加强认识。
师:老师这里有很多的图形,请你在看见它时,大声的喊出它的名字。
课件出示各类图形(平面的与立体的)。
这一过程的设计为了避免练习的枯燥,我采用了这一形式和方法。让学生在练习中进一步熟练认识这四个平面图形,同时学生在练习时也很有兴趣,就好像在喊自己的朋友一样。
(四)课堂总结
师:今天你又认识了哪些图形?下面我们要和这些图形朋友说再见了。老师报一个,请你找到它和它再见,把它放回学具袋里。
这一过程是检验学生是否已认识了这四个图形,同时也养成学生整理学具的良好习惯。
一年级数学人教版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能选用适当的单位表示长度,会用测量工具进行测量。
2.能估计身边物体的长度,初步形成估计意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3.增强同学们的合作意识和探究意识。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引导学生估计身边物体的长度,再动手实际量一量,进一步学会使用测
2.量工具和选用适当的长度单位,从而培养应用意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激疑
1.前面我们学习了哪些长度单位?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①长度单位:米(m)、厘米(㎝)
②1米=100厘米1m=100㎝
2.今天,米和厘米又来找我们做朋友,想了解同学们对它们俩掌握和应用的情况,看你能不能正确的应用米和厘米来估一估、量一量身边的物体。比如说:黑板的长、桌子的高等
二、互动解疑
1.黑板的长是多少?
①估一估
2米、3米、5米……
②量一量,谁估计得更准确
③分组测量,汇报结果
2.说一说是怎样测量的。
3.测量时要注意些什么?
测量时尺子不够长,量完一次就做一个句号,数数量了几次,还剩多少,最后得出结果。
三、启思导疑
1.量自己的身高、步长
①先估计,然后同桌合作量一量。
②交流讨论
2.完成试一试
①先估测
②再量一量
③最后填出具体的数值。
四、实践应用
1.在○里填上“”或“=”。
①25厘米○2米
②100厘米○1米
③51厘米○49厘米
④98厘米○89厘米
⑤1厘米○1米
⑥10厘米○1米
⑦33厘米○3米
⑧6米○600厘米
2.填一填。
①1米=( )厘米
②12米+7米=( )米
③13厘米+8厘米=( )厘米
④2米+45厘米=( )米( )厘米
⑤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 )做单位。
⑥量比较长的物体,可以用( )做单位。
五、总结评价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估一估量一量
先估计再测量
不够整米,剩余部分用厘米做单位。
一年级数学人教版教案篇3
教学目标:
在具体的情境中,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含义,掌握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认识青蛙吗?谁能给大家讲一讲关于青蛙的一些知识?(学生互相说说。)
师:同学们,地球是我们生存的家园,我们每个人都有义务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爱护人类的朋友——动物。青蛙就是我们的好朋友。它们每天可以帮助农民伯伯除掉农田里许多的害虫,今天我们就请来了两只可爱的青蛙。(出示情境图)
二、探究新知
1、学生观察“青蛙吃害虫”情境图,看图编故事。
师:谁能看图给同学们讲一个小故事?(指名讲故事)
2、学生自已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
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你能解决自已提出的问题吗?
3、小组讨论交流计算方法。
讨论:你是怎么样算的?
讨论:你是怎么样想的?
谁能用计数器拨一拨自已的计算过程?
4、拨计数器,学生根据拨的过程说出相应的算式及结果。
5、游戏:看谁看得最快。
6、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7、练习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什么?
四、布置作业
一年级数学人教版教案篇4
课题名称
第三单元《图形的运动》第一课时
认识轴对称图形
教学目标
理解“完全重合”,能判断出轴对称图形
重难点分析
重点分析
知识点本身内容逻辑性较强,“对折”和“完全重合”这两个概念较难理解,对感悟力和想象力要求较高。
难点分析
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较弱,认知理解困难:二年级学生的思维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较弱,对于“完全重合”不易理解,想象思维缺乏。
教学方法
1、演示法:借助动态图片进行直观演示能有效地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演示剪轴对称图形的步骤与方法,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用视频来播放生活中的对称图形,了解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用自己的身体来摆轴对称图形的姿势。
2、练习法:通过练习掌握知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猜谜语吗吗?我们先来玩玩“猜谜语”的游戏吧?
课件出示谜语:头上两根须,身穿彩花袍。飞舞花丛中,快乐又逍遥。(打一动物)
并问学生看谁猜的最快最准?
生:蝴蝶
师:你们真聪明!
课件出示谜底:蝴蝶
课件出示图片,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三只蝴蝶有什么共同特点?
猜测生会说:图形两边一样
师:你们知道这种现象在数学中叫什么吗?(对称现象)
师:出示一些实例,你还见过哪些对称现象?(生举例说明)
二、知识讲解(难点突破)
1、师:对称的物体还真多,(课件出示)比如:五角星、京剧脸谱和青蛙,这些东西也是对称的。生活中的这些对称现象,把它的形状以图片的形式出现,就是对称图形。
师:通过刚才的小游戏,谁知道什么样的图形是对称图形,他们有哪些特点呢?(猜测学生会说:两边完全一样的图形是对称图形)
师:那我们怎么验证两边是不是完全一样呢?(猜测学生会说:对折)
师:接下来出示蜻蜓的动态图片,要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猜测学生会说: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
师:像这样,把一个图形沿着直线对折后两边能够完全重合的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直线叫对称轴。
(板书:轴对称图形、对称轴)请同学们动手指一指这些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在哪儿?师示范画对称轴。(强调画对称轴用虚线。)
2、创造“轴对称图形”。
师:今天老师还给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对称图形,谁能说说老师是怎样剪出这些图形的?(生:先对折,再画一画,最后剪一剪。)
师引导学生共同剪一件衣服。(重点演示是从折痕的地方画图,再剪)
师:以小组为单位剪一个轴对称图形。剪完的同学仔细观察你剪的图形有什么特点?
教师强调剪纸要注意安全。
然后让学生将自己小组剪出的轴对称图形进行展示。(贴在黑板上)
三、课堂练习(难点巩固)
师:同学们我们不仅认识了轴对称图形,还创造了这么多美丽的轴对称图形,下面就让我们大显身手,去用对称知识解决问题吧!
1、课本29页做一做。
2、课本33页第2题。
3、课本33页第3题。
下面的图案分别是从哪张对折后的纸上剪下来的?连一连,并画出它们的对称轴。
强调还可以横着画或者斜着画。
师:同学们判断的太好了,看来大家都很喜欢“轴对称图形”这个好朋友。
4、我爱做游戏:让同学们摆一个从正面看身体的左右两边是轴对称图形的姿势。也可以和同伴一起合作完成。
5、出示视频:通过今天的学习,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生活中的对称想象,来感受到物体或图形对称的美。一起来发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吧
四、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1、把一个图形沿着直线对折后,两边能够完全重合,我们就把这样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那条折痕就叫做对称轴。
2、判断一个图形是对称的,关键能否找到一条直线,沿这条直线对折,直线两旁是否能完全重合。
3、剪纸通过纸张的对折,剪出后展开的图形是对称的。
师:同学们,对称不仅是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也是艺术创作的重要方法,只要你用心观察,到处都能找到对称的足迹,到处都是数学的足迹。
一年级数学人教版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知道连加、连减算式的含义和运算顺序。
2.能比较熟练地口算连加、连减式题。
3.初步感知连加、连减算式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2页。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实物投影仪。
教学设计
复习旧知
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
4+1,5+2,5-2,8-2
5+3,7+1,3-1,6-2
要求:先口算,再想一想,每组题中的第一题与第二题有什么关系?
学生口算后交流。
导入新课:大家不但会算,还能找出它们的关系。今天我们就要用这些知识来学习新本领。
学习连加
1.课件演示,引出算式。
a、出现5只在地上觅食的小鸡。
问:院子里有几只小鸡在吃东西?(屏幕出现“5”)
b、出现跑来的2只小鸡和又跑来的1只小鸡。
◆指导观察:现在地上的小鸡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屏幕出现“2”、“1”)
◆问:要算出一共有几只小鸡,应该怎样列式?(屏幕出现“5+2+1”)
◆要求学生结合屏幕上的算式说说算式的含义。
2.学习计算顺序。
问:这个算式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a、小组讨论后汇报,并说出计算顺序。
b、根据学生叙述过程,演示课件,在算式“5+2+1”中标明计算顺序并依次闪动,最后成:
问:第二步是由哪两个数相加?
3.揭示课题。
a、问:今天学的加法算式有什么特点?(板书课题:连加)
b、引导学生总结连加计算的运算顺序。
◆同桌讨论。
◆交流汇报:计算连加式题时,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把得数记在脑子里,然后再加第三个数。
学习连减
1.课件演示(边演示边提醒学生注意观察)。
a、草地上出现8只小鸡。问:现在有几只小鸡?在算式中填数。
b、走了2只;又走了2只。
2.让学生自己把算式列完整并算出得数。
3.交流。
a、说说“8-2-2”的含义。
b、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4.小结并补充课题。
巩固练习
1.第72页“做一做”。
要求:先用一种学具摆一摆,再填数计算。
2.练习十一的第1、2、5题。
要求:仔细观察,弄清图意,填空并计算。
3.练习十一的第3、6题。
a、说一说各题应把哪个数记在脑子里。
b、直接说出各题得数。
课堂总结
1.引导学生小结本课所学的内容和连加、连减计算的运算顺序。
2.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小结,并提出注意的问题。
教学设计说明
备课时,考虑到观摩课的需要,感到只教连加,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偏少,所以就把连加、连减两个内容安排在一起教。设计教案时不免有些担心,生怕学生接受不了。可是实践下来,发现学生学得比较顺利。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第一,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优势。利用课件使新授部分的例题,变抽象为具体,非常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小鸡只数的变化过程和相应的计算过程,帮助学生借助直观感知接受运算顺序的规定。
第二,加强观察指导。在进行课件演示的时候,我着重提醒学生注意观察,让学生记下演示过程当中每个环节的数量变化情况,进一步和算式联系起来,促进学生在大脑里将生动的情节转化为数的运算,为掌握计算顺序打好基础。
连加、连减是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重要基础,也是本单元的难点之一。它主要难在计算过程上,要分两步进行口算才能算出结果,特别是第二步计算要用第一步算出的得数,并且学生往往忘掉第一步的得数。为了帮助学生顺利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克服计算障碍,就着重训练学生把先算的数记在脑子里,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年级数学人教版教案篇6
学情分析
了解了按比例分配的应用,将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此类问题的解决方法。
学习目标
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导学策略
练习、反思、总结。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基本训练:
男女职工人数比是5∶4根据这句话你想到了什么?
二、按比例分配练习:
(一)一个乡共有拖拉机180台,其中大型拖拉机和手扶拖拉机台数的比是2∶7。这两种拖拉机各有多少台?
(二)建筑工人用2份水泥、3份沙子和5份石子配置一种混凝土,配置6000千克这种混凝土,需要水泥、沙子和石子各多少千克?
(三)一种药水是把药粉和水按照1∶100的比例配成的,要配成这种药水4040千克,需要药粉多少千克?
(四)用84厘米长的铁丝围成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三条边长度的比是3∶4∶5。这个三角形三条边各是多少厘米?
1.还是按比例分配问题吗?
2.如果是四个数的连比你还会解答吗?
三、判断
一个长方形周长是20厘米,长与宽的比是7∶3,求长与宽各是多少厘米?
7+3=1020=14(厘米)20=6(厘米)【错,要分的不是20厘米】
四、思考:平均分是不是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按照几比几分配的
五、课堂练习:《伴你成长》
一年级数学人教版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通过操作,初步知道“同样多”、“多”、“少”的含义,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在各种有趣的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和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正确地进行“多”、“少”的比较。
难点:会比较几个物体的多少。
课时:一课时
学情分析
“同样多”、“多”、“少”儿童一般在入学前对它们都有初步的认识,但是并不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来比较两组物体的多少,而往往是凭直觉,或者用数一数的方法来比较多少。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应使学生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书本上的图片,请学生讲讲图中的故事,引出比较。
二、激趣感知,掌握方法
1、观察图片,教师出示第一个问题:比一比,小兔和砖的数量谁多谁少?说说你的理由。
(1)学生讨论交流。
(2)汇报答案。
(3)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掌握比较同样多的方法。
(4)应用学习“同样多”。
2、观察图片,教师出示第二个问题:比一比,小猪和木头的数量谁多谁少?说说你的理由。
(1)学生交流问题。
(2)汇报结果。
(3)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掌握比较“多”、“少”的方法。
三、巩固拓展
1、教师出示问题:仔细看图,图中还可以比什么?快和小伙伴们说说吧!
2、学生交流并汇报结果。
四、巩固练习,拓展提升
1、观察图片,学生动手摆一摆。
2、选择练习“同样多”、“多”、“少”。
3、画一画“同样多”、“多”、“少”。
五、小结
想一想:这节课学到了什么?
六、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回家后拿出自己喜欢的物品,再动手摆一摆同样多或一行多,一行少,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一年级数学人教版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能正确掌握加减法各部分的名称。
2、能正确熟练在进行整十数加整十数的加减法计算,鼓励算法多样化。
3、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习目标:
1、理解加减法的意义,能正确掌握加减法各部分的名称。
2、正确熟练的进行整十数加整十数的加减法计算。
教学重点:
掌握100以内的整十数加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比100多1的数是99。 ( )
53和35一样大。 ( )
97前面的数是98,后面的数是96。 ( )
99大于100。 ( )
和70相邻的数是71和72。 ( )
从61到73中间有12个数。 ( )
一个数个位上是5,十位上是1,这个数是51。 ( )
78个是由7个一和8个十组成的。 ( )
39和41的中间是40。 ( )
40+5比50+4小。 ( )
二、创设情景
今天是小兔子的生日,她想请你们参加她的生日宴会。你们愿意参加吗?(板书课题:小兔请客)
三、探究新知。
1、瞧,小兔邀请了哪几个好朋友?(出示主题图)小猴是个“数学迷”,他发现每盘都有10个果子,看到这么多的果子,他马上就想提一个数学问题。你知道小猴子会提什么问题呢?
(1)同桌说一说。(2)指名交流。
2、光会提问题还不行,你们会解决这个问题吗?
(1)先想一想,再用你手中的学具摆一摆、拨一拨。
(2)小组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和算法。
(3)指名说算法和算式。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20+30=50。30+20=50。
3、小结:在加法算式里“+”前面和后面的数都叫加数,“=”后面的数叫和。
4、忽然,小刺猬的家里有急事,让他回家。小刺猬望着这么好吃的果子,真舍不得走,怎么办呢?他灵机一动,在盘子里打了一个滚。瞧,(出示主题图的右边图)他得意地走了,惹得大家哈哈大笑。小朋友,现在你又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
5、你们能用上面的方法自己解决吗?并说出减法算式各部分名称。
小组讨论:怎样列式,怎样计算?
6、请学生独立完成课堂练习。
四、巩固提高
1、刚才同学们都表现得非常好,小白兔决定带大家玩一个小游戏。(玩开火车游戏)出示课本练一练第3题,快速口答。
2、三只母鸡找不到自己的孩子了,请你快速的找出每个小鸡的妈妈是谁?
3、出示果园图,让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五、教师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